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收麦子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新大风歌


这个我比较有权利回答了!咱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儿时的时候!收麦子是最有特色的!我小的时候那时候的农业还不是很发达!大部分的都是靠人力了!一到六月份的上旬!放眼望去田野,全部都是金色的世界!一个个麦穗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的格外显眼了呵呵!这是时候就是我们农民伯伯三五成群的的结伴而行!来到田间,左手握麦子头右手握镰刀!弯着那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下一下不停的挥舞这镰刀!这时候的天气很热,各各都带着那个大草帽!用不一会就会汗流浃背!不过在苦,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去年的付出辛苦劳作,今年终于得到了回报了!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大家都非常开心!偶尔的话,割着割着就会,被突然从麦田起飞的野鸡吓到!可能是大家割麦子打扰到它了!这时候我们小孩就最喜欢看见野鸡了,因为这时候正是野鸡的繁殖期我们就跑到野鸡飞的地方看看有没有蛋!运气好的好的花还可以捉到小野鸡的!就这样一会跑到麦田的这那边一会跑到麦田的这边,互相追逐着打闹着仿佛也在庆祝丰收的喜悦…

麦子连杆一起装上木制的架子车你一车我一车,因为太满了时不时的就会掉下来!这时候我们小孩就会跟着他们的车队在后边捡!整条田间小道都被运输麦子的车队点缀着,盘曲而下!终于收回了家!


江湖小奎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关于割麦的记忆,像我们这样的80后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想都有一定的记忆吧?

特别是小学初中一到5月中旬的样子,农村都会放一个城里孩子没有的法定节假日,农忙,那会儿比较小的孩子放回去就是给父母添乱的,反而给家长增加负担,大一点的孩子就跟父母去地面割麦子,女孩子就在家里煮饭烧水(主要怕女孩子晒黑了,不好看)

上了初中每年一到收麦子玩的好的几个同学就相约一起收麦子,今天去张三家明天去李四家,一个农忙下来都晒黑一大圈。有的家庭好一点的会买点新鲜猪肉犒劳一下大家,当然家庭条件差一点的也会煮点腊肉来给大家解解馋。虽然很累但很开心。

后来长大了就没有了以前的感觉了,现在农村什么都是机械化了。





看哇看哇


记忆犹新,回首那些曾发生在生边的事,历历在目,记得那个夏季的烈日,记得那边麦黄的金田,记得手拿镰刀割麦子磨出血泡,记得把割下的麦子扎成捆背回家时的汗流浃背。

记得小时候,一到割麦子的时间,大人们都会提前磨好镰刀,因为在农村镰刀是收割麦子的唯一工具。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割麦子的时候的太阳了,天气燥热,早早的从家里出门,到麦田里就开始收割麦子,从早到晚,由于田地离家比较远,走的时候都会带上干粮和水,割到中午的时候回休息一下,吃晌午。下午继续割,直到把一块地割完,然后背回家。但是自己年龄还小,一天割麦子跟玩似的,当然也是不太会割,一天小手还磨了几个血泡。后来长大点也就学会割麦子了。经常会帮家里割麦子。

在农村不仅割麦子记忆深,还有在麦场打麦子,找个艳阳天,把背回家的麦子均匀摊开,让太阳晒一下,开始打场,也就是打麦子。用的也是简单的工具“连架”三三两两的一边抬起一边落下,特别有节奏感。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乡这边已经不种麦子了,而是转型种植中药材,现在已经不会收割麦子了,但是儿时的记忆却还是很深刻,可能会在老了的时候讲给孙子听吧!当然还是希望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听说你在北方


小时候的记忆历历在目,好怀念无忧无虑童年,这些自己也都亲身经历过。

割麦子可能是我们父辈人心中留下的记忆吧,但是对于很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们来说,割麦子也并不陌生。

到了农忙的季节,爷爷、爸爸都会喊上家里的小孩,大人拿着大镰刀,小孩拿着小镰刀,笑嘻嘻的前往麦地。

小孩们通常都在田边玩耍,大人们弯着腰,一茬一茬的隔着金黄色的麦子,有时候一阵风吹过,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摆动,这种记忆想想就觉得很美好。

