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如何理解?

寻情迷糊


《易经》坤卦‘’六二‘’爻中《文芝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就是说,正直、端方、博大,即使不修习也没有什么不利。

‘’直‘’是指正直,‘’方‘’是指行事符合道义。

君子通过诚敬成就内在的正直,通过道义成就外在的方正,诚敬,道义确立了,德行就不会孤立了。人们就不会怀疑他所做的了。

以直、方、大、不习为修身之道,注重个人修养,简物修德,不重小利,则可‘’无不利

‘’。

而孔老夫子也说(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邻是邻居,用严肃的态度持自己内心的真诚,用正当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行。

邻代表邻居、朋友、同道的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的。

因此,内心正直,端方,博大宽容,就会坦坦畅畅,不会感到孤独,不会孤单


忆史情


《易经》中,“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出自《周易·文言·坤》,是解释坤卦第二爻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之义。原文是:“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理解这些内容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直与方的深意。直,正,心无私。方,宜,事当理。

2.“敬以直内”,用恭敬使内心正直。

3.“义以方外”,用守义使外物方正。

4.敬、义立,德就不孤。也就是说内心正直又守义的有道德之人,必有人靠近、围绕着他,不会孤立。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按照百科全书里所说:《易经》是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为周文王所著。起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占算时检索吉凶的结果。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易经》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这就是易学。《易经》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但它也是谜案最多的一部书。

按照传统的解释,“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卦《文言传》),应释义为:用严肃的态度来持内心的真诚,用正当的方式来规范言行的表现。两句话一方面是内心,一方面是外表表现出来的。意即“内外兼修”,  首先对待自己的内心,一定是修炼自己,用严肃的态度来持守内心的真诚。其次是向外,用正当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言行。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易经》成书于西周末年,作者是周厉王,周厉王作此书,意在时刻鞭策自己,希望能东山再起,恢复王位,中兴西周。关于成书于西周末年这一点似乎越来越确定,但说此书的作者是周厉王,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易经》的作者应当是西周末年的卜史之官,而且并非一人所作。至于《易经》的内容是描述关于周厉王东山再起、恢复王位的说法,笔者越来越偏向于认同。因为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可以与大家共同交流。笔者多次学习研究《易经》,总感觉所言零碎。但是,如果联想到周厉王中兴西周的事迹去读,将全篇串联起来,便越来越觉得《易经》其实是一部“故事书”,或者说是一部“励志书”。比如:在“乾第一”中,首句为:乾   元亨,利贞。注释中这样写道:乾,卦名,意思是刚健有力,指周厉王会用这种精神去恢复王位。在“坤第二”中,首句为: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注释中这样写道:坤,柔顺。指王后用这种品德辅佐厉王恢复王位。等等。

所以,如果按照以上理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出自坤卦《文言传》,坤卦是讲王后如何辅佐周厉王的,卦意可以解释为:王后辅佐周厉王要恭敬一切,以使内心正直;行为处处循礼,以此方正外物。能够做到恭敬一切、处 处循礼(人们就会恭敬于她,以义应之),就能够使美德广布,得到众人的回应。

以上乃笔者自己的理解,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远风三月


《易经》中的“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意思是君子敬畏天地自然,以使内心诚实正直善良;言行举止遵循礼义,以此更好地为人处事,内方外园。义气行事,厚道为人的美德布施,会得到很多人的亲近和尊重。

《易经》群经之首,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经典之作。探索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由无为而无所不为。

《易经》的核心内容是激励人的刚健自强,厚德载物。首先是修练自己,着重提升崇高的道德境界。保持自己内心的真诚与仁爱,再以良好的行动表示自己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着这样的作为,就能够成就自已,建功立业。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是人生的座右铭。用严肃的态度端正自己的心态,以达到严于律己,自我完善。这是内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相结合,也是“内圣外王”最好的实践。

宽厚正直的德性,勤劳奋斗的创造,这才是自强自立的人格品质。君子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其为人品德影响之大,其功绩造福万民,名垂千古。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重在品德修养。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出新时代对公民道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朱八戒CC


答:要想知《易经》中,君子敬直內,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这句话的内涵意义所在的要义认知,必须要以阴阳归属性的辨证方式与认知的方法,知(内)为阴性与《外》为阳性。有先阴后阳两性道义史序的必然所在,就有先者必须选择地道的准则,才有厚德在行五中属金归西方,再生化于水纳北方有旧与新交接处,在八卦定位为坤,必然有两位女性人物传承和对接入内归真于阴属与阴性结成九齿白月圆满为阴性核心之形。其九数就是上古河图洛书中的阴性核心数码,能记实先者有八阳数运行八方圆满告终转型归阴入内的历史时光意义所在,又有两位女性人物共担使命合一的伦理荣光为阴小无内,确有两半合圆立东与西的中线定点所在,可为月亮在运行中有两半于变化的天理特征所表。后者必然会笃行天道的标准,自然有后阳行天道有上德像太阳一样从东升的气概至中天的光辉历程能辉耀出直射四面八方的光芒,四面为东升的第一套共有二十八道光芒,八方是日已中天,总共有五十六道光芒而崇高,四与八是河图洛书中阳性数码,四处于正东方,八处于正南方,而十是阳数大无外的数码,按八卦各方有一和东与南各二为重点。就知五行中木排二,自出东方能生火旺南方有日中天之象,就有火生土必兴中而永恒的方位确立,就是人道有各方能崇尚《正》义到来之时,由地道与天道至人道三元共体的道义史序归属,有厚德似月亮与上德像太阳的认同与认崇,就能在人道中和合明德而不孤的理性信仰树立,上德有不忘初心的后人是男性继承为主导,厚德需要两位女性人物传与接,也自然形成了守《正》創新有五属具全的理性归属为正义合一的认知。就知君子敬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的文明价值观念,必有日月同辉的光明形象展现,是人间正道有共同信仰为永恒的引领征照拥举而崇高。


