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你是否有過心累的感覺?我曾常有。

當外界長期給我們種種考驗的時候,就像是有股力量總在水中攪動,水凝成一股漩渦暗流,帶起砂石,如同各種雜念思緒,攪得我們的心緒不寧、頭腦昏沉不堪。

為了擺脫這種感覺,有人推薦說冥想能解決問題。然而如何冥想,冥想的作用是什麼?我通過閱讀尋找到了一些答案。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原來,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有先人研究出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治癒法。

這種方法叫做“內觀禪”,是冥想的一種法門,就是通過自我觀察來淨化身心的過程,它的核心就是正念練習。

內觀禪的操作很簡單,首先可以進行“觀呼吸”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將注意力關注在科學的呼吸法上,同時感受身體各部位和思緒的變化。

結合南寶法師的《觀呼吸》和藍梅的《圖解觀呼吸》兩本書,我將從內觀禪的來歷、作用和實際操作來介紹一下如何治癒心累。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一、內觀禪的歷史淵源

內觀禪是早在公元531年,由釋迦摩尼經過自身各種嘗試,最終摸索出來的一套修行法門,他發現內觀能提升人的專注力和對身心問題的覺察力。

公元前254年左右,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推廣佛教,內觀法隨之推廣到了斯里蘭卡、孟加拉、甚至埃及和敘利亞。

東漢時期,包括“觀呼吸”在內的內觀禪被引進。公園648年,玄奘法師把內觀禪翻譯成了漢文,可惜並沒有得到官方重視。直到民國時期,內觀禪才重新被學術重視起來。

上世紀開始,各國的心理學家們開始把內觀禪引入醫學應用,稱其為內觀認知療法。這是通過幫助患者瞭解自己、凝視內心的方法去改變自己的思維,從而改變患者的認知和行為。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圖片摘自《圖解觀呼吸》

二、練習內觀禪的好處

哈佛大學神經學家LAZAR在NATURE《自然》雜質上刊登跟蹤研究結論,發現大腦在長期內觀冥想活動前後會有明顯結構變化。

即使每天5-10分鐘的內觀禪冥想,連續四周後,都能顯著緩解患者各種負面情緒。連續八週後,大腦的結構甚至會發改變,皮層變厚,負責應激反應的杏仁核會相對減小,負責記憶區的海馬體會增大,腦部情緒調節功能變得更加完善。

實驗表明:內觀禪能提高專注力、學習力和抗抑鬱的能力,甚至能迅速擺脫心理刺激,使內心平靜下來,治癒心理疾病。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三、觀呼吸法具體做法:

1、調整呼吸,學會腹式呼吸。

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緊張就容易用胸式呼吸——肩膀聳動、呼吸短促。如果長期胸式呼吸,容易造成交感神經緊張,消化功能紊亂,睡眠質量差等亞健康問題。

腹式呼吸用橫膈膜推動空氣,腹部起伏,能吸收更多氧氣,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且能放鬆交感神經,是比較科學的呼吸方法。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圖片摘自張展暉老師《掌控身體20課》

2、行住坐臥之間,無不是禪。

無論何時,都可以隨時把專注力從深的吸氣和深的呼氣開始,保持正念,修內觀。

例如,谷歌公司的企業內部都提倡員工修行走禪,他們希望員工嘗試在日常行走中,每次專心關注一個點,例如關注每走一步雙腿的感受、自身的呼吸節奏、一路看到的風景細節等帶給新的感受等。

行走禪成了谷歌企業文化的一種,很受員工歡迎,有效舒緩了員工的情緒壓力。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3、身心合一,專注當下。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把專注力聚焦在手頭的某一件事上,或是身體的某個感知上。

比如,我們做飯的時候,就要把專注力放在切菜、炒菜的動作和過程中,專心在翻炒蒸煮上,而不是一邊做飯一邊想心事。達到了這個專注,就是一種內觀禪。

例如在家陪孩子玩耍或學習,就把心好好放在孩子的身上,仔細觀察他細微的表情變化,眼神、語調,想他此刻的情緒和想法,專注在如何能調動孩子閱讀的興趣,仔細觀察自己的每一句話和舉動,孩子有什麼反應等等。而不是一邊玩手機,一邊心不在焉得盯著孩子寫作業。

身在哪兒,心就必須在哪兒,身心要合一。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4、溫柔對待自己,給自己更多的關懷。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注,但更重要的自我的關注、寬容和自愛。

從最簡單的呼吸作為切入點,一次就聚焦一個點、一件事、接受過程中的不完美,原諒自己,接納自己。

養成自我內審、自我關注、自我覺察的習慣。

臨床心理學的治療過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就是讓患者自述病情並填寫很多調查問卷,這不僅是讓醫生了解患者的情況,更是讓患者進行內觀。例如憂鬱症的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憂鬱症,就已經邁出了治癒的第一步。

心累?雪藏了千年的心靈療法已現世


四、尾聲

如今的內觀禪,已不再是神壇上的傳說,也非只限佛門弟子才可嘗試的修行法門,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採納的生活態度和習慣。

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在做什麼,我們都能從關注自己的呼吸開始,訓練自己的內觀能力。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所理解的內觀禪,那就是:

靜心正念,身心一致,知行合一,活在當下。


————

作者@羽落生 英荷雙語對外漢語教師、項目管理者、野外徒步達人,熱愛古琴、閱讀、唱歌、跑步、瑜伽的水瓶野鶴一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