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美人,亂世名妓陳圓圓最終魂歸何處?真的是“紅顏禍水”嗎?

泥丫


亂世佳人、一代名妓、傾國紅顏陳圓圓不是紅顏禍水,她只是與歷史上眾多美麗又坎坷悲慘淒涼的一位。生於明未亂世,又無辜捲入梟雄李自成、叛將吳三桂、亡國之君崇禎帝的愛恨糾葛中,最終還是難逃紅顏薄命的結局,明亡崇禎帝死、李自成又敗逃結局不明、吳三桂叛明反李降清,她又無辜背上了亡國禍水的千古罵名。歷史上又一位痴情又可憐的亂世紅顏,薄命佳人。


小龍女5505


江南名妓陳圓圓,生活在明末清初那個動亂年代,因為色藝俱佳在當時就很有名氣,但真正讓他名留青史的有兩件事,一件是吳三桂的一句話,另一件是吳偉業的一首詩。



吳三桂得到陳媛媛,非常喜歡,因為打仗不能帶女人,他到山海關前線,就把陳圓圓留在北京家中。李自成攻佔北京,他的手下大將劉宗敏擄走了陳園園。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正猶豫不決,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擄,大怒,說出了那句名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明末清初的大詩人吳偉業根據這個事寫了一首長詩《圓圓曲》,其中有一句“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從此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盡人皆知。



實際上吳三桂是個機會主義者,根本沒有氣節,他是大明朝的臣子不為大明死節也就罷了,李自成劫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全家一百多口人,逼吳三桂投降,吳三桂寧可父親被殺也不投降。吳三桂不忠不孝,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只有一個,就是個人利益。吳三桂投降清朝就是為自己謀取個好的未來。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太抬舉他了。

陳圓圓只不過是風流男子的玩物。她從小失去父母,被賣於妓院,因色藝雙絕被很多人喜歡,輾轉過了很多人手。後來,崇禎皇帝寵愛的田貴妃死了,田貴妃的父親田紅遇擔心失寵,想找一個女子代替田貴妃,他來到江南為崇禎選美,相中了陳媛媛,把她帶到北京,送給崇禎帝。但這時崇禎被內憂外患搞得焦頭爛額,沒心思寵愛女人。崇禎不要,田紅遇把陳媛媛帶回家中。在明末清初的大變局中,田紅遇為了保護家產,想結交武將,於是就把陳媛媛送給了吳三桂。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倉促逃離北京,輜重和女人都扔下了。吳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陳媛媛,此後一直帶在身邊。

吳三桂平定雲南,當了平西王,陳圓圓一直住在平西王府。後來陳圓圓年老色衰,她與吳三桂的正妻不合,更有年輕漂亮的新人進來,因此失去了吳三桂的寵愛。再加上吳三桂要造反,陳圓圓勸他不聽,便心灰意冷,從此遁入空門,整天吃齋唸佛,在寂寞中度過了餘生。

縱觀陳圓圓的一生,不能說紅顏禍水,應該說紅顏薄命。


豫有得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三百年來,陳 圓 圓 的 歸 宿 成 為 清 史 研 究 之 謎。 1983年貴州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陳圓圓墓的 發現,給清史研究者提出了新線索。儘管較長時間沒 有得到有關專家足夠的重視,但在2010年7月,在李治亭等五位清史學者考察後,已成為熱議焦點。本文將從陳圓圓死生追蹤;以聰明智慧行隱蔽;吳氏族群及秘 傳;家族歷史及標記、陳圓圓病死等五個方面,展開系 研究,揭示陳圓圓晚年生活的歷史真相,期與學術界 同仁商酌。

一、陳圓圓死生追蹤

 自從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昆明城陷 落後,以雲南總督範承勳為代表的清朝政府,對陳圓圓 等吳氏家族成員(所謂“逆屬”),進行大搜捕,而陳圓圓 卻不見蹤影。那麼,陳圓圓到底哪裡去了?這個問題 不僅讓當代人感到神秘莫解,就是前代史學家也不惜 辛勞翻遍史籍,不懈求索,始終毫無結果,接下來便是 各種猜測。

1.死亡諸說

根據300年來有關文獻記載,陳圓圓死的時間有多種說法,即有死時難定說、起兵中間死說和兵敗之後 死說等等各種說法。現在我們分別加以介紹。

(1)難定死時之說。對於陳圓圓在吳三桂起兵後 死,有兩種意見。清人戴剛孫等在《昆明縣誌》中認為 雲南平定時,陳圓圓“死已數年矣”。劉建的《庭聞錄》 和田龍雲的《滇故瑣錄》也認為,雲南省城破時,“陳圓 圓先死”。這“數年死”和“先死”都很難確定時間。有 可能是起兵之前,也可能是起兵之後,難於定論。特別 是《滇故瑣錄》明確指出:“雲南府城外商山西北隅,有 邢妃墳,雖碑誌無考,而草間石獸猶存。故老相傳,即 圓圓也 。”詞便疑似陳圓圓在吳三桂起兵之前就已經 故去了。據網上流傳,抗戰時期,有一位老者描述昆明 城的蓮花池陳圓圓墓時說:“60年前,我尚在昆明讀中 學。有一天,與五華中學同學莊體仁等‘躲警報’,到北 門外蓮花池附近的新開公路旁,見有一崩塌處現出一 墓碑,碑額寫‘寂靜禪師墓碑’,中為比丘尼錄,右側記: 寂靜大師本姓邢,後改姓陳,名沅,字圓圓……因剛聽 季鎮淮老師講過《圓圓曲》,見此,十分興奮,把尚在林 中‘躲警報’的班主任朱自清、季鎮淮、王瑤、汪箋(皆上 世紀4、50年代北大名教授)等老師請來,看此碑。朱先生認為陳圓圓當年即葬此地”。這個墓碑成為數百 年來,陳圓圓早死的唯一見證,幾乎無人懷疑過。

(2)起兵中間死說。認為陳圓圓在吳三桂起兵之 後死,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病死,一種認為是自盡 而死。以鈕玉樵《觚賸》為代表,主張病死說。《吳逆始 末記》亦從之。並指出死亡年代為康熙十六年(1677)。 近年來,以朱翔《陳圓圓全傳》為代表的著作主張是在 康熙十六年秋天,“在荷花池自盡了”。並指出“時年僅 四十六歲”(計算有誤,當是54歲)。

(3)兵敗之後死說。以孫旭《平吳錄》為代表,主張 昆明城破時“陳沅及偽後郭氏俱自縊”。抱陽生的《甲 申朝事小紀》從之。其行文中並沒有說如何死。雲南 石玉順在其所著《吳三桂陳沅沅》一書中說:“清軍攻入 昆明,……陳圓圓遙望秋水長天,雙手合十,口誦佛號, 躍入蓮花池。”說得具體而生動,但不知有何根據。有 的史籍說:“安阜園在城北近商山寺”,那裡“有圓圓墓 焉,其旁即梳妝檯遺址”等等。

綜上所述,各家觀點的產生,都因為沒有事 實 為 證,多來自傳說。即使是看到碑文,亦不知內情,更沒 有任何旁證材料。出現如上諸種說法,多半是對於陳 圓圓其人缺乏瞭解。我們設想,陳圓圓在江南歷盡磨 難,進京後苦難多多。特別是被李自成、劉宗敏掠去, 九死一生,身經戰火,都沒有死的念頭。特別是一個女 流之輩,在李自成面前竟敢挺身申辯。諸如順治元年 (1644)四月二十七日,大順政權殺了吳家30餘口,“並 欲殺陳沅”。而陳圓圓以威脅的口吻說:“妾聞吳將軍 已卷甲來歸矣。徒以妾故,又復興師。今殺妾何足惜, 恐妾死而於大王不利耳!”同時,又給李自成出 主 意: “為大王計,宜留妾以系其心;妾當說彼不戰以報大王 之恩遇也。”一番解說,致使李自成“棄沅而去”。不管 這條材料有多大的可靠性,但它反映出陳圓圓在民眾 中的印象是,為人有膽識,其智慧足以應對萬變,並非 一般女流,故輕易斷定她自盡,難於令人信服。

2.生存諸說

歷史文獻除記載陳圓圓諸多死亡之說外,也有記 載她出家為尼和不知所終等說法。有的說法與馬家寨 秘傳人的說法不謀而合。現在我們瞭解一下。

(1)出家為尼說。吳氏長房秘傳人吳永鵬說:“老 太婆(51歲)離開昆明吳王府第一次出家當尼姑。開始 因老太公吳三桂正在積極策劃準備反清之時,陳老太 婆持不同意見,對其丈夫竭力勸阻無效,就出家在昆明 附近庵上當尼姑,企圖以此做法來阻止吳三桂的反清 行動”。吳永鵬的說法與史籍記載十分吻合。史稱, 道光十年(1830)太倉王后山“幕遊雲南”,在省會“西關 外瓦倉莊三聖庵得晤圓圓第七代法孫”,名叫見修。她 將陳圓圓出家始末講的“甚詳”。她說:“當吳逆叛,圓 圓以齒暮,乞為女道士於宏覺寺玉林大師坐下剃度。 法名寂靜,別號玉葊。”目前,雲南昆明市金殿名勝區 編的《吳三桂陳沅沅》一書,便從此說。有的著作更有 新意,認為“陳圓圓,遞知三桂必敗,出家峨眉山(在四 川嘉定府峨眉縣),其妝閣在雲南五華山華國寺後,曾 留影一帖而去”。文中將峨眉山與五華山聯繫起來, 宣稱不在雲南,去了峨眉山。這條陳圓圓“曾留影一帖 而去”的材料,表明她已經不在昆明三聖庵了。然而, 有的材料卻認為陳圓圓是“迨吳逆殄滅,遂遁跡於三聖 庵”,並有昆陽牧之妻李氏隨往。這種說法,至今難於 證實。據說康熙二十八年(1689)還在這裡立有碑刻為 證。總之,陳圓圓出家為尼,確有此事。出家緣由亦 很明確。她首次出家宏覺寺當為事實,只是又去了哪 裡尚需探討。

(2)潔身以老說。我們在前文中已經說過,陳圓圓 非等閒之輩。在昆明城被清軍佔領後,在核查所在籍 戶口名冊時,唯獨沒有她的名字。所以,史稱:“延陵造 逆,滇南平,籍其家,……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瑏瑠可 見,她早就有準備。不但戶籍冊中沒有查到,人也“自 此下落不明”,或稱“不知所終”瑏瑡。在眾說紛紜中,有一 部分史學家卻獨具慧眼,毅然慎問“其元機之禪化耶, 其紅綠之仙隱耶”。他們相信陳圓圓必是“仙隱”起來了。並且確信她“遇亂能全,捐榮不御,昄心淨餘,晚節 克終,使延陵遇於九原,其負愧何如矣。”明確指出她是 “潔身以老”並沒有遇難,更不可能尋短見而死。史家 的這種明鑑,與今天在馬家寨發現的事實,不謀而合。

3.兩下湖南

陳圓圓的安全,或者藏身問題,早在吳三桂起兵之 前,就已提出來。因為陳圓圓在吳府中已經是中心人 物,時局帶來的危險,人所共知。當吳三桂等問及她的 安全時,她的回答是:“我的安全還無所謂”,主要是考 慮“吳啟華(吳應麒)他們”,以便“把根根保住”。所 以,陳圓圓的行蹤總是伴隨著吳啟華一家。陳圓圓的 最初身影,可見於兩次下湖南。

(1)隨軍入湘。陳圓圓在雲南時,因為吳三桂有反 叛思想,令其頗受壓抑。萬般無奈出家為尼,尋求精神 解脫。其後,吳三桂造反,陳圓圓作為吳府中之智慧 者、上下尊崇之人物,在眾人勸解下,亦因其塵緣未了, 而走出寺院,所謂“留影一帖而去”。然而,她到底去了 哪裡?成為300年來的歷 史 謎 團。其 實 她 是 一 下 湖 南,二返回滇城,三再走湖南,行程三部曲,而後再未回 來。

