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軍在1942年組建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它們的編制和實力是怎樣的?

歷史長流水


按照蘇軍的官方說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正酣的1942年11月初,德軍在蘇德戰場上還保有266個師約620萬兵力,大約5080輛坦克和355架作戰飛機。而蘇軍則恢復到660萬人的兵力規模,擁有7350輛坦克和4544架作戰飛機,尤其是其最高統帥部掌握的戰略預備隊中,已經儲備了27個滿員步兵師,還包括5個獨立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這是很重要的戰役突擊力量。

(裝甲兵元帥費多連科)

蘇軍全新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建於1942年春秋之間,這是蘇德戰爭很關鍵的一個時間節點,一方面是進攻莫斯科遭到挫敗的德軍正在進行整補和恢復元氣,一方面是前半年被打懵了蘇軍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機會,雙方同時轉入了防禦態勢。但是顯然,蘇軍利用此間獲益更多,蘇軍最高統帥部檢討了前一階段的戰役得失,認真分析了德軍的戰術與裝備特點。

尤為關鍵的是,這個時間段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全面轉入戰時軌道,各地區的工廠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大批新式裝備包括T34坦克、45毫米和76毫米的戰車防禦炮、火箭炮等紛紛入列,使蘇軍有條件進行機械化兵團的大規模編組。恐怕,這也是德軍四個裝甲集團軍和幾十個裝甲師給蘇軍帶來的巨大損失和深刻教訓所致,主持這一工作的是副國防人民委員兼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司令,裝甲兵元帥費多連科。

(羅科索夫斯基)

之所以稱為蘇軍全新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是因為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前,蘇軍並沒有坦克軍的建制,但是已經擁有29個機械化軍,這些部隊裝備了T-26、BT-5/7在內近20000多輛老式坦克和新式的T-34坦克967輛、KV重型坦克639輛。並且這一時期的機械化軍與1942年的編制也有所不同:機械化軍一般下轄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機械化師,每個軍的坦克數量多達1031輛,並且還是軍轄師的普通狀態。

比如切爾尼耶夫斯基少將的第1機械化軍,編成內有將第1坦克師、第3坦克師、第163機械化師、第五機械化團,隸屬於北方的列寧格勒軍區,但是受限於蘇軍當時的戰術思想,各坦克師並未集中使用,其第1坦克師就被配屬給步兵第14集團軍。再比 羅科索夫斯基少將的第9機械化軍,下轄第20坦克師、第35坦克師、第131機械化師、第32機械化團,隸屬於基輔特別軍區。

(古德里安)

但是這些機械化軍在1941年的大潰敗中損失殆盡,僅餘少數殘缺不全的部隊,因此在1942年以後,蘇軍開始重新編組新式的“縱深打擊軍”,每軍不再轄師而直轄4個旅(算是最早的師改旅吧) ,以期更加靈活和精幹。在“縱深打擊軍”中,按坦克旅和機械化旅的編成比例,才細分出“坦克軍”和“機械化軍”。

簡單來說,機械化軍編有一個坦克旅和三個機械化旅,而坦克軍則編有三個坦克旅和一個機械化旅,從而擔負不同的攻擊任務:坦克軍作為裝甲矛頭負責完成突破,伴隨前進的機械化軍用於擴大戰果。這其實跟德國的裝甲軍和“摩托化軍”性質和編制基本相同,比如戰爭初期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就下轄三個摩托化軍和一個裝甲軍。

(蘇軍接收新坦克)

蘇軍新編組的坦克旅編制為:旅部(2輛T34 )直轄三個坦克營(營部1輛T34)共六個中型坦克連,即沒有團級建制,然後每個坦克營下轄兩個坦克連,每連編制有10輛T34坦克。每個坦克旅的坦克總數為總65輛,以及6輛BA64裝甲汽車、4門76毫米反坦克炮、4門戰車防禦炮等等附屬裝備,每旅總兵員在1470人左右。

因此1942年以後出現的蘇軍坦克軍中,額定擁有195輛T34坦克,16輛SU76、SU122 等其他坦克,75輛輛裝甲汽車和裝甲車,。另外編有 2門85毫米反坦克炮、 12門76毫米反坦克炮以及42門120毫米迫擊炮 、40門82毫米迫擊炮和逐漸加強編入的火箭炮,三個坦克旅和一個機械化旅總兵員約為7800人,戰鬥力勉強頂上德軍的一個裝甲師(1941年前後)。

(T34坦克)

