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科幻片一直是中國電影的軟肋

,儘管近幾年做了不少嘗試。

但也無非是五毛特效四千萬頭髮誰更辣眼睛的問題。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作為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品,科幻迷們對於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充滿了期待和惶恐。

在知乎上,在一條關於“三體最新消息”的問題下,被頂得最高的回答竟然是——

沒有消息可能就是好消息了。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講真,就魚叔來看,《三體》的「難產」,並不見得是壞事

事實上摸索著前進,是很多科幻作品影視化的必經之路。

畢竟讀文字,那些光怪陸離的場景,我們可以自行腦補。

而電影,本來就是靠畫面來支撐,總不能甩個綠幕給觀眾們自己想象。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今天,魚叔要說的也是一部經歷重重困難,終於影視化的科幻作品——


美國眾神

American Gods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美國眾神》終於在今年和觀眾見面了。

為什麼說終於,因為這部美劇改編自尼爾·蓋曼16年前的同名暢銷作品。

英國小說家尼爾·蓋曼,可以稱得上是科幻界的大拿,被認為是當代幻想文學代表人物。

在業內也享有盛譽,他被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稱作“裝滿了故事的寶庫”。

被稱作科幻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他一個人拿過4個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而今天要說的《美國眾神》,當年就橫掃了6項幻想類小說大獎,實現大滿貫(囊括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斯托克獎、SFX獎、格芬獎)。

除此之外,《美國眾神》也是《紐約時報》暢銷冠軍作品。

就是這樣一部既有口碑又有市場的小說,他的影視化進程也走了十多年。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2011年,就傳出消息黃暴小精靈HBO拿下了《美國眾神》的版權,將改編成系列劇。

還透露說,一共六季,一季10-12集,每集1小時。

每季投入3500-4000萬美元,2013年播出。

對於書迷來說,若是HBO製作,這劇就成功了一大半。

因為《美國眾神》真的很黃很暴力,而超大尺度一向是HBO的賣點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除此之外,HBO捨得砸錢,這對於依賴特效的科幻片是極其重要的。

可是,立了那麼大個flag之後,嚷著要開拍的《美國眾神》又經歷了換導演、換演員等一系列事件。

最後不了了之

最終《美國眾神》被Starz接盤,在今年上映。

雖然沒有HBO那麼豪,但Starz也算是表現了不俗的水平。

在製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特效依然良心,還有點cult風。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因為多年積攢的人氣,美國眾神首播表現不俗,也不出意料的因為超大尺度的“吸星大法”上了熱門。

警告!未成年人老老實實閉眼睛!!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魚叔簡單講一下故事情節。

歷史上,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註定了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不同地方的人背井離鄉來到這片新世界,也一併帶來了他們的信仰(神)和他們的獻祭方式。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維京人刺瞎右眼,通過殺戮向戰神奧丁獻祭,順便提一句,是自相殘殺。

古埃及人通過淫亂趴,來表達對性愛女神示巴女王的生殖崇拜。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隨著人的遷移,歷史的發展,信仰也在發生變化。

有的被留了下來,有的被別的信仰吞噬,還有的信仰隨著時代改變了模樣。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美國眾神》

將信仰具象化為有人類軀體的神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可是新時代下,這些曾經高高在上受萬人敬仰的神,卻處境窘迫。

因為神都是靠人類獻祭而活,信仰缺失的時代,人類已經不再虔誠了,也不再供奉他們的神。

這些被漸漸遺忘的神,不得不過著落魄的生活。

他們被統稱做舊神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但是,有一群神,在這個新時代卻是混得如魚得水,他們是物化時代營運而生的新神。

新神三巨頭就是——科技小子,新媒體女神,和全球化之神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隨著新神的崛起,人類獻祭的方式當然也發生了改變。

以新媒體女神為例:看電視,刷手機,對著所有能輸出信息的屏幕耗費時間和精力,就是人類獻祭的方式。

人類科技日益發達,智能手機人手一個,大多數人都難免成了這個小小屏幕的信徒。

每天只要有機會,就會全身心地對著手機“聖光”進行“朝拜”。

人類對於屏幕的“虔誠”,讓新媒體女神這個年輕的神,成為時代的主流,過得相當滋潤。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甚至連舊神也得看她的臉色才能獲得曝光度,繼續維持生計。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新神看起來風光,但實際上他們是焦慮的。

他們雖然有變化萬千的形態,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

實際上卻是沒有內核,隨著科技發展,隨時有被淘汰的威脅。

因此他們不得不招募一些舊神,賦予他們新的時代意義。

比如火器之神就成功轉型。

雖然人們已經不再打造冷兵器,但暴力並沒有停息,因此人類每一次開槍,都是在供奉。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而獲得社交網絡支持的示巴女王,也在經歷女性地位嚴重受壓後,重獲新生。