大人们割麦子累了会拿起旁边的水壶咕嘟咕嘟的喝几口水,小孩子们就跟在大人后边捡漏掉的麦穗;太阳直直的照在大家的背上,但是却并没有感觉到那么地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割完了麦子,就要把麦子运回家,晒干之后再搬到打麦场,几家的大人约好相互帮忙,通常一个下午就可以打完好几户人家的麦子了。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打完麦子的草垛了,几个小伙伴约好了玩躲猫猫,有时候草垛太深了个子矮的一进去就会被淹没,玩的很开心,只是回家可能会因为满身的草屑遭来妈妈的唠叨。

小时候我也经常跟着父亲割麦子,父亲总是先割几根把他们扎成一条类似腰带的绳子,放在地上,然后把割的麦子放上去,感觉重量可以就双手一勒紧,用膝盖一顶,把麦捆扎的紧紧的。

这是父辈心中最美好的呼声,因为麦捆扎的越多,所剩的工作就越少,毕竟那个时候真没有联合收割机,也是等后来,才慢慢有了收割机,从25一亩,到35一亩,再到80一亩。我记得我把捆成捆的麦子尽量的向地头抱过去,毕竟平车在地里装太多麦子拉不动,直到装的满满的一车,父亲就会拉着车子回场上,我跟在后面给推车,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泥地,还有很多上坡,每到上坡就特别的吃力。等到下坡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可以踩着平车后面,就像现在的滑板车一样。

把麦子拉到场上,要先积累一些,等到家里的麦子都收割完了,就开始把麦子铺在场上,打场,打场更为辛苦,有的有牲畜,有的有手扶机子,有的有拖拉机,大都是几家合买的,所以都会请亲邻一起打场,你帮我,我帮你,从不计较你出力多或者是少。

轧场就是要把麦秸和麦粒以及麦糠分开,轧好麦子就要赶紧把麦秸跺起来,跺的结结实实的,留着冬天烧锅做饭用。也正是因为如此,麦垛也成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我们经常在麦垛场里玩捉迷藏,把麦垛掏空,几个小伙伴钻进去藏起来,然后把洞堵上,有时候一般大人都发现不了。冬天,自己用电池接正负极接一个小灯泡,就可以在里面照亮拉。

跺好麦跺就要扬场了,最早之前都要等有风的时候才可以,后来才有人把大电扇用在手扶机子上带着扇,然后有人发明了站着的电风扇,扬场是一门技术活,因为一不小心麦粒和麦糠就会一起落下来。

扬完场就要趁着好天气晒麦子,要把麦子晒干才不会长霉,才能储存。把晒好的麦子堆成一堆后就用口袋装起来。

那个时候要交公粮,“交给国家的,剩下自己的”记得和父亲把家里吃的麦子留存好,还要留好麦种,然后把剩余的麦子用平车拉去去很远很远的粮管所去交公粮,多的麦子会变现。

交公粮或许真是满纸荒唐言,但确实是一把辛酸泪。那个年代,父辈用血汗在耕种收割,致敬每一位有情怀的农民!因为你们是土地的孩子!











小山村的菇凉


作为一名80后农村人,收麦子时的很多记忆是我成长经历的一部分,这些记忆中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

我记得小时候到收麦子的时候就知道要过节了。

在我的老家,一般麦子收割完不久就迎来了端午节,在端午节,我们家的风俗习惯是炸油条、糍粑,吃粽子,同时还有一顿丰盛的午餐。所以收麦子就预示着快过节了,小时候的我们最期盼的就是过节,有很多平时很难吃到的东西都会在过节时吃到。所以这点记忆比较深。



我记得上学时收麦子的时候我们竟然放了“忙假”。

这种事情在现在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过去是一种常态化现象,那时候学习压力不是太重,竞争力没有如此之大,一到收麦子时,学校就组织放“忙假”,让老师回家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地种好,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忙。


我还记得每年这个时候父母都会变得又黑又瘦。

跟现在种植顺序不一样,在过去,开始收麦子说明农忙正式开始了,紧接着面临插秧,所以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父母累的是精疲力尽,不分日夜的在田间奔波,这段时间父母体力活重,外加上操心,所以变得又“黑”又“瘦”。

当然,关于收麦子的记忆还有很多,无论这些记忆是好是坏,它都是我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我也会时不时的拿出来供自己回忆一番。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回答。欢迎大家关注“华哥的三农”。


