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获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寄生虫》,你们是怎么看待剧中的“贫富差距”的?

大胡子小酒量


先来谈谈我对“阶级”这个词的感受。以前接触到这个词都是来自与历史课本,‘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似乎“阶级”就是各种派别的代名词。而我与这些阶级没有任何关系。

看完电影之后,慢慢想来,阶级在我的生活中已经慢慢出现了。在电影中,阶级的区别是由贫富差距表现出来的。长期居住在地下室的基宇一家和住在豪宅里的朴社长一家就是不同的阶级。有趣的是在穷人家眼里,有钱人都是善良的。实则不然,电影中的种种细节表明他们也是虚伪,充满心机的。在穷人眼中看来的“善良”,实则是有钱人的冷漠与不屑而已。当他们无意在你身上浪费时间,又怎会刁难你呢。长这么大之后,在与一些亲戚朋友的接触中,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有时候与他们的交谈会有些许不适,或许他们内心也会有财富带给他们的阶级自豪感吧。其实,除了金钱这个阶级划分最主要的因素,学历、知识、眼界也会有些许影响。之前历史老师说过高考就是很多人跨越阶级的桥梁,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自己上了大学,开阔了一些眼界之后,对同龄没有相同学历的人甚至是年纪大而眼界狭窄的人的态度也渐渐冷漠,说白了就是懒得跟他们解释。不自觉的,我和他们之间仿佛了也有了一道阶级的界限。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比他们还有钱的,也有知识面更加广阔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也带有一种阶级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我常常在一些大佬或者是家境比我好的同学朋友面前没有太大的勇气讲话,但有时或许就是这一点点自卑感让你有向上的动力。就像剧中的那块石头,我愿意把它理解为基宇对自身阶级属性的顾虑。所以结尾一场戏里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这种顾虑,从而毫无顾忌地跨越阶级。

其实我在思考,我应该如何更好地与这种自身阶级属性的顾虑的相处。同时,与同一阶级层面的相处是最舒适的,或许说不要妄想高攀!跨越很大的阶级来相处,不要自取其辱!但是同时,又要有一份向上走的渴望。一点一点的来,尽你所能,到达一个更好一点的阶级层,但是不要妄想越界!永远要保持对自身的一份清醒!只有能力达到了之后,才能更好的跳舞,不然只会是一个小丑!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积蓄力量,不发光的日子也要为发光做准备。

阶级固化实际上保护着你,为你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没有什么好挣扎的,也不要过多的把价值实现依赖在阶级的提升上,多去关心生活的本质,寻找艺术和爱。但是就像刚刚所说的,无论哪个阶级都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在跨越阶级这条路上,两者都不可放弃。“多去关心生活的本质,寻找艺术和爱。”以及“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然后“有一份向上的动力”这都是过程,做好了这些过程,阶级的跨越就会只是一个结果了。

爱自己,多方面的。像嘉倩说的“无知己,竟然因为我是我,然后吸引到了和我相似的人。这件事很奇妙,也就是说,我是因为我自己的存在,获得了我需要的继续成为我自己的能量。”把自己的一切都做好,你想达到哪一个阶层,首先自己要配!才会吸引到相同的人,换句话说你才融的进去!

我自认为,我以后想找的伴侣,要跟我三观合得来,也就是说我们要处于同一阶级。但是,阶级的向上是无止境的,就像是内心的欲望。人还是要学会满足的,可能要到了某个年纪自己想慢慢走的时候吧!至少现在不是。



闲来虾扯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个人见解,与大家一起探讨: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寄生虫》这部电影拿下了奥斯卡有点名不副实,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片,看完整部电影,小编想起曾经北漂的日子,现实与理想的遥不可及。

电影围绕穷富两个家庭发生的故事情节展开,电影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有这些钱,我也会很善良,超级善良。有钱人家的小孩,连衣服都没有褶皱。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小编理解为,这段对话的内容充满了底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揣度,无疑充满偏见,但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偏见不是吗?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金钱至上,生活的无情。无论你承认与否,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影片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部和谐幽默的喜剧电影,穷人家庭用其“聪明智慧”,依附于富人家庭生存,而获得更理想的生活,就像是寄生虫之于寄主获取营养。这也是导演的寓意。

而电影的后半段一场大雨,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在富人眼里充满情趣,却毁了穷人的家,富人太太在宽大衣帽间挑选派对服装与无家可归的人在领政府派发的救济衣对比,富人的儿子躺在舒适的床上与无家可归的儿子躺在体育场的对比,这样细节的剪辑将观众进一步带入剧情。