前面我們已就陳圓圓的為人、她在吳三桂心目中 的地位,簡略地作了介紹。從雲南吳王府來說,吳三桂 有難事不可解時,要找陳圓圓,只要她稍動腦筋,說出 “一、二婉語”,吳三桂的疑難就“直時冰釋”了。她對張 皇后的容忍、謙讓和超群的政見,令王府中驕傲不馴的 胡國柱、夏國相等著名青年將領,皆俯首聽命。當吳三 桂造反,將要出發征討湖南時,吳三桂沒有本事說服陳 圓圓放棄佛事生活,只有胡國柱、夏國相等少壯派俯 首敬請,陳圓圓才答應出山,因為他們離不開這位當代 女傑,而更無法意料的是,吳三桂的後事和殘局,正是 由陳圓圓給處理收拾的。

前文提到陳圓圓“留影一帖而去”,去哪裡了?現 在明確地回答是隨軍前往湖南。六年之後,她在康熙 十七年(1678)八月十七日,吳三桂死後,聽到消息,從 嶽州與吳應麒一起,來到衡州(今衡陽)守靈。當年十 月發喪。她伴隨靈柩走湘江、洞庭湖,至常德。再走沅江,經鎮遠府,進入貴州。吳氏密傳人認為,老太婆隨 胡國柱等人“護送吳皇三桂的靈柩去昆明”。

(2)回滇暫住。陳圓圓回到雲南後,胡國柱等人先 後都返回湖南戰場,她便暫住“一段時間”。陳圓圓在 昆明暫住這段時間,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即康熙十 七年(1678)十月,她回到昆明後,原本打算在昆明為吳 三桂守孝三年,但到六月份,她看到昆明的洪化政權很 不景氣,認定這種“混亂局勢,將會帶來嚴重後果”,加 上“湖南戰局”,不好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形勢 發展下去,大周必敗無疑,殺身之禍必將到來。”於是, 她做出明斷,離開昆明,帶著吳應麒的兩個兒子,設法 隱蔽起來。這件事顯示出陳圓圓有很高的智慧、預見 性和謀略。同時,這位57歲的老人,已經走進晚年生 活,不得不離開這裡,尋求新的生路。

(3)再下湖南。據吳氏秘傳人提供的信息,陳圓圓 對於郭壯圖控制下的吳世璠,以“傀儡政權”相視。同 時,從洪化元年(1679)開始,不幸的消息有正月 十 八 日,吳應麒的嶽州失守。二十九日,馬寶等放棄長沙。 二月十四日,衡州、澧州同日失守。十八日,常德再陷。 客觀形勢岌岌可危,陳圓圓在昆明坐不住了。一則要 離開昆明這“是非之地”,二則要找他的養子吳應麒“商 量”,如何“做好最壞的打算”,決定再下湖南。

吳氏秘傳人說,她在昆明曾經與前來議事的將軍 李本森商量,並由他⑥派人護送前往湖南。陳圓圓於康 熙十八年(1679),從昆明出發,經過一個多月“千辛萬 苦”的跋涉,前往辰州找吳應麒。因為陳圓圓到鎮遠 一帶時,在辰州守軍中傳遞一封詔書。詔書令吳應麒 從辰州回程“護駕”。消息傳到的時間是康熙十八年 (1679)七月十四日。吳應麒即刻帶領200猓猓兵(苗 兵)前去“護駕”。兩天以後,清朝政府派人到沅州府對 吳應麒勸降,被他殺害。由此,我們作出兩個判斷。其 一,陳圓圓如果七月十四日前後到達沅州府,那麼從昆 明出發至少需要一個月左右,出發時間當在六月初旬。 其二,陳圓圓沒有直接到達辰州,在沅州府當是事實。 所以,陳圓圓無疑只到達了沅州府。

4.開始隱居

陳圓圓到達沅州府後,實際上已經進入隱居的前 期生活,同吳應麒商量後事。接著她便進入隱居的動 蕩生活,這段生活是如何開始的,下文將詳細論述。

(1)隱居的預謀。儘管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十 四日,衡州城失守,吳軍相繼丟掉一些重鎮,於武岡、辰 州兩處犄角固守;清軍將領畏戰、怯懦,以致不斷調整 軍團上層領導和整合部隊編制,進軍日期一拖再拖,以 致總的戰局相對比較穩定。吳應麒從辰州府,前往沅 州府,會見陳圓圓時,他沒有將自己的軍隊全部拉回 來,而是挑選“二百猓猓兵”前來護駕。這裡需要注意 的是,儘管陳圓圓對郭壯圖政權有看法,但他們之間並 無公開矛盾衝突,否則,陳圓圓出走湖南,郭壯圖豈肯 答應。相反的事實說明,陳圓圓的行動意圖,得到郭壯 圖事實上的認同,是在小朝廷上層少數人員中早已達 成的共識。

(2)初居搭茅洞。進入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中 旬,大周政權在湖南的根據地,除沅州府外,“惟辰州一 府”尚據險而守。主要是以吳國貴、馬寶、王緒等將領 據守武岡和楓木嶺一帶。吳應麒、胡國柱、巴養元、王 會等據守辰州府和扼守辰龍關一帶。其戰略意圖基本 上是執行郭壯圖“棄湖南,守險隘”的決策。陳圓圓離 開沅州府隱居,與武岡戰爭失利有關。其一,武岡決 戰。武岡、楓木嶺、辰龍關是湘、黔之間的天險,進入貴 州之“要道”。以武岡為陸路,辰龍關為水路,互為“犄 角力守”,以衛護沅州府。康熙十八年二月十四日,吳 國貴自衡州失守後,退守武岡和風木嶺一帶。馬寶、王 緒從常德來會,兵力在2萬左右。康熙十八年(1679) 六月,清軍在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嶽樂指揮下,降將 林興珠、提督趙國祚等統率總兵力共5萬餘眾,以穆佔 為前鋒,進軍武岡。大將軍安親王嶽樂指揮桑格、林興 珠、趙國祚等將領,“督師奮擊”。貝勒章泰等人率部從 木瓜橋方向,前來督兵圍剿,兩軍戰於黎平、雙井鋪一 帶。八月十三 日,吳 國 貴 等 率 兵 居 高 臨 下,“避 壘”待 戰,堅守武岡。清軍 “鏕戰三晝夜”,吳國貴按兵不動。 八月十六日,從清晨至日中,將軍馬寶等屢屢請戰,吳 國貴不允。當清軍戰至疲勞之時,馬寶奉命率兵反擊。 在此關鍵時刻,吳國貴中炮身亡,吳軍受到突然打擊, 一軍潰散。清軍佔領武岡。將軍馬寶收拾敗兵,退守沅州府。其二,馬寶送陳圓圓。陳圓圓與吳應麒會合, 將近一個月,馬寶便從武岡等處敗下陣來。秘傳人所 說的吳應麒命令馬寶護送老太婆的時間,當是八月下 旬至九月初旬。當年馬寶從沅州府出發護送陳圓圓等 人,來到鎮遠城時,鎮遠守城將領伯爵將軍江義,夥同 馬寶共同護送陳圓圓到達思州府城。思州現任知府李 敷治等人,遵照指示,引導馬寶和陳圓圓至猴子嶺的搭 茅洞,正式隱蔽起來。

(3)動盪的生活。從康熙十八年(1679)至雍正元 年(1723)的45年間,以陳圓圓為首的吳氏家族及其後 裔,在思州府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地區,從山上到山 下,隨著政治氣候的鬆緊變化,不斷地搬遷,生活動盪。

陳圓圓、吳應麒等人,在定居馬家寨之前,經過幾 次搬遷。但據吳氏秘傳人說,較大的搬遷,共有三、四 次之多。搭茅洞位於“猴子嶺”地區。在這裡住的時間 不長,大約半年時間,便下山了。其生活的動盪昭然可 見:其一,首次下山。陳圓圓開始時,住在猴子嶺的搭 茅洞,接著搬下山住在“龜形脖子(老場田)”。為什麼 從搭茅洞搬到這裡,因為搭茅洞地方,“農作物受野獸 危害無收,人畜極不安全”,吳應麒的妻子塗氏就是在 這個地方被狼給吃了。於是,便下山到“馬家寨對面的 龜形脖子上”,即馬家寨前屋場田居住③。這段時間是 從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底或九月初,到康熙十九年 (1680)四月中旬,全部時間共八個月。鑑於春種秋收, 不違農時,陳圓圓等人從猴子嶺首次下山時間,當是康 熙十九年(1680)二、三月間,正準備春耕之時。其二, 二次上山。據吳氏秘傳人說,第二次上山是吳應麒兵 敗,前來安排老太婆生活,即“當時吳應麒作了比較周 密的安排,對老太婆進行保護。圍繞老屋場,東面安排 了楊姓,叫楊家屋場;南面安排龍家,叫龍茅(木)壋;西 南面安排石家,叫石家壋;北面是戴家,叫戴家壋;東南 面安排姓羅的,叫羅家灣,都是以姓叫的地方”。這次 上山的時間是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下旬。因為清軍 在大將軍貝子章泰和綏遠將軍、湖廣總督蔡毓榮帶領 下,於三月十五日,攻佔辰州府。三月十八日,直逼沅 州府。以吳應麒為主的吳軍於四月初旬,放棄沅州府, 紛紛敗退,奔向鎮遠府。吳應麒到達陳圓圓住的龜山 脖子(屋場田),幫助她往老屋場搬家。這與將軍王會到達思州府的時間相同,都在四月中下旬,因敗退而 至。這老屋場是吳應麒及其後裔等人居住最久的地 方,從康熙十九年(1680)至雍正元年(1723),長達43年 之久。其三,馬家寨定居。吳氏秘傳人曾經提到,在老 屋場一直居住到雍正年間。這個說法是指大局,長期 較穩定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同時,又稱:“康熙二十四 年才搬到馬家寨”①。這種矛盾的說法,只有一種解釋, 即基本定居在老屋場山上,從康熙二十四年(1685)開 始,逐漸在馬家寨開荒,平整蘆葦。最後於雍正元年 (1723),全族人決定定居下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 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陳圓圓死時,她決定葬身馬家 寨。吳應麒等遷移馬家寨的意向,此時已經決定。事 實表明,遷移馬家寨時機,因老太婆之死,才最後定下 來,但當時並沒有立刻放棄老屋場,仍然準備兩手。

二、以智慧進行隱蔽

由陳圓圓帶領的吳氏家族這一支,能夠在岑鞏縣 水尾鎮馬家寨隱蔽下來,儘管在大的環境方面,早有準 備,但在實際隱蔽過程中,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在整 個隱蔽期間,陳圓圓充分發揮了她的聰明才智,突顯出 她的文才和較高的智慧。

1.智慧超群

陳圓圓的文才,為自幼所培養,其膽識、胸襟和聰 明為長期苦難中所磨練。這諸種優勢在隱蔽生活中, 都得到了充分發揮。這無疑是這支吳氏家族的幸運。

(1)文才出眾。眾所周知,陳圓圓童年受過良好的 文化教育。登上藝壇之後,由於她為人聰慧,善於學 習,在曲藝、文辭方面造詣頗深。史稱她“工詩,文辭曲 故”精到,吳三桂愛她如膠似漆,不僅因為她是當代的 大美人,更加欣賞她的文才。故有“三桂尤賞之”的評 論。《眾香集》中載有她“轉應曲送人南還”之句雲:“堤 柳,堤柳不繫東南馬首,……”等名句,得到文壇讚賞, 名噪一時。她與著名的曲藝名角柳如是、董小宛等都 以“善詞章”而 聞 名。因 此,後 人 給 予 很 高 的 評 價,贊 頌:“圓圓之詞必非膺品。”她曾經著有《舞餘詞》、《畹 芬集》等著作問世。因此,我們說陳圓圓文才出眾,絕 不是妄說。

