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陈志刚春回大地


教好孩子的标准是孩子具有爱心。当孩子有爱心,他们会很善良,具有正义感,会积极向上,能感受到爱与被爱。这样的孩子能给别人带来温暖,他们会愿意并主动去学习,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秋水q


教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是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

首先,好学生的标准不仅仅是成绩好。我认为一个努力上进、身心健康、独立自主的孩子同样是优秀的孩子。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当然成人也不例外,如果说成人中有这个成功的事业是优秀的人?那有几个人能和马云比?又有谁能像华为一样成为民族企业的骄傲?大多数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而已。但是他们扛起家庭的重担,孝敬老人,夫妻恩爱,关爱孩子,难道这就不是优秀了吗?孩子也一样,只要是尽自己努力去学习了,不考年级前十又怎样?我们不能唯成绩论,也许他成绩一般却唱歌好听,也许他不会奥数却写一首好文章,也许他读书不好却是一名运动健将。只要是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就是优秀。

其次,我认为除了成绩才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品德才更重要。前几年的黄阳案,去年的北大学子弑母案,还不够让人警醒吗?我们教育孩子时不能只看表面,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尽力教,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更得重视。

所以,我们教好孩子的标准除了成绩和才艺之外,更应该教会他们阳光向上,心中有爱!



如果觉得我说的还不错,关注我吧😊,教育的路上我们共同成长!


柴老师练字


教好学生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好的教育的效果反映,也就是说好学生就是被好社会,好家庭,好学校,好的教育引导培养的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好学生就是有独立的人格,善于思考的思维模式,正确的审美观。

好学生首先是积极的,好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会积极的去学习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去,他们每天都是有目标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会获得知识,在历史文化各类美学素质教育中他们能感知到自己的思想在成长。

好学生都是自律的,他们知道时间的概念会要求自己在有限的时间中安排好有效的学习与娱乐的比重。他们知道自由从来不是任性与任意。他们知道只有在有纪律的规范下才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会主动遵守这些纪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


好学生都是喜欢阅读经典,因为阅读经典他们的兴趣审美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他们知道了:真是哲学问题,善是伦理问题,美是美学范畴。他们学会了分类后的系统化学习,他们的知识结构慢慢的系统化而不再是碎片化的。好学生从来都不是只会数理化,他们知道数学是在相对阐述宇宙的真相。物理是告知我们世界的构成体系。化学是在演变不同的元素。其实他们也是一个整体。


成玄因


看了评论同多角度或某个角度回答了问题,答案就在里面。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那么多的教育目标用什么去实现,找出这个问题是本次问题的根。学生学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这是最重要的,这叫能力,也叫智慧。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那么这个问题从哪儿入手呢?这个能力出在什么地方的呢?孩子有这个天赋吗?找出它就有办法了,答案就是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说白了就是做人和智力用这两个武器拿下知识。做人,智力,知识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思考一下就清楚了。没有做人的成功想得到知识能得到吗?没有智力的开发能得到知识吗?再看人的认识没有对德智体美劳深度理解也就是相互关系的影响作用的理解,这个问题不解决能重视各方面的重要性吗?这里就有做人智力知识的问题。要想实现教育的多方面的目标就要从做人智力入手这两个方面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就是失败的教育,这是不是答案呢?🌴🌴🌴🌻🌻🌻


难得糊涂李学龙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之一,它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基本目标,那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做到“教好每一个学生”呢?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好”、“每一个”、“可行性措施”等方面做些探讨。

  一、何为“教”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心理、思想发展既不是先天就已成熟,也不是完全依靠后天的灌输,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机能水平、心理水平与教育者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也就是“教”。所谓的“教”是指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它包括教学过程,也包括教育过程,也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何为“好”

  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教”的过程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好”。而对这一过程好坏与否的评价往往要看这一过程是否“教”出了好学生。何为好学生?“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顾名思义,“好学生”就是“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学生”。但我认为,对“好学生”的理解应该更深入、更丰富一些。我认为“好学生”的标准定位应该是:

  1.多才多艺,有所专长。

  2.善于安排时间,有一定的统筹计划能力。

  3.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5.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如果教师的“教”的过程,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好学生”,那么教师的“教”无疑是成功的。

  三、何为“每一个”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好若干或者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些困难,可问题并不大,几乎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能做到,但难就难在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好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每一个”。我个人认为,“每一个”即是指全体、所有的,但“每一个”又强调了个体,也就是不能用统一的硬性规定与标准去要求所有人,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特性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能给每一个体带来最大、最好发展的“教”的方法。“每一个”意在强调“所有、全部、集体”、“不抛弃、不放弃”,同时更是强调突出个体。

  四、可行性措施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差异的多样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要全面观察、评价、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使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依据考试成绩分等级,比如“优等生”、“中等生”、“待优生”等。我认为,可以在成绩上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措施,但不应该也决不能仅仅依据单纯的考试成绩就将学生主观地加以“优”或“劣”地区分以至于区别对待。

  (一)“优等生”与“中等生”

  对于成绩上的“优等生”,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思想、身体、综合能力等,努力地使其“成绩好而不只是成绩好,会读书而不只是会读书”;对于成绩上的“中等生”,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与期望,在学习、思想、身体、综合能力等方面予以关心、帮助和指导,促使其个体更好地发展。

  (二)“待优生”