当“气味”一词出现,就像是一块烙印,深深的刻在了穷人心里,挥之不去。富人三番五次强调穷人的身上有一股异味,很难闻,但具体又说不出什么味道。看过电影的应该都知道这是地下室的气味、蟑螂老鼠的气味、底层的气味。也成为了最终匕首刺向富人的无形之手。

影片的结尾,穷人家的儿子说“我要赚钱,赚很多钱。上大学、就业、结婚当然重要,但我想先赚钱。等我有钱,会买下这栋别墅,等搬进去,我和妈妈会待在庭院,因为那里的阳光真的很棒。”这是经历此次事件,儿子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赚钱,变成富人。

导演想展现给观众的,就是很赤裸裸的关于不同阶级的故事,看过电影的观众大都能领悟这一点。深入浅出,小编觉得《寄生虫》是一部看后值得让人深思,能够引起多数人共鸣,可以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一部难得的佳片。

仿佛当一切归于平静,人终究活在现实,穷与富的桥梁唯有以钱做桥方可跨越,让人唏嘘。





小三说电影


《寄生虫》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影片,与其说是贫富差距,不如说是富人的嗅觉和穷人的味道。自古以来社会就存在贫富差距,存在诸多的不公平,而影片获得成功,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导演通过贫富差距中不同阶层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穷人通过赚钱想改变命运,获得尊严,甩掉羞耻感。而富人则享受资产阶级的优越感、俯视感以及表面客气下的极端蔑视!金基泽此前的生活远离上层社会,对于阶级矛盾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自从他们一家成功吸附在朴社长家后,他开始亲身感受阶级矛盾的直接冲击。刚开始听到朴社长他们说自己及家人身上有味道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及家人身体有什么不好闻的气味。但是后来他终于明白,那不是身体发出的味道,那是身份地位发出的味道,贫穷的味道。这里寄生虫又变成了富人,附着于穷人榨取他们身上的价值来维持其生活。所以究竟谁是寄生虫?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寄生虫。






qzuser216932744


《寄生虫》一方面渲染基泽一家不求上进的“寄生”劣根性,另一方面却极力美化这一家人。4个人先后进入朴社长家的细节都是生硬而经不住推敲的。他们不可能那么能干,不可能掌握那么多的技能,也不可能知道如何和上层社会打交道。朴家人也不可能那么轻信。有钱人找保姆找家教,买衣服买酒,都有自己的渠道,有固定消费的牌子,不会如此轻易地上当。

更重要的是,《寄生虫》刻意渲染贫富的阶级对立,对于深刻认识贫穷,正确评价穷人,于事无补。被大雨洪水淹没的蜗居和大师设计的豪宅,穷人的赶不走的气味和富人的衣着光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几次三番强调的穷人的气味,几乎成了电影的主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奉俊昊导演眼里,穷人与富人的对立,永远无法改变,恰似四五十年前在中国流行的阶级斗争决定一切的思维方式。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再现,电影亦如此。是枝裕和,奉俊昊,都是此中高手。不过,观众也有一双眼睛。他们看出去的世界,他们看过去的穷人富人,是否如导演们一样,那就难说了。

其实,贫穷与富裕一样,都是由复杂原因造成的。既有懒惰致贫,也有病患致贫,更有被剥夺财产致贫的。穷人与富人也一样,既有偷窃、诈骗甚至杀人放火的,也有安于贫困的,更有勤奋劳作矢志脱贫的。所以,站在穷人一边批判富人,以及站在富人一边指责穷人,都不可取。非黑即白的简单二维判断方式可以休矣。











腾空影视


《人间世》圣严法师著,讲述了人世间总有许许多多的无常事。世间人总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圣严法师以深刻的观察,平易的智慧文字为世间男女释疑解惑,引你走向圆满的人世间。一般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都是凭自己的资本、头脑、双手、血缘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身分的人际关系获得的,所以应该是自己的福报,没有理由要和别人分享;他们认为所拥有的是凭自己本领赚的,别人没有本领是活该。会有这样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种福,一旦福报享尽,便是无福的人,所以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有力量的人,应该藉此来照顾他人,照顾一个也好,照顾两个也好,除了被照顾的人会感谢你,你也会因此得到福报



