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何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謝京瀚


歷史書要認真讀,反覆讀,讀多了就能讀出一些名堂出來了。

韓信的崛起,讓人感覺很意外,一個窮小子,又沒錢又沒人脈,也沒打過仗,怎麼突然間就冒出來了呢?為此,我又反覆讀了《淮陰侯傳列》,看出一些名堂出來。

第一,韓信並非沒打過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韓信並沒打過仗。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拜他為大將。一個沒打過仗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大將。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看未必。

我們來看看《淮陰侯列傳》記:“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起兵之後,韓信就仗劍前去投奔。那麼韓信在項梁軍中是扮演什麼角色呢?史記沒有明說,但是從“居麾下”三個字來看,不是去當小兵的。我們講“麾下將領”、“麾下謀士”,可見韓信是有軍職的,而且史記還特地用“仗劍從之”四字,為什麼要突出“仗劍”二字呢?就是去打仗的啊。因此,韓信並非沒有打過仗,而是與秦末其他英雄豪傑一樣,是第一批參加武裝鬥爭的人,全程參與反秦戰爭。

再繼續看:“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項梁敗亡後,韓信轉而成為項羽的部下,項羽任命他的郎中。

郎中是什麼官職呢?我查了一下資料:“郎中,官名,始於戰國。秦漢沿置。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郎中是一個不低的官職,“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因此,這是一個武職。大家注意,《史記》從來沒有說韓信沒打過仗,只是因為記得簡略,大家誤以為他沒打過仗。我認為,韓信是全程參與項羽的戰爭,如果他只是“內充侍衛”,怎麼可能屢屢向項羽獻計呢?可見韓信一直就呆在項羽軍中,而且不是文職人員,就是一個軍官的角色。直到秦國滅亡後,韓信因不得志,才去投奔劉邦。

第二,韓信為什麼“未得知名”?

在《淮陰侯列傳》裡,兩度提到韓信“未得知名”。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一次是在項梁麾下,一次是在劉邦麾下,史書都用“未得知名”來形容其尷尬處境。

未得知名,不是說項梁、劉邦不知道韓信的名字,而是說對他不重視。為什麼不重視呢?兩次不受重視,是有區別的。

項梁不重視韓信,應該有兩點原因:其一,項梁是楚國貴族出身,對韓信這樣平民出身的人,難免看不起;其二,韓信曾有過胯下之辱,在當時被人認為很怯懦。

劉邦不重視韓信,原因與項梁不同:其一,韓信投奔劉邦時,戰爭已經停止了,沒有可以表現才華的機會;其二,當時投奔劉邦的人太多了,劉邦縱有識人之才,也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很熟悉。

也就是說,韓信在項梁、項羽麾下時,受到壓制,沒有出頭之日,沒有機會建立卓越功勳。因此他投奔劉邦時,並沒有一份亮眼的簡歷,這是他“未得知名”的原因。

第三,韓信真的沒有人脈嗎?

韓信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他沒什麼人脈,懷才不遇。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再從《淮陰侯列傳》的幾個細微之處,來說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韓信與項羽集團幾個重量級人物的關係。

首先是韓信與龍且的關係。龍且是項羽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關於龍且的一些情況,我有過專門一篇論述,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韓信後來與龍且在濰水大戰,來看看龍且是怎麼說韓信的:“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大家注意這句話,“吾平生知韓信為人”,顯然,龍且的這個評判,是對當年還在項羽麾下的韓信的評判。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龍且與韓信是很熟的,如果不熟,只是幾面之交,怎麼會說出“平生知韓信為人”這樣的話呢?同時也說明,韓信在項羽軍中,不是一個小人物,能夠能項羽集團二號人物龍且混得很熟。

龍且對韓信的印象是什麼呢?後來他又說了一句話:“固知(韓)信怯也。”這是在濰水之戰時,韓信故意示弱,龍且就說:我早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的人。可見,龍且與韓信雖然熟,但是心裡還是瞧不起他的,估計與韓信的胯下之辱有關係。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龍且與韓信很熟,但是認為韓信膽小。

再來說說項羽集團另一個重要人物鍾離昧與韓信的關係。

看看《史記》的寫法:“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鍾離昧是誰呢?以陳平的說法,他是項羽四大骨骾之臣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范增、龍且與周殷,可以說是項羽親信中的親信。

以史記的說法,鍾離昧與韓信關係是很好的,似乎是因為兩人老家離得近的原因。鍾離昧與韓信的交情,肯定是在韓信投奔劉邦之前。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韓信真的沒有人脈嗎?項羽的親信鍾離昧、龍且都跟他很熟啊,特別是鍾離昧,兩人是好朋友啊。後來項羽死後,鍾離昧被劉邦通緝,就逃去投奔韓信。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兩人關係不是一般的好,應該是很鐵的。

因此,說韓信沒有人脈,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第四,綜合評價韓信的潛伏期的表現

我把韓信拜將之前的時期,稱為他的潛伏期。這一段時間,他當真是默默無聞嗎?細細考究歷史細節,我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

首先,韓信是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脈網絡。

他與鍾離昧是好朋友,交情絕對不同一般;他與龍且是很熟的,儘管龍且看不起他。另外,韓信與項羽的關係,也是比較親密的。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與之談到項羽時說:“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然後他分析了項羽的種種弱點,這是韓信對項羽的近距離觀察得出的結論。

後來武涉遊說韓信,曾說:“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韓信回答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所謂執戟,是秦漢時對宮廷侍衛官的稱呼,因值勤時手持戟而得名。以此推之,莫非韓信竟然是項羽身邊的侍衛官麼?我想有這種可能。否則他怎麼能與龍且、鍾離昧混得熟呢?

