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之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

菩萨我想对你说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后金,到公元1912年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一共有11位皇帝,在清朝延续的276年里,皇族子孙的人数不断的繁衍增多,每年养这群人就要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在乾隆年间专门对皇族子孙血缘亲疏关系进行了一次划分,但是即便如此到了清朝末年,皇族子孙的人数也高达十余万人,那么这些人在清朝灭亡后去哪了呢?

首先是清朝末年以溥仪为首的这群清朝皇室成员,在清朝灭亡后,因为清朝皇帝溥仪是宣布和平退位的,所以和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最后得到了一些优待条件,比如溥仪皇帝仍用皇帝尊号,皇室成员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另外清朝皇室可以得到每年400万银元的补贴。

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无视优待条件,率兵闯入了紫禁城,溥仪被迫搬出北京城,后来溥仪短暂的跑到了天津居住,又在日本人的帮助之下,前往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清朝皇室的一部分成员,也就在这期间前往了东北追随溥仪,这群人有一部分在之后的战乱中死于非命,有的人移居到了苏联,还有不少人和溥仪一样,最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进入了战犯管理所劳改。

而对于大多数清朝的皇室成员,他们是属于那种没落的贵族,往上溯源有的出自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其他子嗣的分支,这些人到了清朝末年,空顶着一个皇族子孙的头衔,实际上没权,没势,没地位,他们的情况和大多数的八旗子弟差不多,有的人变卖祖业坐吃山空,最后沦落到沿街乞讨,有的人自食其力,和大多数的百姓一样凑合着过。

而从嘉庆,道光皇帝这些近一点繁衍出的皇族子孙,在晚清时期有的人还是有些权势的,我们把这些算是中产阶级吧,这些人中有很多就选择出国去寻求发展,或是定居在了异国他乡,而清朝皇族子孙,说句不好听的叫做前朝余孽,绝大多数人害怕被清算,都会选择改名换姓,默默无闻的生活下去,当然了像现如今的太平盛世,也有一群人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清朝的皇族子孙。

所以清朝灭亡后,这些皇族子孙并没有就此消失,他们很多人失去了清王朝的庇护,成为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如果你身边有金姓的朋友,说不定他祖上就曾经是清朝的皇族子孙。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权以后,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那么,大清亡了之后,大清的数万乃至十万的皇子皇孙去了哪里?


一、溥仪


溥仪先搬到了父亲载沣处暂住,之后遭到了日本人的拉拢,连其父亲都骂他没有骨气。最后,在天津住了七年。溥仪一直想复辟,在1934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年号康德,成了傀儡皇帝。后来,溥仪从天津又去了东北。


溥仪当时从紫禁城搬走之后,带出了大量的珍宝,随后在天津变卖了一些,以此来弥补生活上的一些开销。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准备逃亡国外时,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在军事法庭上控诉了日本人的罪行,算是做了一点贡献。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成了一名普通的公民。

(溥仪与李淑贤)


后来,溥仪上了户口,还与护士李淑贤结婚,过起了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


二、其他皇族人员的去向


当时的皇族成员,据有关统计男性有两万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计也有差不多十万人了。那么这么多的人,都去了哪里呢?


首先,他们先改了姓氏,毕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族了,爱新觉罗已经成了过去式。有的改为了“金”,有的改为了“那”,还有的改成了“罗”。当然,也有改姓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不一而足。


改姓金,是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譬如,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满族,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原为十七格格;启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后代,他是弃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叫启功,而不加爱新觉罗姓。


也有说法是爱新觉罗是被俘虏的宋朝的后裔,本姓‘赵’,‘觉罗’就是赵的意思。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的满族,有一大部分改姓‘赵’。

那么,这些皇室成员到底去了哪里呢?

1、留在北京继续生活


虽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是很多皇室成员都有自己的家业,有一大部分人选择留在京城生活,并守着自己的祖业。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如此,后来在四十年代末期,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把房子给卖了,维持生活。

大书法家启功就是雍正的九世孙,是雍正的儿子弘昼的一脉。他们非常低调,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并不愿向人提及自己是皇室后裔。

我们熟悉的歌手那英、关晓彤都是皇室后裔,她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让自己更出色。

(启功)


2、跟着溥仪去了东北

溥仪去天津,去东北的时候,有一些皇室成员就选择跟着溥仪一起走了,比如溥仪的几个妹妹和妹夫,还有溥仪的一些亲信们。

有一部分人到了东北之后,就隐姓埋名,甚至成立了村子,一起靠着自己的特长,或者是经商,或者是务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有一个300多年的满族村,它是清朝皇族后裔聚居村:

