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当了皇上那么他爹怎么称呼?

青柠檬6988298659


朱瞻基当了皇上,那么他爹怎么称呼?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是存在严重歧义的。到底明宣宗朱瞻基在当皇帝之前怎么称呼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明宣宗当了皇帝之后?到底是官方行文上的称呼,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称呼?到底是明宣宗怎么称呼明仁宗,还是大臣、百姓怎么称呼?

明朝皇子对皇帝的称呼

前段时间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剧中明成祖朱棣的皇子们一口一个爹地叫着,让听惯了“父皇”“皇阿玛”的吃瓜群众们突然眼前一亮!皇子们到底该如何称呼皇帝父亲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

明王朝对封王的皇子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行文中如何称呼皇帝是有明确规定的,清王朝官方编纂的《钦定明史》中记载相当明确:“皇子封王者,于天子前自称曰「第几子某王某」,称天子曰「父皇陛下」。”结合明王朝时期留下的一些档案、史料,基本可以确认,明王朝封王的皇子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行文中通常称皇帝为“父皇陛下”。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能够流传至今的关于明王朝的史料都是书面文字,没有影像、录音等等,也不可能有!这里就涉及到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了。不可否认,书面行文时明王朝封王的皇子都称皇帝为“父皇陛下”,可私下里怎么称呼呢?明王朝太过久远,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即便有文字记录,也是转了几手的了。但是,清王朝离我们还是很近的,尤其是晚清时期。末代摄政王载沣的公子溥任先生刚去世不久,末代皇叔载涛的公子溥仕先生现在还在世。对于清王朝皇子该如何称呼皇帝,晚清醇王府的后人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据晚清醇王府的后人们回忆,摄政王载沣在世时,醇王府的阿哥、格格们通常都是直接称呼载沣为阿玛,而不是像一些电视剧里那样称什么“父王”或者“王阿玛”之类!皇帝的亲弟弟、妹妹们如此称呼他的亲爹,可以推测,在皇宫内院、私人场合,皇子们很可能也是直接称皇帝父亲为阿玛,而不是什么“父皇”“皇阿玛”。当然,“皇阿玛”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这是一个满语和汉语的杂合体。史料记载和一些知情人回忆,满清皇子称皇帝有时候会叫“罕(汗)阿玛”,因为满语中一直都是称皇帝为罕(汗)的,但肯定没有“皇阿玛”之说。不管怎么说吧,清王朝的皇子可以称呼皇帝为阿玛,那么明王朝的皇子在私人场合按照凤阳方言称呼皇帝父亲为爹并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不是吗?

皇帝去世后该如何称呼

前面说到的都是皇帝活着时皇子对皇帝的称呼,那皇帝去世之后呢?即位的皇子和其他皇子又该如何称呼已故的皇帝呢?

“大行皇帝”四个字想必对喜欢看清宫戏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何谓“大行皇帝”?大行者,西去大行也——驾崩了!所谓“大行皇帝”实际上就是“已故皇帝”之意。但是,“大行皇帝”的使用是有时效性的。什么意思呢?这个称呼只在皇帝刚刚去世、改没有拟定庙谥时使用。一旦确定了庙号、谥号,无论新皇帝还是大臣,在正式场合、书面行文时都必须以庙谥称呼已故皇帝。如太宗文皇帝、太宗、文皇帝等,这个时候如果再使用“大行皇帝”字眼就犯忌了,是要受到惩罚的!明王朝也不例外,皇帝刚去世时以“大行皇帝”称之,在确定庙谥之后以庙谥称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同样是正式场合和书面行文的规定。私人场合下,皇帝仍然称已故的皇帝父亲为爹是绝对可以的,没有任何规定不准儿子称父亲为爹,不是吗?史籍记载,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氏从金国返回南宋之后,在和宋高宗提及宋徽宗赵佶时,宋高宗就曾经以“爹爹”称之,而彼时宋徽宗已经作古了。明制很多源自于宋,由此可以推测,明仁宗驾崩之后,明宣宗在私人场合称明仁宗为爹或者我爹,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与此同时,还涉及一个官员、百姓私下称呼已故皇帝的问题,在日常口语中一口一个某宗某皇帝显然是十分别扭的。在明王朝实行“一帝一元”之后,老百姓往往会以年号相称,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等。官员有时候在一些私人场合也会如此称呼,但仅限于私人场合,正式场合和书面行文是不可以这样称呼的!

再就是先帝问题,这是一个特定称谓,并不是指已故的所有皇帝,而是特指已故的前任皇帝。在一些特定场合和特定行文中,往往会出现“先帝”字眼,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曾经出现过。但这种称呼更适用于半正式的场合或上书中,如果是非常正式的,尤其是涉及国家层面如祭祀、大典等等场合,通常还是以庙谥为主。