上述是1942到1943年期間的理論編制,嚴格來說,蘇軍坦克軍的人員和坦克數量編成,是隨著戰爭進程而有所變化的,在1942年夏組建的首批坦克軍中,雖然也轄有三個坦克旅和一個摩步旅(沒有坦克團),但當時只編有有5600人和168輛坦克、76門火炮,1943年達到7800人和195輛坦克的規模,而到了1945年已經擁有12000人和270輛坦克(21輛重坦,207輛中坦和42輛自行火炮〕以及174門火炮。

在1942年秋季組建的首批機械化軍中,下轄三個機械化旅和一個坦克旅,另有一個高炮團、一個反坦克炮兵團,擁有坦克120餘輛和兵員13000餘人。而到了1945年機械化軍已經擁有16000人,246輛坦克與自行火炮,以及234門火炮。這是由蘇軍的裝備速度所決定的,時間越往後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產量越多,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編制越充實。

(德軍坦克)

為了對付德軍的裝甲軍和裝甲集團軍,1942年底蘇軍著手組建坦克集團軍,下轄三個坦克軍、一個獨立坦克旅以及兩個步兵師。1943年春以後改為下轄兩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這樣每個坦克集團軍就擁有了四個坦克旅和四個機械化旅的骨幹部隊,總計800到1000輛坦克。至1945年初,蘇軍共編有六個坦克集團軍,另有14個獨立坦克軍和7個機械化軍。

不過蘇軍的滿員率一直較低,比如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最慘的時候所屬的三個坦克集團軍加起來只有不到200輛坦克,可憐的一比,再加上指揮和兵員素質的問題,有時蘇軍一個坦克軍都難以抗衡德軍一個裝甲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44年,蘇軍編制開始逐漸充實,反而是德軍各裝甲集團軍、裝甲師因為戰損補充不及時,人員和坦克數量普遍缺額,戰局遂急轉直下。



(蘇軍坦克兵)


度度狼gg


蘇軍在1942年重新開始編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這個主要是一方面蘇聯的工業生產開始有所恢復,1942年蘇聯人攢了24000輛坦克,這樣戰爭初期幾乎被報銷乾淨的蘇聯坦克,終於是能夠有所補充,能夠成立更大規模的坦克機械化兵團。

要發展勝利還是要大型的機械化兵團。

另一個方面,蘇軍在1941年冬季的反攻中,用來向德軍縱深發展勝利的機動兵團是騎兵,而騎兵明顯已經是跟不上時代了,在遇到德軍的據守的據點是隻能是繞過去,而隨著繞過去的據點越來越多,蘇軍的兵力越來越分散,進攻的勢頭也就被阻止住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組建大規模的機械化兵團。

不過,在1942年,蘇聯人編組機械化兵團還是處於摸索期間,雖然說已經不會像朱可夫那樣可憐巴巴的向斯大林要200輛坦克了,但是由於組建新的部隊,裝備的缺口還是很大。

1942年的蘇聯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基礎是蘇軍的坦克旅,而1941年蘇軍的坦克旅還是一個十分羸弱的單位,在1941年12月蘇聯的坦克旅包括2個坦克營1個摩步營,還有指揮連和衛生排,全旅包括10輛KB,16輛T34,20輛T60或者T-70,全旅一共46輛坦克。

在1942年年初,蘇軍坦克部隊的主力是這兩種輕型坦克,T34和KB不多。

而基於這種坦克旅編組的坦克軍,在1942年4月編組,當時就是簡單的把2個坦克旅和1個摩步旅集中到一起,這種坦克軍是有5603人,100輛坦克,其中20輛KB,40輛T34,40輛T60,不過坦克軍裡邊但是有了一些火炮可以支援坦克作戰,這些火炮包括20門76炮,12門45炮,20門37高炮,4門120迫擊炮,42門82迫擊炮。

不過這種坦克軍中支援力量太少,蘇聯人在這種坦克軍裡邊是逐步增加了火炮、坦克的修理連,油料連,工兵連,裝甲汽車營,摩托車營,近衛迫擊炮營(火箭炮)等單位,到了1943年,又給坦克軍增加了一個坦克營,並且改變了原來中型重型坦克混編的情況,使全軍的坦克可以方便的協同行動。這個時候的坦克軍實力增加到168輛坦克,其中98輛T-34,70輛T70,支援的火炮數量沒有變化,但是37高炮減少到了2門,增加了8輛火箭炮,82迫擊炮也增加到了48門,人員增加到7800人。