到了劉邦陣營後,韓信在人脈資源上仍然可圈可點。蕭何是漢的第二號人物,韓信跟他同樣混得那麼熟。大家想想,無論在項羽集團或是劉邦集團,韓信跟權力核心的人都混得挺熟的,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嗎?因此,韓信的崛起,背後是有人脈資源的。

其次,韓信並非未嘗用兵。

韓信參加軍隊的時間,比起劉邦、項羽只晚了一點點。之前誰也沒有指揮過軍隊,大家起點都是一樣的,不僅是劉邦、項羽,包括英布、彭越等人,統統一樣。所以不要對韓信突然冒起感到奇怪,難道劉邦、項羽不是突然冒起的嗎?沒有誰是天生會打仗的,韓信先後在項梁、項羽麾下幹過,難不成別人都在打仗,只有他袖手旁觀?顯然這不合常理。韓信在項氏叔侄手下,就久經沙場了,只是一直沒有獨當一面、統領一軍的機會而已。

後來韓信對武涉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直到投奔劉邦,韓信才有單獨領兵的機會,不再受人掣肘,讓自己的軍事才華有了淋漓盡致的表演。

我認為韓信在項羽麾下,不僅打過仗,而且還打得不錯。但是他善於以智取勝,所以項羽、龍且這些恃勇而驕的人,打心裡並不欣賞他。


君山話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時候因緣際會,班裡面來了一個山區轉過來的小朋友,並且和我的關係非常不錯,因為他們那邊的教學制度和我們這邊的教學制度有一些偏差,數學這一門課程當中,他們所學到的初中知識僅僅是我們所學到的小學知識,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初中知識他一點都沒有學到。

因為當時的中學講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數學成績僅有5分,第2次月考滿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後的絕大多數考試當中,他永遠是一個滿分的狀態。

事件回顧

我之前那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與韓信相差不多,只不過從影響力以及任務的發展來看,恐怕連韓信的1/10000都沒有達到,可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論證,一個人擁有某方面天賦的時候,平日裡是很難展現出來的,可是真正運用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或者危機時刻的時候,將會無限度的放大,從之前的默默無聞一舉成名。

沒錯,韓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門不幸來表述,自己小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姑娘,沒有想到這個小姑娘竟然嫁給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給的那個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對頭,好不容易想四處闖蕩遊歷一番,碰見了幾個街頭小混混,還得給人家鑽褲襠,等到逃出這一個破爛鎮子之後,又因為好幾天沒有吃飯,餓的暈了過去,甦醒過來依託著大媽的一碗熱乾麵,大恩不言謝,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隊伍當中,好不容易來到了項羽的部隊,並且也算是接近項羽的核心部隊了,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項羽踢了出來,緊隨其後投靠劉邦,劉邦似乎也不太重視自己,要不是蕭何一個勁的攔著自己,恐怕到最後韓信的一生連乞丐都不如。

沒錯,這就是事實

韓信很優秀嗎?

很優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樣?

比白起要優秀。沒有看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以及軍事戰略指揮當中,韓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幾個檔次,因為白起所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而韓信卻與之截然相反,韓信所進行的多次戰役全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可以說,如果在戰神上面安排一個排行榜的話,韓信必然要遠超過白旗,因為在韓信的思維認知,以及韓信的理念當中,似乎從來沒有敗仗而言,每一次行軍作戰都是100%的戰鬥勝利。

當然,如果把韓信所擁有的一切成就統統歸咎於他100%的天賦,似乎又有些虛妄之談,因為在真實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韓信對於史書兵書以及具有歷史文獻的一些與兵家相關的書籍,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閒來無事就喜歡翻閱一二。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或許對於韓信而言並不是一句瞎扯的話,而是具有切實價值意義的話,畢竟韓信真的從書籍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兵家之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韓信是淮陽人,出身貧苦,從小生活過得很艱辛,很多時候都要為衣食而憂,年輕還曾受過胯下之辱。

然後,韓信也並非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的。韓信投軍後,先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又投靠項羽,做了郎中。他曾經屢次向項羽獻策,都沒有被採納,在項羽軍中感到懷才不遇就轉而投奔劉邦。

投奔劉邦之初,韓信也並沒有受到劉邦的重用,真正發現他才幹的是蕭何。因此,就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諺語。



那麼,蕭何是如何發現韓信才幹的呢?

