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警惕这些野味,避免“病从口入”早看早预防

2月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刊登了来自中国学者的评论:《野味消费与2019-nCoV》(Game consumption and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评论认为,中国民间对于食药同源哲学的痴迷,以及对野生动物具有医疗作用的想象,可能导致自然界中的病毒感染人类。要避免这一后果,需要人们改变以往的饮食、健康观念,做到与自然和谐文明相处。

2019-nCoV也可能具有人畜共患的起源。湖北武汉早期确诊的新冠状病毒病例大多与华南海鲜市场密切相关,该市场出售各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野生动物也有养殖动物。

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冠状病毒不仅能传播人类,其在全世界的其他物种中也很普遍,包括鸟类、兔子、爬行动物、猫、狗、猪、猴子和蝙蝠。它们可导致严重程度各异的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先前确定的两种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便是人畜共患病,并曾引起人类社会中传染病暴发。

除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外,还从以下多种鸟中分离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鸡、麻雀、乌鸦、寒鸦、鸽、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鹅及番鸭等。据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而鼠类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2020年警惕这些野味,避免“病从口入”早看早预防

病毒往往寄生在动物的身上,例如蝙蝠,如果人类再去食用这种动物,会导致病毒传播到身上,传染率高、致命率强、危害性大,都是不得不重视的。其实,就算没有这个情况,在平时也不建议大家吃野味,因为吃了之后,一些危害真的会不请自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0年警惕这些野味,避免“病从口入”早看早预防

相比家中饲养的禽类,野生动物身上有很多不确定的病毒,这些病毒,甚至会与外界的其它病菌进行交叉传播,这种从量变到质变,带来的隐患更大。以寄生虫来说,生活在野外的生物,感染寄生虫的概率更高,如果是家中饲养的动物,在屠宰的时候,经过一些机构的检验,但野味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寄生虫增多,吃进身体中,会引起脏腑部位发生异常变化。

以野鸡举例子,作为常见的野味,很多人都吃过,但是,在研究中发现,野鸡中的寄生虫非常多,一旦进入大脑,对于脑部形成损伤,危害极大。穿山甲也是之前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野味,但是,在穿山甲中有非常多虫蛹,进入身体,损伤脏腑,危险更大。而关于蝙蝠身上,不同种类的病毒,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种病毒都会致命。2019-nCoV也可能具有人畜共患的起源。湖北武汉早期确诊的新冠状病毒病例大多与华南海鲜市场密切相关,该市场出售各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野生动物也有养殖动物。

2020年警惕这些野味,避免“病从口入”早看早预防


官方也随后确认新冠肺炎与市场上的野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月21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紧急通知,加强检验检疫力度,竹鼠、獾等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场所封控隔离,禁止转运贩卖。5天后,三部门再发公告,自1月26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文章提到,在中国,食用野生动物的肉及制品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现代,尽管人们的食物已不需要通过狩猎满足,但食用野味的传统饮食习惯仍然存在。在中国,特别是在广东和武汉所处的中国南方,野味往往被认为是美味佳肴。

作者认为,部分人群对野生动物的肉类和产品的痴迷可能源于中国医食同源的哲学。汉朝的《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然而,由于民间无法完全理解哲学的本质,许多中国人错误地扩大了医食同源的范围,并简单地认为吃啥补啥。例如,吃鹿或老虎的肾脏和阴茎被认为可以壮阳,而吃鱼或猴子的大脑则被认为可以使人变得聪明。

2020年警惕这些野味,避免“病从口入”早看早预防


人们还经常误认为,野生动物的肉和制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中国穿山甲肉被认为有助于缓解风湿病,其血液被认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消除经络阻塞,其胆汁被认为可以消除所谓的肝火(易怒)和改善视力。

作者还提到,直播平台的火热,也是导致病毒传播的一个因素。快手、斗音这类的直播平台上,经常有人做“吃播”,即网红直播自己吃东西。有时他们吃的食物很奇怪也很危险。2016年,有网红直播拿蝙蝠炖汤喝。“吃播”还能看到的野生动物包括非洲蜗牛、青蛙、竹鼠或章鱼。有时,这些动物可能是被生吃的,比如章鱼。

2020年警惕这些野味,避免“病从口入”早看早预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动物极有可能可能感染了各种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