腰站村里聚居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宗、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全村总面积为17.98平方公里,共计3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村民324户,1193人,满族人口占97%,其中,满族清朝皇室后裔肇姓409人。


3、去海外寻求发展

有的清朝后裔还带着金钱去了国外发展,比如有的在香港开照相馆,留着清朝时期的长辫子,穿着象征着高贵的黄色的衣服招揽着生意。比如爱新觉罗.州棠,就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

还有的就在海外坐吃山空,靠变卖一些祖上的宝贝过活。

4、去其它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

同时,还有一些人去了祖国其他的地方,投亲靠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落脚地。不论怎样,他们都成了新中国的普通的公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爱新觉罗的后裔——恒绍,乾隆皇帝的七世孙。在2013年的时候,他带领族人对清朝的皇陵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动,海外有一部分人也参加了。这是从清朝灭亡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祭拜活动。但是反响很大,有的人持反对态度,说大清朝已经是过去式了,不该举办。自此,再也没有举办类似的大型祭拜活动。


满清比较有名的皇室成员代表:


  • 爱新觉罗·恒绍,男,1958年10月出生,满族,副主任中医师。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清乾隆帝七世孙。
  • 爱新觉罗·毓紫薇,1960年生,女画家。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第4代孙女。
  • 爱新觉罗·溥光,香港人,自称清太祖十一世孙,身份有争议,当代学者。
  • 启功(1912年-2005年),爱新觉罗氏,康熙皇帝九世孙,极具皇子气息。
  • 溥任,“最后的皇弟”,我国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 金毓嶂,生于1943年5月,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溥任的长子。

历史漫谈君


清朝真是一个十分幸运的朝代,如果他们不是遇到明朝最差的时期,如果没有汉奸吴三桂的叛变,他们怎么可能凭20半人马就打下诺大的中华呢。

非但如此,在他们灭亡的时候,他们没有为自己当年的暴行买单,汉人新政府对他们进行了以德报怨,没有对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进行清算,反而给予了他们优待政策。

当然这个所谓的优待仅限于皇室,那些远支皇族自然不在优待之列。

清朝灭亡的时候,他们的宗氏大概在10万人左右,这些人的命运有好有坏。

我们先来讲一讲,当时清朝遗老遗少中的老大,宣统皇帝溥仪先生。

虽然小小年纪就退位,溥仪一直不死心,一心想恢复大清朝的荣光。这位爷是吃着民国的饭,干着推翻民国的事儿。

尽管他一直不地道,但是民国政府对他还是很地道的,直到冯玉祥带兵入京之后,终于盛怒之下把这个累赘赶出了紫禁城。有人说冯玉祥的做法不地道,呵呵,这比满清王朝入关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做法要地道的多了。

被赶出皇宫,傅仪的复辟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他仍然不死心,就在这时日本鬼子找到了他,在日本人的利用之下利欲熏心的宣统皇帝决定和日本人合作,于是中国的末代皇帝成为了汉奸。

在日本帝国主义战败之后,这位两度出任皇帝的男人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成为了战犯的一员,直到被特赦之后。

特赦对于溥仪这个人来说,可谓是给予了他一次新生。他重新回归了人民,成为了广大中国人民中的一员。他也完成了从封建头子到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的转变。

当然不是每一个满清宗室都有富余这么丰富的生活经历。不过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也颇为玩味。

由于八旗子弟在北京的口碑很差,尤其是这些皇族成员,平时作威作福早就被人民群众恨到骨头里了。

所以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这些昔日趾高气扬的天潢贵胄,在北京市上成为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那是真的打。

眼看自己在北京站不住脚,很多天潢贵胄选择了背井离乡。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决定回到老家去发展。东北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这些凤子龙孙们在入关200多年之后重新回到了老家,改名换姓重新生活。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错把北京当盛京,已经在北京扎下了根,不愿意再回到东北苦寒之地去打拼, 为了生活这批向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们不得不成为了北京城市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北京的各行各业之中。

有的人由于家底丰厚做起了生意,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大富豪。有的人没有看清形势,依然醉生梦死,很快就把丰厚的家产给败光了,在当年据说还有一位铁帽子王混到最后成为了一位拉板车的板爷,让人不胜唏嘘。

