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哈尔滨瘟疫是如何传播爆发的?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

聚焦历史记录


1910年冬天,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发生了鼠疫,鼠疫在39中传染疾病中排在第一位,比非典和新冠病毒都要严重。当时这场鼠疫在哈尔滨持续了6个月,最终有6万多哈尔滨人民因此丧命。

那么当年的那场瘟疫是怎么引发的呢?后来又是如何制止的呢?

当年的鼠疫,并不是中国首先爆发的,东北哈尔滨也是受害地区。

1910年,鼠疫传入哈尔滨,既然是传入,那就说明开始并不是在哈尔滨爆发的。

其实这次鼠疫是从满洲里通过铁路运输传入东北哈尔滨的,但是源头也不是满洲里,而是当时沙俄控制的西伯利亚。

鼠疫是10月17日,在哈尔滨被发现,第一位死亡的患者是在11月9日。

第一位患者死亡后,引起了当时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东北的俄官员和政府共同应对,派遣了第一批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中有一位叫伍连德,在后来的防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伍连德的神奇发明,用廉价的方式,控制了疫情大规模传播。

鼠疫是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所以对于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来说,除了救助患者,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阻断传播。鼠疫主要传播途径中的一条就是飞沫传播,和今天的新冠病毒在这点上有些像,所以当时最有效的阻断传播的办法就是戴口罩。

不过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想制造医用口罩并不简单,而且成本也是个问题。后来伍连德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这种口罩可以阻挡飞沫传播,而且成本低廉,一个口罩的成本是两分半钱。

当时的鼠疫如此严重,为何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防御。

从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当时鼠疫虽然严重,但是主要防范地区还是在东北,而不像今天,全国各省都重点预防,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今天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交通无比便利,人员流动规模大,所以病毒传播距离也比较远。

在经过6个月的奋战后,伍连德的团队终于战胜了鼠疫,结束了当时的那场浩劫。

瘟疫在历史上鼻子不少见,每次都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而很多病毒都是来自野生动物体,所以再次呼吁,放过野生动物,给自己一片和平。


斯幽说历史


1910年在东北大地上爆发的鼠疫,是人世间的一场惨剧。鼠疫流行之处,尸横遍野。被感染者发烧咳嗽,不久便吐血而死,脸部呈紫色,而且染上就活不了。数月间,吉林、黑龙江两省因鼠疫而死的就有三万多人,并且大有向关内蔓延的趋势。

于是,在滨江关道第四任道员于驷兴的奏报下,清廷派出陆军军医学堂帮办、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医官、钦差大臣,伍连德在12月24日到达哈尔滨后,带着助手林家瑞深入疫区,解剖患者尸体,最终确诊为肺鼠疫,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极为相似。主要传播途径也是飞沫。

在确诊后,伍连德开始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比如戴口罩、隔离患者、消毒,将浴池、茶楼剧院等改成隔离区,使用火车车厢改成隔离医院,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伍连德又说服了清廷,将死去的患者焚烧,消灭病菌。至此,一场席卷东三省的鼠疫就此得到了控制。

肺鼠疫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很类似,都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防控措施也几乎相同,都是通过佩戴口罩隔绝飞沫,对主要场所进行消毒,再将患者集中隔离治疗,最后则是将带有病菌的患者尸体进行彻底的焚毁。

据伍连德的发现,此次鼠疫传播源是旱獭,也就是土拨鼠。疫情也不是东三省先出现的,而是俄罗斯的猎人身上带出来的。其实除了这次鼠疫外,在1912年和1919年短短的几年里就爆发了两次霍乱,在1921年再次出现鼠疫。在这几次的瘟疫中,伍连德都站在第一线,采取上述的防疫措施进行治疗。

如今,在哈尔滨道外保障街上,有一座紫红色的三层楼房,这就是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之父伍连德博士纪念馆。伍连德后来担任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处长兼总医官,全权负责东三省的防疫事务。918事变后,伍连德拒绝与日寇合作,愤然南下就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在上海沦陷后,伍连德携家眷返回马来亚避难。


邯郸醉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话说在1910年的10月到1911年的4月期间,在东北曾经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鼠疫,短短时间之内就迅速蔓延到了整个东三省,还波及到了河北和山东,仅半年就造成6万多人丧生。而那次鼠疫的中心哈尔滨,据统计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

这场瘟疫最初是自俄国境内传入满洲里的,随即再传入东三省,并继续蔓延。其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旱獭的生物,当年旱獭的皮毛很受欧美市场的青睐,虽然旱獭这个东西主要生活在蒙古,但是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却也存在贸易,此外有很多华工被招募到俄国进行捕捉旱獭的工作,频繁的人员和贸易往来在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鼠疫病毒流窜到了这里。

