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文中都提到(水)性,而我們是怎樣理解(水)性的?

生活147125292


水是生命之源,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當中,從古至今的許多文人學者,望水生情而敬畏,於是水的詩詞與歌賦噴薄而出鬥百篇,讓水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去眾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默默無聞地奉獻,不圖任何利益,又化解那些陰暗醜惡的一面。每天有其規律地循環往復,週而復始,從不間斷,這就是自然的

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一個人的平靜穩定,寬容仁厚,有著崇高偉大的境界。聰明智慧,通情達理,思維敏捷。既有水的善性,又有水的靈活機動,這就是世間的

兩位聖人對水的讚頌,以水為行為準則而悟出自然的道,論語出世間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道德。可以認為道德文化來源於水文化,而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讓人懂得知恩圖報,銘記在心,終生難忘,體現出高尚的品質。“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啟發人的恆心毅力,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有著水的功夫,定當能成就事業。

冰,水為之,寒於水。水是至柔至剛之物,吸取天地之精華。水因降溫凝結成冰,更寒冷於水。這是啟發學生用功鑽研學問,堅持不懈的努為,以取得比老師更好的學業。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帝王,愛江山更愛美人,英雄難過美人關。寄情於水,肝腸寸斷。

春江水,向東流,

思情萬分心中憂。

相思寄託春江水,

問君何時不憂愁………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碧波盪漾,如詩如畫。桃紅柳綠,萬紫千紅,誰不憶江南。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汪洋大海,洶湧澎湃,波瀾壯闊,大浪滔天。氣勢雄偉,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水的意義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古典文學當中,隨處可見。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涓涓細流,潤物無聲。


朱八戒CC


總之,水是人們離不開的東西,作用非常大,但又有負作用,所以,我們要認識水性,興修水利,預測天氣變化,探索海洋世界,探索南極冰山,更好地遵循自然規律,去為人類謀幸福!


張吉保643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管子·水地》

水作為生命之源,在源遠流長的文化浪潮中展現出了其深厚底蘊,它是中國文化裡不可或缺的一種審美意象。水性即人性,儒家以“水”比“德”,老子莊子借“水”喻“道”,唐詩宋詞望“水”生“情”等等。可以說,水滋養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也在其涓涓細流中孕育出獨有的“水文化”。

雖說水的特性因環境變遷而各有異同,但儼然已成為古文化裡的一個特有符號,水所蘊含的情絲哲理在其中散發出耀眼光芒。下面筆者將從古文中列舉幾處典型的水的特性來加以詮釋。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流水不返,時光易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如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時間不等人,把握現在,珍惜眼前。尤其現在的人們,處在快節奏的工作學習中,更應該分秒必爭,不負韶華。

李白也說道,“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楊慎又說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黃河也好,長江也罷,凡人也好,英雄也罷,不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引發哲思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聰明人通達事理,思想活躍反應敏捷,其性情就像水一樣靈動。

老子又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u),故幾於道。”這是說,水常常去到那些陰暗、骯髒的地方,造福、滋潤萬物卻不爭,作出犧牲與貢獻仍保持著謙虛,這就是水至高無上的品性。

孔子和老子通過水引發哲思,藉由水來對人的智與德加以闡述,惟妙惟肖地向我們呈現出水性與人性互通的本質,以此勸導人們要像水一樣為人處事。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望水而生情

《詩經·秦風·蒹葭》有詩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迢迢牽牛星》又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夜度娘》裡還說:“日暮汀州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可見,水的清麗與纏綿常常成為文人墨客傳情達意的意象體,莫如《紅樓夢》一句“女兒是誰做的”。

此外,水也有愁情之喻,流不盡的水就像人沒完沒了的愁思。面對“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後主李煜感嘆道“問君能有幾多愁”。同樣的春水,秦觀亦感慨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相思也好,愁思也罷,詩人都將柔情寄託在遠去的水上,希望那奔流的水能帶去我的情意,帶走我的憂愁。

“滴水穿石”——水亦有恆心毅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老子說,普天下再沒有什麼能比水更柔軟的了,然而卻沒有什麼比水更能攻堅克強,它的力量是沒有什麼能替代的。

這不正是“滴水穿石”的道理嗎?水縱然是柔弱的,趨下卑居,卻能靈活變通,卻能湍流不息,聚合一次次不起眼的努力,最後穿透堅硬的岩石。

這也是老子“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水的哲學。

綜述

關於對水性的思考,我們現在也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君子之交淡如水”,亦有“水至清則無魚”,“覆水難收”,或者“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飲水思源”等等。這都說明水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悠久而獨特的魅力,它既持續地灌溉著我們文化這棵大樹,又以它豐滿的血肉給以不滅的靈魂,使得這棵大樹生生不息。



苔花文軒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指最美的品格。道,是天地萬物遵循的自然法則。幾於道,可以理解為達到符合自然法則。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流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是老子關於水的處世哲學。

道家講“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觀水可以學做人,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靈活處世,不拘泥於形式,潤澤萬物,有容乃大,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義所應當,理所應為,生機無限。做過了,如雁過長空,不著絲毫痕跡,沒有纖芥在心。

做人如水,要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包容萬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

  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有它的純淨、透明、輕靈、柔軟、隨和,而山,則有它的俊朗、沉穩、紮實、倔強和堅韌。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切都是因為它柔美、滋潤。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水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道家易學


這個問題不太具體,因為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寓義豐富,每一個字都有很多種意義和解釋,同一個字或詞放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會有不同的解釋,甚至有時會有截然相反的表述。