当然还有一批天潢贵胄他们觉得中国不安全被他们欺凌了两百多年的汉人百姓会趁机报复,他们当年对汉人多残忍,汉人都会悉数奉还,于是选择离开故国到其他国家发展,他们在离开中国的同时也带走了大批的文物,致使我国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海外,让人感到痛心。

这基本上就是满清宗室在大清朝玩完之后基本生活状态了。


策神历史


清朝是来自于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统治在刚入关的时候,人口并不是很多。

不过后来在入关之后清朝政府给了满族人各种优待政策,而且生了孩子之后还可以得到补助,一生之中就算什么事都不干,清朝政府也会将满族人给养活。

所以在满族入关之后人口迅速扩大,在清朝灭亡之时,北京城已经有10多万个皇族子孙。

而在清朝灭亡之后的一夜之间这些皇亲贵族的子孙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那么在清朝灭亡之后,这些皇家贵族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其实满清皇子的消失应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清朝在该灭亡之时,由于和民国政府签订了皇室优待条约,皇亲贵族可以继续生活在皇宫之中。

满清之前的一些王侯爵位也得以保存,民国政府会每年给他们发放一定的钱财供他们生活,比如溥仪曾经都是住在皇宫之中,仍然拥有奴才和丫鬟,这部分经费就是由民国所支出的。

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一些政府的赡养的皇族只好自己外出打拼。刚好当时又流行到海外远洋地区生存,所以有很部分人在此期间去了国外,或者说回到了东北老家。

第二个时期就是溥仪被赶出北京城的时候,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北京城,诸多王爵也瞬间失去了民国的赡养,他们不得不自己另谋出路。

其实在清朝衰落之后,满族人就失去了原本的光环,除了那些拥有爵位的黄金贵族之外,很多满族人都趁机改了名字,因为当年清朝存在的时候,一直是满族尊贵于汉族,因此在汉人心中对于满族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抱着一定的仇视心理。

清朝在的时候有清朝可以保护他们安全,但是清朝没有了,他们这批人的安全就没人可以保护了。

这些贵族失去了优待之后,必须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为了方便找工作更好的融入人群,他们便开始改名换姓。

有很多满族人将姓氏改成了汉姓,比如现在的金姓氏还有关姓氏都是由当时改过来的,明星关晓彤、那英都是满族人后代。

而这些改了姓氏的人一般都是继续留在北京城生活,守着祖上留下的那点田地祖业得以生存。

当年溥仪被赶出北京城之后,在日本的扶持之下组建了满洲国,并且到了东北地区。一部分人不想看到清朝灭亡,所以跟着溥仪去完成复辟大业。

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流落到天津,还有一部分直接跟着来到了东北,在满洲国灭亡之时大多人的下场并不是很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当时借助着家中原本的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到了开放通商口岸的城市,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财。

很多人为了方便做生意,则是举家迁徙到了香港广州这些经济贸易更繁荣的地方。有的也到达了南洋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


捡史官


清朝灭亡之后,皇室贵族有的被杀,有的被流落民间,有的隐姓埋名……

去向一.被民国政府的优待

民国政府规定,皇族的所有成员,除了免服兵役之外,其个人的公权、私权与一应国民同等;皇族的私产受到法律的保护;满洲王公贵族,世爵仍旧。

去向二:做官或投靠民国政府

在军阀混战时期,有的皇室贵族担任一些职务。有的则主动投靠了国民政府。

去向三:坐吃山空

很多皇室贵族有钱、有珠宝、有宅子、古董等,他们可以变卖家产,不用为生活发愁。

去向四:当卖国贼。

有的想恢复帝制,出卖国家和民族。

去向五:投亲戚或到海外

有的皇室贵族没落了,他们选择投靠亲戚。有的在伪满洲国结束之后去了国外,隐姓埋名,自食其力。

其他去向:

有的满清皇室贵族参加了,有的办起了学校,有的做起了生意……


彦姊情感观


大清,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由努尔哈赤到溥仪,整整几百年的王朝,最后消失殆尽。最后大清灭亡,其余的皇子皇孙究竟去了哪里?

