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接觸幾種文化才算瞭解了世界?為什麼?

時代傻瓜李博士


世界是個形容詞,可分為廣義世界和狹義世界兩個部分。

一、狹義上的世界,是指地圖表上出現的國家名稱。一個人只要學好中文,就可以瞭解世界。

二、廣義上的世界,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民族、人種的人類世界與其共同生存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及附著地球之外的天上、地球內的地下化學元素、礦產資源等等。人暫短的一生,所接觸的文化是無法瞭解這些世界的。


用戶Zah7180


在我已經過去的生命歲月中,不好說接觸了多少文化,也不好說對這個世界有多麼的瞭解,只是過往的經歷給了一些有限的啟示,無論這些經歷是社會中人們所給予,經歷的事情所思所感,或者讀過的著作了解的心得,給了一些啟迪。斗膽說一些看法。

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宗教、文學、哲學、歷史、地理、天文等等都是文化。

我們在學校學習了很多自然知識,知道了地球是圓的,認識了很多動植物還與我們人類和諧共處於這個社會;掌握了一些如力學、生物學、化學等等知識,知道了這個世界一些更深入更圍觀或更宏觀的知識;明白了我們生活的星球還存在過很多的文明國家更替,先輩總結了不少經典學說和道理。

讀大學了,我們選擇了一個專業方向,去學習,去深入的學習這一個更加專業的文化,偶爾也會讀一些其它的書籍,看一下影視作品,接觸一些你從來都沒有過的思想潮流,瞭解一些人原來還可以這麼思考問題,還可以那樣的去生活!

走向社會了,談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的變化,圈子的變化,都給了你不一樣的體驗,原來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你腦子中的世界,世界日新月異。

年紀大些了,你看看周圍的年輕人,他們說的做的玩的,思維方式,你會發現世界在拋棄你。

我們對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深刻的瞭解,只能夠緊隨著世界,別讓自己掉隊太多而已,就好比秦的時候,商鞅提出來新思想要變法,要改變眾人;宋的時候,王安石提出來要變法;清末時候,戊戌六君子拋頭顱灑熱血;

所以,當每一次改變來臨的時候,我們不要牴觸,認真反思,哪怕是放棄一些利益或者對舊有觀念的懷念,勇敢的接受這個世界的變化,就是對世界最大的瞭解!


尺子在左筆頭在右


我想要了解世界只需要瞭解一種文化。

認識世界的程度我認為有幾個層面,當然這是從一個人自身主觀的認識角度來看,也許你認為你瞭解了世界,客觀上你只是瞭解了一個方面,在旁觀者看來也許根本不是瞭解世界。主觀的瞭解也可以看做一種頓悟後與世界相處的一種態度、一種方式,一種認識世界的狀態,總之,在這裡我所說得了解世界,是從一個人認為的瞭解出發。

第一個層面。學習了自然科學、人文歷史、政治軍事等知識後,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科學原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知道世界的發展演變史,心裡感覺學習到了知識,有了認知。

第二個層面,在第一層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總結,發現了一定的規律,認為歷史發展,文化進步,科學研究有一定的聯繫,總結學習了一套社會發展規律。

第三個層面,在前兩層的基礎上,對於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的趨勢,有了必然性,方向性的認知。明白時間推進,某些事情必然是這個樣,歷史必然會想那個方向走,最終會是什麼樣。這是後,我認為是一個人瞭解世界的一個標誌。這個時候每當看到一個文明,都能以一種客觀理智的態度來看待這個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會哀嘆一個文明的衰落。以後再遇到的只是,就好像填空一樣,本來有,只是我知道的感覺,只是把它填進自己的認知。

最後一層,是在前三層的基礎上,開始探究萬物的本質,這需要有各種各樣的知識,需要跳出人類的認識,以一個上帝視角來看待萬物,瞭解為什麼,認識到世界的博大,人類的渺小。

這是我能夠認識的幾個層面,供大家感受。



心裡顫動的一點點


光靠幾種文化也瞭解不了世界。瞭解世界應從以下開始:研究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學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研究中國古典哲學和佛學以及歐洲古典哲學。其次看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



maidi8341


我認為:第一,植根於自己土壤的傳統文化,其中包括社會習俗和歷史傳統;第二,自己國家的國學文化,對於一箇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文學藝術,詩詞歌賦,從小在學校中學習一直薰陶著我們;第三,宗教文化,在我國儒釋道,影響了我們幾千年,瞭解宗教文化才真正瞭解歷史淵源和文化脈絡;第四,世界地理文化,我們走出國門,旅遊,經商,貿易,走過一處,對所在地區瞭解,也算不虛此行。



維摩居主人


個人覺得把一種文化搞清楚想明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多種文化。文化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見仁見智。

我覺得想了解世界,首先對自身文化要有一定了解,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明確的認識,才能打開對世界的理性認知。人都是比較主觀的,看待任何事物都帶有個人主觀色彩。想理性看待這個世界,首先需要提升自身修為,否則看到的都會是一個樣。

所以,個人覺得認識世界和了解幾種文化關係並不大,還是看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麼樣,就會看到他所理解的世界的樣子。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理,千人千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