韓信有次犯事被處以死刑,同夥都被殺掉後,輪到了韓信。當時,監刑的是蕭何,韓信對蕭何說:“漢王難道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蕭何聽他說話氣度不凡,長得也是相貌堂堂,於是就免除了他的死罪。

後來,通過與韓信的交談,蕭何認為韓信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推薦給了劉邦。起初,劉邦並沒有太當回事,只因是蕭何推薦的,只好封韓信做了治粟都尉,說白了就是一個管理糧餉的事務官。韓信覺得沒有什麼意思,決定離開劉邦的軍隊。



蕭何得知韓信要跑路了,慌忙中也來不及跟劉邦說。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正為部下頻繁逃跑煩惱的劉邦,聽說蕭何也跑了,又氣又急。

過了幾天,蕭何回來。劉邦責問他為什麼逃跑?蕭何回答說為了追趕韓信,並向劉邦表示韓信是個傑出軍事的人才,普天之下再找找出第二個,即“國士無雙”。如果劉邦只想在漢中踏踏實實當個漢中王,那韓信可有可無,如果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別無他人。


劉邦聽到蕭何對韓信的評價極高,就打算讓韓信當個將軍。哪知蕭何又說,如果只封個將軍,恐怕韓信還是要走。劉邦說那就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如何?蕭何表示同意,並建議舉辦隆重的拜將儀式。

劉邦聽從蕭何的建議,宣佈擇日舉辦拜將儀式。劉邦手下的將軍聽說要舉辦拜將儀式,紛紛猜測會不會落在自己頭上。結果,居然是毫無名氣而且還逃跑的韓信,全軍感動非常驚訝。


從韓信封為大將軍這件事上,可以看到劉邦的獨到之處。聽蕭何之言,便封寸功未立的韓信為全軍統帥,在這重大的抉擇上基本沒有猶豫,表現出劉邦的極強的決斷力。

而事實上,韓信也沒有令劉邦和蕭何失望。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韓信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也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韓信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心恬澹


首先,嚴謹的更正題幹中的幾點。韓信年輕時不是沒人脈,只是人脈少;不是沒打過仗,只是沒作過領軍的將帥。

沒錢,人脈少,打過仗

史書上只記載韓信出身平民(布衣),沒有任何記錄表明他祖上曾經富貴過。只能靠推測——首先,他識字;其次,他有一把劍。

證明他至少小時候不會太窮,至少受過一點教育,還有些祖傳下來的東西。畢竟那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配劍的資格。

但是也不富裕,尤其長大後生活落魄,既沒選上基層公務員(吏),又不會做小買賣(治生商賈),母親去世沒錢安葬。

甚至連飯都快吃不上了,經常要靠別人餬口度日(從人寄食),還因為總是去別人家蹭飯吃,而被大家嫌棄(人多厭之者)。

另外,由於他沒事老抱著把劍到處晃盪,還常被地痞潑皮欺負,讓他鑽襠(跨下之辱)。

後來實在混不下去了,一咬牙,當兵吃糧。正好項梁路過,就投身項梁軍中當小兵。項梁被章邯幹掉後,又轉投項羽當小官。

在項羽手下時,韓信倒是滿腔熱情的出謀劃策,奈何項羽一概不納,又轉投劉邦碰機會,也不受重視,只當個管倉庫糧餉的小官。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恰好很多將領因為不看好劉邦而逃走,極端不爽的韓信也隨大溜逃跑了。幸好有個蕭何慧眼識英,連夜又把他追回來,還說服劉邦封他為大將軍。

倒黴了二十多年的韓信才終於冒出頭來,有了機會和平臺,而且還是一步邁上好幾層樓那麼高的平臺!

因此,對於發跡之前的韓信來說,錢是沒有的,人脈也不多,但是他攀上了一條最粗的人脈,那就是最受劉邦信任的蕭何。(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人脈是把雙刃劍。)

而且也不能說他沒打過仗,在跟著項梁項羽當大頭兵、小軍官的時候,還是經歷過戰爭的,只不過不是主角罷了。

橫空出世,縱橫天下——他只用了5年就超越其他所有名將一輩子的成就

“韓信年輕時”這個前提很好,因為韓信直到死的時候才35歲。

◆ 漢元年(前206年),韓信登壇拜將,同年帶領曹參、樊噲等大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殺出關中,最終將項羽封的“三秦王”全部平滅,逼死章邯,降服司馬欣、董翳。這一年韓信25歲。

◆ 漢二年(前205年),韓信先是接應從彭城大敗而回的劉邦,把他安置在滎陽,然後組織潰敗之軍阻擊西楚的追兵,大敗楚軍,使漢軍重振旗鼓。然後劉邦在滎陽、成皋開始了與項羽長達三年的對峙,而韓信則單獨開闢北方戰場,睢水一戰俘虜魏王豹,既而北滅代國,東攻趙國。這一年韓信26歲。

◆ 漢三年(前204年),韓信在井陘之戰中先“拔旗易幟”、後“背水一戰”斬殺代王陳餘、活捉趙王歇,滅掉了趙國,接著派使者說降了燕國。此時,被項羽打得家底都輸光的劉邦突然跑來,出陰招把韓信的大軍給奪走,然後很無恥的讓“光桿司令”韓信重新徵兵再去攻打齊國。估計韓信心裡很不爽,帶著重新招的兵一路攻城拔地,直打到齊國都城臨淄,嚇得齊王田廣棄城而逃。這一年韓信27歲。