一、东北。东北是爱新觉罗皇族去的最多的地方,毕竟是溥仪带头去了,没看到“皇上”都去东北了,自然是跟了一小半的人去到东北隐居。

爱新觉罗是后面改的姓氏,前身为金姓,到东北后,在东三省地界依靠大量的皇室财产隐居下来,成为当地隐姓埋名的土霸主。

二、出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当时都是非常欢迎这些皇子皇孙移民的,因为这个意味着会给他们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

满清末期,一直在衰落的清朝一直在搜刮民脂民膏,累计了大量财富在国库,尽管修建圆明园花费了很多,但是国库还是较为充盈。

当大清灭亡之后,整个皇室陷入了风雨飘摇,这个时候所有的皇子皇孙为明哲保身,纷纷从国库提取大量财产,作为以后自身的保障。

但是尽管这些人去了国外,受到了优待,却没有一个较为出息之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地讽刺,国家的宝物都留给了国外,自己还没有出息。

三、这最后一部分是继续留在了原地,哪都没去。清朝灭亡之后,皇室没有收到封杀,也没有受到歧视,反而被优待。根据《皇室优待条例》中指出,大清灭亡后,如前身是贵族王爷之流继续保留爵位,只是有些时候需要做一些义务。

所以有很多的皇子皇孙留了下来,在北京过着跟以前一样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去给军阀以及民国政府卖力,毕竟当初的清朝虽说倒了,但是基数在那里,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酒囊饭地。


笔下点史


清朝立国之初,为了维护满族人的封建统治,满族人享有着种种优厚待遇,清朝推行“首重满洲”的立国之策,让满族人生来就是“天潢贵胄”。尤其是满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更是享受了种种特权,因此,满清皇族子弟,从入关时的数百人,迅速膨胀到清末是的十万余人。

然而,当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封建统治在革命的炮火中土崩瓦解之后,这些习惯享受官银、俸禄,过着优渥生活的清朝皇族子孙,他们在大清灭亡之后都去了哪里呢?

末代皇帝剧照

先说十万皇室子弟的“老大”,清朝末帝溥仪,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虽然退位,但是民国政府与清朝王室早已经签订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件》,所以在1912年到1924年之间,生活在紫禁城内的清朝皇族,依然过着昔日钟鸣鼎食的帝王生活,除了没有了政治特权,生活排场并没有多少转变。

直到1924年,冯玉祥打破了紫禁城里面看似一片祥和的封建假象,溥仪彻底被赶出了紫禁城,大清宣统帝的皇帝尊号被永远废除,昔日的皇帝沦为了平民。然而,这位皇帝被赶下台以后,又迅速投入了日本人怀抱,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清朝皇族

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垮台,溥仪沦为了苏联的阶下囚;1960年他被特赦出狱以后,开始在北京植物园从事一些极为简单的劳动工作,他最终成为了一个中国的普通公民。当然,这只是溥仪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大清灭亡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没落贵族,这些王公贵族在昔日显赫一时,然而在革命的浪潮中,他们也走到了日落西山的没落境地。

自称清朝王爷的人

辛亥革命过后,原本属于八旗王公贵族管辖的庄田,也闹起了“反抗王公贵族统治”的革命,各个庄田的庄头、佃户,开始将自己耕种多年的庄田据为己有,同时,也坚决不给清朝的王公贵族缴纳地租赋税。

这就让这些宗室王公的收入锐减,再加上早已经没有大清王朝给他们继续发放高额俸禄,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手中还有闲钱的王公贵族,开始投资工矿企业、开当铺、开饭店、开澡堂,他们自力更生,日子倒也过得不差。

清朝皇族后裔

能够自力更生并成功的昔日皇室子弟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前王公贵族们,早已经过惯了挥霍无度的日子。这让他们缺乏生产、生活技能,最后,坐吃山空、变卖家产、首饰维持生计,因为他们并无一技之长,更没有自力更生的毅力,祖产吃光喝光后,这些人逐渐成为了北京的破落户。

最终,为了生存,没有文化的王公贵族,大多都沦为了只会干苦力的工人、车夫、小商贩,每天过着缝补浆洗的日子;那些曾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满族人,开始在社会从事老师、警察、医生等工作。还有一些会吹拉弹唱的满族人,成为了梨园里的戏子。

至于那一些有着雄厚财力的宗室子弟,一家人都移居国外,远走他乡。其实大多的清朝王公后裔,能够在当时社会挣扎着做一个文职,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绝大多数的人都沦为了只会干体力的底层工人,甚至有的人都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这样的遭遇也是令人叹息。


