為什麼粵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會有這麼大的文化影響力,直到今天還這麼有活力?

曾傳新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語言的興衰有歷史的必然性,要知曉其緣由,可能還需要將其影響因素分解出來。首先語言本身的功能是交流,一個人需不需要交流,也需要,跟天交流,不過跳舞,獻點野味也能表達清楚。只有人的群體多起來,大家需要協同才會有語言的需求。那麼我們來看影響粵語的第一個要素,功能性需求。

先看一下粵語最初的形成過程,在先秦時期,廣東,福建,海南,廣西這些地方都不屬於中央政權,統稱百越國,大家各在各家,各找各媽。商業也沒有那麼發達,根本不要交流。形勢扭轉發生在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後,秦始皇作為中國偉大的帝皇,最大的心願就是開疆擴土,北邊的匈奴打不過,就修長城不讓蠻子們進門,南邊就派了心腹大將趙佗,發兵60萬征討,還封了個“南越王”。趙陀呢,也是一把好手,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去把百越國收復了,形成了統一的封地,大家都服姓趙的。為什麼說是服姓趙的呢,因為等趙陀完成征服百越的任務時,秦國已經被滅了。滅亡的時候趙佗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沒有回援秦朝。初立朝的漢朝根本沒能力來跟實力斜槓趙哥來剛,只好視而不見。而南越國也在趙哥的治理下越來越牛,從下面的地圖大家可以看看當時南越國的實力,領土跟當時的漢朝不相上下,還有百萬常駐軍和彪悍的庶民。這麼大的國家需要統一語言,那麼由先秦過來的官方語言,後世稱“中原雅語”的語言就成為了百越國的統一語言,其實可以看得出這個時期,中原的語言和南嶽國的語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屬於官方語言。這種語言就成為了“粵語”的前身。

前面說了“中原雅語”作為南越國的官話,這是成就語言的第一個因素,功能性需求。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因素,語言的獨立性。後面南越國還是和平的臣服於漢朝,在漢武帝時期,趙佗和劉徹兩位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統一了中華。我想趙佗心裡一直想著當時給他任務的那位老人,出征時給他的旨意“讓南越國成為我堂堂華夏民族的版本。”,雖然最後統一的不是大秦,而他看到了比大秦更強大的大漢。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錯。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確實沒看錯。漢朝用強大的生產力和無力將北方的匈奴趕到了西邊,去除了華夏民族長久的北方邊患。隨著時間的推進,西漢變東漢,東漢變三國,三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候,“中原雅語”由於北方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武力侵蝕,發生了融合,這時候,南越國的“中原雅語”由於原理戰亂反倒得到良好的傳承。後面有了隋唐盛世,後唐後又發生了五胡亂華。武力的侵入,帶來了文化的融合,更深刻的影響了語言,因為語言的功能性需求,往往是第一個收到影響。再後來金、元、清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華夏政權,讓“中原雅語”徹底與胡語融合,形成了新的官方語言。作為我們現在普通話的前身。而南越地區作為戰亂影響較小,很好的保持了“中原雅語”的原先特點,較小的吸收了北方的語系。同時南越的影響力縮小到廣府地區,即現在的兩廣地區,廣府人對保留下來的“中原雅語”做了改進形成了“粵語”。所以“粵語”其實是華夏官話的一種,所以聽上去很洋氣,沒有普通方言那種土渣味。


說完第二個因素,語言的獨立性,粵語在歷史長河中由於遠離爭戰而得以良好的保存。我們再來說說第三個因素文化影響力。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以200年的時間作為追趕期,給東方文明狠狠的上了一課。中國作為東方大國自然不能避免,所以長久的戰亂,加上科技文明上的差距實在太大。讓我們這個民族產生了極度的不自信。不自信的主要變現為,凡事西方的都是好的,凡是能跟西方文化產生交集的都是優秀的。79年的改革開放,為什麼把特區設在深圳,因為對面是英國殖民地香港,香港作為西方文化的承載地,成為優秀文明的傳道者,同時香港也能結合東西方文明,創作很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剛好香港的官方語言就是“粵語”,所以“粵語”作為一種強勢文化的代表出現在10億中國人面前。70年代生的人是不是被譚詠麟、黃百祥影響過,80年代的哪個沒經受過BEYONG、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星馳這些人的影響。“粵語”的文化影響力,通過文化產業的滲透得到極大的提高。

那麼再看看第四個因素,語言的傳播渠道。在滿清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中國戰亂不休,明不聊生,這次的戰亂主要發生在南方。兩廣和江浙受到影響最大,廣東地區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要到海外找生計,正值美國在淘金,修鐵路,人力缺口很大。於是大批的勞動力從廣東去往了美國,他們在海外形成了一股力量,在海外紮了根,而“粵語”作為溝通需要,也曾經讓老外以為中國人都說“粵語”。再後來美國成為世界強國,作為強勢文化輸出到中國時,自然會優先選擇有語言優勢的廣東地區作為第一站。再加上廣州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開埠和中東等國開展貿易,宋朝貿易更是與日俱增。諸多要素,讓廣東地區成為了經濟的先行站。傳播的渠道由各個國家的商業貿易得以拓寬。


結合以上的四大要素,我想大概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當然希望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一起參與討論。


安息船長


第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因為粵語歌特別好聽吧,特別是那句“萬里長城永不倒…”可謂深入千家萬戶幾個億的國人內心深處了。


粵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其他漢語方言很難做到),也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由於粵語聲調和韻母的數量都遠遠超過普通話,能夠組合出的總音節數也就比普通話要多,所以在表達上粵語歌能夠更加豐富,層次感更加明顯和強烈。聽起來抑揚頓挫,長短音錯落,倍加婉轉。