◆ 漢四年(前203年),項羽派龍且率二十萬大軍來求援齊國、攻打韓信,被韓信在濰水之戰中用水攻一舉打得全軍覆沒,並最終平定全部齊地,自己當上了齊王。這一年韓信28歲。

◆ 漢五年(前202年),韓信受劉邦徵召南下,千里包抄,先佔領西楚都城彭城,又作為聯軍主帥指揮調動從梁地西進的彭越軍、北上的九江王英布軍、東進的劉邦中軍,設十面埋伏之計圍項羽於垓下,最終全殲楚軍、逼死項羽,幫助劉邦徹底平定天下,並被封為楚王。這一年韓信29歲。

韓信被後世尊為“兵仙”、“神帥”,憑的就是他這短短的五年軍事生涯裡,所創造出的一系列傳奇式的戰績。一是戰無不勝,無論碰到任何情況,他都能想出辦法乾脆利落的取勝;二是戰略思想,他拜將後針對楚漢之前實力的分析和對未來戰況的預測,幾乎可以與後世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

他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學習+天賦!

1、讀兵書,肯思考

韓信識字,讀過兵書,這一點是確信無疑的。

井陘之戰後,軍士問他為何背水列陣,韓信回答兵書上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證明他讀過《孫子兵法》。

孫武《孫子 九地》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而且,從他的戰例中,也能看出很多《孫子兵法》的影子:


  • 孫武說“校之以計而索其情”。韓信未戰時,先分析判斷出楚漢之長短;

  • 孫武說“遠而示之近”。韓信先陳兵於棧道,看似伐晉,又暗渡陳倉奔襲夏陽;

  • 孫武說“入深則專,十人不克”。韓信帶兵千里開闢北方戰場,平滅魏代趙齊等國如摧枯拉朽,鋒銳難當;

  • 孫武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萬人出,背水一戰;

  • 孫武說“不戰而屈人之兵”。韓信通過分析自己軍力優勢,使燕國望風而降;

  • 孫武說“兵半渡而擊之”。韓信決濰水,斬滅龍且二十萬大軍;


……

由此可見,韓信不僅讀過孫武的兵書,而且真正學到了其精髓。

什麼時候讀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韓信的行為可以看出來,軍事是他的興趣所在——平時劍不離手;不願耕種、不願商賈,卻主動跑去投軍;在項羽手下當郎中小官時還主動獻計獻策……

我們今天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樣強大的興趣驅動下,想必韓信幼時就熟讀兵書,並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在腦子裡排兵佈陣、操練兵法。

而跟隨項梁、項羽時的底層軍旅生涯,也給他提供了將理論與實戰結合和印證的機會。

這一觀點不僅我認同,連很多古人也一樣認同。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就認為,韓信在受胯下之辱的落魄時,就已經熟讀兵書、日日揣摩了。

王鳴盛:觀信引兵法以自證其用兵之妙,且又著書三篇,序次諸家為三十五家,可見信平日學問本原。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嘗試者。信書雖不傳,就本傳所載戰事考之,可見其純用權謀,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也。


2、天賦——為戰場而生

除了熟讀兵書、學習兵法之外,韓信個人的天賦可以說佔了決定性作用。通過史料中韓信的故事分析,我認為他有三大天賦最為重要。

◆ 天賦一:對人心的認識與把握

韓信出身底層,混跡於市井,也練就了一副能洞察人心的本事。從他拜將後對劉邦的談話,分析楚漢優劣局勢就能看出一斑。

一方面分析項羽,有理有據,最終得出結論:項羽是諸侯不平,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所憑仗的只有武力強大而已。“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似強實弱。對項羽的性格特點可謂認識到骨子裡了。

分析項羽的同時,韓信還要充分了解劉邦的心理,所以才能字字句句搔到劉邦的癢處、說到劉邦心坎裡,堅定其出兵三秦的決心。

董份:觀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謀而已也,所以謂之人傑。楊維楨:韓信登壇之日,畢陳平生之畫略,論楚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此三秦還定之謀所以卒定韓信之手也。李贄:信與沛公初見,凡說項羽處,字字拿著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除此之外,韓信對於全軍的心理也把控得極準。井陘之戰,因為自己帶領的是未經訓練的軍隊,如果直接送上戰場肯定會膽怯。為了堅定這幫新兵蛋子的信心,所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用背水列陣斷掉大家的後路,要麼贏,要麼死,把全軍的勇氣逼出來了。

不僅掌握己方的心理,還能掌握和調動敵軍的心理,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四面楚歌”了,為避免陷入重圍的項羽困獸之鬥,讓士兵唱楚歌來瓦解對方的意志,最終不費一兵一卒就讓楚軍全軍崩潰,項羽只能帶著八百人突圍,一直走到末路。而“四面楚歌”也成為著名的心理戰例流傳千古。


◆天賦二:學以致用、臨機應變的能力

學以致用:有史以來,帶兵的將領以百萬計,讀過《孫子兵法》的少說有一半以上。但是從古至今,所謂名將就那麼幾個。

關鍵就在於,是不是學到精髓,以及能不能真正學以致用。

韓信就是一個能學以致用的人。在他之前,將之謀略多為靈光一閃、曇花一現,而韓信的軍事生涯中,幾乎每一場仗都浸透了謀略。他也因此成為中國軍事思想中“謀戰”的代表人物。