华哥的三农


光头哥是江苏盐城人,相信头条上的朋友还是经常梦回我们小时候纯真年代。作为80后的我,是特别怀念小时候农忙收麦子的场景的,那时候还不是机械化,全部是人工,那时候农忙时间需要一个月才能结束,现在在机械化的操作下,几天就结束了。记得小时候收麦子,父母早晨三四点就出去,拿着镰刀去收割小麦,中午牵着黄牛拉着车子,把小麦运到平整的土地上,摊开晾晒,之后牵着黄牛,背后拉着一圆石磙,一圈又一圈循环着,直到把麦粒撵出来,晚上带着被子和父亲去麦场地看守,把被子放在麦秸秆上,和父亲依偎在一起,看着月亮,聊着天,不一会就能听到父亲呼噜声。天亮了,麦场地是小孩子的乐园,在麦秸秆上尽情的打闹、翻滚、追赶,甚是热闹有趣。到饭点了,把饭菜带到田地里,父母都是在田地里吃饭,辛苦一上午不停歇地收割小麦,很是饥饿,吃饭时伴随着成熟小麦的清香气息,现在看来,当时的饭菜是如此的美味,吃饭的场景是如此的别致。

大家都知道现在农忙都是机械化,农民朋友不像过去收小麦那么辛苦了,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了,种地带来的收入相对来说并不高,费时费工辛辛苦苦一年,一亩地纯收入也就千元左右。但农民还是不舍得丢弃田地,一辈子农民了,种了一辈子田地,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要是把土地承包出去,农民大都不会愿意,种地可能是农民情感的寄托,要是不种地,农民会感觉无所事事,心无处安放。

我们中国又是农业大国,朴实的农民伯伯热爱着黄土地,为祖国的粮食贡献自己的力量,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对种地没有厌烦,还是如此的热爱。

光头哥经常感叹这一系列生动的场面,将成为过去20年中国农民夏忙辛勤劳作的活化石。谨以此片献给我们头条上现代父母们,教育下一代,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农村的生活经历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农忙的变化折射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在幸福的生活里偶尔去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才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

如今,在各行各业都互联网化的大环境下,接地气的农业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从育秧,插秧,施肥,收割,销售,农业越来越现代化。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有跟光头哥一样的80后报个到。





光哥视野


作为一个80后,对于农活肯定不陌生。

我家是农村的,自然会跟耕地打交道,现在的人普通不愿意做农活了,即使种地也是机械化了!

我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是不用交学费的,都是一家给学校一袋麦子,放暑假期间,老师们布置的作业也是一个假期要去地里捡漏掉的麦穗,捡十斤就算完成作业了!

那时候收麦子都是一人一个草帽,腰间一个水壶,手里一把镰刀,左手抓一把麦穗,右手镰刀从根部一销削而过,摆成一堆,然后再用几根麦杆当绳子那么一绑就可以了,最后统一用板车拉到各自的麦场里。

晒麦子,用碾子等干了以后,用石碾子压过来压过去,这样麦子和麦皮就分开了,最后就是用簸箕或者木铲扬麦子。







国际庄小飞


二十多年前,我国农村还十分的落后,农村种庄嫁以及所有的农活全部靠人力,畜力。那时都是用镰刀收割麦子,割一抱就用麦秆打捆,一捆一捆的,有的家里用小毛驴,拉上个石磙子,我家没有牲口,把打捆的麦子用小土车拉到场院里,我们那都说场院,一家一块地方。都是用人力一捆一捆用木棍子,把麦粒打出来。

主要劳动工具,三叉子,五叉子,把麦秆挑一堆,下面的麦粒堆一堆。然后反复多次才能打好。

接下来就是扬场了,一锨一锨扬起来,还必须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把含有大量麦糠的麦子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趁着有风大家一齐扬,麦糠尘土一起飞,整个天空灰蒙蒙的。

麦子入囤之前把麦子晒干,要不会生虫,用化肥袋子把麦子装起来,用小土车把麦子运回家,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那时农民太难了。

接下来,就开始剁麦秆垛,麦秆垛必须有模有样有角有楞,一看就很漂亮。把麦秆垛起来是爷爷奶奶做饭时,抱一抱,烧大锅做饭要用的。

我们的父母太不容易,这就是父母用艰辛承受的生活,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至今是我心酸的回忆。





