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谢京瀚


历史书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多了就能读出一些名堂出来了。

韩信的崛起,让人感觉很意外,一个穷小子,又没钱又没人脉,也没打过仗,怎么突然间就冒出来了呢?为此,我又反复读了《淮阴侯传列》,看出一些名堂出来。

第一,韩信并非没打过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韩信并没打过仗。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拜他为大将。一个没打过仗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大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看未必。

我们来看看《淮阴侯列传》记:“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起兵之后,韩信就仗剑前去投奔。那么韩信在项梁军中是扮演什么角色呢?史记没有明说,但是从“居麾下”三个字来看,不是去当小兵的。我们讲“麾下将领”、“麾下谋士”,可见韩信是有军职的,而且史记还特地用“仗剑从之”四字,为什么要突出“仗剑”二字呢?就是去打仗的啊。因此,韩信并非没有打过仗,而是与秦末其他英雄豪杰一样,是第一批参加武装斗争的人,全程参与反秦战争。

再继续看:“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项梁败亡后,韩信转而成为项羽的部下,项羽任命他的郎中。

郎中是什么官职呢?我查了一下资料:“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郎中是一个不低的官职,“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因此,这是一个武职。大家注意,《史记》从来没有说韩信没打过仗,只是因为记得简略,大家误以为他没打过仗。我认为,韩信是全程参与项羽的战争,如果他只是“内充侍卫”,怎么可能屡屡向项羽献计呢?可见韩信一直就呆在项羽军中,而且不是文职人员,就是一个军官的角色。直到秦国灭亡后,韩信因不得志,才去投奔刘邦。

第二,韩信为什么“未得知名”?

在《淮阴侯列传》里,两度提到韩信“未得知名”。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一次是在项梁麾下,一次是在刘邦麾下,史书都用“未得知名”来形容其尴尬处境。

未得知名,不是说项梁、刘邦不知道韩信的名字,而是说对他不重视。为什么不重视呢?两次不受重视,是有区别的。

项梁不重视韩信,应该有两点原因:其一,项梁是楚国贵族出身,对韩信这样平民出身的人,难免看不起;其二,韩信曾有过胯下之辱,在当时被人认为很怯懦。

刘邦不重视韩信,原因与项梁不同:其一,韩信投奔刘邦时,战争已经停止了,没有可以表现才华的机会;其二,当时投奔刘邦的人太多了,刘邦纵有识人之才,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很熟悉。

也就是说,韩信在项梁、项羽麾下时,受到压制,没有出头之日,没有机会建立卓越功勋。因此他投奔刘邦时,并没有一份亮眼的简历,这是他“未得知名”的原因。

第三,韩信真的没有人脉吗?

韩信给人的另一种印象,是他没什么人脉,怀才不遇。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再从《淮阴侯列传》的几个细微之处,来说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韩信与项羽集团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关系。

首先是韩信与龙且的关系。龙且是项羽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关于龙且的一些情况,我有过专门一篇论述,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韩信后来与龙且在潍水大战,来看看龙且是怎么说韩信的:“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大家注意这句话,“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显然,龙且的这个评判,是对当年还在项羽麾下的韩信的评判。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龙且与韩信是很熟的,如果不熟,只是几面之交,怎么会说出“平生知韩信为人”这样的话呢?同时也说明,韩信在项羽军中,不是一个小人物,能够能项羽集团二号人物龙且混得很熟。

龙且对韩信的印象是什么呢?后来他又说了一句话:“固知(韩)信怯也。”这是在潍水之战时,韩信故意示弱,龙且就说: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的人。可见,龙且与韩信虽然熟,但是心里还是瞧不起他的,估计与韩信的胯下之辱有关系。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且与韩信很熟,但是认为韩信胆小。

再来说说项羽集团另一个重要人物钟离昧与韩信的关系。

看看《史记》的写法:“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钟离昧是谁呢?以陈平的说法,他是项羽四大骨骾之臣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范增、龙且与周殷,可以说是项羽亲信中的亲信。

以史记的说法,钟离昧与韩信关系是很好的,似乎是因为两人老家离得近的原因。钟离昧与韩信的交情,肯定是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那么大家可以看到,韩信真的没有人脉吗?项羽的亲信钟离昧、龙且都跟他很熟啊,特别是钟离昧,两人是好朋友啊。后来项羽死后,钟离昧被刘邦通缉,就逃去投奔韩信。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应该是很铁的。

因此,说韩信没有人脉,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四,综合评价韩信的潜伏期的表现

我把韩信拜将之前的时期,称为他的潜伏期。这一段时间,他当真是默默无闻吗?细细考究历史细节,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

首先,韩信是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脉网络。

他与钟离昧是好朋友,交情绝对不同一般;他与龙且是很熟的,尽管龙且看不起他。另外,韩信与项羽的关系,也是比较亲密的。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与之谈到项羽时说:“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然后他分析了项羽的种种弱点,这是韩信对项羽的近距离观察得出的结论。

后来武涉游说韩信,曾说:“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回答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所谓执戟,是秦汉时对宫廷侍卫官的称呼,因值勤时手持戟而得名。以此推之,莫非韩信竟然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官么?我想有这种可能。否则他怎么能与龙且、钟离昧混得熟呢?