(2)膽識過人。前文曾經提到陳圓圓非一般女流,是很有膽識、謀略過人的女傑。儘管許多古籍記載我 們無法詳盡考證,但並非都是空穴來風。譬如,孟玉君 在《閨墨萃珍》中,記有陳圓圓給吳三桂的一封書信,其 內容說:“妾承將軍之恩義,憤家國之滅亡,戟指罵賊, 奮不顧身,冀拼一死,以謝將軍,以成妾志,詎闖賊忽掩 兩耳,充如不聞”。從這段文字中完全可以看出,美貌 如仙、如花似玉年僅22歲的陳圓圓真是膽識過人,為 了追求愛情,所具有的大無畏的忘我犧牲精神。她拿 定主意:“妾不亡舊主將何為?嗟嗟妾尚何為哉!此身 可留則固為將軍之身,此身不可留則待將軍於地下,敢 布腹心。惟將軍圖之。”據說後來,她在被李自成侍衛 們“仗劍迫妾入後宮”的過程中,遇到吳三桂舊部將軍 施保柱參雜其中,乘夜間將她救出,一個弱女子有如此 膽識,誠難能可貴。

(3)承夫之志。陳圓圓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一 帶,穩定下來之後,看到兒孫們大有悲觀情緒,為了鼓 舞他們,她為吳氏家族作了戰略性地安排。提出後代 名字排輩,統計18個字(見《延陵堂世譜》):應、啟、世、 大、朝、廷、仕、宗、勳、名、永、能、興、國、繼、可、裕(《世 譜》為“玉”字)、坤。吳氏秘傳人明確告知:其意為“十 八好漢轉傑,希望後人滿十八輩就又能坐天下,雄心勃 勃地號召後裔要樹雄心立壯志,要大膽積極地去完成 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業”。十八個字的具體解釋為:“把 十八個字連起來,就是啟迪子孫應該大膽為官於朝廷, 為了世代宗族的利益,而要建立功勳,振作聲名,才永 遠能夠興旺發達國家,記住這個道理就可以富裕後裔, 駕御(馭)乾坤。”實際上,就是要求後世子孫要臥薪嘗 膽,“等待時機”以求一逞。可見,陳圓圓帶領的這支 吳氏族人的隱居,並非消極等待,而是具有足夠的精神 準備,一有機會,將東山再起,振興大周祖業。

2.父子更名

康熙年間,在吳三桂藩王府的大旗下,設立兩旗, 完全仿照八旗滿洲建制,統一編制。旗色為正黃旗,以 左右翼為分別。康熙五年(1666),左翼正黃旗旗主是 吳應麒 (史 籍 中 有 時 寫 “麒”為 “期”)。康 熙 十 九 年 (1680)四月初,吳世璠鑑於清軍佔領沅州府,兵逼鎮遠 府,吳軍紛紛敗退之際,藉口大婚,退守雲南。他於十 月二十一日,到達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昆明城獻城投降。清朝政府除在進攻貴陽時,提 到吳應麒兵敗,保護吳世璠退保雲南外,再也沒有吳應 麒的消息。

(1)選擇根根。吳應麒的消息再次出現,是在昆明 城陷落後將近一年,史家記述中露出蛛絲馬跡。史稱: “世藩回滇,應麒亦奔回曲靖,欲殺世璠自立,郭壯圖使 線緎就曲靖計殺之”。或稱:“世璠遁還昆明,偽楚王吳 應麒奔曲靖,應麒妒郭壯圖,謀廢之。其言洩,壯圖遣 將援黔至交水,紿應麒勞師,而縊之”①。三百年來,史 學家多方求索,不得答案。而在貴州岑鞏縣水尾鎮馬 家寨吳家的文山上,見到“清故二世祖考吳公諱啟華老 大人之墓”。吳氏秘傳人說,這就是當年的吳應麒。考 證陳圓圓為吳氏所排字輩,“應、世、……”兩字輩,原本 與吳三桂的子孫完全相符,其中“啟”字是陳圓圓親自 加進去的。因為加個“啟”字,上接“應”字,自然是“應 啟”諧音即同“應麒”。而在《延陵堂世譜》中說:吳氏為 泰伯之後,傳至吳三桂為第20世,《世譜》載稱:“三桂 公生二子,昌志少亡,次子昌華”。其中的“昌志”當是 吳應熊。“昌華”便是吳應麒。吳氏後人所刻墓碑中的 “啟華”之“華”字,是吳氏從高郵族譜大排行中的“昌 華”所得來。這一方面將高郵家族大排行接入,加個 “啟”字,諧“麒”音,形成古今合璧,使吳應麒與吳昌華 巧妙地融為一體,令墓碑家人能辨,外人不能辨。這些 做法,都表明從陳圓圓開始,吳氏家族儘管處於農村惡 劣環境,但代代注重文化教育和個人素養的培育,誠如 《世譜》所云:“創業求盛,治學求精”,代代有可觀的文 化底蘊。這裡通過吳應麒名字的更改,看出陳圓圓用 心之良苦以及後人文字功夫之精到。從上述事實中不 難知道,陳圓圓所謂保護吳三桂“根根”,就是指吳應麒 這一支。

(2)變更名字。史籍在提到吳應麒被殺的同時,說 郭壯圖“並縊其子世珺、世珵於昆明”。吳氏秘傳人說, 陳圓圓於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從昆明再次下湖南 時,曾經為保住吳應麒的“根根”,將吳仕龍、吳仕傑帶 往。根據史料記載,吳應麒的長子吳世琮,次子應是吳 世珺,三子便是吳世珵。吳世琮當時在20歲左右,吳 世珺當在15、16歲左右,而吳世珵必在13、14歲左右。 在馬家寨考察過程中,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吳 仕傑墓碑記載的年歲,與吳世珵的年歲完全吻合。因 此斷定,當年可能不僅吳應麒沒有被殺,他的兩個兒子 吳世珺和吳世珵同樣沒有被殺。而陳圓圓所帶出來的吳仕龍和吳仕傑,就是吳世珺和吳世珵。只是陳圓圓 巧妙地為他們更改了名字而已。

從上述事實中不難看出兩個問題。其一,陳圓圓 為適應隱蔽需要,將吳應麒及其兒子都及時更改了名 字,隱蔽姓名,實行隱姓埋名辦法。其二,從隱姓埋名 中,可以看出這個家族有很高的文化底蘊。名字改的 都十分巧妙,做到本家能夠識別,外人難於分辨的效 果。展現出了陳圓圓的聰明和才智。

(3)融入社會。陳圓圓為了後裔隱藏得更深,不僅 採取隱姓埋名辦法,還採取以退為進,以躲為和的辦 法,採用認親戚,結家族、開親,並結合做好事、做善事, 搞施捨等來聯繫和深入依靠當地群眾,逐漸使吳氏家 族後裔融入當地社會。

陳圓圓曾經打扮成尼姑,前往大樹林苗族大戶、老 戶陳氏家中化緣。以其固有的魅力,給陳家以良好的 印象。陳氏將她認作本家姑娘,議定吳、陳兩家從此永 遠不開親。苗族陳氏作為陳圓圓的孃家,至今仍承認 這種親戚關係。2010年7月,筆者到當地採訪、座談 時,陳家後裔、苗族人陳精明同志,仍能把陳圓圓當初 到陳家認親之事,敘述得極為詳盡。在吳氏最艱苦的 年代,陳氏不僅在道義上給予幫助,而且在物資上亦曾 伸出援助之手。同時,陳圓圓與吳家灣侗族的吳姓大 戶,亦談成親戚關係,她“誠懇地要求吳家灣吳氏,承認 她帶來的吳姓人是吳家灣的分支,是從這裡搬出去的, 與吳家灣的吳氏是一家人”,承認她是吳家的兒媳婦。

在認親的同時,吳氏家族後裔,繼續陳圓 圓 的 做 法,與當地有勢力的家族開親。例如與譚家灣的譚知 縣家結成兒女親家。這樣,陳圓圓所帶領的吳三桂後 裔家族,在地方便穩穩地站住了腳跟。加上在地方建立學校、廣為施捨等措施,使本家族深深地融入社會。 當然,這些少數民族有勢力的大戶,之所以能夠在一定 程度上願意與陳圓圓這支吳氏交往,同樣也看出她有 來頭,並與地方政權、宗教勢力之間有著非凡的關係所 致。

三、吳氏族群及秘傳

  根據康熙二十年(1681)至三十二年(1693),雲南 總督範承勳對吳三桂“逆屬”和“舊部”的清查以及有關 這段時期文獻記載,吳三桂家族的後裔,當不在少數。 除殺掉者之外,歸降者、隱蔽者大有其人。然而,截止 到目前為止,全國只有馬家寨吳氏等少數族支率先顯 露頭角。他們是不是吳三桂的後裔,需要實事求是地 論證。同時,它也是陳圓圓身份真實性的有力旁證。 現從其家族隱蔽後的情況和秘傳人等整個族群的存在 現狀,略加分析。

1.吳氏族群

眾所周知,康熙十八年(1679)八、九月間,開始來 到思州府的吳氏家族人員,只有陳圓圓、吳啟華及夫人 塗氏、吳仕龍和吳仕傑5個人及其附屬人員。此後,這 個家族發展狀況如何,需要作以簡略的介紹。

(1)現有族群規模。陳圓圓等人進入貴州省黔東 南州岑鞏縣水尾鎮獅子山麓秀凸馬家寨後,至今已經 有334年的歷史。據統計,馬家寨現有230餘戶人家, 1300餘口人,連同在外人口,大約在2000人左右;山上 墓冢多至300餘座(約略之言),生、死合計人口就更多 了。從吳大經生年(1695)算起,在318年間,吳氏家族 娶妻、生子、外娶人口等,平均每年以5口的速度在增 長。

(2)族人迅猛發展。吳氏家族初到馬家寨時,環境 惡劣,加上隱蔽生活動盪,直接影響族支繁衍。其居住 的周圍除以本家族護衛兵形成的胡家鋪、尚家寨、鄭家 灣外,更多的都是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環繞, 娶妻較難,生子自然受阻。然而,從吳氏墓碑看,其家 族繁衍速度十分驚人。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其 一,吳仕傑的晚婚。陳圓圓進入思州府時,除勸說吳啟 華前來隱蔽外,將其兩個兒子吳仕龍、吳仕傑也帶來。 其中吳仕龍作為深層次“根根”保存,出家當了和尚(從 康熙二十八年後開始)。只有吳仕傑一人作為吳氏家 族最現實的“根根”娶妻生子,管理家事。這是陳圓圓 臨死前留下的遺囑。然而,誠如前文所述,由於環境不利於娶妻,致吳仕傑晚婚。眾所周知,滿族人奉行早婚 習俗。他們在關外時,男人一般13、14歲結婚,女孩12 歲出嫁者很正常。經過清太宗皇太極改革,稍有改進, 但相比漢族仍屬於早婚。吳氏家族可能受滿族習俗影 響,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就是14歲時,即於順治十年 (1653)八月十九日,與清太宗第14女和碩公主、福臨的 妹妹成婚。吳仕傑生於康熙六年(1667)七月二十日, 康熙十八年(1679)隨同陳圓圓進入思州府時,虛歲只 有13歲。按照吳應熊的結婚年齡,他第二年就可以成 婚。第三年便可以生子。然而,他的長子吳大經卻直 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才降生。如果吳仕傑結婚的第 二年生子的話,他真正結婚年齡已27、28歲了,是個晚 婚的大齡青年③。其二,子孫成批出生。吳仕傑儘管晚 婚,但吳家後續人丁卻十分興旺。吳大經降生後不久, 其弟弟吳大純降生。兄弟倆茁壯成長,不負吳啟華所 望,“藏身在此衍百年箕裘”,子孫如同繁花怒放。吳大 經連生4子,他們是吳朝宣、吳朝僅、吳朝逵、吳朝柱; 吳大純連生5子,他們是吳朝薦、吳朝璽、吳朝魁、吳朝 正、吳朝相。從吳啟華算起,父、子、孫、玄孫,四代男性 已增至14人。接著第五代出生的更多,長房生有吳廷 科、吳廷蛟、吳廷芳、吳廷耀、吳廷興、吳廷彰、吳廷校、 吳廷書、吳廷譚,共計9人;二房生有吳廷宋、吳廷洪2 人,共計11人。第六代長房生有吳仕用、吳仕宗、吳仕 貴、吳仕成、吳仕榮、吳仕玨;二房生有吳仕思、吳仕禮、 吳仕滔、吳仕賓、吳仕略共11人。這時,六代人,女孩 不計,僅男性已多達35人,加上分別娶妻入室,到雍正 末年乾隆初年,其家口已經近百口。這些吳氏家族成 員,有明顯的特徵,個別除外,多數都身材高大,體魄魁 梧,有人說與吳三桂極似,是基因所致,可能有些道理。

