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以来不断扩张领土,为什么没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

阳光雨露137499250


如果你是个暴徒天天抢人东西,今天又抢人东西,人们都认为很正常,不会有人骂你;如果你是个好人天天做好事施舍东西给人,今天没做好事施舍东西给人,马上就会有人谴责你,如果你也抢人东西,人们立即就要制裁你。


昆仑剑无影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曾说过,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所以,印度从1947年独立建国以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领土扩张活动,出兵占领克什米尔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谈判收回法属印度526平方公里土地,侵占藏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武力收回葡属印度3983平方公里土地,占领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8249平方公里土地,通过武力手段吞并锡金王国7096平方公里土地。

(南亚国家)

印度除了在领土方面的扩张,还对周边国家施行羁縻之策,向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小国进行渗透,以图使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能够符合印度的利益。所以南亚这些小国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印度的影响。

印度在南亚地区的扩张活动为何没有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呢?主要是由于欧美国家出于大国博弈的目的,偏袒印度。

印度独立后进行的领土扩张基本上都发生在冷战时期,印度虽然宣称自己是不结盟国家,但是美苏为了自己战略利益的需要,都积极拉拢印度站到自己一边,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向印度示好,给予印度大量的援助,而不会制裁印度。

就拿印度吞并锡金来说。

美国和苏联跟印度关系都不错,而锡金只是南亚的一个小国,跟欧美国家没有很多联系,所以欧美国家在锡金没有利益,而跟锡金利益最大的只有我国。

欧美国家在印度吞并锡金一事上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就是国际的绥靖政策,他们默许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实际上是为了拉拢印度,他们犯不着为了这么一个弹丸小国而得罪印度。

而且,吞并锡金只会损害我国利益,并不会损害其他国家利益,欧美国家出于大国博弈的目的,希望借助印度来牵制我国,所以他们更没有必要去制裁印度了。

所以,欧美国家制不制裁印度,取决于制裁印度是否对自己有利。在近几十年的国际格局中,欧美国家都需要拉拢印度,对印度有所求,他们为了取悦印度,为何要对印度制裁呢?


铭苏先生


印度自独立以来,先后吞并锡金、克什米尔南部地区。 并在政治上不同程度的控制了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家。毫无悬念的说,印度掌控着南亚绝大部分区域。一直以来,欧美部分国家一贯喜欢以世界和平捍卫者身份自居,却对印度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欧美国家不管印度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有三:

第一,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有着西方所谓的“民主”味道。气味相投,情感上比较亲近。

印度独立以前曾被英国殖民统治长达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里经过了至少三代人的更迭,英国带来的西方文化思想早已经渗透到印度本地文化基因中。印度的现有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就是延续西方的民主思维。但印度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实际上是有别于西方的民主文化的。

严格来说,印度现今的政治制度延续了七分西式民主文化,保留了三分本国传统政治文化。但即便如此,欧美国家依然对有着“西式”民主气味的印度格外宽容。情感上自然比对那些非“西式”民主国家更加亲近。


第二,印度得益于自己当前不强不弱的绝佳角色,受益在“棋子”价值。

截止2018年,印度经济地位排名世界第7位,军事实力位列美、中、俄之后的第四位。因此综合国力排在世界前十名内是没有争议的。印度当前很受益这样的地位,因为他虽排名世界第七位,但综合实力差距较大,远远不足以威胁美、德、法、英等西方国家。虽然印度的军事实力暂时位列世界第四位,但却没有多少自主的军工产业体系和科技。经济第七,但没有多少引领时代的尖端科技。所以,无论是从经济科技的竞争力,还是军事上的潜能都远远不足以威胁欧美主要强国。

因此,欧美国家不但对印度没有什么防范戒备心理。还恰好需要拉拢印度这样的新兴大国去应对俄罗斯和某超级新兴强国,以此降低给它们带来的压迫感。

所以说,印度在欧美国家心中的战略“棋子”价值很高。为了拉拢并维护好这颗战略“棋子”,欧美自然会对印度的部分越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又没有侵害到他们的利益。