到了刘邦阵营后,韩信在人脉资源上仍然可圈可点。萧何是汉的第二号人物,韩信跟他同样混得那么熟。大家想想,无论在项羽集团或是刘邦集团,韩信跟权力核心的人都混得挺熟的,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吗?因此,韩信的崛起,背后是有人脉资源的。

其次,韩信并非未尝用兵。

韩信参加军队的时间,比起刘邦、项羽只晚了一点点。之前谁也没有指挥过军队,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不仅是刘邦、项羽,包括英布、彭越等人,统统一样。所以不要对韩信突然冒起感到奇怪,难道刘邦、项羽不是突然冒起的吗?没有谁是天生会打仗的,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麾下干过,难不成别人都在打仗,只有他袖手旁观?显然这不合常理。韩信在项氏叔侄手下,就久经沙场了,只是一直没有独当一面、统领一军的机会而已。

后来韩信对武涉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直到投奔刘邦,韩信才有单独领兵的机会,不再受人掣肘,让自己的军事才华有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我认为韩信在项羽麾下,不仅打过仗,而且还打得不错。但是他善于以智取胜,所以项羽、龙且这些恃勇而骄的人,打心里并不欣赏他。


君山话史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时候因缘际会,班里面来了一个山区转过来的小朋友,并且和我的关系非常不错,因为他们那边的教学制度和我们这边的教学制度有一些偏差,数学这一门课程当中,他们所学到的初中知识仅仅是我们所学到的小学知识,而我们现在学习的初中知识他一点都没有学到。

因为当时的中学讲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仅有5分,第2次月考满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后的绝大多数考试当中,他永远是一个满分的状态。

事件回顾

我之前那个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与韩信相差不多,只不过从影响力以及任务的发展来看,恐怕连韩信的1/10000都没有达到,可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论证,一个人拥有某方面天赋的时候,平日里是很难展现出来的,可是真正运用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或者危机时刻的时候,将会无限度的放大,从之前的默默无闻一举成名。

没错,韩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门不幸来表述,自己小的时候喜欢一个小姑娘,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竟然嫁给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给的那个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对头,好不容易想四处闯荡游历一番,碰见了几个街头小混混,还得给人家钻裤裆,等到逃出这一个破烂镇子之后,又因为好几天没有吃饭,饿的晕了过去,苏醒过来依托着大妈的一碗热干面,大恩不言谢,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队伍当中,好不容易来到了项羽的部队,并且也算是接近项羽的核心部队了,结果还没走两步就被项羽踢了出来,紧随其后投靠刘邦,刘邦似乎也不太重视自己,要不是萧何一个劲的拦着自己,恐怕到最后韩信的一生连乞丐都不如。

没错,这就是事实

韩信很优秀吗?

很优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样?

比白起要优秀。没有看错,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以及军事战略指挥当中,韩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几个档次,因为白起所打的绝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强胜弱、以多胜少;而韩信却与之截然相反,韩信所进行的多次战役全都是以弱胜强,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可以说,如果在战神上面安排一个排行榜的话,韩信必然要远超过白旗,因为在韩信的思维认知,以及韩信的理念当中,似乎从来没有败仗而言,每一次行军作战都是100%的战斗胜利。

当然,如果把韩信所拥有的一切成就统统归咎于他100%的天赋,似乎又有些虚妄之谈,因为在真实的历史背景条件之下,韩信对于史书兵书以及具有历史文献的一些与兵家相关的书籍,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闲来无事就喜欢翻阅一二。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或许对于韩信而言并不是一句瞎扯的话,而是具有切实价值意义的话,毕竟韩信真的从书籍当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兵家之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韩信是淮阳人,出身贫苦,从小生活过得很艰辛,很多时候都要为衣食而忧,年轻还曾受过胯下之辱。

然后,韩信也并非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的。韩信投军后,先在项梁军中,项梁战死后又投靠项羽,做了郎中。他曾经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没有被采纳,在项羽军中感到怀才不遇就转而投奔刘邦。

投奔刘邦之初,韩信也并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真正发现他才干的是萧何。因此,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谚语。



那么,萧何是如何发现韩信才干的呢?