從上述事實中不難看出兩個問題,一是進入思州 府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的是一個外來的吳姓族支。二 是他們在特殊艱難的環境中,經過 300多年生育繁衍 而成內外2000餘口的家族群體。這是無法否定的歷 史事實,也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數年前馬家寨之事就有傳聞,並未引起筆者關注,此次 親自考察,已堅信無疑。這個事實,有力地證明陳圓圓 墓在這裡,不虛也。

2.秘密傳人

中國有史以來就是個泱泱大國,民族繁多,人口眾 多。從古至今,人口流動無足奇怪。然而,吳氏家族進入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卻與眾不同。他們欲傳承家 史,而不創制族譜,亦不見著任何文字,專門設立秘密 傳承之人,代代分房口傳,真是有史以來一大怪事。借 此機會,我們研究一下這個密傳中的奧秘所在。

機會,我們研究一下這個密傳中的奧秘所在。 (1)設秘傳人。據吳氏秘傳人說,其家族被迫“隱 姓埋名”,為了“不洩露秘密,招來滅頂之災”,同時又想 使“後人不忘記祖先”,而“採取口授秘傳之策”,這便 是他們設置秘傳人的根本所在。現就其設置時間和密 傳內容略加考察。其一,設秘傳人時間。吳氏設置秘 傳人的時間,根據長房10世秘傳人吳永鵬介紹,秘傳 人從分長房、二房時代開始實行。所謂長房和二房,無 疑是指吳大經、吳大純兄弟。前文已經提到,吳大經生 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作為秘密傳承人,必待其懂事 時,至少要15、16歲,甚至更大一些才能承擔起這項重 任。而吳大純生的時間更晚,所以這兩兄弟同時接受 秘密傳承家史的時間,當在吳大經生後15至20年左 右,即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按照這個時間計算,相 繼傳承10世,到吳永鵬這裡也整整300年了。其二,對 秘傳人選擇。吳氏家族傳承人按照輩數,應當經歷兩 個發展階段。開始並無傳承人選擇問題,因為吳啟華、 吳仕傑時期,陳圓圓、吳啟華都是當時事件的經歷者, 沒有設立傳承人的迫切需要。這是第一階段。而當長 房吳大經、二房吳大純成人時,陳圓圓、吳啟華(72歲) 已經先後去世,吳仕傑對那段歷史若明若暗,且時年已 經45歲了,所以家族史有失傳的危險。於是,始有設 置秘密傳人之想。這就是康熙五十年前後發生的事 情。根據長房10世秘傳承人吳永鵬親身經歷,凡是當 選的秘傳人,必須具備五大條件,即要五官端正、有些 文化、能夠保密、熱愛家族事業、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 力。換句話說,從外表到內心,都提出比較高的條件。 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實際上不僅是本家族事業的秘密 傳承人,也是本家族大事小情的主持人,這件事對吳 氏家族有更深遠的政治意義。其三,秘傳主要內容。 吳氏家族祖先對選定的秘密傳承人,有比較嚴格地要 求。要求他們對紛繁複雜的家族史,必須默默地銘記 在心。歸納其內容主要有5個大的方面:一是要求對 家族的族源,有明確的記憶。因為本家族隱蔽在少數 民族聚居區,在苗、侗、仡佬等族的包圍之中,因此,要 切記本家族“是黃帝后代,是泰伯之後”,一定要向後人 講清這個“來龍去脈”。二是要向後世子孫說明先祖“來到此地的原因和過程”。三是在對外界宣傳方面有 嚴格限定內容,力保家族安全。四是對老太婆、吳啟華 和馬寶的墓碑碑文內容,能夠作出準確地解釋,特別是 對吳啟華的碑聯更要反覆強調。五是對於先祖遺物要 努力保存,防止遺失。

(2)秘傳方式。吳氏家族秘傳人的選擇,由上一輩 秘傳人在家族中物色人選,通過一定方式傳授。事情 說來容易,實際上並不簡單。其一,秘傳方式。由上一 輩人將家族的事情秘密傳授給下一輩,要經過幾個步 驟。一是說服接續人答應。家族秘傳方式並非隨便說 說了事,須要舉行很神聖的儀式。其過程是,上一輩秘 傳人看準接續人之後,通過必要的途徑接近所選擇的 對象。時機成熟後,將嚴肅地向未來傳承人講明事情 的重要性和利害關係。既有必要的說服,也有一定的 強制性。比如,10世長房秘傳人吳永鵬,便是上一輩秘 傳人、叔叔吳名壽選中的對象。六十年代初,吳名壽找 準目標後,先是提出讓吳永鵬跟自己學手藝,這是一種 接近他的辦法。接著就公開提出要將家族的事情傳授 給他。儘管吳永鵬心存疑慮,猶豫作難,但吳名壽態度 嚴肅、堅決,反覆強調事情的重要性,令吳永鵬無奈,只 好“勉強接受”。二是向祖宗稟報。吳名壽說服吳永鵬 之後,悄悄地在家中延陵堂設神龕,“擺起酒肉”、“糖果 等”,並“燒起香、紙”,叔侄兩個跪在神龕腳下,向祖宗 即“吳三桂老太公”和“陳圓圓老太婆”叩頭,報告兩個 人的姓名,相互關係,被選人的條件等內容,一一作出 稟報後,請求允許,才開始傳授家族秘史。三是傳授家 史。家史傳授辦法是:“授傳人說一句,被傳人跟著說 一句。並強調只能口傳心記,不能墨記,反覆講三遍。” 四是請求祖宗保佑。家史傳授完後,被傳人要表明態 度,即給祖宗斟酒、在室內、外作揖,請求“祖宗保佑家 族興旺不衰,保佑接傳人工作順當。接傳人向祖宗表 態作出保證。”同時,傳授人面對被傳人,還有一些所謂 奉神靈之威帶有威脅性的話語,迫使接傳人遵守諾言 等等。其二,特殊規定。在秘密傳承過程中,有兩項規 定。一是吳氏家史秘傳,在兩房之間有明確規定,即 “大房不能傳給二房,二房亦不能傳給大房”。如果大 房的秘傳人沒有來得及傳授而亡故,二房的秘傳人可 以代傳。反之亦然。但凡是兩房秘傳人都健在時,相 互之間不準交叉傳承。二是凡是選定秘傳人之後,傳承的時間必須在三月初三日。為什麼限定這個日子 呢?因為吳三桂於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三日(史 載為初一或初二日,秘傳人傳承為初三日),在衡州即 位稱帝。可見,秘密傳承人,並非是一般的家史傳承 人,而是帶有儲君即位的政治意義。

(3)秘密公開。吳氏家族秘史的公開,經過漫長的 歲月。大體分作三個發展階段。其一,從康熙十八年 (1679)至嘉慶三年(1798)的120年間,吳家的姓氏幾乎 完全處於隱蔽狀態。村子的名稱公開宣稱是馬家寨, 外人自然認為寨子中居住的必定姓馬。既然無人認真 過問,又山高皇帝遠,很適合隱姓埋名,便於悄悄的度 日。有人提起來,便採取得過且過的態度,“含糊其辭, 不講清楚姓吳姓馬”。其二,嘉慶三年,清朝皇帝已經 更迭3位(康、雍、乾三帝),搜 尋 吳 三 桂“逆 屬”和“舊 部”早已停止。吳三桂掀起的政治風波,已經平定。用 秘傳人的話說“追殺風鬆下來了”,給吳姓人公開姓氏 提供了較寬鬆的社會政治環境。特別是這一年,正是 馬家寨吳姓族人隱居進入120年,吳三桂稱帝和死亡 亦足120年的紀念日。吳氏秘傳人根據如上理由,將 馬家寨吳氏家族姓氏正式公開,對外界不再用馬姓。 但仍然隱蔽本家族的淵源,不提本地吳姓與吳三桂的 關係。其三,時間表繼續翻過另一個120年左右,即辛 亥革命前後,社會政治環境大為改觀,吳氏秘傳人頂著 一定的社會壓力,鼓起勇氣,把自己的老祖宗吳三桂請 出來,在社會上公開講出本家族的吳姓與吳三桂之間 的淵源關係①。從此以後,長房秘傳人吳永鵬,二房秘 傳人吳永松,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完成了他們的歷史 使命。同時,他們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人,做出了重要 的歷史貢獻,將陳圓圓、吳三桂後裔的真實歷史傳達給 社會,填補了這段清史研究的空白。

上述事實告訴我們,進入思州府岑鞏縣水尾鎮馬 家寨的吳氏家族,不是一般的家族。他們確實是從康 熙十八年(1679)開始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為止,為清 朝政府經過十餘年追殺而沒有找到的吳三桂的族支。 這秘密傳承人是活生生的證人。他們的存在遠遠要比 考古學家們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文物重要得多。因為 他們代表古人說話,將當時發生的真實人物、事件,以 口碑形式傳承下來,其內容的含金量,絕不亞於當時書 生筆下所描述的那些傳聞,即所謂的“事實”更為可信。 作為清史研究者,當聽到秘密傳承人講出300年前吳 三桂部下各位將領名字,有關事件時,很難想象眼前坐著的,是一位普通農民出身,沒有歷史專業培訓和歷史 知識積累經歷的人。秘密傳承人的存在,告訴我們陳 圓圓晚年確實在這裡生活過。

四、家族歷史及標記

  研究吳氏族群和秘傳人之後,人們已經知道秘傳 人跪拜者是吳三桂和陳圓圓。但同時也自然會進一步 提出,他們與吳三桂及其大周政權之間,到底有什麼關 系?為此,我們從吳三桂家族的足跡、延陵標記和皇族 標識等三個方面,加以必要的印證。

1.家族遺蹟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吳三桂家族正規族 譜,很難面面俱到地詳述其家史。但其家族大體情況, 史籍有明確記載。以下簡單的加以介紹。

(1)吳家簡史。吳襄,字贊墀,又一字兩環。為人 頗有勇力,少年不甚讀書。祖籍徽州,再遷高郵,流隅 遼東。其先祖為泰伯,吳襄為其19世孫。吳襄先人開 始就居東北遼寧省錦州城(今錦州市),最後定居中後 所(今綏中市)。先祖以“販馬為業,往來遼東海(遼寧 省海州,今海城縣)、蓋(遼寧省蓋州,今蓋縣)之間”,即 以經商為業,主要是在關內、外經營馬匹。吳襄承襲家 傳,具有相馬的特殊技能,是承祖、父之業。當年,遼東 是射獵和遊牧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馬匹尤為特產。吳 家最後定居遼東,是特定經濟利益所致。吳三桂的先 祖很有經濟頭腦,他說其祖父墳塋在中後所,表明從祖 父開始他的家庭已經定居此地。中後所距離山海關 120裡,地當“兩京樞紐”,即“南襟渤海,北枕大河,西籍 山海雄風,東收魚鹽樂利”,是當時經濟比較活躍的地 區。明、清之際,中後所城不是很大,城高3丈,周圍3 裡170步,4門,屬於前屯衛下的千戶所,與衛鎮比鄰。 衛鎮自唐朝以來,歷經遼、金、元、明各朝,是千餘年傳 統的市集。到清朝時仍然有“大小商戶八十餘家,資本 厚薄不等……貨殖頗較興騰,商肆以東街、南街為盛, 西街次之,……集期床攤星羅棋佈,……定以夏曆每逢 雙日為集期,至今未改”。吳襄及其子吳三桂都曾經 說過,在中後所自家有“十處莊田”。吳三桂於順治五 年(1648),奉令調入關內時,曾經請求“留下百餘丁”耕 作,表明“莊田歷來是靠軍丁耕種”,有的專家推算“十 處莊田最多可達千畝以上”,認為“中後所遠近的土地 都屬於吳家所有,吳氏是名副其實的大地主”。這個看法不錯。史載中後所共有土地212頃88畝多,每頃 以10垧,每垧以10畝計,中後所的上萬畝土地,都是吳 家地產。可見,吳家是有名的官僚地主家庭。

