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怕死,怎麼破?

特別怕死,怎麼破?

如何才能在死亡的陰影下更好地生活?

作 者 | 傑夫·格林伯格 / 謝爾登·所羅門 / 湯姆·匹茨辛斯基

整 理 | 周 琪

死亡是人類內心最深的恐懼。意識到我們人類終將死亡對於我們的思想、情感、行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刻且普遍的影響。

它讓埃及的金字塔高高聳立,讓曼哈頓區的世貿雙塔遭到了破壞。它促成了全球的大小衝突。

從更為個人的層面來說,認識到死亡終至,使得我們鍾愛昂貴的轎車,將自己曬成不健康的膚色,刷爆信用卡,像瘋子一樣飆車,渴望和假想敵大打出手,渴望成名,哪怕轉瞬即逝。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曾經,我們中的多數人都遠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直到疫情來臨,彷彿置身死亡的包圍圈,每天醒來看到確診和疑似患者人數的上升,內心又添一層憂懼。冰冷的數字背後,多少溫暖鮮活的生命逝去,留下被死亡陰影籠罩的家庭。

特别怕死,怎么破?

怕死引發卑劣,無論哄搶物資還是歧視同類,明知無益,卻被臨時抓來充當自我保護的盾牌;怕死激發崇高,因為時間有限,才更要為人類的命運共同體做些什麼,來證明曾經努力地活過。

任何動物都有求生欲,但唯獨人類知道,死亡是唯一的終點。聽起來像不像一個系統bug?

畫家陳丹青在《圓桌派》節目中坦言自己小時候想到死亡就嚇得“魂飛魄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很冷靜地思考這個問題,“不是死活的問題,而是什麼方式死,什麼時候死”,在他看來,年輕人怕死不是壞事,智商越高,越早地意識到這個問題。

為了釐清死亡意識對高智商物種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三位心理學家開展了長達30年的研究,《怕死:人類的行為驅動力》彙集了他們的研究觀察和結論。既然怕死與生俱來且註定與我們一生相伴,那麼,儘早掌握一些“共處”技巧,總不是什麼壞事。

01 意識到死亡是人類智力的一大缺點

我們都聽過人們排除萬難最終戰勝死亡的故事,比如當納聚會、泰坦尼克號的倖存者,從德累斯頓、廣島、長崎的空襲中逃過一劫的人們。諸如此類的故事都說明了一點:所有生物與生俱來就有自我保護的生理本能。

魚用鰓呼吸,薔薇用刺保護自己,松鼠知道把橡樹果埋起來,留以數月之後食用,白蟻靠啃食木頭為生。為了實現生存這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同物種幾乎窮盡了各種方式。

然而,人類與其他物種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知道,不管怎麼做,最終都會輸掉與死亡的鬥爭。這樣的觀點確實讓人極度不安。

我們畏懼死亡,這種畏懼可能有諸多原因:擔心死後身體會腐爛、變臭,最終化為泥土;不捨與深愛的人分離;不願因出師未捷、壯志未酬而抱憾;甚至偷偷懷疑生命的盡頭根本沒有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慈愛上帝。

特别怕死,怎么破?

意識到死亡是人類智力的一大缺點。一方面,人類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樣,對生存有強烈的欲求;另一方面,人類又足夠聰明,知道這一根本需求最終是無效的。我們為自我意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恐懼是對死亡臨近的自然反應,一般也是適應性反應。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有感受恐懼的經歷。黑斑羚看到獅子撲來時,它的大腦會向邊緣系統傳遞信號,進而觸發搏鬥、逃離或僵在原地的身體反應。人類也是如此。

但對於人類來說,真正的悲劇是,在逼近的危險消失後只有我們依然有恐懼感。借用偉大的比利時曲作家雅克·布雷爾的話說,人類的死亡就像是“一個守株待兔的老色鬼”,一直潛伏在心理暗影之中。這種意識可能會將我們置於對死亡的永久恐懼之中。

02 恐懼暗中標好了價格

大約3歲左右,對於死亡的意識開始現身了。

孩子會通過各種心理招數避開死亡這一話題,最簡單的就是儘量不去考慮。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招數和成年人想到自己死亡時的反應驚人地相似。研究發現,在被暗示死亡這一問題時,成人也會出現“別擔心,高興點兒”之類的想法。想到死亡之後,成人通常的反應是將注意力轉向美食和奢侈品——“咱們去吃飯吧,去購物吧”。

對金錢和物質的渴望與死亡帶來的恐懼到底有多密切呢?

假如調查人員讓你完成一項關於死亡的調查,然後你再仔細瞭解下面的印刷廣告:

一輛嶄新的凌志RX300SUV被描述為“異常強大,比任何座駕都要結實”,“牽引力達3500鎊……全世界沒有任何汽車可與它媲美”。

一桶品客薯片上印著豆豆人在開心地吃薯片,頂端還寫著“一旦開始,便無法停止”。

城市天際線前的高速公路上出現一輛小巧的節能雪佛蘭Geo Metro。

粉金色的勞力士手錶以“蠔式恆動星期日曆型”為賣點。

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參加這項研究的成員思考過死亡後,不會改變他們對品客薯片或是雪佛蘭的看法。但他們對象徵較高社會地位、能夠提升自尊感的凌志汽車和勞力士手錶更感興趣。

其他研究還表明,越是害怕死亡的人,對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商品越感興趣,尤其當他們本身就不太自信時。在想到死亡時,人們便會預測自己將來能夠賺到更多錢,可以花更多錢購買奢侈品。

這與編劇田納西·威廉姆斯對“熱鐵皮屋頂上的貓”進行觀察後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人類是一種會死亡的野獸,如果他能得到錢,就會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我認為人類把能買到的東西都買來,是因為在他的儀式裡有一種瘋狂的希望,即只要能不停購物,生命就能不斷延續下去。”

03 自尊!自尊!