鸢飞九天2018


清朝和明朝最为明显的一个区别,便是清朝的皇室子孙并非世世代代享有特权。明朝之时,朱元璋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子孙孙都享福,于是规定,任何藩王的爵位都可以世袭,藩王除了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余儿子封为郡王,其他爵位亦是如此。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子嗣降级分封,到最低一级辅国将军之后,其所有后代均世袭辅国将军。每一代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为亲王。随着实践的推移,明朝的王爷便越来越多,这些王爷衣食不愁,明朝政府每年划拨大量的钱粮供给他们生活。因此,明朝的财政困境,与其藩王制度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清朝则不同。清朝除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外,其余任何爵位都采取长子降级分爵,其余儿子不分爵位的政策。以亲王为例,亲王的长子降级封为郡王,其余儿子皆没有爵位分封。如此,清朝的所谓宗室王爷的数量要远远小于明朝。

故而,不要说清朝灭亡之时,即使在清朝中期,绝大多数的爱新觉罗子孙都已经沦为庶人,这些人想要登上朝堂,精品自己姓爱新觉罗根本没有用处,而是要和普通人一样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而,在清朝,绝大多数的爱新觉罗子孙是没有特权的,这和明朝朱家子孙有着本质的区别。

回到问题,清朝灭亡之时,绝大多数的“皇族子孙”都已经成为了普通读书人,流落民间,准备考取功名;少部分拥有高级爵位的皇族,也因为辛亥革命而成为了普通人,比如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清朝灭亡后便安安心心做一个普通老百姓,不问政事。共和国成立后,载沣将王府拍卖,彻底成为新中国的一位公民。

大多数皇族在清朝灭亡之后,选择了“换姓”,他们或改姓金(“爱新”即满语中金的意思),肇、毓、艾、罗、骆、赵,或者直接以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姓,如爱新觉罗启功便直接改名“启功”,以“启”为姓氏。他们都成为了新中国普通公民。


庭州行者


首先,厘清一下清朝皇族的概念。

清朝皇族是个很大的范围,它包括宗室和觉罗。按照清制,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孙为觉罗。觉罗的身份标志是系红带子,而宗室则系黄带子。

觉罗是皇族的远支

因为觉罗距离政治心脏距离较远,相对宗室来说,他们的存在感很低。清朝自1644年入关执政,前后历时268年,其中沧海桑田,再加上皇族人口的庞大。至清末,觉罗的特权已经被不断地摊薄。

觉罗领取了红带子以后,就有了贵族的标志,其正常的待遇是:月例银子2两,加婚庆银20两、治丧银30两。

清朝灭亡以后,对觉罗的影响有限,他们虽然失去了国家的贵族津贴,仍然拥有数目可观的庄田,妥妥的收租一族。他们中少数人从龙入关,大多数仍旧聚居在关外,就是今天的东三省。

相比明朝,清朝的宗室显得更幸运

随着明朝江山的飘摇,明朝的宗室起先被农民起义军杀戳,接下来遭到了新朝更为血腥的清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

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清朝是一种契约的形式退位。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同日,民国政府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



依据契约,民国礼待溥仪,并允其暂居宫禁。同时保护清朝皇室的私产和宗庙,年提供400万两白银的岁用。

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率先违背契约,半推半就地宣布复位。因为此事,惹恼了爱国将领冯玉祥。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权以后,下定决心废除了溥仪的帝号,并将其赶出故宫。

溥仪的前半生是万分耻辱的。他被赶出故宫后,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最后在天津租界生活了七年。1934年,他配合日本的侵华战略,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伪满洲国”,恬不知耻地当起了傀儡皇帝。

在清朝退位以后,其宗室很少有被杀戮的记载。

清朝宗室的去向

第一类,觉得在国内不安全,利用以前的社会关系,移民去了日本和欧美,还有的去了香港。



例如:爱新觉罗.州棠,他现今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他追念自己是清朝宗室,特意剃发垂辫,穿起了黄色的清朝阿哥服饰。



第二类,投亲靠友。

例如:近代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他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和亲王弘昼这一支。



清帝退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再居住京城。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叫陈云诰。以前是翰林,其家在河北易县,广有资财。于是,陈云诰出资在易县的城中购买房舍,请启功先生全家迁居易县。

启功先生的书法,线条柔美、间架结构挺拔隽逸,十分得现代书法界的推崇。并且,启功先生为人谦和,他自称姓启名功,从不愿以清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在人前炫耀。

第三类,隐姓埋名,散布在全国各地。

这类清朝宗室居多,他们纷纷改为其它姓氏,集中在赵姓或金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经过阵痛,选择自力更生,从事各种行业。例如:字画鉴定、天桥杂耍、人力车夫等。

第四类,追随溥仪,迁至伪满。

有些皇室情节严重的宗亲,因为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自然把他当作是领头羊,纷纷迁至关外,附庸伪满。

当然,伪满洲国让他们十分失望,溥仪当时处于儿皇帝的地位,他的太上皇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他们并没有得到溥仪太多的照拂,还是依然决定定居东北,毕竟那里是他们祖上的龙兴之地。

现在,中华56个民族大融合,小编身边居然也有一个满族朋友。她随丈夫在武汉定居,说着京味十足的普通话,热爱运动,喜欢撸串。在羽毛球场,她奋力拼搏、阳光十足。历史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人人平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真的挺好!