吳襄青年時期,曾經在遼東總兵官李成梁 麾 下, “受知於相馬”職業②,為辦馬差之事,幫助軍中購買馬 匹,受李成梁的特殊器重,從千總晉升為副將。天啟二 年(1622),吳襄考上武舉,成為武進士,並提升為錦州 總兵官。他曾經帶領吳三桂等家族子弟,參加明朝崇 禎四年(1631,天聰五年)對後金八旗兵的大淩河戰役。 因戰爭失利,罷去總兵官之職。後在山東鎮壓孔有德 等叛亂有功,恢復官職。接著在宣大地區抗擊清兵入 侵,抗戰不利,歸老遼東。崇禎十六年(1643),清朝和 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帶兵佔領中後所等三城,寧遠城陷 於危機,昊家被崇禎皇帝調入京師。第二年,李自成率 領農民軍大戰山海關失敗後,將吳襄殺死在永平府範 家莊,而其家族30餘口被害於京城。

吳襄生有四子,分別是吳三鳳、吳三桂、吳三櫃和 吳三輔(秘傳人只承認前三位)。吳三桂為次子,字長 白。號為延陵、碩甫、月先、月所、雄爽。吳三桂的大 哥吳三鳳,在明朝末年,跟隨舅舅祖大壽 參加反清(含 後金)鬥爭。從崇禎四年(1631)大淩河戰敗後,一度投 降皇太極,後隨同舅舅反目歸明,於崇禎十一年(1638) 至十五年(1642),在錦州堅守城池,阻止清軍南進。崇 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祖大壽投降後,隨軍加入 八旗正黃旗漢軍。順治二年(1645),以投誠功受封為 世襲牛錄章京職務,不知何時戰死。吳三桂的三弟吳 三櫃,在清軍入關前,早已犧牲。吳三桂的四弟吳三 輔,順治元年(1644)四月,李自成農民軍山海關戰 敗 後,回京誅殺的吳家30餘口中,包括吳三 輔 的 全 家。 為此,吳三桂曾經向清朝政府請求撫卹。至於有關吳 三桂的生平歷史,有專門傳記描寫,此不贅述。

(2)家族遺蹟。簡單追述吳三桂家史,目的在於進 一步印證馬家寨所發生的事情,與吳襄父子的關係,有 哪些吳氏家族遺蹟。先舉三個例子加以印證。其一, 吳氏秘傳人明確指出其“祖籍江蘇高郵”,是“遼東人”。 這與上述家史完全吻合。其二,馬家寨吳氏家族子弟, 每有考上廩生、貢生等獲取功名時,都要在寨子中豎起一座“旗座”,以示紀念和炫耀。如宣統元年(1909),吳 勳宣先生考中進士(實為舉貢),所豎的旗座對聯雲: “貢樹名標不愧延陵簪纓胄,儒林德重克承渤海八月 風。”這後一句所說的“克承渤海八月風”,就是指吳勳 宣先生繼吳襄、吳三桂先後在遼東考取武舉之後,再次 中舉。渤海是指遼東中後所地區,在渤海沿岸,再次吹 起八月勁風,承繼“儒林德重”。其三,馬家寨有一個 故事。說是早年寨子中有一個人名字叫“襄子”,因其 名字與吳襄的“襄”字相重,在家族中引起強烈反響。 為此召開家族會議,要求他限期“改名”。因他不願意 遵從,家族便將他趕出寨子,移居山上居住,形成地名 叫“襄子家”、“襄子家屋”、“襄子家屋場”。以上的遺 跡表明,馬家寨的吳氏族支,來自吳襄、吳三桂父子族 系母庸質疑。

2.延陵標記

吳三 桂 給 自 己 起 了 許 多 字、號,其 中 之 一 叫“延 陵”。據說吳氏祖籍江蘇高郵吳家,普遍供奉延陵堂。 吳三桂號“延陵”,或許具有不忘祖先之紀念意義。在 他事業發展最風光的時候,人們常常稱呼他為“延陵將 軍”。那麼,史籍和馬家寨是如何記載和標識的呢,現 分別加以介紹。

(1)延陵史籍。明末清初,諸多史家,多不稱其名 “三桂”,而普遍稱“延陵”。諸如吳梅村在《圓圓曲》中 說:“皇朝順治中,延陵進爵為王……。”⑥有的史籍說: 吳三桂應李自成大順農民軍之約,進京歸降,有人前來 入告。“忽問陳娘娘何在”?來人不能隱瞞,“以籍(抄 家之意)入告。延陵遂大怒。⑦”康熙初年,“延陵潛蓄異 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霞披冠日,以藥罏經 卷自隨。延陵訓練之暇,每至其處清談竟喒而還。”⑧史 籍普遍以“延陵”代稱“三桂”的事實很明確。而馬家寨 設有延陵堂,是陳圓圓故前遺書中五大遺囑之一。從 康熙二十八年(1689)開始設堂。

(2)現今標識。前文引證的馬家寨進士旗座上,共 有上下兩聯。下聯已經做過解釋。上聯寫道:“貢樹名 標不愧延陵簪纓胄”。其意是吳勳宣等考中貢士,在貢 樹之上有名,不愧是吳三桂的後代。而其中“三桂”之名,也以“延陵”代書。同時,我們看到馬家寨吳氏各個 家庭的堂屋,都供有延陵堂。上邊書寫:“延陵堂上歷 代宗祖昭穆考妣姻親之神位”,並將祖宗神位擺在諸種 神位之首。吳三桂的後世子孫遵從陳圓圓遺囑,將這 一家俗延續至今。

3.皇族標識

在前文秘傳人職責的敘述中,其中有注重保存“先 祖遺物”一項。換句話說,在吳氏秘傳人手中,有相當 數量的“先祖遺物”。以下就目前所知,略加介紹。

(1)皇帝御賜書。2010年9月,大房秘傳人吳永鵬 傳來一個重要消息。說當年順治皇帝曾經親自寫給吳 三桂四句話,並蓋有皇帝御印。這四句御賜語云:“吳 氏望族,三讓賢風,千秋功業,萬代福綿”。我們沒有看 到御賜原件,不知御賜時間,可能仍在吳永鵬手中。但 從內容分析,“吳氏望族”,自然無疑。而吳三桂協助攝 政王多爾袞入關,曾榮封平西王,亦符合“千秋功業,萬 代福綿”等歷史事實。惟有“三讓賢風”,值得深思。我 們認為“三讓”並非說吳三桂有過三次謙讓,“三”是“眾 多”、“非常”之意,形容吳三桂具有非常謙恭的賢者之 風。為什麼順治皇帝要御賜這四句話呢?這使我們想 起順治元年(1644)十月十三日,清朝政府曾給吳三桂 “授以冊印,封為平西王,子孫世襲罔替”。但滿洲貴族 可能覺得,吳三桂在清軍入關問題上,功勞太大了,只 封平西王,有點委屈他。於是,順治二年(1645),清朝 政府將吳三桂的爵位再次提升,晉封為“平西親王”。 吳三桂得到封賞信息之後,當年八月十九日,曾經向朝 廷上疏說:“更有請者,臣傾心剿寇、守關,不過臣子職 分,何蒙聖恩,特受王爵,又復蒙恩,加稱‘親’王,萬難 袛承,復懇允辭‘親’字,以安愚分。”①吳三桂主動辭去 “親”字,恭讓而只滿足於王爵。順治皇帝當即要求議 政王大臣公議。但在《大清歷朝實錄》中沒有下文。御 賜四句話,當是此時所賜。表明皇帝對於吳三桂當時 謙讓之風,大加讚賞。通過皇帝個人御賜之文,表示贊 揚。

(2)皇帝御賜簿。在一般的世家大族中,普遍都保 存有家譜、族譜、家乘、宗譜或者堂記等等。而在馬家 寨吳氏家族中,卻保有“御賜簿”,人們俗稱“御字簿”, 在簿子上亦蓋有皇帝御印。這個“御賜簿”過去馬家寨 的老年人親眼見過者不在少數。早年保存在馬家寨大 地主吳名繡家中。秘傳人吳永鵬說:“御賜簿上……有 當時順治皇帝封賞的簽章,原由大財主(局長)吳名繡家保管,但由於解放前土匪橫行作亂,湘西和黔東交界 處的土匪頭子潘雲誠帶人報復,把馬家寨大半個寨子 全燒光了(主要燒的是有錢有勢的人家),局長老爺家 就首當其衝了,御賜簿也就隨著房屋化為灰燼了。”

4.保皇族身份

吳三桂稱帝,建立大周政權,號為昭武。其孫吳世 璠即位後,改號洪化。先後兩帝,時間不過三年零六個 多月,而馬家寨的吳氏後裔,在精神領域,卻保有皇族 心態。這一方面是吳三桂作為大清國戚親王,借用清 朝皇室權威,其家族精神生活,早已區別於一般百姓。 同時,吳王府長期稱霸滇、黔,盛氣凌人。造反後稱帝, 仍然延續著傳統惟我高尚的貴族精神。

(1)皇傘和村俗。吳氏秘傳人吳永鵬等親口談到, 早年寨子中某家保存有皇傘,許多老年人都曾經見過。 因為“世代保管”的某某“家窮”,兄弟8人,霸道異常, 無視家族委託,竟將“皇傘當被子蓋”,日久天長,便將 這珍貴的文物給“扯爛”、毀掉了。同時,馬家寨的吳姓 族人,娶親一律不給人抬轎子。他們認為本家族的吳 姓人是皇族,只有他姓人給自己抬轎子,而自己絕無給 他人抬轎子的道理。這種村俗反映出的心態,與吳三 桂家族身份亦很吻合。

(2)不外認本家。凡是馬家寨的人,都遵循一個規 矩,不管附近省、縣及本地吳姓家族的人有多大的權 勢,本寨人絕不隨意認作本家。他們認為:“我們不同 於他們的祖宗來源,我們是吳三桂的後代,祖籍與他們 不同,我們的祖籍在遼東中後所及在江蘇省高郵市。 我們馬家寨家家戶戶都供奉延陵將軍。”至於陳圓圓 認作本家的苗姓吳家,是個例外。

以上的御賜書、御賜簿都是順治皇帝所賜,蓋有御 印;馬家寨曾經保存的皇傘、不抬轎子、不認外省同姓 人為本家等等諸多事例表明,這一族支與大周、洪化政 權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事事都直接牽扯到吳三桂本 人。各種跡象表明,他們是吳三桂的後裔亦毋庸置疑。

五、陳圓圓病死黔省

陳圓圓不僅在吳王府中是中心人物,早在社會上 已經名揚四海。三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幾乎無人不 知,無人不曉。自從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 昆明城陷落之後,陳圓圓的名字不僅在王府總管何振 邦的戶籍“原冊”中消失,而且屍體也已經杳無蹤影,成 為清史中難解的問題。