韩信有次犯事被处以死刑,同伙都被杀掉后,轮到了韩信。当时,监刑的是萧何,韩信对萧何说:“汉王难道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萧何听他说话气度不凡,长得也是相貌堂堂,于是就免除了他的死罪。

后来,通过与韩信的交谈,萧何认为韩信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推荐给了刘邦。起初,刘邦并没有太当回事,只因是萧何推荐的,只好封韩信做了治粟都尉,说白了就是一个管理粮饷的事务官。韩信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决定离开刘邦的军队。



萧何得知韩信要跑路了,慌忙中也来不及跟刘邦说。就亲自去追赶韩信。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正为部下频繁逃跑烦恼的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又气又急。

过了几天,萧何回来。刘邦责问他为什么逃跑?萧何回答说为了追赶韩信,并向刘邦表示韩信是个杰出军事的人才,普天之下再找找出第二个,即“国士无双”。如果刘邦只想在汉中踏踏实实当个汉中王,那韩信可有可无,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别无他人。


刘邦听到萧何对韩信的评价极高,就打算让韩信当个将军。哪知萧何又说,如果只封个将军,恐怕韩信还是要走。刘邦说那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如何?萧何表示同意,并建议举办隆重的拜将仪式。

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宣布择日举办拜将仪式。刘邦手下的将军听说要举办拜将仪式,纷纷猜测会不会落在自己头上。结果,居然是毫无名气而且还逃跑的韩信,全军感动非常惊讶。


从韩信封为大将军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刘邦的独到之处。听萧何之言,便封寸功未立的韩信为全军统帅,在这重大的抉择上基本没有犹豫,表现出刘邦的极强的决断力。

而事实上,韩信也没有令刘邦和萧何失望。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韩信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心恬澹


首先,严谨的更正题干中的几点。韩信年轻时不是没人脉,只是人脉少;不是没打过仗,只是没作过领军的将帅。

没钱,人脉少,打过仗

史书上只记载韩信出身平民(布衣),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他祖上曾经富贵过。只能靠推测——首先,他识字;其次,他有一把剑。

证明他至少小时候不会太穷,至少受过一点教育,还有些祖传下来的东西。毕竟那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配剑的资格。

但是也不富裕,尤其长大后生活落魄,既没选上基层公务员(吏),又不会做小买卖(治生商贾),母亲去世没钱安葬。

甚至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经常要靠别人糊口度日(从人寄食),还因为总是去别人家蹭饭吃,而被大家嫌弃(人多厌之者)。

另外,由于他没事老抱着把剑到处晃荡,还常被地痞泼皮欺负,让他钻裆(跨下之辱)。

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一咬牙,当兵吃粮。正好项梁路过,就投身项梁军中当小兵。项梁被章邯干掉后,又转投项羽当小官。

在项羽手下时,韩信倒是满腔热情的出谋划策,奈何项羽一概不纳,又转投刘邦碰机会,也不受重视,只当个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恰好很多将领因为不看好刘邦而逃走,极端不爽的韩信也随大溜逃跑了。幸好有个萧何慧眼识英,连夜又把他追回来,还说服刘邦封他为大将军。

倒霉了二十多年的韩信才终于冒出头来,有了机会和平台,而且还是一步迈上好几层楼那么高的平台!

因此,对于发迹之前的韩信来说,钱是没有的,人脉也不多,但是他攀上了一条最粗的人脉,那就是最受刘邦信任的萧何。(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人脉是把双刃剑。)

而且也不能说他没打过仗,在跟着项梁项羽当大头兵、小军官的时候,还是经历过战争的,只不过不是主角罢了。

横空出世,纵横天下——他只用了5年就超越其他所有名将一辈子的成就

“韩信年轻时”这个前提很好,因为韩信直到死的时候才35岁。

◆ 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登坛拜将,同年带领曹参、樊哙等大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出关中,最终将项羽封的“三秦王”全部平灭,逼死章邯,降服司马欣、董翳。这一年韩信25岁。

◆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先是接应从彭城大败而回的刘邦,把他安置在荥阳,然后组织溃败之军阻击西楚的追兵,大败楚军,使汉军重振旗鼓。然后刘邦在荥阳、成皋开始了与项羽长达三年的对峙,而韩信则单独开辟北方战场,睢水一战俘虏魏王豹,既而北灭代国,东攻赵国。这一年韩信26岁。