梦仙曲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很多人说出自《易经》,也有人说出自《易传》,假如说出自《易经》,是没有依据可查的。因为《易经》的六十四卦,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赞同出自《易传》的观点。

出处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们怎么样去理解,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中受到启发,怎么样用古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才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

鄙人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对“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觉得“敬”是态度,“直”是质朴,“内”是对方的内部,“义”是目的,“方”是拓展,“外”是对方的感觉和反应。也就是说:要进入对方的内部,必须要有尊敬他人的态度和诚意,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意,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和你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所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讲的就是如何与人相处,也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心灵沟通”。

“敬”是立身之道,“义”是立德之本,以“义”和“德”规范自己外在的行为,这就是个人的修养问题。


中华文化传播人


题中所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出自坤《文言》;此辞是针对坤卦六二爻辞而作的阐释。六二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说文》释“习”曰:“习,数飞也”,数飞即鸟反复地飞,即有学习、熟悉之义;《论语·学而》有“学而时习之”之句,讲的就是反复学习、不断训练的意思;不习,也就是不训练、不学习的意思;不习什么呢?不习“直方大”,这三字注解仁见智见,是有异见的;一般通常解作:直——端直,正——方正,大——广大;也就是说,端直、方正、广大,不用去熟悉,也不会有什么不好;此解逻辑上总感觉别扭。《系辞》己曰:乾“是以大生焉”,坤“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故坤“行地无疆”,乾大坤亦大。

直,《说文》释为“正见也”,如言“正视”;方,《国语·楚语下》有句“不可方物”,其“方”为“辨别”之义,所以,爻辞意解为“正视辨别‘大’,不学习其大,也没有什么不好”为宜;六二得位得正恃中,不习亦正;故《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其内,义以其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正视它之正,辨别它之义,君子尊重于内,合符于外,尊重合宜成立则信念就不会孤单;因坤大乾亦大故不孤,自然“则不疑其所行也”;其所行,即坤“不习”之行为;如此解对坤不习“大”的行为也就能理解了。正确解读“直方大”,对《文言》所言之意也就能容易理解了。


正道行953554


意思就是:才德出众的人做事严肃认真用正当的道理陶冶身心,这个符合正义又能当作常规用于做事。做事严肃认真符合正义的思想确定,这样有德行的人不会违背此原则。

注释:

“君子”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礼记•曲礼上》:“博闻疆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敬”做事严肃认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内外”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行事:办事,做事。)

“义”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方”常规,常法。《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

“立”确定;决定。《史记·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

“德”指有德行的人。《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

“孤”负。(违背,背弃。)《康熙字典》:“孤,负也。毛曰:凡孤负之孤当作孤。俗作辜,非。”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但是我理解为:阳卦一个阳爻为君王,两个阴爻为臣民,这就是君子之道。这也就是说,真正的君临天下,是天下只有君王一位领袖,天下百姓全服从一位君王的命令。一个君王如何有这么大的能力呢?其实,这便是君子以仁义治天下的结果。君子以仁义治理天下贤明而智慧,自然天下所有臣民都会听从他。否则,凭一人之武力,如何能让众人屈服呢!此外,天下只有一位君王,才能真正做到政令统一,百姓才能更好地执行君王的命令。所以说,君子之道,是理想的、完美的执政之道。


高春超


原文】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译文】才德出众的人做事严肃认真用正当的道理陶冶身心,这个符合正义又能当作常规用于做事。做事严肃认真符合正义的思想确定,这样有德行的人不会违背此原则。

注释: “君子”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礼记•曲礼上》:“博闻疆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敬”做事严肃认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内外”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行事:办事,做事。)

“义”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方”常规,常法。《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

“立”确定;决定。《史记·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

“德”指有德行的人。《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

“孤”负。(违背,背弃。)《康熙字典》:“孤,负也。毛曰:凡孤负之孤当作孤。俗作辜,非。”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六易国学


《易经》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古典巨著,其囊括了上至宇宙星球,天地万物,社会人生,下至微观世界的一本科学文献。意思是:才德出众的人做事严肃认真用正当的道理陶冶身心,这个符合正义又能当作常规用于做事。做事严肃认真符合正义的思想确定,这样有德行的人不会违背此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