链天绝


1912年,清廷颁布退位诏书。除皇室享受优待条件外,其他爱新觉罗家族后裔从此失去俸禄。十二年后,清室被逐出紫禁城,满清皇族后裔自此各奔东西。

满清皇族子孙到底有多少人?

清朝的宗室是按照嫡庶亲疏来划分的,主要用黄、红带子来区别。黄带子表示努尔哈赤的后代,属于近支宗室。红带子是其父亲兄弟的后代,属远支觉罗。

黄带子就是通常所说的皇室宗亲,红带子的血缘则相对远一些。据文献记载,在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百人。在顺治入关后,皇族人数增加到四百人。

到第康熙年间,皇族人数近五百人。到雍正时期,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一千人。到嘉庆时期,皇族成员已近五千人。民国建立后,皇族后裔已增加到两万人。

据《爱新觉罗宗谱》统计,在民国初年,努尔哈赤的后裔男性约有五万人,觉罗远支的后裔男性约三万多人,再加上女性,整个觉罗家族后裔近十四万人。

由于清朝最后三位皇帝无后,所以皇室的后裔并没有多少人,大多都是家族后裔。据统计,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在膨胀,如今觉罗家族大致有四十多万人。

十几万满清皇族子孙的去向

皇室成员及亲王

溥仪,在北京政变后进驻静园,后赴东北“伪满洲国”,抗战胜利后,溥仪作为战犯先被押赴苏联,后回国在抚顺进行改造,1959年被特赦成为政协委员。

溥杰,与哥哥溥仪一样,先去伪满洲国,再成为战犯后被特赦,进入政协工作。溥仪弟弟溥任,一直跟随父亲载沣,后为北京政协委员,另一个弟弟早夭。

溥仪有七个妹妹,大妹韫媖1925年就已病逝,其余妹妹都跟随父亲载沣生活。在全国解放后,都回到北京生活。清朝灭亡后,除了载沣外,还有九位亲王。

溥仪父亲载沣,一直生活在北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于1951年病逝。其余几位亲王都居于北京或天津,生活基本没多大困难,大部分在民国初年病逝。

其余皇族子孙去向

其余的皇族子孙的去向主要有三类,一是继续留在京城谋生,二是返回东北谋生,三是携带钱财远赴海外。民国建立后,这些皇族后裔基本都改成汉姓了。

大多是取姓氏中的一个字为姓,如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瓜尔佳氏改姓关,那拉氏改姓那。也有将姓氏译为汉字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

而皇族爱新觉罗氏则大部分改姓金。清朝灭亡后,绝大部分皇族子孙留在京津一带,不少人依旧幻想着复辟,依然迷恋着昔日的权贵生活,久久不愿离去。

亲贵宗室起初还能享受到优待条件,生活不用发愁,优待丧失后,便入不抵出,开始变卖家产来为生。有些人则放下贵族身段,开始通过经营和劳动谋生。

像乾隆的五世孙镇国将军毓朗,在清亡十年后,就已穷困潦倒。康熙六世孙载泽,也在京城迅速成为穷人。溥仪堂兄弟溥涧,在吃完家产后,靠卖画为生。

还有约三万的皇族成员随溥仪前往东北,这部分人也算是落叶归根。回到东北的爱新觉罗氏大都改姓“那”、“金”、“关”,不少影视明星就是其后裔。

最后一类就是定居海外的一些皇族后裔,这类人都是当年家业比较大的。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氏的高贵身份早已作古,与普通民众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

爱新觉罗氏代表

爱新觉罗·恒钛,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毕业于中央美院。

爱新觉罗·启祥,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允禄的九世孙,从事文化艺术研究。

爱新觉罗·启骧,雍正皇帝九世孙,著名书法家。

爱新觉罗·毓震峰,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州迪),自称多尔衮十世孙,喜欢蓄发梳辫,穿龙袍。

金毓嶂,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溥任的长子,从事政协工作。

爱新觉罗·紫薇,惇亲王奕誴的第四代孙女,著名画家。

启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书画家、教育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