小凤带你看农村


你好,我是行者,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对于农村收麦子的记忆,行者是有的。而且是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行者是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农村,小时候没有什么大型机器,收麦子都是人工拿镰刀一点点收割的。现在是很难看到那么热火朝天的景象了。

行者小的时候,家家都很穷,每年的收入就是靠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儿,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我记得以前麦子快成熟的时候,大人们就会从自家的田间地头上清理出一小块区域了。用来堆放收割完了小麦。



等到小麦收割完以后,就在清理出来的那块场地上,把所有的小麦都铺好。然后用牛拉上一个石磙子,在上面来回的压。经过很长时间的碾轧,小麦就与秸秆分离了。然后把上面的秸秆都堆放起来,下面剩下的就全是小麦了。


现在想想当时的生活场景,虽然都过得不富裕,但也是其乐无穷。有时还挺想念的时候的生活,这就是行者记忆中的收麦子。不知道你的记忆与行者的记忆相同吗?


0行者悟道0


一哥“俗人往事”之——

           还记那年麦收时

   天上的云、地上的人,来匆匆、去匆匆,多少往事如风、飘渺散去,唯苦难与曾经的喜与悲,却没了一杯忘情水,在心中挥不去、擦不掉、洗不净,常常萦怀,越久越觉得清晰,或许这种感觉就叫作记忆犹新。

   那个麦收的季节,十二岁的我成了家中的男主人,祖母、父亲卧病在床,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成了家庭的劳力,十二亩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在别人的眼中是财富,而在我小小年纪的眼光里,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天不亮就起床了,母亲带着我们到了地头,母亲一垄、我两耧、十一岁的妹妹两耧,九岁的二弟一耧,七岁的小弟弟负责送水、送馍。

太阳升起的时候,劳力多的人家陆续下地了,我家已经割了半地身,母亲很欣喜,连连夸我们能干,我们也很高兴,觉得没有什么,太阳半晌的时候,我们吃了小弟送来的半玉米面蒸馏,喝了几口白面汤又下地。太阳渐渐显示出它的威力来,我们脸上、身上满满的汗水,汗水一小滴浸入眼睛火灼一样的刺痛,小手臂被麦芒划伤的红道道火辣辣的痛,咽喉似乎被某种东西卡着,不上不下,难受极了,我们的手脚慢了许多,人家从后边都慢慢赶上我们并很快地超过去了,焦麦炸豆的,各家都在忙。

快中午了,妹妹自告奋勇回家给我们擀捞面条吃,就领着小弟回去了,我们三个还在地里收割这块麦地的横头,在二弟的抱怨声中终于收割完我家最小的一块地,一亩任务完成了,我们很高兴地往家走去,到家的时候猛然闻到一股煳味,急忙到厨房,原来是妹妹擀好面条后正抱着弟弟烧火,睡着了,火燎煳了妹妹的鞋,幸亏我们及时回来,虚惊了一场。

三大碗捞面条外加二个玉米面饼子,带着疲惫我们又到了村东一块麦田,听大人们说中午虽说热,但麦子却好下镰,不太用力就下来了,我也感到了这一点,于是也加快了手脚,毕竟知道不干是没有任何希望与靠山的,天黑的时候,我们又收割了一亩,母亲很高兴。这时候舅舅来了,拉着板车,给母亲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和老大把麦拉到场里,有了大人的帮忙,麦稞也装了好几车,回家时已经是大半夜了,啃了两个杂面饼子,倒头便睡着了。

就这样用了五六天时间,我家的麦子陆续进了打麦场,打麦就显得轻松一些了,有牲口,挑麦、翻麦、碾麦、扬场是几家合伙的,二伯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只是让我们干点小活,豹哥一家也很大方,打麦场也成了我们嬉戏的场所,母亲内心知道,总是第一家送去饭菜,而且是过节才能吃到的白馍、盐肉、鸭蛋、捞面条,有时还会吃上炸油条,几家合伙吃饭的场景也是最美好的时光。

麦子终于收完了,母亲问二伯,还让老大上学吗?二伯眼一瞪说,不上学干啥,于是我又乖乖地回学校了,那年暑假,我考了全校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