自由地吸納著網絡約炮的人,通過性愛的方式向她進行的獻祭。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舊神中的戰爭之神奧丁,不滿現在這些沒有內涵的新神當道的日子,想要重新肅清神界秩序。

他開始招募各方舊神勢力,準備與新神決一死戰。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男主「影子」,剛剛出獄,就面臨好友和妻子的背叛和雙雙死亡。

走投無路的他,被奧丁高薪聘請為幫手。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順便說一句,他的妻子

死後意外地獲得保命金幣加成,所以這具帶著味兒的行屍走肉也會伴隨劇情走向,走下去。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男主「影子」,作為一個旁觀者,也作為一個真正的人類,他將成為這場建立新舊秩序的諸神之戰的見證。

他的人生也成了一枚棋子,被神玩弄於鼓掌之中。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剛剛魚叔是用極其簡略的方式過了一遍劇情,嚴格的說只是交代故事背景。

而《美國眾神》的第一季,也就在幹這個事情。

面對龐大的神仙體系,漫長移民歷史,美國眾神第一季基本就是在梳理各路神仙怎麼一步步來到北美大陸

怎麼隨著時代改變形態;信徒們的獻祭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他們現在的境遇。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美國眾神》的核心在於,對信仰重建與消解的討論

但如果沒能把各個派別的信仰交代清楚,這充滿挑戰的拷問也就沒有力量了。

實話說,《美國眾神》無論從製作還是演員都稱得上

巨良心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不僅僅是體現在對原著把握上,在對各路神仙的打造上,也是花費了功夫。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除此之外,利用了影視的優勢在畫面中做了諸多暗示


但說實話,魚叔是在讀完原著之前先刷的劇,看的時候是雲裡霧裡。

龐大的神仙體系,若是沒有點西方宗教史知識做點鋪墊,真的容易一頭霧水

因此,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普通觀眾來說,除非對這個題材有偏愛,否則很難堅持看完一季。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這也造成了在國內的口碑並不是十分突出,豆瓣7.8。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這就回到了最初提到的對科幻作品改編的問題。

魚叔認為,《美國眾神》在HBO的“流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科幻題材影視化,本身就是一塊硬骨頭,而對於《美國眾神》這種神作當中的神作來說,改編就更加困難

儘管HBO成功已經駕馭過《權遊》這種史詩級奇幻題材,但面對《美國眾神》還是差口氣。

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演員需要多好的演技,特效要砸多少錢的問題。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科幻作品的魅力,多在於打破常規,

腦洞大開構建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這是核心,也是基礎。

而《美國眾神》直接對人類已有支系龐雜的神仙系統的重新建構,不搞架空,就得老老實實鋪墊背景。

雖然《美國眾神》看起來噱頭十足,將各路神仙具象化,分了派別,還有死屍全場亂跑,充滿了博眼球的視覺奇觀。

但與故事性極強的《權遊》相比,《美國眾神》在情節上相對弱了許多

作者想要輸出的也並非故事,而是一場信仰缺失的時代下頭腦風暴,他要說理。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美國眾神》的深度讓他成為神作

但也是這樣的深度,讓神作的影視化困難重重

文字可以抽象,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傳達意義的抽象符號,但畫面卻存在天然侷限性,它太過具體了。

變抽象為具體的過程,必然意味著流失思辨的深度。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算得上科幻類電影獨樹一幟的神作,不玩畫面了,就搬幾個小板凳,開講。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沒有非要將抽象變具體畫面,只是讓理論猜想通過對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於是,這個“原汁原味”保有了科幻內核的超低成本的科幻片,成了經典。

但可惜的是,這樣經典,是不能複製的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確切的說,魚叔不希望走複製形式的老路。

實話說,《美國眾神》也大可拍成《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叫幾個神排排坐挨個發言,打嘴仗。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但是,這其實是在打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擦邊球。

影視化的最終目的是要靠畫面傳達信息。

而非找幾個演員,改個人稱將原作“原汁原味”地“念”出來。

文學與電影的藝術表達形式本就不同,在相互譯介中必然存在內容的流失,但也必然會添加新的內涵與魅力。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科幻小說改編頻頻遭遇難產,這並不是令人喪氣的事。

電影歷史再長不過百餘年,對視聽語言的探索和研究也處於起步階段。

以後這樣類似的嘗試和挑戰還有許多。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螃蟹夾,難道不是常有的事嗎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HBO都不敢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