其次,粵語之所以好聽,跟粵語的“古”也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粵語是一門比較古老的語言,很多詞彙都沿用了古老的用詞,會顯得更加一番韻味。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普通話管吃飯叫“吃”,粵語則沿用了古老的“食”;普通喝水是“喝”,粵語是“飲”;普通話走路是“走”,粵語是“行”;普通話一元錢是“元、快”,粵語是“文”等等,在一些粵語方言裡,錢被稱作“銀紙”。


這些詞彙都反映出,粵語是一門非常古老的語言,很好的傳承了古漢語的一些特點。今日我們聽粵語歌的時候,會有一種古韻的風情與味道。


瘦金體花間書


粵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文化影響力,直到今天還這麼有活為?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粵語是從中國古代中原地區、華山地區等地南遷人口的原始生態的土語話種,在南方兩廣地區的原始生態一直傳承,保持均衡很好,沒有走調變態、變味,屬於華夏民族最古老,而且傳播面積較大,傳質度最高、保持最好的語種。

二、從中國地圖地理位置上看,生在中國南方最邊遠、邊緣、“偏闢”的地方。加上中國古代屬於地廣人稀,瘴氣太重,各種條件都比較落的“南蠻”地區,後來、後代的中原地區以及其它地區的人口,沒有多少人願意南遷摻和、摻合、摻雜,也就沒有外面、外地四方八面、五花八門操各種口音、語音方言所影起、導致語音變化、變態、變味,故而原始生態的語音保持得純正、均衡。

三、現代當今的國人,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理性、理智地迴歸自然的原始生態,都想找回原始生態的母性語言的感覺、感化、感染、感情…………

四、當今中國社會的國人,以流行粵語為時尚風潮、潮流的心態,以找回原始生態的母性語言(地方古老方言)為崇尚的榮光,以傳承中華古老母性語言文化為己任、為責任和擔當、為神聖使命感的召喚…………

五、更重要、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廣東經濟在中國的強大為吸引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含有“嚮往、追求、羨慕廣東的心態成份的因素和原由”。是目前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發展,所導致的影響趨勢和結果。

六、與強大的廣東經濟對外經濟貿易、對外交流、合作、拓展和發展等影響力、向心力、感召力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袁聰


粵語作為廣東的主語,之所以現在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是和歷史發展過程有很大的關係的。兩廣地區自古沒有什麼優勢,土匪盛行,並不富庶,古代被貶的官員才會到廣東來任職,比如蘇東坡被貶到嶺南,即現在的惠州,後來才有了那:“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詩句。後來到了清朝時期隨著歐洲的傳教士來到,改變了人的思想,人們開始紛紛遠度南洋,歐美到海外去當勞工,廣東輸出了不少勞工到歐美,賺到錢往家鄉帶回建設家鄉同時也將當時先進的技術帶回了家鄉,特別是廣東的江門有華僑之鄉的稱號。這是其一,其二是香港的帶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做殖民地,英國把香港建設為世界經濟交易中心,香港經濟的繁榮發展帶動了廣東的經濟發展,像香港的影視業率先發展深深地影響著整個亞洲。粵語作為當時的主語便成了繁榮的文化傳媒。後來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深圳又創造了對外發展的奇蹟,廣東如虎添翼的飛速發展,形成了穩固的珠三角經濟圈,至今仍然是全國乃至世界的人創業的首選之地。2010年的亞運會在廣州的舉辦也標誌著廣州在全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凌淩柒


沒人能聽的懂怎麼就有了你鍵盤下“這麼大”的文化影響力?

作為百越之一的地方口音,僅僅侷限於嶺南一帶,隔壁的吳越吳語、閩越閩南話、贛語、湘語……各種其他越族部落都聽不懂它們南越部落的口音,影響力在哪裡?


MR杜wy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粵語能夠廣為流傳,而且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源於粵語悠久的歷史文化,據記載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粵語文化,至今已經有2200年的歷史了。

其次,粵語的傳播性廣泛,廣東一帶曾被淪為西方殖民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粵語也就隨之帶入到了其他國家,並且很多外籍華人都來自廣東,他們都說粵語,因此粵語廣為流傳。

再次,七八十年代時,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是通過粵語來傳達,包括很多香港電影,大陸的猛片,都有粵語的元素。

最後,廣東一帶是非常富庶的,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其他地區的朋友來工作,促進了粵語的傳播和文化交流。

綜上所述,粵語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力,直到現在仍然富有活力。





文史知天下


粵語僅僅屬於我們百越的一個小支系——南越部落的口音。

我們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吳越、南越、閩越……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間雞同鴨講不互通。

被貶南方的唐宋時期文人對於南方話根本聽不懂,所以才有了“鳥言夷面,南蠻鴂舌,鳥聲禽呼,蠻語鉤輈音”的嘲諷。

你這文化影響力“這麼大”從何說起?不會像我們一些百越後裔歷史盲把“豬仔”拿出來“炫耀”吧?


越人之志


廣東福建都是傳統的僑鄉,海外華僑特別是東南亞都是講廣州話,潮汕話,閩南語。群眾基礎就在那裡,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香港電影歌曲可以說是一家獨大,風靡一時。而且廣東人自身就注意保護自己的文化。


行者無疆8


說起粵語:從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就有粵語的經典歌曲火爆歌壇,詞曲優美,旋律好聽,湧現出一批港臺優秀歌者。當時百姓文化匱乏,音樂表達方式單一,港臺粵語音樂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採風者朝陽


如果你的家鄉也富的流油,你的家鄉話也會有影響力,沒聽過富在深山有遠親,但看宴席杯中酒 杯杯先敬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