◆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先“拔旗易帜”、后“背水一战”斩杀代王陈馀、活捉赵王歇,灭掉了赵国,接着派使者说降了燕国。此时,被项羽打得家底都输光的刘邦突然跑来,出阴招把韩信的大军给夺走,然后很无耻的让“光杆司令”韩信重新征兵再去攻打齐国。估计韩信心里很不爽,带着重新招的兵一路攻城拔地,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吓得齐王田广弃城而逃。这一年韩信27岁。

◆ 汉四年(前203年),项羽派龙且率二十万大军来求援齐国、攻打韩信,被韩信在潍水之战中用水攻一举打得全军覆没,并最终平定全部齐地,自己当上了齐王。这一年韩信28岁。

◆ 汉五年(前202年),韩信受刘邦征召南下,千里包抄,先占领西楚都城彭城,又作为联军主帅指挥调动从梁地西进的彭越军、北上的九江王英布军、东进的刘邦中军,设十面埋伏之计围项羽于垓下,最终全歼楚军、逼死项羽,帮助刘邦彻底平定天下,并被封为楚王。这一年韩信29岁。

韩信被后世尊为“兵仙”、“神帅”,凭的就是他这短短的五年军事生涯里,所创造出的一系列传奇式的战绩。一是战无不胜,无论碰到任何情况,他都能想出办法干脆利落的取胜;二是战略思想,他拜将后针对楚汉之前实力的分析和对未来战况的预测,几乎可以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学习+天赋!

1、读兵书,肯思考

韩信识字,读过兵书,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井陉之战后,军士问他为何背水列阵,韩信回答兵书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证明他读过《孙子兵法》。

孙武《孙子 九地》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而且,从他的战例中,也能看出很多《孙子兵法》的影子:


  • 孙武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韩信未战时,先分析判断出楚汉之长短;

  • 孙武说“远而示之近”。韩信先陈兵于栈道,看似伐晋,又暗渡陈仓奔袭夏阳;

  • 孙武说“入深则专,十人不克”。韩信带兵千里开辟北方战场,平灭魏代赵齐等国如摧枯拉朽,锋锐难当;

  • 孙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万人出,背水一战;

  • 孙武说“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通过分析自己军力优势,使燕国望风而降;

  • 孙武说“兵半渡而击之”。韩信决潍水,斩灭龙且二十万大军;


……

由此可见,韩信不仅读过孙武的兵书,而且真正学到了其精髓。

什么时候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韩信的行为可以看出来,军事是他的兴趣所在——平时剑不离手;不愿耕种、不愿商贾,却主动跑去投军;在项羽手下当郎中小官时还主动献计献策……

我们今天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强大的兴趣驱动下,想必韩信幼时就熟读兵书,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脑子里排兵布阵、操练兵法。

而跟随项梁、项羽时的底层军旅生涯,也给他提供了将理论与实战结合和印证的机会。

这一观点不仅我认同,连很多古人也一样认同。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就认为,韩信在受胯下之辱的落魄时,就已经熟读兵书、日日揣摩了。

王鸣盛: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著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2、天赋——为战场而生

除了熟读兵书、学习兵法之外,韩信个人的天赋可以说占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史料中韩信的故事分析,我认为他有三大天赋最为重要。

◆ 天赋一:对人心的认识与把握

韩信出身底层,混迹于市井,也练就了一副能洞察人心的本事。从他拜将后对刘邦的谈话,分析楚汉优劣局势就能看出一斑。

一方面分析项羽,有理有据,最终得出结论:项羽是诸侯不平,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凭仗的只有武力强大而已。“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似强实弱。对项羽的性格特点可谓认识到骨子里了。

分析项羽的同时,韩信还要充分了解刘邦的心理,所以才能字字句句搔到刘邦的痒处、说到刘邦心坎里,坚定其出兵三秦的决心。

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除此之外,韩信对于全军的心理也把控得极准。井陉之战,因为自己带领的是未经训练的军队,如果直接送上战场肯定会胆怯。为了坚定这帮新兵蛋子的信心,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用背水列阵断掉大家的后路,要么赢,要么死,把全军的勇气逼出来了。

不仅掌握己方的心理,还能掌握和调动敌军的心理,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四面楚歌”了,为避免陷入重围的项羽困兽之斗,让士兵唱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意志,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楚军全军崩溃,项羽只能带着八百人突围,一直走到末路。而“四面楚歌”也成为著名的心理战例流传千古。


◆天赋二:学以致用、临机应变的能力

学以致用:有史以来,带兵的将领以百万计,读过《孙子兵法》的少说有一半以上。但是从古至今,所谓名将就那么几个。

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学到精髓,以及能不能真正学以致用。

韩信就是一个能学以致用的人。在他之前,将之谋略多为灵光一闪、昙花一现,而韩信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每一场仗都浸透了谋略。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军事思想中“谋战”的代表人物。