就水字來說,什麼是水不需要解釋,直接討論一下水性。一般情況下水性特指女性,表示女性身體上的柔弱或是性格上的溫柔。大多數時候是褒義的,如柔情似水、溫柔善良等。

但在某些情況下卻是貶義的了,比如水性楊花,指女人勾三搭四、放浪形骸,生活不檢點。這時候跟願意就截然相反了。

而如果是用在男人身上則指這個男人優柔寡斷,不乾脆等。而泛指大多數人時,又指善良。老子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說水是最高最大的善,幾乎可以等同於大道了。

所以,綜合來看,水性的本義是指溫柔、善良。但是如果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就會有不盡相同的解釋。

這就是我對於水性的理解,不知道能否對你有些幫助。


紅塵路過客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之姿態最低,雖然善利萬物但水並不體現出高高的姿態,這是水對人們做人做事方面的啟發。

水還有一種特性,善變。外界的溫度能決定水的形態,外界溫度高時水能快速的蒸發到空中變成雲,外界溫度很低時便能結成冰,保持一種一動不動的姿態,常溫的水便是尋找低處棲身。

由於水能根據環境溫度改變形態,智慧的人們從中獲得了啟發,在為人處世的之道方面向水的這種性格學習。智慧的人們常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局勢來決定自己的姿態行為和處世之道。

水也是我們傳統易學五行文化中的一行。水方位代表北方,季節代表冬季,星宿為玄武七宿,八卦之一有以水取象之卦。

水在傳統易學分支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風水學,命理學等。

水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我們日常生活更離不開水,水作為地球上一種寶貴資源我們應該加以保護,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水源,節約用水,保護我們的藍色星球。



易學溯源


古人對水性的理解,其實就藏在他們的比喻之中。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水以其獨特的形象和對方面的特性給人們以無盡的啟示。下面,筆者單就先秦諸子的比喻來看看古人對水性的理解:

1.流逝性。孔子站在河邊對學生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以此勸勉學生把握時間。孔子從水的一去不復返中感到歲月的流逝。

2.無為性。老子說:“上善若水,夫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八章》)聖人的言行有類乎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老子正是用水來形象地表現他“自然無為”的思想。

3.載覆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五制》)荀子從水舟關係中領悟到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此提出了最早的民主思想。

4.趨下性。“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篇》)孫子則從水的變化無窮中感悟出軍事佈陣的原理。

5.運動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呂不韋從流水中頓悟的是“生命在於運動”這一哲理。

以上就是古人對水性的理解。水,給人們的啟示當然不只這些。我們每選取一個新的角度,便會有一次新的發現,見仁見智,各有妙語。



王君敏


上善若水

水是老子思想的體現,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做人,最高的境界是像水一樣,福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水流到一個地方,即使再美好,也不會永遠留戀,它是流動的,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永遠欣賞一個風景。

為人,能做到像水一般,不易。

水有毅力

孟子的學生徐子有一次問孟子,“水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孔子經常讚歎水?”孟子解釋道:水從源頭源源不絕不絕,白天不斷地流,夜裡也不斷地流,有一天成潭、成澤、成湖,滿了之後,又會衝過去。這正如人之求學,慢慢地學,待實力強了,自然就衝上去了。


這一過程需要的是毅力。

海納百川:水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小溪的水匯入河流,河流的水匯入大江,江裡的水流入海中,其中夾裹著沙石、土等其他各種礦物質,但是水沒有排斥任何的沙土,而是夾裹著,帶著他們前行,也許有些是不溶於水的,也許有些是會讓水變色,但是水仍然帶著他們前行,甚至即使變色了,最後還能將自己還原成原來的顏色,出汙泥而不染的不止是荷花,還有水。

水是柔和的赤誠的

水不和任何事物較勁。洗手,水從手中流過;洗碗,水從碗中流過;洗菜,水從菜裡流過,水帶來了潔淨,帶走了塵埃,卻從來不索取,而是不斷地流過,不斷地付出。不斷地為人來帶來清淨。

水從來沒有裝飾自己,不化妝,不粉飾,只是將自己本來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水是真實的,沒有任何保留。即使某一天水被汙染了,變色了,也沒有任何怨言,而是等待自己變得潔淨的那一天。


和鹹文化


1、水乃萬物的總源頭,任何細菌、生物、動物、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動植物沒有水就不能生,沒有火(太陽)就不能長。

2、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的至柔、至弱之性是老子最退崇的品格,至柔至弱才能長生久視,水滴石穿,最後終將贏的順利,就是常說的柔弱勝剛強。

3、水甘願往低窪、骯髒之處,處眾人之所惡從不抱怨,順其自然,順勢而下終成汪洋大海。所以說:“水低成海,人低成王、”這八個字是頂級智慧之精華。奧妙無窮……請大家好好悟!自古以來水都是智慧的代名詞,我們都應該向它學習。所以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明白透徹水性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因為水的特性是最接近道。

廣大的朋友們您們好,感謝、歡迎您們的關注、轉發、點贊,不妥之處還請您們多多指教。

謝謝大家……



清靜虛無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要取善避害,掩蓋其惡,這樣容易帶來嚴重的後果。任何生物生長離不開水,說明水的重要性。水害的一面也不能忽視!如山狼海賊,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山洪爆發,洪水氾濫,洪水猛獸,洪澇災害,急流險灘,治山治水,大水沖倒龍王廟……。回到現實,每年教育部門在暑假前,都發學生安全通知也是因為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