1.古剎藏身

從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吳三桂死後,陳圓圓就 沉入痛楚之中。十月,護送吳三桂靈柩於昆明發喪後, 在昆明大約住有八個多月,即於康熙十八年(1679)六 月,便起身前往湖南找吳應麒。在沅州府大約住有一 個半月,在馬寶將軍護送下進入隱蔽地區猴子嶺的搭 茅洞。在這裡剛剛落腳約半年,由於野獸頻繁出入,兒 媳塗氏被狼吃掉,不得不先後移居屋場田、老屋場。直 到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二日,吳應麒從平遠府 戰敗,前來隱居,她才真正鬆了一口氣。苦難的生活和 特殊的辛勞,嚴重地損害了她的健康,呈現“面黃肌瘦, 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之態。吳應麒的到來,使陳圓圓 得以 有 為 自 身 考 慮 的 機 會。為 了 使 吳 三 桂“成 仙 上 天”,為他“唸經求佛”,陳圓圓出家的念頭再次浮上心 頭。她先是在馬家寨後山的獅子山頭上建造的地安寺 (獅子庵)修行。後因風水先生說此地風水不佳,“影響 馬家寨的風水屋場”。她不得不將地安寺“一把火”燒 了。然後,買下天安寺(平西庵),過上出道生活。在天 安寺,她除逢年過節,將子孫招來大擺筵宴,歡聚一堂, 或者乘子孫到思州府貿易、買鹽巴等,前來見上一面 外,仍是自己苦苦地念經,思念吳三桂。白天所思,夜 裡所夢,苦苦地煎熬著她老年的身心。大概陳圓圓是 塵緣未了吧,在她的腦海中,不斷有吳三桂的身影出 現,時而看見他在三桂洞前,走來走去,操練兵馬,時而 又俯身近在咫尺,那麼地貼近自己,致使陳圓圓無法擺 脫這種精神枷鎖的束縛。

2.病痛而終

吳氏密傳人說,陳圓圓在天安寺期間,“無論是炎 熱的夏天或是嚴寒的冬天,她總是堅持不斷地給死去 的丈夫及其親人求佛唸經,由於過份地思念丈夫及死 去的親人,掛念馬家寨後裔的安全,她晚上總是休息不 好,夜裡常夢見丈夫,隨著年歲的增長,病就來了。越 來越重。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得了一種頭痛病,痛 得她無法忍受,疼痛嚴重時要痛得昏死過去,不醒人 事。開始時是三個月、五個月發病一次,漸漸地發展到 一個月、兩個月發病一次。後來是三、五天發病一次。 最後一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的一天,她正 在唸著佛經就發病了,病倒在地,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世間多巧事,吳三桂和陳圓圓這兩個人在相同的年歲、 同月而死。吳三桂是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死,陳圓 圓是十一年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死,都是67歲。

據說陳圓圓死前“把一封寫好、密封的信交給寺內 主持和尚,交待轉交給馬家寨她的親人”。這封信主要 內容有五點:(1)要求他的孫子吳仕龍和吳仕傑把她的 遺體運回馬家寨,埋葬在獅子山下的繡球凸上。據說 她曾經給吳應麒託夢,以實現她死後的願望。(2)要求 後世子孫紀念丈夫延陵將軍,在“神榜上要標明延陵 堂。每年正月要在神龕上插上一枝桂枝”。(3)為吳氏 家族安全,提出:“兩個子孫中要小孫子吳仕傑,當家理 事;大孫子吳仕龍出家隱藏下來,以防萬一。要是吳仕 傑被害,吳仕龍再還俗繁衍子孫”。(4)對於出家的吳 仕龍所作出的奉獻,家族後世子孫要有關照,表示紀 念。即“如果吳仕龍沒有還俗,要在各家神龕上給他定 位,設齋碗齋席,每年正月初一,吃齋一天”。(5)指示 子孫們,“不到成熟時機,決不能公開馬家寨隱姓埋名 之實”。

從上述的事實中不難看出兩個問題。其一,陳圓 圓出家為尼,並非出自她喜好佛事,而是為滿足她精神 生活的訴求。其二,她的訴求,無非是將一生的身心和 精力完全奉獻給了吳三桂和他的後世子孫。

3.墓碑釋文

陳圓圓究竟死在哪裡?三百年來,有關陳圓圓墓 的研究,不知費去史學家和文人墨客多少精神和筆墨。 但至今爭議猶存。自從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 馬家寨有關陳圓圓墓的發現,網上網下關注者頗多。 肯定者,否定者,懷疑者,直言不諱,這是大好事。現在 要說說對陳圓圓墓的有關認識。

(1)死地之真見。目前的雲南昆明說、其它各地說 及貴州岑鞏縣馬家寨說,究竟哪種說法更加可信?應 以各個點上的具體情況而定。如今中國文化事業大發 展,文物發掘、鑑定和考古事業方興未艾。許多新的東 西浮出水面。清史研究中的諸多疑難問題,亦應根據 新資料,進行重新審核。其一,雲南昆明說。這一說由 來已久。300年來,史學、文學、藝術工作者和各種香 客,不斷前往雲南昆明考察、瞭解,撰寫出各 種 著 述。 前文已經介紹,此不贅述。其二,其它諸說。目前,有 關陳圓圓墓的傳說不少,諸如貴陽府東部貴定桃花有 個“陳夫 人 墓”。銅 仁 府 江 口 縣 鐵 礦 坪 有 個“陳 月 圓 墓”。鎮遠府黃平縣安江有個“娘娘墓”。思州府天安 寺有個“饒氏湛太君墓”等等。當然,還有的說在蘇州、 上海和日本者,不一而足。這些所謂的陳圓圓墓,至今沒有見到相關的碑刻,或其它人證、物證,因此,很難進 行深入討論。其三,馬家寨說。在馬家寨發現陳圓圓 墓,宣傳出去後,引起社會不少反響。宣傳者認為是 真,反對者認為是假。或者認為證據不足。否定的聲 音可謂強勁。然而,事實到底如何?在這裡有必要加 以詳細介紹。陳圓圓墓發現於上個世紀80年代,位於 思州城東北38公里,今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繡球凸 上,其墓坐東朝西,泥土封堆。看去墳頭很不起眼,僅 僅是個小土堆。但令人驚異的是立有1983年出土的 一小塊墓碑。碑面高0·73米,寬0·48米。墳頭和碑 面儘管都不大,但可喜的是有雍正六年(1728)刻寫的 碑文。到目前為止,在全國有關所謂陳圓圓的墓中,這 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其特點是隱姓埋名碑,不瞭解這 段歷史,或者沒有本家族秘密傳承人的幫助,外人很難 解釋清楚。其墓碑陰刻銘文是:“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 位席。”標明為“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吉日”。立碑 者是祖孫四代人。即“孝男吳啟華,媳塗氏立。孝孫男 仕龍、傑,楊氏。曾孫大經、純;孝玄孫朝達、選、魁、政、 璽、桂、相、儀”。我們認為,到目前為止這座墓可謂是 陳圓圓死地之真見,前文有關旁證材料豐富而確鑿。

(2)碑文之釋析。陳圓圓碑文釋析,我們請吳氏十 世秘傳人吳永鵬先生,給出明確解釋,並佐證以其它相 關資料,證明這座墓碑確實是陳圓圓之墓。其一,墓碑 釋文。前文所列陳圓圓墓碑文內容為:“故先妣吳門聶 氏之墓位席”。秘傳人指出:“‘先妣’是最先來這裡開 發繁衍的老祖太婆”之意。“‘吳 門’指 陳 圓 圓 是 蘇 州 人,吳門是古蘇州的別稱”,這裡暗示陳圓圓籍貫蘇州。 實際上,不僅是古代蘇州稱為“吳門”,今天仍然如此。 比如,現在蘇州就有:“吳門派篆刻之族文彭”、“吳門印 人三鐵”等等①。“‘聶氏’代表陳圓圓有二姓,六歲以前 姓邢,六歲父母雙亡,是她姨父養大的,隨姨父 姓 陳。 邢、陳二姓,都有一個耳旁,還是一右一左的耳。所以 “聶”字代表陳圓圓是邢、陳二姓。“雙”字上面的古寫 為‘佳佳’二字,即是“圓圓”的名字。”有時,秘傳人進一 步解釋說:“佳佳”代表“好”,即 花 好 月 圓,自 然 是“圓圓”。“‘位席’因陳圓圓是皇妃,用這兩個字理所當然, 這是對皇妃死後的一種敬稱。碑上未用‘清’字,是指 她生在明朝。整個碑文暗喻為‘明蘇州氏陳圓圓皇妃 之墓’”②。通過秘傳人對先妣、吳門、聶氏、位席等各個 關鍵詞的解釋,這個隱名埋姓碑傳達給我們三個確鑿 信息。一是吳氏族支隱蔽思州府,以陳圓圓為首,她最 先來到這裡。二是秘傳人作為農民,能夠在300年後 明確講出陳圓圓的祖籍、生平史、姓氏和皇妃地位,說 明這裡發生的事情的真實性。三是碑文用文字技巧進 行隱蔽,表明這個家族原來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從客觀 上證明此墓不虛。其二,年齡為證。陳圓圓何時死的, 說者紛紜。網上明確寫出“陳圓圓出生日期1623年4 月3日,逝世日期1695年5月16日”。看過這段記載 令人驚訝不已!再三詢問出處,終無結果。後來詢問 秘傳人,他給出的答案是:“陳老太婆死的年份,已記不 準”,或者說是 “吳三桂死後十多年”,大約是“十七”年, 或者是“十一”年,即康熙三十四、二十八年死的。但在 吳永鵬寫的《吳三桂魂賦陳愛妃陳圓圓病死天安寺》一 文中,他明確指出陳圓圓於“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 天,她正在唸著佛經就發病了,病倒在地,再也醒不過 來了”。顯然,秘密傳承人認定陳圓圓死於這一年。

從上述對陳圓圓墓及其碑文等相關五個大問題的 探索與研究,我們可以肯定三點。一是吳三桂死後,陳 圓圓又經過十一年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社會生活洗 禮,這在馬家寨得以充分地反映,與吳氏家族歷史基本 吻合,人證、物證俱在。二是陳圓圓墓的碑文具有真實 性和可靠性。三是陳圓圓病死於康熙二十八年,享年 67歲,通過秘密傳承人之口,首次得到證實。而這一 點,在《吳逆始末記·觚剩一則》一書中,記有同年亦立 碑於雲南。不知是何人所為,至今仍是個謎,但客觀上 卻為陳圓圓之死的時間,提供了佐證。總的說來,陳圓 圓的晚年生活在這裡得到了活生生地體現,其歷史的 真實性基本可以肯定。


杭州刺史


一個弱女子罷了,她也沒禍害誰,陳圓圓並非走純粹的“瘦馬”路線,她有過自己的愛情,隨著年歲越來越大,最後有目的的嫁給了吳三桂,無非求個穩定,要個家,這都無可厚非的,吳三桂投降滿清也不是因為陳圓圓,八竿子打不著。

最後的結局是青燈古佛,壽歸正寢,她和吳三桂是有感情的,包括吳三桂及其子孫也都十分敬重陳沅,家中地位極高,她也未被忽視甚至遺棄過,在吳三桂死後,陳沅一力承擔責任將其後人安頓好才再次出家的。

陳沅所背的最大的鍋

本來吳三桂已經同意歸順李自成,但是進京半路得到消息,李自成追贓助餉嚴刑拷打吳三桂全家,陳沅被擄,所以才返回山海關。

識破了李自成的奸計,自然不會再歸順李自成,李自成要續用的幾百號官員都毫髮無傷,只有棄用的官員才會被追贓助餉,被打死一千多人,再看吳三桂家人遭遇,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李自成是想留兵殺將,只不過沒想到有人跑出北京城給吳三桂報信。