临机应变:比如破魏之战,面对魏军重兵隔河把守,乘船强攻也是一种选择。而韩信偏偏把船只集中起来假意要渡河,吸引敌军注意力,反而带伏兵从另一处靠着木盆、木桶过河,直接奇袭敌军后路。

再比如井陉口一战,先用小股兵力把敌人引出营寨,再令伏兵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更不用说创下“背水一战”的千古战例这样的表现了。

◆天赋三:强大而冷静的计算能力

除此之外,韩信还有一项重要天赋,就是拥有强大而冷静的计算能力。不仅在于数字,还能把敌我双方的力量、地形环境等一切可用于战斗的资源,瞬间进行对比、衡量和计算。

比如在刘邦面前分析项羽,他就一共总结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定都不当、毁约背盟、徒以残暴、迁逐义帝、以亲置王”这七大必败之理。

从这种表述方式上看,韩信很有些现如今“理工男”的典型特质。

韩信的战例中,关于计算兵力优劣势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此不作赘述。单看战后他与刘邦的对话也能看出一斑。“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

对于韩信擅长统筹计算,历代人们也都是公认的,所以也把很多数学方面的故事与韩信扯上关系,比如“韩信马上分油”、“韩信点兵”、“韩信发明象棋”等等。


综上,韩信在短短的五年军事生涯中所创造的战法、战术,成为了后世兵家必学的典范。他如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光耀千古。


凯撒视界


打仗这种东西,是讲究天赋的。如果先天有天赋,后天又努力,那基本上无敌了。如果再加上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可以像韩信一样横空出世,纵横天下了。

韩信的军事能力

秦末汉初,楚汉争霸,正是将星闪耀的时候,名将一抓一大把。楚军方面,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本身就是统帅兼名将;汉军方面,彭越、英布也都是当时名将,但这些人跟韩信比起来还是差的很远。看看后世给韩信的名头,军事家、兵家四圣、兵仙、神帅……就知道韩信的影响力,即便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内评选十大名将,必定也有韩信的名字。

萧何评价韩信说“国士无双”,刘邦评价韩信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而韩信评价自己带兵的本领则是“多多益善”。要知道,带兵打仗不是数钱,绝不是越多越好,人数越多,统率难度越大,韩信如此自信,充分说明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是超一流的。

换句话说,刘邦如果没有韩信,根本不可能击败项羽,消灭割据,统一天下。蒯通在说服韩信时,认为楚汉命运系于韩信一人,韩信帮助哪一方,哪一方就能取胜,这绝非吹捧韩信的马屁,而是对当时天下形势和韩信能力的客观评价。

韩信的早年经历

一般来讲,古代的绝世名将,都是从小兵到小官,再从小官到大将、名将,一仗一仗打出来的,打仗不是纸上谈兵,必须靠实战积累经验,没有任何帝王会让一个没有打仗经验的人上来就当大将,统帅千军万马,像赵括这样一出场就担任统帅的,结果都会死的很惨。

但韩信是个例外,他出身平民,年轻时性格放纵,不拘礼节,眼高手低,混得很差,以至于经常靠别人接济糊口度日,还整天抱着个宝剑换来换去装逼,惹得人人厌烦,连母亲死了都没钱办丧事,很被人看不起,所以才有漂母救济、胯下之辱的故事。

秦末群雄四起,韩信感觉自己机会来了,就跑去投奔了项梁、项羽的部队,但一直默默无闻,得不到重用,毕竟谁都不可能让一个看似很平凡的人一上来就当将军。韩信得不到重用,后来投奔了刘邦,依然只能做小官小吏,只有萧何通过交谈发现了韩信的才华,所以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正是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才重用了韩信。

韩信之所以横空出世,纵横天下,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他的军事天赋。史书没有韩信苦读兵书的记载,但他却熟谙用兵之道,后世大量军事典故都与他有关,而他最大的用兵特点是灵活,不拘泥于兵书记载,擅长活学活用,这种灵活绝对是出于天赋,像赵括这种纸上谈兵的将领,就是缺乏灵活的反面典型。

二是因为刘邦的信任重用。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将,而且一用就是大将,让韩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粮饷管理员,一下子成为统军大将,让全军上下大跌眼镜。韩信得到统军征战的机会,使得天赋与实践相结合,才有了辉煌战绩,横空出世,纵横天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曾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萧何曾评价韩信“国士无双”,甚至对刘邦说;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由此可以看出,萧何对韩信的能力异常推崇,认为刘邦如果不重用韩信,这一辈子只能在汉中之地卧着。反之,如果想要冲出汉中,与项羽一决雌雄,那只有重用韩信才能做到。