再加上大清国开始对疫情认识不够以及防控上的不当,使得疫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当时造成了很多聚集性感染,甚至很多家庭为此而举家而殁。可以说,当时的疫情相当严重,一时关外尸横遍野。

就在这时,俄日两国却对东北虎视眈眈,想要趁着疫情之乱蚕食掉东北。可以说,当时的清廷真的是内忧外患。然而,就在这紧急时刻,时任清廷外务部右丞的施肇基力排众议,主张筹办“万国治疫会议”,并且推举当时为剑桥大学医学博士背景的南洋华侨伍连德主持防疫工作。

抵达疫区之后,伍连德发现疫区的人们对鼠疫完全没有认知,根本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消毒措施,于是赶紧拟定防疫知识和公共卫生防疫措施,第一时间分派宣传和落实。恰逢当时鼠疫爆发之时已临近春节,有大量华工自俄国境内返回,清廷下令务必严格排查铁路沿线的疑似感染者,做好隔离工作。同时关闭勒哈尔滨至山海关的沿线铁路。与此同时,清廷还大量加派了医护人员前往疫区协助伍连德展开疫情的防控工作。

为了弄清楚病毒的基理和传播途径,到达疫区之后,伍连德大着胆子私下做了尸体解刨,摸清了病毒的路数,原来这种鼠疫病毒是通过人的飞沫传染的,于是防止飞沫传染就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时,伍连德建议以纱布和吸水药棉为主要材料制作口罩,虽然不及现在口罩的防护效果,但在当时科学界还不相信这种疫病会在人类间传染的情况下也算是一个创举了。当时疫区的人们出行必须佩戴口罩,胆敢有人不遵守是会受到严惩的。

除此之外,伍连德还把疫区进行了有效的分割,根据严重程度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定点定时消毒。期间设立多个隔离营,一旦发现有人感染,立马实施隔离。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人们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患病者的尸体如果不做妥善的处理,会成为新的传染源,为了能够消灭隐患,伍连德建议尸体一律要焚烧处理。这个建议在当时是极具挑战性的,然而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施肇基的大力支持,第一时间说服清廷下令,凡是因感染疫病而身亡者,其尸体一律焚烧处理。

就这样,在一整套防疫措施事实下来,防疫工作终于看到了成效,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东三省的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当时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天要死近200人,而到了1911年3月1日这天,已无新增病例。

最终,人们战胜了这场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鼠疫,同时也让国人与清廷对现代防疫有了新的认识。这其中,伍连德功不可没,但同时施肇基的全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他在多方面的周旋,想必伍连德的很多想法恐怕也不能得到有力的推广和贯彻。当然,当时清廷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和做法也是可圈可点的,毕竟这么大的疫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万万不行的,唯有众志成城才能争取到生机。


大狮


(劳工)

一、起源

谁也没想到,位于东北哈尔滨道外区的傅家店因零星发生的劳工死亡事件,竟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展成为席卷东三省的大面积瘟疫,这就是那场令人震惊的'肺鼠疫'(即'黑死病')。

时间回溯到百年前。

公元1910年的12月,在傅家店修建铁路的劳工中,陆续出现劳工死亡。

起先,这些零零星星发生的劳工死亡事件并未引起当局重视,以为是劳工或劳累过度或因病无钱医治导致的。后来,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多,死亡的人员不是劳工、就是因密切接触劳工而死的人。

这一吊诡的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始对死者的情况进行比对,发现死者死前都是一样的状态:

'先发烧,次咳嗽,继以吐血,不敷日即身死,死后皮肤呈紫红色……。'

这一情况立马引起了当时有学识的医官们的关注,意识到这些劳工的死似乎与当年肆虐大半个欧洲的'黑死病'如出一辙。

公元1347年,在欧洲发生的那场长达6年之久的鼠疫大瘟疫,就是因为难以控制的疫情蔓延,夺走了2500万人的生命。

医官们便把此次傅家店劳工死亡情况连同欧洲当年的大瘟疫向清廷作了报告。

此时的傅家店疫情已渐渐向东三省蔓延。

那时的俄国、日本在军事、医学领域均遥遥领先,得知东北疫情后,打算借帮助大清进行防疫检验为名,意欲夺得东北的管辖权。

(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蔓延)

势弱的清廷得到疫情报告及相关态势后,明白若不直面处置这场突发的鼠疫,恐怕大清岌岌可危,会就此崩溃。

大清当即婉拒了俄国、日本的'帮助'提议,经慎重考虑,立马任命懂外交、善权衡、能打硬仗的外务部右丞、时年33岁的施肇基为东三省防疫大臣,全权负责处理这次席卷东北的'黑死病'大瘟疫,严令只许成功,不容失败。

二、防控与疫情消失

临危受命的哲学博士施肇基,曾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是一位有魄力、也有远见卓识的大臣。他接受任命后,便火速赶到东北,与东三省总督锡良着手扑灭这场已蔓延的大鼠疫。