得知陳沅被擄,吳三桂當時也沒想要投降多爾袞,寫得很清楚,他是要借兵,滿清和他這個遼東總兵的關係很微妙,他有“借”的面子,否則多爾袞就不會改變行軍路線,晝夜急行軍到山海關了,而當時的多爾袞也要看現場情勢才進行下一步動作,並不是一開始就奔著招降去的(內心的願望當然是能拿下山海關了,但實際上要看形勢)。

到了山海關多爾袞按兵不動,沒好處的事誰幹,能來救命就不錯了,關鍵是條件。

而此時的李自成和吳三桂已經對抽一晝夜了,誰都無法幹掉對方,李自成的後援可以有,吳三桂可就這些人了,吳三桂一方拖不起,劣勢太大,所以再次向多爾袞借兵,多爾袞的聰明和決斷僅次於皇太極,看出吳三桂不行了,根本沒資格提條件,所以直接要求吳三桂薙髮易服後降清,否則一切免談。

這就是吳三桂降清的過程,和陳沅並沒有什麼關係,吳三桂衝冠一怒後並沒有投降滿清,而是為了保命返回山海關向多爾袞借兵,最後為了自己的性命,也為了幾萬明軍性命才投降的,這也和陳沅沒關係。

陳沅的最終歸宿

長久以來,各位看著網絡上充斥著的,無數個陳沅的結局無數個墓,一定感到很困惑吧,本文給您一個真實的情況,這很好判斷,流傳於昆明,甚至雲南的墓葬和出家傳說(初次出家除外),都是假的,清兵攻陷昆明的時候,特地追查過。

陳沅帶著吳氏子孫的逃跑路線,說實話,我看著都覺得累,如果陳沅在吳家地位不高的話,不會擔此重任,也不會令吳氏子孫信服。還有,吳家子孫逃跑的非常從容,計劃性很強,並且帶了不少錢財,沒有受過窮。

昆明城的陷落是在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當天平西王府就遭到徹底搜查,陳沅的名字被人刻意抹去了,因為她肩負吳家最後的使命,保住吳氏一脈。

吳三桂反清後,其麾下軍官特地去寺院請求陳沅還俗,以前陳沅出家是為了不讓吳三桂造反,現在事已至此,無需出家了,所以陳沅不但還俗,還隨軍到了湖南,吳三桂死後,由陳沅主導,將其棺槨送回昆明,經過反覆磋商,在大勢已去之前,帶一干核心家眷,隱居於岑鞏縣。

現在的岑鞏縣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周邊都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相對比較安全,清廷即便改土歸流也無法真正有效控制,而且清廷的人口統計水平根本無法做到依據戶籍排查叛逆的程度(即便到了今天,人口普查的精確性也是難點)。

後經幾次搬家才穩定下來,主要是一開始過度追求地點保險,但過於偏僻,幾乎是和野生動物群居,造成陳沅的兒媳被狼吃掉,所以無奈中再次搬家,最終落戶於馬家寨。

一切稍稍穩定後,陳沅再次出家,因為長期心理壓力巨大,加上始終擔心馬家寨的吳氏一族後續安危,她自己也無時無刻不思念吳三桂,所以不久就得了頭痛病,嚴重的時候,一發病就會暈厥過去。從最初的三五個月犯一次病,到三五天犯一次病,越發嚴重,最終於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發病病倒,直接去世。

有感於自己的身體無法支撐太久,陳沅留下遺書,主要還是針對吳氏子孫的後續安排,她給吳仕傑、吳仕龍安排了相應的“歸宿”,吳仕傑今後掌家做家主。吳仕龍被安排出家,萬一吳家最終被滅,吳仕龍就還俗,異地傳宗接代。

陳沅結識吳三桂之初,未必有什麼真感情,但事實證明,一段時間後他倆的感情非常好,也並非外界傳聞,陳沅人老色衰後就幾乎被忽略甚至遺棄了,陳沅初次出家就已經五十一歲,那個時候她要挾吳三桂不要起兵的資本絕不會是色相,那肯定就是親情了,包括當時吳三桂麾下的軍官,對陳沅也非常敬重,只不過進門晚,沒撈到皇后噹噹罷了。

八十年代初,在吳氏子孫指認的地方,挖掘出古墓碑一塊,高73公分,寬48公分。

“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陳沅六歲前姓“邢”,六歲後姓“陳”有兩個耳,雙耳為聶。

“孝男吳啟華(吳應麒,兵敗退守昆明後,史料再無絲毫痕跡),媳塗氏立。

孝孫男(吳)仕龍、(吳仕)傑,楊氏。曾孫等等等等。

陳沅也有自己的戀情,但是可以說真正這一生都是為吳三桂在操勞,包括吳三桂死後的子孫存活問題,也都落在她的肩上,以至於形容枯犒,日漸憔悴,落下頭疼病,不久就去世了,與吳三桂死去的時間,相隔11年。


古今通史


特別喜歡花蕊夫人的一首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我想這首詩就能完全闡釋陳圓圓的委屈,吳三桂通敵賣國,於她何干?

據史料記載,陳圓圓從小是被姨夫養大,後來姨夫將她賣到梨園,從此開始了四處漂泊,身不由己的生活。先是被江陰貢修齡之子貢若甫曾買為妾侍,後又與與冒襄有過一段情緣,但不幸的是被外戚田弘遇劫奪入京,田弘遇為了拉攏吳三桂,將陳圓圓送給他,幾經輾轉的陳圓圓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力,只能一任命運的激流把她衝到任何地方。

陳圓圓成為吳三桂的寵姬的時候,正趕上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吳三桂帶著關寧鐵騎馳援北京,但是沒等進京就聽到了崇禎皇帝的死訊,於是吳三桂不再進京而是猶豫觀望,李自成用吳三桂的家人威脅他要他投降,吳三桂答應了,但是後來得到消息,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於是吳三桂勃然大怒,聯合多爾袞,前後夾擊李自成,李自成大敗,退出北京。

漸漸地,吳三桂徹底投降了滿清政府,成為了他們統一中原的急先鋒,率領著在大明政府支持下創立的關寧鐵騎積極打壓南明小朝廷,為了酬答吳三桂做漢奸的功勞,他被封到雲南成為藩王,於是在康熙朝吳三桂再一次造反,這一次打的旗號是“興明討虜”。

讓我們捋一捋吳三桂的一生:是大明的高官——打算投降李自成——實際上投降了滿清,幫助滿清滅掉了大明最後的力量——做了大清朝的高官——反叛大清,提出扶保大明——兵敗而死。

怎麼樣,看蒙了吧,沒有人知道吳三桂心裡到底打的什麼算盤,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幹,沒什麼信仰。

這樣一個人的反覆叛亂是再正常不過的,為什麼要把責任推到陳圓圓身上呢?

歷史上有很多絕色的女子,承擔著跟自己毫無關係的罪名,夏朝的褒姒,商朝的妲己,越國的西施,漢朝的趙飛燕,唐朝的楊玉環,她們都被稱為紅顏禍水,但是實際上,寵愛她們的人才是真正的亡國之因,因為統治者本身耽於淫樂,不思進取,才會有了別人的可乘之機,物必先腐之而後蟲生,如果統治者本身剛正不阿,不為所動,那麼任何人都影響不了。

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之後,又重新奪回了陳圓圓,但是此時的平西王吳三桂已經有了很多的寵姬,加之陳圓圓已經年老色衰,和正妻不睦,越來越被吳三桂厭棄,於是陳圓圓出家為尼,一代佳人,布衣蔬食,青燈古佛,了此餘生。

很多人扮演過陳圓圓,但是覺得梁小冰的扮相最驚豔。


月輪皎皎


《陳情令》中,“娼妓之子”這四個字是金光瑤身上的一道永遠解不開的枷鎖,因為這四個字,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生身父親都看不起他,也只有澤蕪君願意為金光瑤解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娼妓這個職業是怎樣的低賤,以至於人人都能看不起。

但娼妓又是那麼普遍的一個存在,古代青樓女子、官妓、營妓等等都是很正常的存在,而她們的生意也是很火爆的,達官貴人、文人武將都願意去坐一坐,喝個酒、聽個曲然後聊聊人生。但也僅限於此,在內心深處,他們是看不起她們的,只能算是用來消遣的一個玩物,玩玩可以,當不得真。

當然妓也沒很多種,比如有的自甘墮落,有的為生活所迫,有的則是被拐賣進了這樣的場所,還有的是官宦世家的小姐在家敗之後被扔進了這樣的場所,人的心性、追求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但縱觀這個古代史,入了歡場,鮮少會有好的結局。

即便那些賣藝不賣身的藝妓也會被歧視,即便有人真的會為他們贖身,但多半也不容於正室夫人,而被趕走或者打死或者再次發賣,不是所有的女妓都能和梁紅玉一樣直接成為正室夫人,還有了封號,即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有氣節的柳如是也只能嫁給比自己大了三十多歲的錢謙益,還來了一個水太涼。

所有想要有好結果是很難的,能出家為尼或者修道,於很多青樓女子來說就是一個很不錯的結局了,比如著名的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廣為流傳,但即便如此,還有另一句話能為當時大多數天下女子定義,即“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曾經有多愛,後來就有多無情。

陳圓圓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跟隨姨母生活,連姓都改了,跟了姨夫的“陳”姓,而這個姨夫又是一個短視的,面對一個如此有資質的女孩子,卻因為貪財將她賣進了梨園。從此陳圓圓的一生註定是不平凡的。

她太美,太有才情,一時間名動天下,很多人慕名而來,只為陳圓圓登臺,當然想得到陳圓圓這個人的人更是趨之若騖。貢若甫曾經用重金將陳圓圓贖出帶回家中做妾室,但是貢的正室根本容不下如此豔麗的陳圓圓,於是陳圓圓只得離開。

後來陳圓圓又遇到了冒襄,兩人相識相愛,看慣了世態炎涼的陳圓圓萌生了嫁給冒襄的心思,當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而陳圓圓還是跟著冒襄冒著戰火去見冒襄的父母,但是或許冒襄並不是陳圓圓的良緣。兩人之後的交往並不順利,陳圓圓數次催促冒襄相見,而冒襄因為家中之事遲遲沒有去面見陳圓圓,並且斷了書信。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孤身一人的陳圓圓被田弘遇“請”到了京城,而冒襄終究還是晚了一步,等他赴約的時候,早已經沒有了陳圓圓的身影。

到了京城的陳圓圓輾轉就被送給了吳三桂,都說英雄愛美人,吳三桂自然也不例外。於是兩人就轟轟烈烈的愛了。但戰亂年代的愛情往往是脆弱的。

崇禎末期,李自成率軍攻進了京城,吳府被控制,陳圓圓被劫掠,而吳三桂的父親也被軟禁。李自成本來是想要通過吳父招降吳三桂,吳三桂也本來在山海關猶豫不決,眼看著京城陷了,降於李自成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是後來吳三桂卻得知陳圓圓被劫掠。

於是吳三桂與清軍聯合攻打李自成,後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清軍入關,從此有了大清帝國。而吳三桂也成功救回了陳圓圓,並將其帶在身邊,征戰沙場,那段日子或許是陳圓圓最快樂的日子,沒有正室的打壓,可不就是很幸福嗎?那麼,他們是不是從此就幸福地生活下去了呢?