第三,欧美国家的媒体对印度的偏袒

欧美国家一直宣称所谓的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的报道社会和世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被美化。大多西方媒体实际上屈服于政治压力,为其政治服务,为了讨好政客们,可以大肆编造谎言,抹黑和自己政治立场有冲突的国家,美化那些崇尚、效仿施行西式“民主”的国家。而印度恰好是这类国家中的一员,自然就受到那些西方主流媒体偏袒式的报道和舆论引导。

这些媒体把印度真实的野心掩饰起来,美化印度的早期侵略扩张行为,并将“罪恶”转嫁给他们敌视的国家,欺骗广大的西方民众。

当大量西方民众被蒙在鼓里,自然就不可能发出争议的声音,没有民意的压力,那些政客也就不会对印度的过分行为有任何的制裁惩罚,完全可以安心的对印度扩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小猫视野


印度建国后唯一能称之为成功扩张之举,就是吞并锡金;而对于吞并锡金,西方国家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印度吞并锡金的事,锡金的国王跑到了美国,还在华盛顿成立了流亡政府,美国会不谴责印度吗?

说印度"不断扩张"有两个依据,一是克什米尔地区,二是吞并锡金。

克什米尔是英国殖民者遗留的问题,当时的方案是根据宗教信仰,让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去选择跟巴基斯坦还是印度。这个拍脑门方案是一个执行起来难度较大的方案。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上层王公和普通民众心就不齐,有人想跟巴基斯坦,有人想归印度,正在犹豫不决该怎么划分的时候,该地区的穆斯林首先行动起事。

在此情况下,愿意加入印度的一方向印度求援,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爆发。

所以说,克什米尔问题的祸根是英国人埋下的。蒙巴顿并没有提出一个克什米尔归属的明白方案,导致克什米尔成了印巴大打出手的导火索。

而孟加拉问题则纯粹是由巴基斯坦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把一个血浓于水的亲兄弟推给了印度,是咎由自取。但孟加拉国是独立国家,体量太大,印度不敢吞也吞不下。

印度真正扩张的“罪行”也只有吞并锡金,印度吞并锡金跟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非常相似,都是当地居民占少数,亲印度的居民占多数,都是在刺刀的"保护"下,当地居民举行了公投,宣布加入大国。

这种行为在国际法上是不允许的,如果放纵这样的行为,世界就乱套了。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以此为先例,先把原住民赶走,再进行公投,世界还会有安宁的时候吗?

因此,当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时候,国际社会是一致谴责的,直到现在也只有很少几个国家承认克里米亚的地位。

而当年印度吞并锡金的时候,国际社会,包括美英和我们都是一直谴责的,各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言中都强烈谴责印度的侵略行径。当时的锡金国王流亡后就是跑到美国的,可见美国对他持有同情和支持的实际态度。

尽管当时是冷战时期,但没有一个国家敢明目张胆支持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侵略和占领,这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但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不但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直谴责,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经济制裁。而印度当时只是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谴责,并没有谁对它实施经济制裁,光打雷不下雨的谴责是没有用的,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印度吞并锡金是在1975年,正是东西方冷战的高潮,作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在世界上政治舞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成的华约,是个影响非常大的国际组织。


为了遏制印度北邻,苏联拉拢印度,支持印度向北邻挑衅,边境战争就是在苏联的挑唆下爆发的。

对于印度吞并锡金,我们自然是坚决反对的。但凡是我们反对的,苏联就要支持。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不但点赞,而且提供了武器和情报方面的支持。

苏联是阵营的老大,苏联点头了,除了阵营中的个别国家,其他国家没有人反对。而且苏联在世界五大洲都有实力范围,影响巨大。因此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要么只是口头谴责,要么表示沉默,印度就有恃无恐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印度的侵略行为,安理会讨论决议的时候,苏联代表一定会行使否决权。而印度是英国的传统伙伴,英国的态度非常暧昧,安理会也很难有所作为。

锡金只是地缘小国,不在美国的核心利益框架下,美国不可能为了它得罪印度,生生把印度推向苏联阵营,因此也只能口头谴责。

如果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谴责印度的提案,通过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因为苏联为首的阵营是不会投下赞成票的。