蘇聯人一開始還是把T34和KB混編,一開始的意圖是重型坦克用來突破,用T-34進入德軍縱深行動,但是KB的速度跟不上T34,這樣坦克旅無法實現全旅機動,KB總是掉隊。

到了1943年,坦克軍中把KB全部換掉,並且增加T34的數量。

而機械化軍的情況更為複雜,坦克軍的規模太小,機械化軍的目的是支援坦克軍作戰,作用類似於德軍中的裝甲步兵師,各個機械化軍的坦克從175輛到224輛不等,人員在1萬左右。

對於蘇聯的這兩種大型的機械化兵團,在1942年還是處於摸索探索中,這些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編制都是處於調整中,主要的問題一個是人數偏少,支援力量不足特別是炮兵、步兵、工兵等兵種,這些兵種雖然沒有坦克耀眼,但是缺乏這些部隊對於坦克部隊的戰鬥力損失很大。

蘇軍坦克部隊的成熟是要到了庫爾斯克會戰以後。

除了編制問題,人員的問題也是一個,不過隨著蘇維埃政府在戰前訓練的幾十萬拖拉機手入伍,並且在戰爭中用鮮血進行了篩選,活下來的坦克手成為了蘇聯坦克軍的中堅。


有痰


打仗說白了就是打國力,國力不濟的蘇聯,表現在軍事建設上,並不紮實,29個機械化軍看似編制龐大,但沒有一個達到裝備上千輛坦克的標準,因而在開戰初期吃了莫大的虧。更由於受清洗的影響,人心惶惶,軍事思想明顯滯後,在德軍“閃電戰”面前以致不能招架,損失和代價極其巨大。

1942年春天,在拉長了戰線以後,才算站住了腳,全面轉入戰時經濟,大量的軍火從烏拉爾和高加索製造出來,於是1939年取消的機械化軍編制得以恢復,以坦克軍來展開的縱深理論概念,在失敗面前,漸已形成。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蘇軍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形成的前因後果,若問大體如何,答案是實力水平一般。

編制不盡合理,坦克軍中甚至沒有炮兵和工兵,像支像樣的偵察部隊也沒有,正像教訓都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到1942年9月重組時,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缺陷才得到根本彌補。然而,裝備編制仍不盡合理,一個坦克軍中混編有輕中重三種坦克,不利維護與作戰,或說因性能不同,嚴重影響到了作戰效率。不過這些看似都是正常的,沒有經驗,即在作戰中注意吸取血的教訓,各國軍隊建設大體也都是這樣。

1942年的坦克軍,編有三個坦克旅,另有步兵旅,偵察營,迫炮營,火箭炮營,防空營等,編制不小,裝備數量有限,一個坦克旅只有46輛坦克。而德軍一個師的坦克就相當於蘇軍一個半坦克軍。

機械化軍也一樣,三個機械化旅都有一定數量的坦克團,另有數個兵種,架子不小,裝備數量有限。總之軍種建設,都要受到國力影響。


魂舞大漠


坦克,一開始是作為配屬步兵作戰的裝備,在1936年之前並沒有單獨成一個大規模的編制。很多有戰略眼光的將領已經注意到坦克將是未來地面戰爭的王者,也提出了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的理論,但是將理論付諸於實踐的還是納粹德國。以古德里安為首的一批優秀指揮官,將坦克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坦克部隊的編成由初期的裝甲師擴編為裝甲軍到後期的裝甲集團軍,作為戰役主要方向上的進攻尖刀無往不利。

同樣作為大陸軍主義的蘇聯也有這個想法,只是慢了一拍,德國裝甲集群的進攻威力給蘇聯人狠狠的上了一課。於是蘇聯也仿照德軍的,將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編制為一個戰鬥群,作為戰役突擊力量。對應的坦克軍,機械化軍甚至坦克集團軍應運而生。但是,架子很大,實際上下轄的作戰力量並沒有多少。

一直到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的坦克軍編制很少有超過300輛坦克的,戰鬥力甚至比不上德軍的滿編裝甲師。所以戰役的後期,我們看到蘇聯有無數個坦克集團軍的編制,感覺很是恐怖,其實唬人的作用更大一些。雖然號稱坦克集團軍,但是也就500輛坦克,配屬的後勤車輛也缺乏,只能當一個師使用。

反觀美軍,坦克部隊最大的單位就是裝甲師,沒有組建過坦克軍,但是它一個裝甲師能有輕重坦克400多輛,自行火炮上百門,後勤卡車3000多輛。這一個師就是一個龐大的戰役集群,完全可以獨立作戰,對抗蘇聯一個坦克集團軍一點問題沒有。

