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家长‘管’比‘不管’还糟糕

世界上是否有“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呢?恐怕任何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有好事的新闻记者采访了上千位自认为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很好的人,他们给出“好”的亲子关系标准罗列出来竟然有几十种,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承认,自己的父母在某些别人认为很重要的方面表现并不完美,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有时候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家长‘管’比‘不管’还糟糕

因为“高质量”或者“幸福感”本身也是一个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

教育家张梅玲感叹道:“有时候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家长‘管’比‘不管’还糟糕。”

首先,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论是教孩子如何吃饭、穿衣、如厕,还是进行数学、英语、艺术启蒙,同样一件事,基于不同的亲子关系的家长做起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样是教孩子搭积木,控制型亲子关系下的父母可能会不断地发号施令、越俎代庖,启发型亲子关系下的父母就会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样,面对妈妈接一个长长的工作电话,安全型亲子关系下的孩子可能很快就会自我调节,而焦虑型亲子关系下的孩子就会开始大哭大闹。


既然没有统一标准,给出任何的答案都会被挑刺,那么讨论这一课的意义在哪里?


虽然科学家很难证明哪一种关系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某些亲子关系确实对人们未来的生活有明显的影响。比如,经常有暴力行为的亲子关系,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成年以后的暴力倾向;缺乏稳定性的亲子关系可能给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带来阴影;长期处于缺乏温暖和爱意的家庭环境中,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更多的健康问题……


有时候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家长‘管’比‘不管’还糟糕

最后,虽然幸福很难定义,但是大家对幸福都有一个基本相似的定义。《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丹·巴特纳通过15年在世界各地调研写成了《幸福的蓝色地带》,他总结出来幸福的共同特点之一是与当地当时的价值观基本匹配。在中国古时候严肃且等级分明的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放到今天,肯定很难被认为是幸福的。当代社会,平等、自由、个性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做一个上进的、有价值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直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这些都是讨论什么是“理想的亲子关系的基础”。


所以,尽管很难,我们依然要努力从众多育儿的理论中总结出来几条相对公认的评判“好的”亲子关系的标准,作为整个家长大学的基础。不同的书籍和理论对这些标准的表述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基本涵盖了相近的内容,好的亲子关系基本具有三个特点:从内心感受上来看,是稳定安全且灵活开放的;从相处模式上看,是和善又界限分明的;从对外界的态度上看,是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的。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很普通,没什么新奇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一项调研发现,60%以上的美国中学生都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如意,这个比例放到中国很可能更高,你可能就会意识到,道理听起来容易,做到其实并不简单。而做到的第一步,是要从内心真正认同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