臨機應變:比如破魏之戰,面對魏軍重兵隔河把守,乘船強攻也是一種選擇。而韓信偏偏把船隻集中起來假意要渡河,吸引敵軍注意力,反而帶伏兵從另一處靠著木盆、木桶過河,直接奇襲敵軍後路。

再比如井陘口一戰,先用小股兵力把敵人引出營寨,再令伏兵衝入趙軍營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更不用說創下“背水一戰”的千古戰例這樣的表現了。

◆天賦三:強大而冷靜的計算能力

除此之外,韓信還有一項重要天賦,就是擁有強大而冷靜的計算能力。不僅在於數字,還能把敵我雙方的力量、地形環境等一切可用於戰鬥的資源,瞬間進行對比、衡量和計算。

比如在劉邦面前分析項羽,他就一共總結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定都不當、毀約背盟、徒以殘暴、遷逐義帝、以親置王”這七大必敗之理。

從這種表述方式上看,韓信很有些現如今“理工男”的典型特質。

韓信的戰例中,關於計算兵力優劣勢的例子數不勝數,在此不作贅述。單看戰後他與劉邦的對話也能看出一斑。“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而益善耳”。

對於韓信擅長統籌計算,歷代人們也都是公認的,所以也把很多數學方面的故事與韓信扯上關係,比如“韓信馬上分油”、“韓信點兵”、“韓信發明象棋”等等。


綜上,韓信在短短的五年軍事生涯中所創造的戰法、戰術,成為了後世兵家必學的典範。他如流星一般劃過夜空,雖然短暫,卻光耀千古。


凱撒視界


打仗這種東西,是講究天賦的。如果先天有天賦,後天又努力,那基本上無敵了。如果再加上千載難逢的機遇,就可以像韓信一樣橫空出世,縱橫天下了。

韓信的軍事能力

秦末漢初,楚漢爭霸,正是將星閃耀的時候,名將一抓一大把。楚軍方面,項羽號稱“西楚霸王”,本身就是統帥兼名將;漢軍方面,彭越、英布也都是當時名將,但這些人跟韓信比起來還是差的很遠。看看後世給韓信的名頭,軍事家、兵家四聖、兵仙、神帥……就知道韓信的影響力,即便在兩千年的時間跨度內評選十大名將,必定也有韓信的名字。

蕭何評價韓信說“國士無雙”,劉邦評價韓信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而韓信評價自己帶兵的本領則是“多多益善”。要知道,帶兵打仗不是數錢,絕不是越多越好,人數越多,統率難度越大,韓信如此自信,充分說明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是超一流的。

換句話說,劉邦如果沒有韓信,根本不可能擊敗項羽,消滅割據,統一天下。蒯通在說服韓信時,認為楚漢命運繫於韓信一人,韓信幫助哪一方,哪一方就能取勝,這絕非吹捧韓信的馬屁,而是對當時天下形勢和韓信能力的客觀評價。

韓信的早年經歷

一般來講,古代的絕世名將,都是從小兵到小官,再從小官到大將、名將,一仗一仗打出來的,打仗不是紙上談兵,必須靠實戰積累經驗,沒有任何帝王會讓一個沒有打仗經驗的人上來就當大將,統帥千軍萬馬,像趙括這樣一出場就擔任統帥的,結果都會死的很慘。

但韓信是個例外,他出身平民,年輕時性格放縱,不拘禮節,眼高手低,混得很差,以至於經常靠別人接濟餬口度日,還整天抱著個寶劍換來換去裝逼,惹得人人厭煩,連母親死了都沒錢辦喪事,很被人看不起,所以才有漂母救濟、胯下之辱的故事。

秦末群雄四起,韓信感覺自己機會來了,就跑去投奔了項梁、項羽的部隊,但一直默默無聞,得不到重用,畢竟誰都不可能讓一個看似很平凡的人一上來就當將軍。韓信得不到重用,後來投奔了劉邦,依然只能做小官小吏,只有蕭何通過交談發現了韓信的才華,所以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正是在蕭何的力薦下,劉邦才重用了韓信。

韓信之所以橫空出世,縱橫天下,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他的軍事天賦。史書沒有韓信苦讀兵書的記載,但他卻熟諳用兵之道,後世大量軍事典故都與他有關,而他最大的用兵特點是靈活,不拘泥於兵書記載,擅長活學活用,這種靈活絕對是出於天賦,像趙括這種紙上談兵的將領,就是缺乏靈活的反面典型。

二是因為劉邦的信任重用。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將,而且一用就是大將,讓韓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糧餉管理員,一下子成為統軍大將,讓全軍上下大跌眼鏡。韓信得到統軍征戰的機會,使得天賦與實踐相結合,才有了輝煌戰績,橫空出世,縱橫天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曾評價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蕭何曾評價韓信“國士無雙”,甚至對劉邦說;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由此可以看出,蕭何對韓信的能力異常推崇,認為劉邦如果不重用韓信,這一輩子只能在漢中之地臥著。反之,如果想要衝出漢中,與項羽一決雌雄,那只有重用韓信才能做到。