同时,施肇基急电令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督学伍连德赶到疫区,担任此次东北'黑死病'瘟疫调查员及总医官,协同处理这场瘟疫。

那时的医学水平还很有限,没有口罩,对隔离防控疫情也很迷茫。用'链霉素'等抗生素诊治传染病人的方法也是后来才发明的。

当时处置疫情的基础非常薄弱,可有效借鉴的就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黑死病'处置经验。

刚开始,施肇基根据传教士英国医生杰克逊等人的实地分析,认为这次鼠疫的传染源是田鼠,便参照欧洲方法,在东三省采取了轰轰烈烈的灭鼠运动。

哪知此招没有奏效。

捕鼠的人还倒下不少,疫情反而加大。更不幸的是,很有经验的杰克逊医生也在诊治病人时被感染而死。

(施肇基)

这一下让施肇基陷入茫然之中,开始感觉这场发生在东三省的鼠疫与欧洲'黑死病'有些不一样,但究竟差别在那里,无从知道。

困惑之际,伍连德于1910年12月24日火速赶到了疫区中心哈尔滨。

伍连德,字星联,时年31岁,这位年轻的医学博士,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有名的公共卫生学家,乃马来亚华侨,早年留英,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留学回来后,曾在马来亚开设私人诊所,从事热带病研究。1907年,受清政府聘任到天津任陆军军医学堂副督学,也就是副校长。

当他从天津赶到哈尔滨时,哈尔滨几乎成了一座死城。

施肇基把东北严峻的疫情情况告之伍连德后,伍连德结合所展开的瘟疫调查情况,会同当时有见识的医生们在哈尔滨成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通过研究所会商,伍连德意识到这次东北的'黑死病'肯定传染源不同,不能再沿用老办法,便提出了解剖尸体的大胆设想。

正好哈尔滨城区有一家日本人开设的旅馆,老板娘突然去世。在施肇基的同意下,伍连德便用简陋的贝克显微镜观察了死去的老板娘的心、肺和血液,发现当中残存有大量的鼠疫杆菌。

经核查,这位老板娘并没有接触田鼠。哪,鼠疫杆菌从何而来?

(伍连德)

在细细的勘察中得知,原来是因她的旅馆不久前入住了一位经营旱獭(也就是土拔鼠)的商人,其旱獭皮上有众多的鼠疫杆菌。

这惊人的发现迅速打破了当年欧洲'黑死病'腺鼠疫'兽--人--兽'的传染模式,成为另一种可怕的传染模式:兽--人--人。

席卷东北的'肺鼠疫',其人传人的传染途经终于成功找到。伍连德迅速将此情况连同防控方案报告施肇基,得到施肇基认可。

由此,伍连德得以顺利采取强硬措施迅速处置扩展开来的东北'肺鼠疫':

一是医护人员戴口罩,严防鼠疫杆菌通过'飞沫'及'呼吸'传播方式人传人。当时的口罩系伍连德用双层棉片当中插入药水片简易制成,这就是有名的'伍氏口罩',后来广泛用于医学。

二是封城和宵禁制度,首从哈尔滨封锁,疫情最重的傅家店划分了四个隔离区域,严禁穿行;入夜后,城内居民不得随意出门,以免交叉传染。

三是统一处置尸体,凡家中有病死之人,一律交与衙门处置,不得私葬,尸体交由警察和军队统一焚毁、掩埋。

四是实行隔离,对家中活着的病人,必须向政府报告,接受隔离;政府征用火车皮用作隔离医院,专设疑似病房,收治病人,加大隔离力度,实行统一救治。

在一系列防控处置措施下,发生在1910年底春节之际的那场东北大疫情,在6万多人死去后,终于在1911年3月,哈尔滨首次出现'黑死病'没有新增病例的报告,疫情至此得到全面控制,此后渐渐消失。

三、后记

劫后余生的东北因祸得福,后来医学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防控事业。

伍连德因扑灭那场'黑死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当时的清廷表彰为医科进士,授予陆军蓝翊军衔。并于1911年4月在沈阳主持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会上,当选为主席。

1912年,伍连德在南京临时政府设置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担任处长,兼任总医官,在东北先后设置了哈尔滨、满洲里、齐齐哈尔、拉哈苏苏等直辖防控医院。

随着东北各式军医院、军医讲堂的应运而生,伍连德又建立了中华医学会,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即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分院的前身)、东北陆军总医院(即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即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伍连德先后获得'国士无双'、'鼠疫专家'的称号。

他建立完善的医学防控体系,很快又用于1919年的哈尔滨霍乱和1920年东北再次爆发的鼠疫,大大降低了感染几率,避免了大规模的疫情恐慌,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时处置。

由此,伍连德获得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提名。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病逝,卒年82岁。

(伍连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