综上所述,皇子、皇帝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场合下会出现不同的称呼。以明宣宗朱瞻基为例,在私人场合他可以称呼明仁宗朱高炽为爹、父亲等等。但是,涉及正式场合、书面行文时,未即位时明宣宗只能称呼明仁宗为“父皇陛下”。即位之后,在仁宗昭皇帝庙谥尚未确定之前,通常会以“大行皇帝”称之,在仁宗昭皇后庙谥确定之后,正式场合和书面行文则只能以庙谥称之了。当然,私下里明宣宗仍然称明仁宗为爹、父亲或者我爹、我父亲也是可以的。至于官员百姓私下里,在“一帝一元”的明王朝,更多地还是以年号称之,如洪熙皇帝。不过,明英宗朱祁镇除外,他有两个年号……而所谓先帝,一般是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有点半正式性质的。可以用于口语和书面行文,但涉及国家层面的祭祀、大典等等非常正式的场合,一般还是以庙谥称呼为主。


农民工歪说历史


朱瞻基即位的时候,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已经驾崩一个多月了。


朱瞻基没即位之前,还没有对朱高炽进行正式治丧,谥号、庙号还未被确立。这个阶段,提到朱高炽,可以称之为“大行皇帝”;朱瞻基即位后,提到朱高炽,应该称之为“先帝”。

“大行皇帝”是自古对驾崩后的皇帝的尊称。“大行”的意思就是“永远离开”。大行皇帝朱高炽病重之时,留下遗诏,传位给皇太子朱瞻基。

但是朱瞻基当时并不在北京,而在南京。所以朱高炽的治丧,必须等朱瞻基回来即位后,才能展开。


对朱高炽的“盖棺定论”,必须由朱瞻基来总结。

最终由内阁提出方案,朱瞻基拍板。根据朱高炽的生平功绩,几易其稿,确定了“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有了庙号之后,后代再提到朱高炽,根据唐宋沿用习惯,可以称之为“仁宗皇帝”。


但是由于明朝的皇帝基本都是一个年号(明英宗朱祁镇除外,他一开始的年号叫“正统”;夺门复辟以后叫“天顺”),所以明清两季,民间习惯根据其年号称之为“洪熙皇帝”。


炒米视角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朱瞻基的爹是朱高炽,在他驾崩之前,朱瞻基正在南京。《大明风华》电视剧里介绍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是朱高炽需要朱瞻基去南京牵制南方的藩王;但《明史》记载,朱瞻基去南方的原因是因为那边发生了几次地震,朱高炽要他过去守着。

朱瞻基去守南京的时候,朱高炽病然,急诏朱瞻基回京。可朱瞻基还没有回到皇宫,朱高炽就驾崩了,后来是受遗诏入宫,并“从容登基”。

朱高炽从通知儿子朱瞻基回京到驾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里,他的称呼有了好几个:

  • 首先,朱高炽成为皇帝的时候,建年号为洪熙,因此大家都称他为“洪熙皇帝”;

  • 其次,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还没有回宫,他的谥号还没有定下来,因此暂时称他为“大行皇帝”,这是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还没有确定谥号的时候都用这个称呼;
  • 最后,朱瞻基当了皇上以后,明朝礼官为朱高炽定的谥号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为仁宗,通常大家会用庙号来作为称呼,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

谥号封给已故的皇帝或者妃子,还有分封制时期的诸侯,或者是朝中大臣,按照他们生平事迹进行评定。有些谥号是夸奖的,有些是批评的,有些是同情的,所以从一个谥号也可以看出这位帝妃或大臣如何。

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对应的是“祖”或者“宗”,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继任的皇帝用“宗”。但明朝是个例外,有两个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是嘉靖皇帝的杰作。

因此,朱瞻基当了皇上以后,他爹应该被称呼为“明仁宗”,当然你要觉得谥号不麻烦,也可以称他为“明朝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水煮汗青


朱瞻基当了皇帝,如果此时他爹朱高炽还活着,应该叫太上皇。但大部分太子都是爹死了以后才当皇帝的。如果朱高炽已经驾崩,那就给个封号。明仁宗朱高炽,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10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11年,但他和他的父亲统治的这短短11年,被后来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亲近养民。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要吃饭要挣钱,还要过日子。 只要官府不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明宣宗就是这样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在朱瞻基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加班工作,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妥善解决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事。这对于当年的百姓而言,是功德无量的。

朱瞻基可以说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仁宣之治。


知行合一2020


朱高炽驾崩于洪熙元年(1425年)5月29日,朱瞻基于28日后的6月27日正式登基,开启了宣德王朝。即位后给朱高炽上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瞻基登基后一般称呼他爹(朱高炽)为先皇或者仁宗皇帝。





上善似水


朱瞻基当上皇帝时他爹朱高炽已经死了,那也就是没有这个问题了吧。

朱高炽(1378-1425),于1425年猝死于安仁殿,享年47岁。

朱瞻基(1399-1435),于1426年登基,改年号为宣德。

如果朱高炽不死,就应该被称为太上皇,如果死了那就是“先帝”。


物质文化史


在谥号、庙号议定之前,对刚驾崩的皇帝尊称大行皇帝。

议定谥号、庙号之后,如朱高炽,庙号仁宗,谥号昭皇帝,所以可以称呼仁宗昭皇帝,仁宗皇帝,昭皇帝,仁庙。

还一种就是称呼先帝、先皇。

以年号称呼,明清两朝,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之外,其余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也可以年号称呼,明仁宗年号洪熙,也可称呼洪熙皇帝。


牧荑


仁宗刚驾崩的时候,一般称呼大行皇帝,有庙号以后一般称呼庙号仁宗,或叫仁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