事實也證明,自從劉邦登臺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韓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轉戰千里,滅魏國、破代國、定趙國、平齊國,最後還在垓下之戰中,一舉攻擊敗了霸王項羽。可以說,韓信的確堪稱當時絕頂軍事奇才。

那麼,年輕時的韓信沒人脈,沒資金,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官職,他又是從哪兒學會的軍事本領呢?這就要從韓信的身世和經歷了說起了。



第一、韓信並不是徹頭徹尾的貧農,而是落魄的貴族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韓信是一個貧苦出身的子弟。這一點,《漢書》中也表示了贊同,並且說;

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漢書》

因為沒當官,又不會經商,所以韓信為了生活經常在別人家蹭吃蹭喝。

乍一看來,韓信的生活非常慘,但仔細想一想又覺得哪裡不對。因為司馬遷和班固(漢書作者)隨即表示,人家韓信是在一個亭長家蹭吃蹭喝的,而且人家韓信還是一個不事生產,每天只會帶著佩劍在街上閒溜達的人。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韓信並不一個普通的平頭老百姓。原因在於,秦漢時期,佩劍是貴族的專屬,《左傳》中曾記載了一個事件,楚莊王因為宋國殺了自己的使者,憤怒之下,飛奔出宮殿,準備親自出徵。這時由於忘了攜帶佩劍,他的奴僕連忙捧著佩劍趕了出來。

從此事可以看出,佩劍相當於現如今的奢侈品,而且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佩劍也成為了階級的代表產品。

到了秦始皇統一華夏,六國的貴族紛紛失去了經濟來源,變得落魄。不過,由於他們也曾是貴族,放不下身段,一直還是戰國時期的打扮。韓信也是如此,雖然身穿布衣,但也佩劍,這就相當於每天無所事事的窮人挎一個LV的包,戴一塊百達翡麗的手錶,也難怪當時的人譏諷他。



還有一點可以證明韓信的貴族身份。韓信白吃白喝不給錢被亭長夫人趕出家門後,遇到漂母,漂母給了韓信一口飯,韓信感恩戴德的說將來一定報答(這裡吐槽一下,人家亭長養了你韓信好幾個月,你也不說報答,真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漂母說了一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史記》

我只是可憐你是王孫後人,才給了你一口飯吃,不用你報答。

既然韓信身份搞清了,那麼最初的學識來源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家傳。

古代王公貴族,或者豪門世家都有自己的藏書,而且經常是秘而不宣,根本不對公眾開放,由此壟斷知識。韓信既是王孫後人,那麼,他的家中也一定會有一部分藏書,由此學會一些兵法。這在後來平定趙國時背水一戰也可以看出來,韓信確實熟讀兵書戰策。



第二、韓信事業上最大的貴人不是漂母、不是蕭何,而是項羽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無數人。還有一句話是;實踐出真知。

只讀書,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不可能成為享譽後世的帥才。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三國時期,蜀漢的馬謖都是典型的代表。所以,韓信也一定會有實踐檢驗知識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韓信在項羽帳下的時候。

韓信最初投奔的是項梁,可惜項梁在定陶戰死。項梁死後,韓信成為了項羽的部下,任執戟郎中。後來,韓信成為齊王后認為這個官職太小了,所以後人也認為項羽不識英才,但實際上的情況是項羽也非常重視韓信。



韓信剛剛投到項羽的部隊,既不是項羽的同族,也沒有立下大功,又不像英布、蒲將軍一樣帶來了數千士兵。所以,在這種情況和背景下,項羽根本不可能立即提升韓信為將軍。

不過,此時的項羽還是任命了韓信為執戟郎中。所謂執戟郎中就是宮廷宿衛軍的首領,戰爭時期,相當於中軍大帳的守衛人員,將軍的心腹。在這裡,韓信可以親眼目睹當時軍事才能超絕的霸王項羽每一次軍事部署,以及戰爭成果。

韓信也曾說過,自己向項羽提出計策時被拒絕了好多次。這說明,項羽也有意培養韓信,否則為了耳根子清淨,早已經把他調走了。

也正是在這裡,韓信完成了知識和實踐的結合,但卻因為看不出項羽對他的信任和栽培,反而選擇了逃跑,投奔了劉邦。



第三,才能的試水

韓信投奔漢中的劉邦後,剛開始混的比在項羽手下還慘。但此時的韓信已經具備的卓越的軍事才能,所以逐漸的引起了蕭何的重視。

後來,韓信因為不受劉邦重用,準備再次逃跑,結果蕭何月下追韓信,終於引起了劉邦的重視,最終被拜為大將軍。

劉邦出漢中,定三秦,採用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但實際的操作還是有劉邦親自指揮。劉邦彭城之敗後,韓信再獻戰略規劃,由劉邦在滎陽一線抵抗項羽,自己率軍北上,平定代國、趙國、齊國等地區,然後合擊項羽。