所以我們只是看編制的名字,是看不出什麼的,那只是一個稱呼而已。真正核心的東西是它下面有多少個作戰單位和後勤力量。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後期蘇軍光方面軍就擺出來十幾個,而美國陸軍最多的時候也只維持了30多個師還能佔有優勢。


百勝刀王胡逸之


新聞

二戰蘇軍坦克部隊編制大得嚇人,實際裝備坦克數量卻很少

深度軍事2019-05-08 08:27

關注

深度

摘要:二戰期間,蘇軍坦克部隊和德軍裝甲部隊展開了一系列血雨腥風的鋼鐵搏殺。不過蘇軍坦克部隊編制大得嚇人,而實際裝備坦克數量卻很少,一個坦克軍裝備的坦克都沒有德軍一個裝甲師多。

二戰期間,蘇軍坦克部隊和德軍裝甲部隊展開了一系列血雨腥風的鋼鐵搏殺。不過蘇軍坦克部隊編制大得嚇人,而實際裝備坦克數量卻很少,一個坦克軍裝備的坦克都沒有德軍一個裝甲師多。

在說這個問題的之前,先來說說坦克師和裝甲師有什麼不同,同樣是以坦克為主要裝備的部隊,為什麼有的叫坦克師,有的卻叫裝甲師?

其實很簡單,坦克師就是以坦克作為主要裝備,在編制中以坦克部隊為主,再配以步、炮、工等部隊,相對來說,蘇軍大都是坦克師。

裝甲師則是以裝甲車輛為主要主要裝備,在編制中坦克部隊的比例並不突出,本質上是多兵種合成部隊,相對來說,英美和德國大都是裝甲師。

通常坦克師的編成中是2個坦克團、1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而裝甲師的編成則是1個坦克團、2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這樣的對比就一目瞭然了。

另外,還有機械化步兵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也很容易搞混。機械化步兵師就是以履帶式車輛作為主要機動手段的步兵部隊。摩托化步兵師則是以輪式車輛為主要機動手段的步兵師。一句話來概括,機械化步兵師就是全師都裝備履帶式車輛,摩托化步兵師則是都裝備輪式車輛,相比之下,機械化步兵師的機動性能更強,和裝甲部隊的配合也更契合。

回到二戰蘇軍坦克部隊的正題上。

1930年,蘇軍組建了一個試驗型裝甲旅,下轄1個坦克團、1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偵察營,共有60輛MS-1坦克和32輛T-27輕型坦克。1932年組建了2個機械化軍,每個機械化軍下轄1個T-26機械化旅、1個坦克團(裝備BT坦克)、1個步兵旅以及軍直屬部隊,每個機械化軍總兵力約2.5萬人,裝備各型坦克約1000輛。1938年8月,蘇軍組建了4個坦克軍,每個坦克軍下轄2個輕型坦克團和1個步兵團,共12364人和660輛坦克。

但是隨著提倡大縱深大兵團突擊理論的圖卡切夫斯基元帥被清洗,蘇軍於1939年取消了坦克軍的編制,並規定坦克部隊的最大編制不能超過坦克旅。

由於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慘重損失以及德軍在閃擊波蘭和西歐一系列戰役中,大編制裝甲部隊所表現出的巨大突擊力,蘇軍又於1940年7月恢復了機械化軍的編制。在1941年6月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共組建了29個機械化軍,理論上每個機械化軍總兵力要超過3.6萬人,裝備1031輛坦克,但實際上沒有一個機械化軍達到這一標準。到了到1941年12月,由於在戰爭中遭到了重大損失,機械化軍的編制又再次被取消。

所以在1942年,蘇軍坦克部隊的編制主要是坦克旅和坦克師,每個坦克旅下轄2個坦克營,裝備46輛坦克。每個坦克師下轄2個坦克團和1個摩托化步兵團,裝備234輛坦克。而由於在戰爭的巨大損失,坦克團的編制由93輛坦克削減到了67輛。並取消了坦克師的編制,全部整編為坦克旅,每個坦克旅下轄2至3個坦克營,總兵力3000人,裝備各型坦克約80輛。

此外,在坦克旅中,蘇軍採用了重型、中型和輕型坦克混編到坦克營的方法,但各種坦克性能不同,混編嚴重削弱了作戰效率。因此從1942年7月起,蘇軍又將各坦克營統一裝備同一型坦克。