除了渴望金錢和財物,處理恐懼的第二種重要途徑是感受到個體的意義所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自尊。自尊讓我們每個人相信,我們的存在會持久、有意義,絕不僅僅是終將毀滅的物質載體。也正是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人類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才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面對肉體死亡時,我們會拼命反抗,我們的反抗遠遠超出了其他動物。哪怕只是和死亡相關的輕微暗示都足以刺激我們更加努力地在世界上留下痕跡。

我們拼命證明自己的價值,再小的層面都不放過。老闆的認可、朋友的誇獎甚至路過的陌生人一個讚許的點頭動作都可以增強我們的價值感,而不滿、批評、被忽視、瞬間就會讓我們被焦慮席捲。

自尊心強且穩定的人,相較於自尊心不穩定的人來說,身心更健康。自尊可以提供心理安全。

特别怕死,怎么破?

如何才能獲得自尊呢?

一個方法是鼓勵個人形成多樣化的自我觀念。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身份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的社會角色相對應,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有相關的標準。有些人更容易達到其中一些標準。沒錯,在公司,其他律師比你的薪水高,高爾夫球技比你精湛,可是,你是一個了不起的父親。

我們總是在某些方面比別人更有價值。把心理的“蛋”放在很多不同的“籃子”裡,我們就更有可能更持久地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

還有一點很重要——要知道哪隻“籃子”對我們來說比較合適。如果你唱歌總是跑調,那就不應該期望成為一名專業歌劇演唱家。

04 “邪惡他者”

貶低他人的傾向往往在人們想到自己死亡的問題之後表現得尤為顯著。

相關研究結果已經證明:思考過自己的死亡之後,基督教徒會詆譭猶太人,保守派會譴責自由派,意大利人會鄙視德國人,以色列小孩會厭惡俄羅斯孩子,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嘲笑外來的移民。

死亡的念頭會讓我們不把其他文化信仰體系中的人看作同類,而把他們當作動物。遺憾的是,這種策略是有效的。當人們蔑視與自己不同的“他者”時,可以很輕易地處理掉自己內心的死亡念頭。

還有一點會令人感到十分不安。因為我們需要一些具體的、潛在可控的原因和目標來發洩自己殘餘的死亡焦慮,我們就會“尋找”或“創造”一些不同於我們的“他者”去服務於這個目的。人們就會這樣想:“如果我們能除掉那些(恐怖分子或者其他什麼人群),然後我們的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

雖然發現和迫害“邪惡他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消除殘存死亡焦慮的辦法,但是這種策略通常會適得其反,只能增加“他者”對我們的實際威脅。

索馬里有句諺語:“屈辱比死亡更糟糕,在戰爭時期,言語羞辱比子彈傷害更大。”子彈殺傷你的身體,而羞辱會摧毀那些讓你超越死亡的人生意義和自尊。

特别怕死,怎么破?

被羞辱的人常常試圖通過指責和消滅侮辱他們的人來恢復自己的驕傲和尊嚴。這樣就開啟了一個惡性循環:一方施加暴力侮辱,另一方則以暴力反抗,沒有任何一方可以打破這個循環,因為第一個宣佈退出的將會受到進一步的羞辱,侮辱方與受侮辱方都被困在一個相互迫害與謀殺的惡性循環中,永遠不可自拔。

甚至,連動物也未能倖免。

人們希望通過跟動物劃清界限來拒絕承認人類與動物一樣都難逃必死的命運,這種希望往往是通過貶低動物的方式來實現的。

試驗證明,那些想到死亡以及動物與人之間相似性的人,往往會蔑視動物,甚至厭惡他們沒有養過的寵物。當人們想到自己必然死亡的命運時,還會更加傾向於支持對動物的殺戮。

也許人類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來滅絕我們自己。

******

人到中年,每根花白的頭髮、每道皺紋以及每次身體的疼痛,都在明顯地提醒著我們死亡即將來臨。

即使有一天藉助醫學科技,人類可以長生不老,怕死的恐懼就不存在了嗎?並不會。今天看來,在墜機事件中,身亡是個巨大的悲劇,因為遇難者可能少活了幾十年。而一旦“永生不死”的夢想成真,人們在墜機事件中被燒死將會變得更加不幸,因為他們喪失了更多生命歲月。

疾病可以被攻克,但我們對於死亡的焦慮並不能被消除,如何才能在死亡的陰影下更好地生活?

從恐懼管理的角度來說,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在生活中處理關於死亡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死亡,並且還要接受我們必將死亡的現實。其次,我們可以用非破壞性的方式來加強我們對死亡的超脫感。

特别怕死,怎么破?

END

特别怕死,怎么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