印度吞并锡金跟普京大帝吞并克里米亚相似,跟萨达姆当年吞并科威特没有可比性,因为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犯,而印度和俄罗斯是利用当地傀儡来达到吞并的目的。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印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就开始在锡金培植亲印度的势力,这些亲印度的组织在锡金建立了国家大会党。

并且这个国家大会党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锡金选出来的首相是亲印度的,是印度扶持的。

也就是说,从1950年开始,锡金国王就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政权落入了亲印度的党派手里,并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条约,慢慢向印度靠拢。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操作手法,富有“远见卓识”,只要收网,锡金注定动弹不得。

可以这么说,印度吞并锡金,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印度处心积虑,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切都条件都已经成熟,最后只是水到渠成。不像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味蛮勇,好像一夜之间发生的。

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喜欢搞双重标准,但在一个国家吞并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是大非方面,他们有贼心也没有贼胆,不敢乱来,不能站错队。说他们袒护印度,实在是冤枉人家,试问当时哪个大国还为锡金的事儿东奔西走拼命呼号来着?不能单单指责西方世界,但正如同后世的卢旺达屠杀事件,责问他们没好好出工出力,那倒是没错。


历来现实


印度这个国家实际是有点运气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南面是大海,北是世界屋脊,东西两边的国家都比它小,实际是一个比较保险的地缘政治环境。英国走后给它留下了一摊子,又贫又穷,欧美国家其实对这里是看不上眼的。当时世界风云变幻,形成东西方两个阵营,印度由于脱胎于英国的殖民,所以它与西方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又由于苏联的招手,尼赫鲁有点社会主义的想法。结果是哪儿也沒去,走了一条不结盟之路,成了不结盟国家的领头之一。


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其实是占据优势的,印度获得了大量的工业援助和军事装备。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仍然是。在长达半个世纪多的时间中,印巴之间的冲突是主要的,克什米尔问题贯串始终。印巴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平时更是枪击炮轰不断。美国在印巴之间表面看似乎靠近巴基斯坦,但关键时刻却并不帮忙。美国开始并没把这块地方特到放在心上,只是近年来才觉得它可以派上用场。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北方的邻国。

由于这种原因,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始上升,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不但法国卖印度飞机,美国也想在其中插一脚。但由于苏联早期的深耕,印度早成了俄式武器的天下。其实何止常规武器,印度的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等哪一项不是俄罗斯的?美国与欧洲在这种情况下很想在这个人傻钱多的国家分一杯羹,自然不会找印度的不开心。再说,西方国家向来看热闹,不怕把事闹大,印巴开打,它们正好发军火财。至于锡金,主要是国家太小,地理位置又太封闭,外界的支持不易。这样,印度对克什米尔和锡金的并吞,就成了西方国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不过,有些事很难说,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酵?


天太2


因为印度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国家,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欧美国家深信不疑。

作为被葡萄牙、法国和英国轮番殖民了数百年的国家,印度可谓真正的苦大仇深。

然而,背负了国际社会深切同情的印度却并没有自怨自艾。相反,好不容易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如同“斯德哥尔摩”症晚期患者,对深受列强殖民的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仅没有帮助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自立自强,反而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疯狂的欺凌周边国家,对昔日的患难兄弟大开杀戒。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一向以“世界警察”和“国际宪兵”自居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印度的野蛮行径却视而不见。尤其是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为打击英法等殖民帝国,曾一度支持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是名副其实的“正义使者”,然而对印度的侵略扩张美国也选择了作壁上观、隔岸观火。

于是,在列强的眼皮子底下,印度领土一步步扩张,开始在南亚次大陆横行无忌。

那么,印度有什么神通?为何能得到所有大国的青睐呢?要知道,欧美等国可能因印度的“民主典范”身份而与印度天然亲近,但作为西方国家的死对头,连苏联也对印度倾囊相助,这就非常令人深思了。

而在静夜史,看来,印度之所以能够“人畜无害”,根本原因在于:

1、印度太弱了

古今中外,大国选择对手的标准,从来不是意识形态和所谓的外交政策,而是体量和综合国力。

比如俄罗斯虽然在苏联解体后一夜迈入资本主义,但30年过去,依然是欧美国家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而印度之所以不被西方国家针对,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实力实在太过抱歉,根本不具备令西方国家忌惮和打压的资格。