事实也证明,自从刘邦登台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转战千里,灭魏国、破代国、定赵国、平齐国,最后还在垓下之战中,一举攻击败了霸王项羽。可以说,韩信的确堪称当时绝顶军事奇才。

那么,年轻时的韩信没人脉,没资金,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官职,他又是从哪儿学会的军事本领呢?这就要从韩信的身世和经历了说起了。



第一、韩信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贫农,而是落魄的贵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子弟。这一点,《汉书》中也表示了赞同,并且说;

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汉书》

因为没当官,又不会经商,所以韩信为了生活经常在别人家蹭吃蹭喝。

乍一看来,韩信的生活非常惨,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因为司马迁和班固(汉书作者)随即表示,人家韩信是在一个亭长家蹭吃蹭喝的,而且人家韩信还是一个不事生产,每天只会带着佩剑在街上闲溜达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并不一个普通的平头老百姓。原因在于,秦汉时期,佩剑是贵族的专属,《左传》中曾记载了一个事件,楚庄王因为宋国杀了自己的使者,愤怒之下,飞奔出宫殿,准备亲自出征。这时由于忘了携带佩剑,他的奴仆连忙捧着佩剑赶了出来。

从此事可以看出,佩剑相当于现如今的奢侈品,而且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佩剑也成为了阶级的代表产品。

到了秦始皇统一华夏,六国的贵族纷纷失去了经济来源,变得落魄。不过,由于他们也曾是贵族,放不下身段,一直还是战国时期的打扮。韩信也是如此,虽然身穿布衣,但也佩剑,这就相当于每天无所事事的穷人挎一个LV的包,戴一块百达翡丽的手表,也难怪当时的人讥讽他。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韩信的贵族身份。韩信白吃白喝不给钱被亭长夫人赶出家门后,遇到漂母,漂母给了韩信一口饭,韩信感恩戴德的说将来一定报答(这里吐槽一下,人家亭长养了你韩信好几个月,你也不说报答,真是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漂母说了一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

我只是可怜你是王孙后人,才给了你一口饭吃,不用你报答。

既然韩信身份搞清了,那么最初的学识来源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家传。

古代王公贵族,或者豪门世家都有自己的藏书,而且经常是秘而不宣,根本不对公众开放,由此垄断知识。韩信既是王孙后人,那么,他的家中也一定会有一部分藏书,由此学会一些兵法。这在后来平定赵国时背水一战也可以看出来,韩信确实熟读兵书战策。



第二、韩信事业上最大的贵人不是漂母、不是萧何,而是项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还有一句话是;实践出真知。

只读书,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不可能成为享誉后世的帅才。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三国时期,蜀汉的马谡都是典型的代表。所以,韩信也一定会有实践检验知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时候。

韩信最初投奔的是项梁,可惜项梁在定陶战死。项梁死后,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部下,任执戟郎中。后来,韩信成为齐王后认为这个官职太小了,所以后人也认为项羽不识英才,但实际上的情况是项羽也非常重视韩信。



韩信刚刚投到项羽的部队,既不是项羽的同族,也没有立下大功,又不像英布、蒲将军一样带来了数千士兵。所以,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项羽根本不可能立即提升韩信为将军。

不过,此时的项羽还是任命了韩信为执戟郎中。所谓执戟郎中就是宫廷宿卫军的首领,战争时期,相当于中军大帐的守卫人员,将军的心腹。在这里,韩信可以亲眼目睹当时军事才能超绝的霸王项羽每一次军事部署,以及战争成果。

韩信也曾说过,自己向项羽提出计策时被拒绝了好多次。这说明,项羽也有意培养韩信,否则为了耳根子清净,早已经把他调走了。

也正是在这里,韩信完成了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但却因为看不出项羽对他的信任和栽培,反而选择了逃跑,投奔了刘邦。



第三,才能的试水

韩信投奔汉中的刘邦后,刚开始混的比在项羽手下还惨。但此时的韩信已经具备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逐渐的引起了萧何的重视。

后来,韩信因为不受刘邦重用,准备再次逃跑,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终于引起了刘邦的重视,最终被拜为大将军。

刘邦出汉中,定三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但实际的操作还是有刘邦亲自指挥。刘邦彭城之败后,韩信再献战略规划,由刘邦在荥阳一线抵抗项羽,自己率军北上,平定代国、赵国、齐国等地区,然后合击项羽。

此时,刘邦同意了韩信的战略,韩信也因此得到了一支军队,开始了自己纵横天下,剪除群雄,消灭楚霸王项羽的辉煌人生。



综合来说,韩信虽是贫民,但因为家族传承的原因,人家起点本来就很高,而且还得到了项羽的重视,得以见到项羽巨鹿之战,以及其他大战的完整规划,最终在实践之后才成为了一代将才。