此時,劉邦同意了韓信的戰略,韓信也因此得到了一支軍隊,開始了自己縱橫天下,剪除群雄,消滅楚霸王項羽的輝煌人生。



綜合來說,韓信雖是貧民,但因為家族傳承的原因,人家起點本來就很高,而且還得到了項羽的重視,得以見到項羽鉅鹿之戰,以及其他大戰的完整規劃,最終在實踐之後才成為了一代將才。


我是越關


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什麼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我個人以為有幾大原因”。《第一》:出生以及履歷。 據史書記載韓信出身於貴族之家,從他隨身攜帶佩劍,有很大的幾率是貴族。雖然韓信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落魄貴族,但是在古代那時候貴族和普通老百姓是有很大區別的,正是由於身在貴族,韓信可以說是從小到大看過不少兵書”。《第二》:機遇。 韓信早期從軍多次碰釘,直到遇到自己人生中的一位貴人”蕭何!蕭何看出韓信有大將之才,於是向劉邦舉薦了他,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第三》:天才、軍事的天才。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就比如(一個班上兩個同學,一個看他非常努力學習,成績一般般,另一個同學,看他天天都在玩,但成績卻出奇的好。)韓信有了知識儲備能夠將兵法活學活用。《第四》:運氣”一個人的一生的運氣也很至關重要,至少落魄的時候沒被餓死,打仗的時候沒被殺死,不然一切枉然!個人以為以上幾點成就了韓信,縱橫天下。




布易視頻


說韓信橫空出世是正確的,因為從未當過將軍領兵打仗的他,第一次帶兵,就被劉邦封為大將軍,從此戰必勝,攻必克。但是他其實也是有很長時間進行沉澱自己的,就是之前的這番沉澱,才能讓他剛一領兵,就能夠縱橫天下。

而他的這個沉澱期,才是造就了他“兵仙”的一生的主要原因,讓他養成了很多習慣,幫助他戰無不勝

一、年少讀書,熟讀書。他讀什麼書呢?猜測一下,讀的最多的應該就是《孫子兵法》,因為韓信是淮陰人,屬於吳國,一直到秦國統一才設置了淮陰縣。在這之前,吳國最出名的人就是孫武了,少年之人,但凡有一些熱血,一定都會看過《孫子兵法》,只不過因為韓信家中貧窮,沒有太多書本可以換著看,再加上他好學的心態,所以應該是將《孫子兵法》熟記心中。


二、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大家眾所周知的胯下之辱,雖然引出胯下之辱的原因有很多版本,但是韓信後來在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他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

思考一下,為什麼韓信說,如果當時殺他(讓他受侮辱的屠夫),就沒有今天的自己了呢?因為韓信能夠審時度勢,知道出手的時機,我認為他所說的理由,就是適合他出手的時機。當然這也是個人猜測,畢竟都是在歷史書籍中看到的故事,而非真實經歷過。

三、有想法,敢實踐。這裡我們引用兩個韓信的事情。其一是“推陳出新”。韓信剛剛加入到劉邦的團隊中時,並不是大將軍,只不過後來和韓信一樣加入團隊的其他人,因為得不到重用,都跑了,韓信也跟著跑,引出了月下追韓信,劉邦拜將的事情。

最開始的韓信,只不過是劉邦帳下管理倉庫糧食的小吏,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

其二,背水一戰,熟讀兵書的韓信,故意反著兵書中的說法,採用兵家大忌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讓士兵們都一股腦的往前衝,才攻破趙國軍隊。

從上面兩個事蹟,可以看出,韓信不光熟讀兵法,還會靈活運用,再加上自己有聰明的小腦瓜,才能一戰致勝。

四、跟隨過勝利者,將自己的知識利用實踐,融會貫通。韓信最開始是跟隨項梁從軍的,項梁戰死之後,加入了霸王項羽的團隊,擔任執戟郎,執戟郎是指古代警衛宮門的官員。

也就是說,韓信最開始到項羽那,是給項羽當警衛員部隊中一員的,自然也能夠上戰場,而項羽初期可謂是戰無不勝勇武過人,因此,韓信能夠在項羽軍中看到勝仗是怎麼打的,也能從那些敗陣的敵軍處學習到,為何會打敗仗等等,加上自己年輕的時候讀的那些書,理論與實踐結合,以至融會貫通。

正是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他有一些好運,在關鍵時刻發揮出來。才讓題目中所說沒有人脈的韓信“橫空出世”。

結語

歷史上沒有什麼真正的不積累就成功的例子,韓信能夠橫空出世,是因為他沒有出名之前,一直在積攢能夠讓他橫空出世的資本。同樣,劉邦也是如此,最初不過以流氓地痞,只不過有了一絲運勢,再加上當漢王之前在默默地積攢實力,才成功闖出一片天,立下漢朝的基業。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早期的韓信,的確可以說是沒錢沒人脈。但是,要說他沒有打過仗,就不對了。真實的情況是,韓信在沒投靠劉邦之前,就具備了一定的實戰經驗。

那麼,橫空出世的韓信,為何能夠縱橫天下?