从1947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以来,虽然印度坐拥298万平方公里国土,拥有超过13亿人口,但印度距离真正的世界大国永远保持着十万九千里的距离。

因为没有经历惨烈的革命和深刻的社会改革,当下印度的社会环境和英国统治时期没什么两样。因为没有通过革命消灭反对派建立强大的集权制政府,印度高层始终鱼龙混杂,不得不采用多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这让印度成为西方国家高度盛赞的“民主典范”。

而在没有强大政府的背景下,印度自然也不可能推行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改革,这意味着印度中央和地方始终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而因为印度始终无法从根本上破除种姓制度,这导致印度社会阶层空前固化,10多亿人口不仅无法产生巨大的人口红利,更无法与其他国家产生正常的经贸往来。

所以直到今天,印度人均GDP依然稳定在2000美元上下,莫迪政府高唱的“莫迪经济学”也一地鸡毛,印度就是拼命修改GDP算法也无法挽救经济的颓势,今天的印度除了软件外包和仿生药几乎再无一技之长,根本没有所谓的经济竞争力。

而因为所谓的民主制度大行其道,印度不仅行政效率低下,人均生产力产值也微乎其微,服役即退役的光辉战机,连本国陆军都深恶痛绝的阿琼坦克以及泡在水里养金鱼的国产航母无不在告诉全世界,印度的“强大”根本不存在。

而这样有钱又没威胁力的弱鸡,是西方国家最爱不释手的。

2、印度太虎了

虽然印度靠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立国,几乎和法国人一样躺着就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代表印度人热爱和平。事实上,印度人在闹独立时多么“人畜无害”,在独立后就有多么“性烈如火”,像极了某些男人婚前婚后的“蜕变”。

英国殖民者在“全身而退”时,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虽然按照宗教,英国将大部分区域划给了印度,但并不意味着英国对印度并容偏覆。因为巴基斯坦除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和开伯尔山口,对印度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还控制了恒河入海口,不仅使印度面临着借港出海的尴尬局面,还对印度咽喉西里古里走廊形成了致命威胁。

所以,被巴基斯坦东西夹击的印度开始奋起,通过三次印巴战争,尤其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成功促使东巴基斯坦独立,从根本上扭转了印度的不利态势。

而后,印度为巩固西里古里走廊,在1975年吞并了锡金。停不下来的印度又染指尼泊尔、控制不丹、干涉斯里兰卡内政,俨然成为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而这样的霸主无疑是其他大国所需要的。

自二战结束一月成为超级大国以来,苏联和美国就成为剑拔弩张的敌人,双方争相拉拢一切可能的力量为我所用,东方大国就是苏联的重要目标。

但东方大国的体量和实力摆在那里,注定不可能甘心被苏联驱驰,所以两国反目不可避免,而这却使苏联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因为相比于美国,作为苏联邻国的东方大国无疑有更大的威胁。

所以通过印度遏制东方大国,就成为苏联的重要目标。

而相比于苏联,美国拉拢印度,除了有对抗苏联的天然需要,更有遏制东方大国崛起的战略考量。苏联解体后,东方大国作为迅速膨胀的势力,对美国的亚太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就更需要一个大而不强的印度作为配合。

可以说,印度的尴尬实力以及定位,是它免于被西方国家制裁的根本原因,不过这似乎让印度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不被制裁,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实力不敢恭维。

而更尴尬的是,没有实力的印度却相当有钱,这让印度更像一只待宰的肥羊,事实上无论美国还是俄罗斯从来都是将印度视为摇钱树的,很多时候他们对印度的超规格礼遇,为的就是印度的慷慨解囊。

就像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一样,又不是双十二,谁会傻到去制裁自己的钱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印度独立以来不断的扩张领土,以英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欺负霸凌弱小邻国的坏事干了不少,确实没有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这其中应该有这几方面原因:

一、在1947年英国撤出时,轻视或者是低估了印度人的野心。英国人认为由几百个土邦国组成的印度,能够保持不分裂就相当不错了。印度人从来没有反抗外来入侵的决心和能力,印度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是由外来入侵异族征服后统治的。英帝国进入南亚有三百多年时间,正式将该地区作为殖民地为190年。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没有遇到印度人组织的大规模的反侵略抵抗。印度反对英国的最大动作,就是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是由甘地发起带领要求支持者罢工、罢课和罢市等抵制英国人的统治,但是收效甚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1920年就开始,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赶出赶走一个英国人。追随甘地的支持者大多数都是衣衫褴褛,甚至更多的是赤露上身像乞丐一样躺在大街上。英国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因为国力严重透支,失去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印度因此得以独立建国。正因为印度是这样的历史,所以欧美国家对于印度防范意识缺乏。


二、被英国人殖民时间久了,印度独立之后对于自己的领土概念模糊不清。以英国人在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来看,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地区,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就是一个政治实体,被称之为英属印度。而在英属印度周边的一些国家,也被英国征服和控制,如锡金和不丹是英国的附属国。而尼泊尔虽然也被印度征服并控制,但是在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并不属于英属印度。

英国撤出了南亚之后,在印度人的心目中仍然将英属印度等同于印度自己,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地区为印度领土。而英国人在撤出时,竟然是以教派不同用的“分治”一词,所以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是分裂出去的。而且印度不仅对巴基斯坦,而且对于更为弱小的锡金和不丹,全盘接过英帝国的宗主国地位,从独立之日就生起吞并之心。



三、有印度独立之父的开国领袖尼赫鲁,意识到自己国内存在严重的不同民族和教派矛盾。为了整合印度成为真正的统一国家,尼赫鲁提出了印度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 的世界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应该说尼赫鲁还是有远见的,后来历任印度领导人都为此而努力。尽管印度国内充斥着不同民族和教派矛盾,但是由于印度政府的不懈努力,印度国内的族群融合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


在目前的印度,不存在大的民族或者教派分裂势力,不管是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民众,都接受了对印度的认同。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就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印度政坛和媒体,经常宣扬激进对外强势的民族主义,梦想印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印度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民族和教派矛盾基本弥合。印度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甚至是吞并锡金和控制不丹,都得到印度国内激进民族主义支持。

四、南亚次大陆的特别地理位置,由于喜马拉雅色的天热阻隔,南亚与亚洲其它国家在陆地上交通极其困难。南亚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锡金已经在1975年被印度吞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得印度在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一家独大,周边根本没有制约印度狂妄野心的政治天敌。南亚次大陆的总人口有17亿多,而印度一个国家就拥有13亿多,印度对于任何一个南亚邻国,都具有压倒优势。

五、印度独立以来吞并了锡金,时间是在冷战最为激烈的七十年代。美苏在欧洲和中东争夺正酣,根本顾不上小小的锡金。在世界上美苏两大对立阵营中,印度当时虽然说是不结盟国家,实际上是苏联的盟友。锡金是处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只有60万人口和7096平方公里面积。受到拥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印度裹挟,锡金的唯一通道出口就是印度,由于印度的控制锡金连联合国成员都不是。

在七十年代的多事之秋,印度就有恃无恐的吞并了锡金。印度此举虽然遭到了很多国家的谴责,但是包括欧美都不愿意为了锡金而出头,与印度过不去。在这之前,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战争,都是印度取得了胜利。1971年印度还利用武力肢解巴基斯坦,将东巴变成了孟加拉国,印度的这些行为当时都得到了苏联的公开支持。

综述、由于独立之后的印度体量远远超过南亚邻国,在南亚次大陆没有制约印度的国家,所以印度一次次的胆大妄为。而且印度当年经济非常落后,对外经济贸易量很少,国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欧美要制裁印度没有牌好打。不过,虽然说印度在南亚是一个恶棍,但是由于印度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经济和军事上,形不成对欧美的竞争威胁。欧美到目前为止欧美不但不讨厌印度,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印度鼓励。以至于今年8月4日印度废除了宪法370条款,擅自非法改变克什米尔印控区的政治地位。