我是越关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什么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我个人以为有几大原因”。《第一》:出生以及履历。 据史书记载韩信出身于贵族之家,从他随身携带佩剑,有很大的几率是贵族。虽然韩信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落魄贵族,但是在古代那时候贵族和普通老百姓是有很大区别的,正是由于身在贵族,韩信可以说是从小到大看过不少兵书”。《第二》:机遇。 韩信早期从军多次碰钉,直到遇到自己人生中的一位贵人”萧何!萧何看出韩信有大将之才,于是向刘邦举荐了他,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第三》:天才、军事的天才。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就比如(一个班上两个同学,一个看他非常努力学习,成绩一般般,另一个同学,看他天天都在玩,但成绩却出奇的好。)韩信有了知识储备能够将兵法活学活用。《第四》:运气”一个人的一生的运气也很至关重要,至少落魄的时候没被饿死,打仗的时候没被杀死,不然一切枉然!个人以为以上几点成就了韩信,纵横天下。




布易视频


说韩信横空出世是正确的,因为从未当过将军领兵打仗的他,第一次带兵,就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从此战必胜,攻必克。但是他其实也是有很长时间进行沉淀自己的,就是之前的这番沉淀,才能让他刚一领兵,就能够纵横天下。

而他的这个沉淀期,才是造就了他“兵仙”的一生的主要原因,让他养成了很多习惯,帮助他战无不胜

一、年少读书,熟读书。他读什么书呢?猜测一下,读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孙子兵法》,因为韩信是淮阴人,属于吴国,一直到秦国统一才设置了淮阴县。在这之前,吴国最出名的人就是孙武了,少年之人,但凡有一些热血,一定都会看过《孙子兵法》,只不过因为韩信家中贫穷,没有太多书本可以换着看,再加上他好学的心态,所以应该是将《孙子兵法》熟记心中。


二、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大家众所周知的胯下之辱,虽然引出胯下之辱的原因有很多版本,但是韩信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思考一下,为什么韩信说,如果当时杀他(让他受侮辱的屠夫),就没有今天的自己了呢?因为韩信能够审时度势,知道出手的时机,我认为他所说的理由,就是适合他出手的时机。当然这也是个人猜测,毕竟都是在历史书籍中看到的故事,而非真实经历过。

三、有想法,敢实践。这里我们引用两个韩信的事情。其一是“推陈出新”。韩信刚刚加入到刘邦的团队中时,并不是大将军,只不过后来和韩信一样加入团队的其他人,因为得不到重用,都跑了,韩信也跟着跑,引出了月下追韩信,刘邦拜将的事情。

最开始的韩信,只不过是刘邦帐下管理仓库粮食的小吏,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

其二,背水一战,熟读兵书的韩信,故意反着兵书中的说法,采用兵家大忌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让士兵们都一股脑的往前冲,才攻破赵国军队。

从上面两个事迹,可以看出,韩信不光熟读兵法,还会灵活运用,再加上自己有聪明的小脑瓜,才能一战致胜。

四、跟随过胜利者,将自己的知识利用实践,融会贯通。韩信最开始是跟随项梁从军的,项梁战死之后,加入了霸王项羽的团队,担任执戟郎,执戟郎是指古代警卫宫门的官员。

也就是说,韩信最开始到项羽那,是给项羽当警卫员部队中一员的,自然也能够上战场,而项羽初期可谓是战无不胜勇武过人,因此,韩信能够在项羽军中看到胜仗是怎么打的,也能从那些败阵的敌军处学习到,为何会打败仗等等,加上自己年轻的时候读的那些书,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至融会贯通。

正是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他有一些好运,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来。才让题目中所说没有人脉的韩信“横空出世”。

结语

历史上没有什么真正的不积累就成功的例子,韩信能够横空出世,是因为他没有出名之前,一直在积攒能够让他横空出世的资本。同样,刘邦也是如此,最初不过以流氓地痞,只不过有了一丝运势,再加上当汉王之前在默默地积攒实力,才成功闯出一片天,立下汉朝的基业。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早期的韩信,的确可以说是没钱没人脉。但是,要说他没有打过仗,就不对了。真实的情况是,韩信在没投靠刘邦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实战经验。

那么,横空出世的韩信,为何能够纵横天下?