  对“待优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令人头疼、伤神的问题,因为各种复杂原因的交织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成绩落后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对他们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格外重要也格外复杂。

  对于“待优生”,我们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责难;多一分理解,少一点讽刺;多一份关爱,少一点怨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做好待优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我们真情投入、真心关爱,摈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给予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耐心细致地予以热情帮助。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宽容的态度、真诚的爱心感召下,再辅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待优生们一定乐于亲近教师,彰显个性,其学业成绩也必将会有质的飞跃。成绩的进步,又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接受别人,同时也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而这一切又将成为他们更加奋发努力的动力……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当然,仅仅是做到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还远远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与不平常……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毕生努力的目标,“如何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我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老宋观点


一个好的学生,我认为不能用成绩来作为衡量标准。成绩只能说明该学生的文化课学的很好,但要作为一个好学生,我还是比较认可德,智,体,美,劳,这5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所谓的德,就是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有自我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一个连道德底线都没有的人,即使文化教育的再好,估计以后走上高科技犯罪的风险也越高。

智:我对于这个字的理解除了要文化学的好,更重要是个人的创造力要高,能有出独特的想法,不随大流。

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光在思想上,文化上要有表现还是不够的,并且适量的运动不但能有强壮的身体,还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对专注力也是有帮助的。

美: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主要是让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好的形象给人更多的信任感,起码在得到“好学生”这个称号时候,不会因为形象而受到质疑。

劳:爱劳动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加入助人为乐这一层意思。一个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乐于助人的学生,绝对有资格成为好学生。

这5大标准从很久以前就牢牢的记在我心里,能满足这5个要求的,必定是个好学生。


樂资讯工作室


我从教20年,但是从来不上课,做的一直是团建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也许我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的确是受到同事们的影响总结而来。

——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那么多的教育目标用什么去实现,找出这个问题是本次问题的根。学生学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这是最重要的,这叫能力,也叫智慧。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那么这个问题从哪儿入手呢?这个能力出在什么地方的呢?孩子有这个天赋吗?找出它就有办法了,答案就是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说白了就是做人和智力用这两个武器拿下知识。

——做人,智力,知识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思考一下就清楚了。没有做人的成功想得到知识能得到吗?没有智力的开发能得到知识吗?再看人的认识没有对德智体美劳深度理解也就是相互关系的影响作用的理解,这个问题不解决能重视各方面的重要性吗?这里就有做人智力知识的问题。

说到底,一定要从各方面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哈,尽量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就可以了。





辛小鱼


前不久由甄子丹主演的《大师兄》受到广大影迷的追捧。在剧中他不仅是一个好老师,更像是学生们的大哥哥,在无微不至的保护他们。一群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变成了一群好学生。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是追求学生一味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好学生的标准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德,育,体,美等。

我的学习生涯中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在高中,他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教的课程是物理。我是高二分班才进去的,现在大学毕业了每次找到他,我的内心都是很感谢他的,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的班主任平时话不多,他不会像其他班主任一样整天来监督你学习,所以,在高中我们班都学会了自主学习,都不用老师监督。才开始,肯定会不习惯他的那种放养方式,后面慢慢的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跟他无关。我们自己都着急了,就开始自己学习了。我们班主任也不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唠唠叨叨的,每次上课都会在黑板上写一道题,让学生自己做,他也会叫同学上去做。我们自己在下面思考,每节课他只能讲一两道题,一份物理试卷要讲一个星期,但是他教的物理课的成绩特别好,好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教学生的是解题方法,而他教我们的是解题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有助学金,班主任不会全部给学习好的人,他是要全部雨露均沾。他把钱分成很多个不等份,分给那些他看到学习努力,有进步的学生,跟那些有帮助的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老师的那份肯定。在学习上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

高中毕业这一别,现在都大学毕业了。班主任经常在群里说,总记得你们是孩子,转眼都毕业了,你们是我带过所以班级中最有感情,最舍不得的学生。每次老同学聚在一起都会打听班主任的消息。闲聊间回忆高中有班主任的日子。


图片源于网络


意林影视界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社会需求更迭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好学生的标准也应随之需要多元化培养:

1、品德培养是基础,从古到今,无论社会怎么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德,品德的好坏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2、性格培养是关键,乐观,积极,与人为善,宽容仁爱,这样的人社会欢迎度高。

3、注重能力培养,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团队管理协调的能力等等;

总之,品德决定了价值,知识决定了选择,性格决定了命运,能力决定了前途。


祖老师


我理解好坏都是阶段性的,好不是真的好,差也不是真的差。教好学生没有标准。教育是让孩子越来越专注于了解自己,清晰自己学习的目的,从对学习真实的热爱里发展出责任感与创造力。好与坏很个人标签,教育不是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复制,而是适当地干预和无条件信任与支持。标签化的“好”,让好的孩子加速膨胀傲慢,看不见自己其他方面的局限。让差的孩子越来越恐惧,看不见自己我们标签以外的一些优点。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的,包括我们成年人。我们要做的不是仅仅盯着教出好的孩子,而是有教无类,帮助孩子攻克一个个局限,能做到这一点,好,是迟早的事。

“好”也从来不是孩子的事,也是父母们老师们的修行。孩子们从来没有向我们给过教好他们的标准。我们应该是先把自己变优秀,这是润物细无声。孩子只是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共情与尊重很重要。其实,最好的教育,是“放弃”教育,做更好的自己,给孩子一个可参考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