亦新湖


西方国家的所谓制裁,其根本出发点,不是为了国际道义,而是为了维护西方的利益,或者进一步拓展西方的利益的利益。

对于西方来说,印度自独立以来,其领土扩张行为,非但没损害西方利益,甚至反而有利于西方利益:

1,印度侵占的领土,放在世界层面上来看,不具有战略意义,甚至是不毛之地。对于印度国力的拓展,没有实质性帮助,甚至还加重了印度的财政负担,对印度的崛起,起到了有效的阻碍作用丶迟滞作用。

例如,印度吞并锡金,有几十年了。锡金邦非但没为印度,带来经济回报,印度反而要为安定锡金,耗资巨额。

2,印度侵占的领土,都在内陆山区地带、内陆高原地带。

①没多大的经济价值,在财政上入不敷出。

②引发了与邻国的战争,极大的消耗了印度的国力。

3,印度侵占他国领土,与邻国产生对立。

①迫使印度军费猛涨,挤占了印度对经济方面的投入。

②迫使印度大量进口武器,没时间没精力发展印度本国的军工产业。

③迫使印度扩大对陆军的投入,无法在海空力量建设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从而利于西方加大对印度洋的掌控。

4,印度与邻国的领土纷争,搞坏了印度的外部环境。

①使得印度不得不加大国防投入。尤其是对抗东方大国,几乎成印度难以承受的重负。

②印巴两国,时刻面临生死争斗。

巴基斯坦人口近两亿,军队七十万,是有核国家,不是那好对付的。

巴基斯坦是西方牵制印度的重要抓手。

③由于印度与我国有领土纷争。所以两国彼此不信任,两国产业高度合作,也无法实现。

印度人口多,劳动力充足,但是人老起来也快。一旦时光流逝,人多就会变成老年人多。届时,一个老年化的穷国就不要谈什么大国理想了。

印度是人口大国,印度要脱胎换骨,就必须成为一个有完整产业链的工业强国。放眼全世界,只有我国能为印度提供类似帮助,少了我国的鼎力支持,印度真还不可能鲤鱼跳龙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印度盲目扩张领土,其实是为自己挖坑,西方当然没意见,所以才不会去制裁印度。

1,印度消耗了国力,迟滞了发展速度,利于西方控制南亚、印度洋。

2,印度周边局势不稳,不利于印度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内部治理。

西方不希望印度成为有竞争力的国家。

3,印度与重要邻国不睦,国内又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一旦战略机遇流逝,印度衰落就会成定局,永远不会有机会翻身了,这正是西方所希望的。

印度总理莫迪,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老爷子这一阵子有点心神不宁,六神无主了。印度历任政府挖的坑,太深了。莫迪总理,似乎也给人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了。

个人认为,印度应该拿出诚意解决领土问题,改善周边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印度人的平均年龄有31岁了,不算老,也不算太年轻了。一旦未富先老,国家崩盘,领土扩张将毫无意义。


鬼影147951010


要说印度自从独立以来不断扩张领土,这种说法也是有点言过其实,印度在独立之后确实扩张过一些领土,不过它也就是在克什米尔地区控制了一些土地,另外印度还吞并了自己的一个叫锡金的小邻国。印度对于领土肯定是有欲望的,毕竟印度超过13亿的人口只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的土地资源可是相当紧张。
(南亚地区地图)

不过印度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对外大规模扩张土地,印度位于南亚地区,而南亚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大一点的国家之外,其它都是一些小国。同时南亚北面面对的就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所以这一地区的位置是相对比较孤立的,这也是南亚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的主要原因。当然,无论地理位置怎么样,在现代这个时代,印度都不可能随意向外扩张土地,毕竟野蛮的领土扩张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被允许。

印度在独立之后在领土问题上搞的主要两件事情就是跟巴基斯坦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以及吞并了锡金。当然,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产生争端的责任不能全部推给印度,毕竟克什米尔地区是英国在印巴分治时候留下来的问题,由于宗教等一系列因素,英国当年并没有能够将克什米尔地区给划分清楚。印巴独立之后两国就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问题发生过几次战争,不过它们最终也还是没有能够解决这一地区的领土问题。
(克什米尔地区地图)

另外关于印度兼并锡金的事情,锡金在独立之后就成为了印度的一个被保护国,印度政府借着保护锡金的名义对这个国家不断施加影响力,最终锡金政府基本都落入了印度的控制,然后印度就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彻底接管了锡金并且将锡金变成了自己的一个邦。在此很多人可能就会纳闷,为什么无论是印度跟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冲突,还是印度兼并锡金,国际社会都没有对印度采取制裁措施,而是任凭印度为所欲为呢?