01.早期的韓信,真的是沒錢、沒人脈:

韓信出身貧困人家,再加上沒有什麼聲望,不能被舉薦做官。因此,韓信經常到別人家裡,去蹭吃蹭喝。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所以,早期的韓信,就跟流浪漢一樣,經常餓著肚子。說他是沒錢、沒人脈,也是挺符合情況的。

02.韓信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

前面我們說了,早期的韓信,經常餓肚子。但是,你別說,儘管韓信經常餓肚子,但是,他卻有著遠大的抱負。

韓信畢生的夢想,就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征戰四方。

因此,沒多久,韓信就跑去從軍了。韓信投靠的是,當時反秦勢力中,聲勢最大的項梁、項羽軍隊。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但是,項梁、項羽都沒有重用韓信,深感懷才不遇的韓信,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就離開了楚軍,投靠當時的漢王劉邦。

所以,從韓信參軍到項羽進駐咸陽,進而分封十八路諸侯的這一段時間裡,韓信跟著項羽的楚軍,四處征戰,最後還能活下來,肯定是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這為韓信日後領軍征戰四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03.韓信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

既然韓信能夠做到縱橫天下,除了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肯定還掌握了豐富的軍事指揮知識,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關於韓信是否掌握了豐富的軍事指揮知識,在《史記》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是,我們不難求證這一點。因為我們通過很多的歷史案例,都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古代的打仗,光靠有一定的實戰經驗,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反向推論:韓信肯定是掌握了豐富的軍事指揮知識。

04.總結:

人還是應該有夢想,並且要努力地實現夢想。就像韓信一樣,儘管早期的他,沒有錢,也沒有人脈,但是,這些問題,都沒有讓他停下追求夢想的腳步。

最終,靠著自身的實力和機遇,裂土封王,算是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參考文獻:《史記·淮陰侯列傳》

老爹有話說


一般的將領都是通過在戰場積累軍功,等到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再一步一步地成長為國中重將。

當然,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那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能撈到!

韓信雖然沒錢沒人脈,但是他的才能被蕭何所看重。通過了蕭何的推薦,韓信跳過了積累軍功的這一步,被劉邦拜為大將。

雖然沒有掌過一軍一旅,也沒有積累過相關經驗的韓信,帶兵卻有如神助,一生縱橫於沙場之上無所敗績。

為什麼?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韓信是一個是為戰爭而生的軍事天才。

(韓信劇照)

這種軍事天才在歷史上有還是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國時代的關羽,近代的韓先楚大將。

關羽是一個水軍天才,在他與劉備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水軍,但是一帶水軍卻無師自通,有如神助。

而韓先楚大將,一個老農民出身,有人戲稱,“韓先楚脫下軍裝就是個老農民”,但是他打起仗來,卻招招要了敵人的老命。

韓信所學的兵書,來自於家傳,還是另有人傳授,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韓信對於“兵書戰策”的運用已經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從他未掌兵到為將之後戰無不勝的事實來看,說明了韓信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實操能力。

其一:韓信創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

(糧倉示意圖)

韓信剛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讓他管理倉庫的糧食,他為此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理念,把糧倉開設前後兩道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

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的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而浪費的現象。

這不簡單呢,中國進入了現代化後,國家建立了大量工廠,這才引進了倉庫管理的管理理念。

韓信的“推陳出新”其實就是現在的“先進先出”了,沒有運營過倉庫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進先出”這個術語哩!

眾所周知,統率一軍可不僅僅是單一的用兵問題,這裡面涉及到了“治軍”和“用兵”兩個概念。

治軍就顯得煩瑣了,但也是一軍統率的必修課程,因為“治軍”牽扯到了部隊的“訓練”、“行政”、“後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馬懿曾經贊過諸葛亮“治軍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將這句話翻譯成了諸葛亮用兵很厲害,這是不對的!

但是韓信對“治軍”與“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美譽。

其二:後人難於複製的韓信用兵之道。

(後世蜀中勢力難於複製韓信的成功)

有句諺語說得好,“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實就是說,因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與中原或者中國傳統精華區其實就是兩個世界。

而在古中國時代裡,蜀中勢力能奪取天下的僅有劉邦一例。

劉邦之後,蜀中割據勢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

劉邦以漢中之地而據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韓信設計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絕妙好計,為其打開了去關中的道路。

從此之後,這個妙計就像是一個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樣,後世之人再難於複製。

眾所周知,劉備丟了荊州之後,那真是急得火燒眉毛,因為他非常明白,丟了荊州,蜀漢就被鎖進了保險箱,光光地佔領一個益州,已經不具備有奪取天下的資格。

諸葛亮換了個思路,六出祁山,無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韓信。

(韓信背水列陣)

世上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講的是靈活運用,因時因地而制宜,這如同兵法中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比如《孫子兵法》更高深一點的理念,就是〈孫子兵法〉並不是教人如何打勝仗,而教人在打仗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犯錯誤。

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麼只要少犯錯,就有可能避免打敗仗。

然而這一個理論對於韓信來說是不對的,因為韓信故意去犯錯,卻打了勝仗。

比如兵書中所講“背水列陣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韓信卻靠著“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在河北井徑大破二十萬趙軍,滅了趙國。

見於《淮陰候列偉》: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擒趙王歇。

韓信的這一次用兵有違於兵書理論,但最終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風采絕倫,被太史公選入了七十列傳。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