弘農氏6


1941年冬到1942夏,蘇軍的軍事改革從未停止過,建立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實施大縱深戰役理論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就被提出來的,只不過由於戰爭爆發後一系列的限制不得不暫時擱置。到1942年春,隨著蘇聯經濟轉入了戰時軌道,烏拉爾和高加索地區的工業蓬勃發展,鑑於新組建的“突擊集群”在莫斯科反擊中的優秀表現,蘇軍的很多高級將領又開始嘗試戰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該理論要求在進攻時,集中由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組成的突擊集群在狹窄的正面上,獲得對當面敵軍單位壓倒性的優勢,從而形成突破和發展勝利。

同時也是為了抵禦德軍的裝甲兵,蘇軍汽車裝甲坦克部部長費多連科又重新提出了組建獨立諸兵種合成機械化單位的概念。於是,在1942年3月,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編制單位就應運而生了。


坦克軍的編制:

1942年3月,費多連科組建了首批四個坦克軍,隨著在此基礎上的不斷完善,到了1942年7月,一個典型的坦克軍包括三個坦克旅,其中每個坦克旅有53輛坦克(其中包括32輛中型坦克和21輛輕型坦克),一個摩托化步兵旅,一個摩托化偵察營,一個迫擊炮營,一個齊射火箭炮營(為了保密需要,當時稱為近衛迫擊炮營),一個防空營,一個工程兵連,一個運輸連和兩個機動維修基地。這樣下來,坦克軍的額定編制人數為7800人,在1942年,蘇軍組建了28個這樣的坦克軍。

機械化軍的編制:

由於坦克軍缺乏步兵和炮兵等支援單位,不能擔負複雜的作戰任務,如突破敵軍預有準備的陣地或者實施防禦作戰。1942年9月,費多連科又組建了機械化軍,機械化軍下轄三個機械化旅,每個旅包括有一到三個坦克團(每個坦克團編有39輛坦克),一到兩個坦克旅,還編有防空、反坦克武器、齊射火箭炮、裝甲汽車營、通信兵、戰鬥工兵、衛生兵、運輸兵和維修分隊。這樣下來,一個機械化軍額定編制有13559人,100多輛T-34和多達104輛其他型號的坦克。由於蘇軍在1942年的工業資源並不是太豐富,以至於1942年只能組建8個機械化軍。



但是這樣的一個機械化軍的實力僅相當於德軍的一個裝甲師,為了達到更強的戰鬥力,於是更大編制的諸兵種合成機械化單位誕生了,那就是坦克集團軍。1942年的坦克集團軍包括2—3個坦克軍,一個騎兵軍和2-6個步兵師,再加上一些支援分隊,平均實力為35000人,有350-500輛坦克,150-200門牽引火炮等。

這樣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都是用來作為步兵集團軍的快速集群,但是這樣編制的快速集群在1942年的南方戰場首次亮相時,就被德軍的裝甲集團軍打得損失慘重,其中2個坦克集團軍還沒組建完成就被拉上了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陣地,結果受到重創,被改編為步兵集團軍。



蘇軍新組建的快速集群這樣的表現,其實也是能預想得到的。這些坦克集團軍一開始都是實驗性質的,之間的結構差異很大,並且缺乏最基本的裝備——卡車。同時,騎兵軍和步兵師與機動性更高的坦克軍合成到一起,協調作戰就是一大難題。步兵師負責突破敵防禦,坦克軍負責發展勝利,騎兵軍負責保護坦克軍的兩翼,這三方面部隊之間的差異在戰爭中很快就顯現了出來。雖說,蘇軍在1942年對機械化部隊改革的效果不太理想,但是蘇軍再一次及時的總結了戰鬥經驗,到1942年底創造出了更合理的編制和戰術,這為1943年組建新的坦克集團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1943年蘇軍的坦克集團軍的實力,與之間前可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戰略論



老李140783861


初期衛國戰爭的失利,其實就是蘇聯機械化部隊慘敗的歷史。

蘇聯機械化部隊和德國機械化部隊相比較,質量上有代差,戰略上是弱智,戰術上是兒戲。不堪一擊是必然的結果。創始人巴布洛夫大將的沉浮,記錄了這一段歷史。


漂漂樸粟


沒有先進的戰略戰術思想,一切先進武器裝備都是白搭。德軍從戰前到戰爭過程中武器裝備和數量一直落後於同盟國。但是德國的戰略戰術思想運用和部署要比盟軍先進的多前衛的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