01.早期的韩信,真的是没钱、没人脉:

韩信出身贫困人家,再加上没有什么声望,不能被举荐做官。因此,韩信经常到别人家里,去蹭吃蹭喝。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所以,早期的韩信,就跟流浪汉一样,经常饿着肚子。说他是没钱、没人脉,也是挺符合情况的。

02.韩信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

前面我们说了,早期的韩信,经常饿肚子。但是,你别说,尽管韩信经常饿肚子,但是,他却有着远大的抱负。

韩信毕生的梦想,就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征战四方。

因此,没多久,韩信就跑去从军了。韩信投靠的是,当时反秦势力中,声势最大的项梁、项羽军队。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但是,项梁、项羽都没有重用韩信,深感怀才不遇的韩信,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就离开了楚军,投靠当时的汉王刘邦。

所以,从韩信参军到项羽进驻咸阳,进而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这一段时间里,韩信跟着项羽的楚军,四处征战,最后还能活下来,肯定是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为韩信日后领军征战四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03.韩信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

既然韩信能够做到纵横天下,除了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肯定还掌握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知识,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关于韩信是否掌握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知识,在《史记》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我们不难求证这一点。因为我们通过很多的历史案例,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古代的打仗,光靠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反向推论:韩信肯定是掌握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知识。

04.总结:

人还是应该有梦想,并且要努力地实现梦想。就像韩信一样,尽管早期的他,没有钱,也没有人脉,但是,这些问题,都没有让他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

最终,靠着自身的实力和机遇,裂土封王,算是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

老爹有话说


一般的将领都是通过在战场积累军功,等到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国中重将。

当然,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战斗中牺牲了,那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能捞到!

韩信虽然没钱没人脉,但是他的才能被萧何所看重。通过了萧何的推荐,韩信跳过了积累军功的这一步,被刘邦拜为大将。

虽然没有掌过一军一旅,也没有积累过相关经验的韩信,带兵却有如神助,一生纵横于沙场之上无所败绩。

为什么?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韩信是一个是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天才。

(韩信剧照)

这种军事天才在历史上有还是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国时代的关羽,近代的韩先楚大将。

关羽是一个水军天才,在他与刘备东奔西跑的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水军,但是一带水军却无师自通,有如神助。

而韩先楚大将,一个老农民出身,有人戏称,“韩先楚脱下军装就是个老农民”,但是他打起仗来,却招招要了敌人的老命。

韩信所学的兵书,来自于家传,还是另有人传授,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韩信对于“兵书战策”的运用已经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从他未掌兵到为将之后战无不胜的事实来看,说明了韩信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操能力。

其一:韩信创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

(粮仓示意图)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让他管理仓库的粮食,他为此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理念,把粮仓开设前后两道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

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的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而浪费的现象。

这不简单呢,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后,国家建立了大量工厂,这才引进了仓库管理的管理理念。

韩信的“推陈出新”其实就是现在的“先进先出”了,没有运营过仓库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进先出”这个术语哩!

众所周知,统率一军可不仅仅是单一的用兵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了“治军”和“用兵”两个概念。

治军就显得烦琐了,但也是一军统率的必修课程,因为“治军”牵扯到了部队的“训练”、“行政”、“后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马懿曾经赞过诸葛亮“治军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将这句话翻译成了诸葛亮用兵很厉害,这是不对的!

但是韩信对“治军”与“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美誉。

其二:后人难于复制的韩信用兵之道。

(后世蜀中势力难于复制韩信的成功)

有句谚语说得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实就是说,因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与中原或者中国传统精华区其实就是两个世界。

而在古中国时代里,蜀中势力能夺取天下的仅有刘邦一例。

刘邦之后,蜀中割据势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

刘邦以汉中之地而据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韩信设计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绝妙好计,为其打开了去关中的道路。

从此之后,这个妙计就像是一个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样,后世之人再难于复制。

众所周知,刘备丢了荆州之后,那真是急得火烧眉毛,因为他非常明白,丢了荆州,蜀汉就被锁进了保险箱,光光地占领一个益州,已经不具备有夺取天下的资格。

诸葛亮换了个思路,六出祁山,无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韩信。

(韩信背水列阵)

世上没有包打一切的万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没有包打一切的万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讲的是灵活运用,因时因地而制宜,这如同兵法中所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比如《孙子兵法》更高深一点的理念,就是〈孙子兵法〉并不是教人如何打胜仗,而教人在打仗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犯错误。

因为是人都会犯错,那么只要少犯错,就有可能避免打败仗。

然而这一个理论对于韩信来说是不对的,因为韩信故意去犯错,却打了胜仗。

比如兵书中所讲“背水列阵为兵家之大忌”,但是韩信却靠着“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在河北井径大破二十万赵军,灭了赵国。

见于《淮阴候列伟》: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擒赵王歇。

韩信的这一次用兵有违于兵书理论,但最终却取得最后的胜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风采绝伦,被太史公选入了七十列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