等到後來,陳圓圓跟著吳三桂回了平西王府,從此開始榮華富貴的生活,並一度寵冠後宮。但這樣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吳三桂從來不缺女人,和陳圓圓待在一起時間久了,難免就膩了,所以對陳圓圓不復從前,而吳三桂的正室也很不喜歡陳圓圓,兩人素來不和,失去了吳三桂寵愛的陳圓圓在平西王府舉步維艱。

倔強的她不願意就這樣老死在平西王府,於是辭別了吳三桂,做了女道士,從此布衣蔬菜,三餐素淡,四季禮佛,一代紅顏孤寂終老。

很多人認為陳圓圓是紅顏禍水,但其實一個女子在古代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呢?陳圓圓或許在某一個時期得到了吳三桂的真心寵愛,但女人終歸是女人,而政治終究是政治,吳三桂怎麼可能分不清,陳圓圓不過就是一個藉口,她一介弱女子,連自己的命運都左右不了,更不可能是明亡、清軍入關的原因。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聽起來似乎很美,但也是很殘忍的。


尚宮女史


我們今天來講講陳圓圓的結局,關於陳圓圓的結局,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我們今天說陳圓圓皈依佛門這一結局。

根據史書記載,李自成將北京攻佔後,陳圓圓便被劉宗敏奪得了,這時候的吳三桂是想和李自成合作的,可是知道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裹挾而去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最後投降了清朝。

這個故事在《明史·流寇》中是有記載的,文中說到:“……聞愛姬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執吳襄于軍,東攻三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

因為吳三桂投降清朝,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清朝的聯合攻打下,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於是李自成只好逃離北京,據說當時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將很多士兵和金錢都放棄了。“盡棄所掠輜重、婦女於道”。

根據《十美次紀》的記載,最後吳三桂在戰亂之中還是發現了陳圓圓,最後吳三桂和陳圓圓在軍營中團聚了,再後來就是陳圓圓一直跟著吳三桂南征北戰了。

吳三桂在將雲南拿下後,陳圓圓邊和吳三桂一起前往了雲南的平西王府,到雲南的陳圓圓也得到了吳三桂的極度寵愛,根據史料的記載是“寵冠後宮”。可見吳三桂對陳圓圓是多麼喜歡。

關於陳圓圓的結局,很多史料都是有描寫的,在《甲申朝事小紀》、《漫遊紀略》以及《天香閣隨筆》中都有記載,都說陳圓圓最後皈依佛門出家當了尼姑。

據這些書的記載,吳三桂稱霸雲南後,便開始窮奢極欲了,此時的吳三桂在雲南大理修建園林,而且還採買各種伶人。“採買吳伶之年十五者,共四十人為一隊。”當時吳三桂的後宮是“園囿聲伎之盛,僭侈逾禁中”。

而此時的陳圓圓呢,因為年老色衰,她已經失去了吳三桂的寵愛,於是心灰意冷之中的陳圓圓離開了吳三桂,最後皈依佛門了。史書對陳圓圓的記載也是比較荒涼的:“布衣蔬食,禮佛以畢此生”。

一代佳人就此隕落。說女人,特別是漂亮的女人是紅顏禍水這是不恰當的,女人在古代封建社會,只不過是男人的利用的對象,江山的衰亡,國家的淪喪,和女人沒有太大關係,一個霸主的隕落,一個王朝的更替,其實是歷史規律,也是執政者腐化導致的,歸咎到一個女人身上,是不是太勉強了呢?


朗照千江月


陳圓圓生平。

陳圓圓(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年少時候就是個美人胚子,遠近聞名。因為家境貧寒父母將其寄養在經商的姨夫家裡。陳圓圓的母親早逝,便隨姨父姓陳。陳圓圓天資聰慧,詩詞歌賦,一點就通。時年江南年穀不登,姨夫捉襟見肘,重利輕義的姨夫,將圓圓賣給蘇州梨園。圓圓初登歌臺,扮演《西廂記》中的紅娘,人麗如花,似雲出岫。鶯聲嚦嚦,六馬仰秣,使臺下看客凝神屏氣,入迷著魔。圓圓遂以色藝雙絕,名動江南。加之花容月貌,傾國傾城,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豔”之一。

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遣田貴妃的父親田戚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戚畹佔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後吳三桂納圓圓為妾。

陳圓圓與吳三桂。

明末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蘇州名姬陳圓圓後,神馳心蕩,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陳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衝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曰:“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佔雲南。

陳圓圓後記。

歷史上關於陳圓圓的結局充滿了爭議,以下五中說法,僅做參考,不下結論。

說法一,入為官婢說。吳三桂反清失敗後,陳圓圓歸於清朝平定吳三桂有功的將領,如“諸姬紅粉皆官婢”。但是如果此時陳圓圓還在世間,恐怕也是人老珠黃了。作為叛將家屬,清庭肯定會必殺之。

說法二,城破老死說。《庭聞錄》載:“城破,圓圓老死。”

說法三,城陷自縊說。《平吳錄》載:“桂妻張氏前死,陳沅(圓)及偽後郭氏俱自縊。一雲陳沅不食而死。”他書亦言陳圓圓自縊身亡。

說法四,出家為尼說。《吳逆始末記》載:“當吳逆將叛,圓圓以齒暮乞為女道士,於弘覺寺玉林大師坐下薙度,法名寂靜。”(亦即陳圓圓因年老色衰,加之與吳三桂正妻不諧,且吳三桂另有寵姬數人,於是日漸失寵,遂辭宮入道,法名“寂靜”,“布衣蔬食,禮佛以畢此生”(《天香閣隨筆》)。一代紅妝從此豪華落盡,歸於寂寞。)亦有言其死於康熙16年(1677年),年八十。此說法或有疑,吳三桂死於康熙17年,年67歲。陳圓圓比吳三桂大14歲。恐屬虛言。

說法五,為尼病死說。意即陳圓圓先出家,在吳三桂敗死前已病死。持此說法之學者頗多。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長安城不良人


陳圓圓,這個名字在中國無人不曉,明末清初秦淮八大名妓之一,擁有絕世的美貌和藝術的天賦,凡是男人見到她,無不為之動情,為了得到她,甚至不惜紛爭殺戮,她真的是紅顏禍水嗎?那就先從她的出身說起。陳圓圓,蘇州人,生於邢家,起名沅沅,年幼喪母,父親將她寄養給姨爹陳家,後改名圓圓。陳圓圓天資豔麗,能歌善舞,14歲時,姨父母遭亂身亡,淪為蘇州梨園一名妓女,因色藝雙絕,名譽遠播。



在陳圓圓的生命中,佔據她的第一個男人叫貢若甫,貢若甫,江陰人,家中有些錢財,早已聽說陳圓圓的名氣,仗著父親是地方官員,見到陳圓圓之後不惜重金納她為妾。自從貌美絕倫的陳圓圓嫁到貢家之後,遭到正房的嫉妒,最終,她離開了貢若甫,無處可去的陳圓圓又回到了蘇州梨園。

陳圓圓的第二個男人,冒闢疆。冒闢疆,明末江南大才子。自古才子多風流,青樓就是冒闢疆的好去處。冒闢疆和陳圓圓的相見,一個才子一個佳人,成為了天配,正當談婚論嫁時,陳圓圓被強權奪走了。 陳圓圓的第三個男人,田畹。田畹是田貴妃的父親,達官顯赫。聽說陳圓圓是絕代佳人,於是他花重金買下,將陳圓圓獻給崇禎帝。但崇禎帝日理萬機,無心顧暇,把人退回。田畹直接把陳圓圓做了小妾。

陳圓圓的第四個男人吳三桂,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陳圓圓藏在府中,田畹經常讓她在賓客面前彈琴跳舞,京城的貴人慕名而來,一睹她的芳容。吳三桂也是其中之一,當他看到陳圓圓時,被陳圓圓的驚人美貌傾倒,賓客散後,吳三桂久久不願離開。田腕看在吳三桂愛慕陳圓圓,自己年齡已大,無力消受,乾脆把陳圓圓送給吳三桂。



陳圓圓的第五個男人,劉宗敏。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後,俘虜了吳三桂的家人也包括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此時,吳三桂準備向李自成投降,得知李自成手下劉宗敏強行佔有了陳圓圓。吳三桂怒氣衝冠,轉向與清軍合作,在山海關與李自成大戰。吳三桂和清軍打敗了李自成,自己心愛的女人失而得復。

陳圓圓就象一件玩物,被人送來送去,輾轉在各個男人之間,她是柔弱的,她無力抗爭,可憐可悲。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漂亮是她的錯嗎?其實問題在於男人身上,男人都是性慾動物,佛說一切都是幻像,色不迷人人自迷。放下執著心,你就能成佛,世上有幾個男人能做到呢?

後人對她的死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她是在昆明破城之際,自縊而死。有人說她死在修行的寺裡,還有人說,她沒有死,帶著吳三桂的後人隱居山野。



三百年後,專家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發現了陳圓圓的墓,雖然這個村寨叫馬家寨,實際上他們是吳三桂的後代。立碑時間雍正六年,碑文寫著一段,故先妣吳門聶氏,孝男吳啟華。吳啟華就是吳三桂的兒子,聶氏就是陳圓圓,當年為了避免清政府的追查,無奈只能寫成聶氏,陳圓圓本姓邢,陳字取左耳旁,邢字取右耳旁,聶是雙耳的意思。



吳三桂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得到重用,坐鎮雲南,後來叛亂被清政府鎮壓,陳圓圓帶著吳三桂的孩子來到貴州一個偏僻的地方隱姓埋名生活下來。吳三桂死後,他的屍體被秘密送過來和陳圓圓一起安葬。



吳三桂的後人向外界展示三幅陳圓圓畫像,這女人婀娜多姿美麗動人,放在今天也是一個美女啊。




我來自宇宙星辰


先來回答一下題主的第2個問題,陳圓圓究竟是不是紅顏禍水?

筆者認為陳圓圓是一個非常苦命的女子,她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反而是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將她霸佔,毀了她的清白。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典故,因為這個故事的影響,很多人都將吳三桂投降清朝的責任,推到了陳圓圓的身上。實際上吳三桂之所以投奔清王朝,並不僅僅是因為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李自成驕傲自大。

吳三桂本身和李自成屬於不同的陣營,吳三桂是崇禎皇帝的部下,對於吳三桂來說,多爾袞是明朝的敵人,李自成也是明朝的敵人。在李自成攻克北京逼死崇禎皇帝之後,吳三桂的部隊就成為了一支孤軍,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南面是李自成的勢力,北面是多爾袞的勢力,當時的吳三桂無論如何都要選擇一方勢力去投奔。由於吳三桂的父親在京城,李自成挾持了吳三桂的父親,吳三桂為了父親的安危,同意向李自成投降。

然而李自成卻被突然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沒有認清吳三桂的重要性,對待吳三桂十分的傲慢。李自成縱容手下侮辱吳三桂的父親,還縱容部下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吳三桂聽說父親被打,小妾被霸佔的消息後十分的憤怒,開始與多爾袞取得了聯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李自成主動向吳三桂示好,安撫吳三桂的父親,歸還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那麼吳三桂肯定不會投奔清朝。

但是李自成卻非常的狂妄,他直接帶領6萬軍隊撲向了山海關,想要一鼓作氣將吳三桂消滅掉。最終吳三桂被迫投奔清朝,他打開了山海關,將清朝軍隊放入關內,清軍最終一統天下。從吳三桂衝關一怒為紅顏的過程來看,吳三桂之所以投奔多爾袞,主要原因有三個,一個是吳三桂的父親被侮辱,一個是陳圓圓被霸佔。而吳三桂投奔多爾袞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李自成帶領大軍攻擊山海關,吳三桂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

由此可見,需要為吳三桂投降清朝負主要責任的人,應該是被後人標榜為英雄的李自成,而陳圓圓媛只是一個“背鍋俠”而已。吳三桂擊敗李自成之後,陳圓圓又回到了吳三桂的身邊,因為陳圓圓的出身不太好,吳三桂又是一個好色之徒,陳圓圓的晚年過得非常悽慘。在吳三桂成為平西王之後,吳三桂身邊的美人越來越多,陳圓圓也因為年老色衰,逐漸的被吳三桂所拋棄。

晚年的陳圓圓和吳三桂的正妻不和,被迫出家當了尼姑。不過陳圓圓最後也因禍得福,在吳三桂起兵反清失敗後,吳三桂的家人大多都被殺害,陳圓圓因為較早離開吳三桂,最終僥倖逃過一劫。實際上陳圓圓是一個非常苦命的女人,她早年出身卑賤,輾轉被多個梟雄霸佔,晚年又被迫出家,去世後還背上了紅顏禍水的罵名,她的一生實在是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