欧美国家之所以没有制裁印度,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首先从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来看,两个国家之间因为领土问题而发生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域外国家很难说到底哪个国家对哪个国家错。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说到底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欧美国家没必要去掺和这趟事儿。再说印度兼并锡金的时候正值美苏冷战的关键时期,当时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拉拢印度,它们更不愿意彻底把印度推给对方,所以美国和苏联没有精力去管印度的事情,它们也不愿意因为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儿而跟印度彻底闹掰。


如今印巴冲突的隐患依然还在,但是锡金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过印度现在基本也已经停下了扩张土地的步伐,它在克什米尔地区控制的地盘基本也稳定了下来,未来印度不太可能通过武力抢夺更多巴基斯坦手中的土地。印度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要落在经济上,而欧美国家都希望在印度的发展中分得一杯羹,所以欧美国家与印度的关系也都还挺不错,让它们制裁印度更是完全无从谈起的事情。


李姓先生


题主的问题:印度独立以来不断扩张领土,为什么没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

这就是典型的灯下黑!

不得不说印度的运气真是太好了。天下运气最好的国家里,美国说是第一, 那第二非印度莫属。

有人说:难道我华夏的运气不好吗?

咱们这嘎达运气还真不好。

别看华夏数千年来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第一,但这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华夏建立之初周边东夷、西狄,南蛮、北戎方国无数,经过2000多年的拼杀才奠定了中原这个基本盘。

但是,华夏又不幸和世界上最强悍的草原部落接壤,这里的失败者到西方都能呼风唤雨被称为上帝之鞭,更不要说他强大的时候有多大威力了。

当然,几千年过去后,虽然打了不少仗,但现在大家成了一家人。

不过,华夏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放眼周边真是强国无数,眺望东方的大洋还能隐隐约约看到世界第一强国的身影。

所以,华夏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难得,但也足够硬核!


印度则不然,这是世界上最好运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

印度大陆很少发生战争,外敌入侵也不多。

想当初亚历山大东证,到了印度河就折返了。

蒙古大军南下也是止步于印度河。

所以,印度在他数千年的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过的极为平和,于是变得喜欢冥想!

因为闲的!

当然,印度也不可能一直能置身世界文明之外,这片次大陆也多次受到过来自外界的冲击,比如雅利安人的入侵和大英帝国的殖民。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入侵让印度从番邦林立聚合成一个庞大的国家,和世界上大多大国不一样,早年印度是靠外来势力帮助扩张领土的!

于是,二战结束之后印度变成印度洋上的超级大国。

今天,印度人口13亿,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GDP2.75万亿美元,拥有百万大军和航空母舰,可以单挑印度洋周边所有国家!

印度的运气不仅如此,他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断扩张国土的国家,就是因为印度每次都能在扩张领土的时候躲过列强的注意力。

印度独立之后吞掉了半个克什米尔,此时二战刚刚结束,欧洲各国一片废墟,大英帝国奄奄一息。但是,冷战已经马上要打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正在欧洲较劲,哪里顾得上印度。

吞并锡金也是如此,印度在吞掉锡金的时候,印度尼西亚也吞掉了东帝汶,由于此时美苏之间的争霸升级,两国都在积极拉拢世界各主要国家,像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这样的大国必须是被拉拢的对象,至于他们吞并那些人口几十万的小国,直接就被忽略掉了!

至于现在,印度依然没有因为他的扩张野心被西方强国忌惮,因为各国目标不在印度这里,而在东方大国,于是印度再一次躲过了列强的注意,坐视各国博弈而收渔翁之利!

这就是印度,世界第二好运的国家!

不过,印度由于运气太好,奋斗精神和执行力要差些,到现在印度国产航母服役还遥遥无期就是证明。

可见,印度的上限并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