一起看电影大家


题主你好我是二十点影娱,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在影片中,基泽一家因为失业,只能住在拥挤简陋的地下室,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因为经济不景气,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失业带来了生存上的困难日益严重。

从衣食住行上失业人员过着最底层最艰苦的生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富人阶层,不仅不受环境影响,反而更在意自己的物质追求。

由于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造就了不同阶层间的互相仇视,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作为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这是本性所在。

基泽一家从伪造文聘,到假扮老师,再到设计弄走司机、管家,将诈骗伎俩运用地驴火纯情,一切都是因为要生存。

后来,基泽一家通过偷摸拐骗成功混入富人家庭,住着豪宅,享受着美食,虽然基泽一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前任管家的返回,不仅打破了他们的美梦,更是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噩梦,让他们看到了比他们更为艰难的人,更为艰难的生活,以及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影片中:随着前任管家的返回,穷人之间的争斗正式开始,为了彼此的生存,他们互相揭发,互相伤害,直至酿成大祸。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当我们觉得自己很苦很难时,你不知道,世上比你我还惨的人比比皆是。

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差距会越来越大。

基泽一家和朴先生一家,血淋淋的展现着社会的贫富差距,一家是狭窄的地下室,一家是大豪宅,一家每天为生存劳累奔波,一家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美好。

《寄生虫》通过两个家庭的对比,反应出现实的差距,然而两者之间从未找到能够共存于这个社会之中的交融点。

富人有钱只会顾着自己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使他们操控一切,而穷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劳累奔波甚至不择手段,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为了能更好的活下去。

但是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各自的成见,始终是一道屹立在各方的高墙,难以逾越,两极分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心里对与彼此的防卫,成见,这不会缩小差距,而是会让差距愈来愈大。

以上是小编对《寄生虫》剧中贫富差距的看法,希望对题主的提问有所帮助,谢谢!





二十点影娱


影片围绕两个贫富差距很大的两个家庭展开。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基婷和多慧。朴社长女儿多慧从小生活优渥,居住富宅,有家教。基婷在朴社长的身份是多颂的美术老师,基婷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在朴会长夫妻二人眼里,基婷是打开多颂心里的那把钥匙。也许基婷的容貌、才华更应该生活在朴社长这样的富宅里,也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前途,与常年阴暗潮湿、时常漏水的地下室格格不入吧。原生家庭对人的生长还是很大的。

贫富差距到处存在,但不能成为欺骗、投机取巧,甚至犯罪的借口。穷人中也有素质、行为高尚的人。剧中基宇一家的做法实在不能苟同。


沐说心语


贫富差距不仅在生活层面更多的是心理层面,脏乱污水横流带来的异味是种阶级认同的表象,不管是年轻的兄妹还是经历人生惨淡失去希望的父亲,其实很难摆脱贫穷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充满着惶恐、无助、脆弱、自卑,在剧情的走向上面揭示这种心理,一方面是一家人稍有收获便大肆庆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想法,另外就是表面乐观的人其实脆弱的心理在不断膨胀终于爆发,高潮在生日会上父亲刀捅男主人就是这种心理扭曲积压的喷发!电影将故事铺排的云淡风轻,但各人的内心是汹涌澎湃的,抱着石头的哥哥很早就出现端倪,对辅导作业女孩的亲昵与赞美包括后面对与富人家女儿婚姻的奢望,都是对丑陋人性和贫窘心理的一种讽刺,最后他在病床上讥笑这种荒诞,也在努力寻找父亲的下落,甚至大胆幻想能够买下房子让父母重见阳光,但幻觉就是幻觉,沉重的现实面前,石头不可能浮起来,就像大多数贫瘠的人永远藏在海底一样,即使有幸上来冒了个泡泡,终究没有人再看见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和苦难!





实干兴邦老青春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贫富差距会随着人类社会的递进而不断向前延伸。《寄生虫》此片正是围绕一贫一富两个不同阶层所展开,我觉得不能简单评价剧中富豪就不仁义,而下层贫穷者就该被唾弃。

我想剧中所反应的也正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此片给我启示即是,无论我们处在社会何种阶层,也不论我们亦贫或富,保存一颗平常心,活出真我,即是人间正道!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剧集禅人参


寄生虫所展现的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只能说浅尝辄止,点到为止,没有深刻的阐明问题。

奥斯卡获奖的这部影片所体现的贫富差距更像是美国白人所理解的贫富差距,至于片中的鸠占鹊巢,挺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