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圍城的流量收割戰:生鮮電商栽了個跟頭,傳統商超趕了個晚集


疫情圍城的流量收割戰:生鮮電商栽了個跟頭,傳統商超趕了個晚集

疫情圍城的流量收割戰:生鮮電商栽了個跟頭,傳統商超趕了個晚集

有人看到貨品不充足、配送不給力,有人看到生鮮電商市場新的增長希望。疫情圍城下,睡醒了的傳統商超開始發力,生鮮電商成了“雷”還是找到了雷“藥”?


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曾經足不出戶、生鮮送貨上門是一種享受,如今成了一種解救。


疫情爆發以來,居民出門買菜成為難題,“雲買菜”成了居家過日子的必備良方。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等新零售平臺在春節期間的訂單量均有2-3倍的增長。同時,物美超市、永輝超市等傳統商超線上訂購量也暴漲。


正經社發現,那些當初依靠模式創新而聲名鵲起的生鮮電商平臺,業務量猛增的同時,也迎來真正的挑戰。


不少消費者投訴稱,和超市擺滿貨物的情況不同,線上訂購雖然方便但卻“一菜難求”,不僅貨品種類少得多,價格高了不少,下單也很困難,一些平臺甚至需要凌晨蹲點才能搶到蔬菜;有時候即使搶到了訂單,也要延誤很久才能送達。


01

流量爆發一菜難求


“誰能想到,有一天熬夜是為了買菜?”


這些天來,主婦們又回到了那個定鬧鐘提醒自己“偷菜”的日子了。


她們甚至從多日以來的買菜經驗中總結出了線上搶購攻略。


比如,盒馬鮮生凌晨12點開放,送貨準時,但拼手速;每日優鮮早上預約最佳,但送貨有延誤;叮咚買菜早上開放,次日達,分量少,價格也高……


在搶購中,主婦們會根據性價比、送貨時長、搶購成功率等多個緯度選擇購菜渠道。


隨著出門買菜難度的增加,正經社發現,儘管傳統商超蔬菜供應量充足,但不少消費者出於安全考慮,更願意在線上採購。


一時間,巨量的消費者湧入生鮮電商平臺。叮咚買菜披露,平臺大年三十訂單較上月增長超過300%,近段時間的訂單量增長約為80%;每日優鮮從除夕至初四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321%,整個春節期間增長3-4倍;京東到家在除夕至正月初三的銷售額比去年整個春節增長540%;盒馬在疫情期間的日均蔬菜供應量是平時的6倍……


對於每個行業來說,疫情的到來都是猝不及防的。由此陡然產生的巨幅流量,考驗著生鮮電商的承壓能力,尤其是在蔬菜的供應能力和運達能力。有不少用戶投訴稱,生鮮電商平臺搶購難度大,即便下單成功,配送也不準時。


對此,叮咚買菜CEO梁昌霖解釋稱,在1月23日就派出100多采購人員奔赴各產地協商菜品緊急供應問題,但由於春節產地放假以及封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最終供向市場的蔬菜仍然少之又少。


每日優鮮CFO王珺解釋稱,儘管產地貨品充足,但受到交通和人力的約束,且沒有大零售商快速組織幹線和銷售資源,以及政府資源解決問題,出現了供應鏈前端大量的蔬菜爛在產地,而後端市場又供應不足的尷尬局面。


盒馬鮮生解釋稱,倉庫的貨是充足的,線上預約不到配送,是下單太多加之春節運力不足導致的。


02

短板暴露機遇凸顯


正經社認為,疫情期間,傳統商超貨品充足,但以模式創新而引人注目的生鮮電商們,不僅貨品種類少,配送也突然變得很不及時。其間儘管有著流量突然大幅爆發帶來的倉促應戰,但兩相比較而言,更多暴露的卻是硬核能力的不足: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嚴重短板。


與此同時,這場衝擊也是貨真價實的危中之機:提供了檢驗以及完善之的最佳時機。


正經社梳理發現,在生鮮電商崛起初期,大部分平臺所謂的模式創新,多是將思維鎖定在流量博弈上,即通過燒錢搶佔市場。以倉儲為例,在生鮮電商領域,前置倉模式是眾多平臺選擇的主流運營模式。


在熱錢湧動的前期,大部分生鮮電商平臺通過密集建倉用以提升城市覆蓋率。在這場搶佔市場份額的戰鬥中,生鮮配送從數日達的不成熟模式一步步優化至隔日達、今日達。


這種重資產投入模式,一方面造成成本損耗巨大,一旦融資不足、資金鍊發生斷裂,剩下的就是一個死字。在這樣的情況下,生鮮電商賽道的選手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燒錢掙扎續命,一個是無錢可燒黯然退場。


另一方面,這也是造成生鮮電商行業虧損常態的主要原因。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88%處於虧損狀態,7%為鉅額虧損。


業內人士對正經社分析稱,理想狀態下,生鮮電商的毛利率在20%-30%;當前,在倉儲、物流等供應鏈各個環節都不成熟的情況下,成本損耗巨大,保守估計成本佔到了總營收的30%至40%,毛利率也僅為10%至20%。


正經社發現,落荒敗走的玩家其實早已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僅僅2019年就有12家生鮮電商企業倒閉,原因多為行業競爭、現金流斷裂以及融資能力不足。


比如,呆蘿蔔在2019年底一夜之間千店關閉;永輝超級物種因虧損問題被上市公司剝離;易果生鮮拖欠1400多萬元債務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京東7FRESH三五年內千店計劃還停留在10多家的規模……


03

商超發力巨頭入場


積極的一面是,儘管目前為止實現盈利的生鮮電商平臺少之又少,但市場和消費者已經培養了出來。


有調研報告預計,2020年生鮮電商滲透率將突破21.7%,市場交易規模突破3100億元。


來自中泰證券研報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0月,生鮮電商行業活躍人數達到2567.8萬,環比上升2.1%,較去年同期增長32.4%。市場的增速給整個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巨大的商機,引得各路人馬競相折腰。這邊廂,巨頭們紛紛開始步入賽道。其中,美團買菜、餓了麼買菜、蘇寧菜場在2019年上半年紛紛開業,京東和阿里在下半年相繼入局。


那邊廂,永輝超市、大潤發、物美超市等大型商超也在一夜睡醒之後,加大了轉型調整的馬力。疫情期間,這些在生鮮電商領域趕了個晚集的傳統商超,也是居民購菜的重要選擇之一。


春節期間,家樂福在美團外賣、餓了麼、蘇寧易購等平臺的訂單量增長了3倍之多;與京東到家合作的本地超市在新年假期期間銷售額比同比增長了4倍。


事實上,2019年以來,冷靜下來的生鮮電商們已經著手探索新的業態模式,關注點也從下游的流量轉移至上游的供應鏈。比如,2019年底,在阿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盒馬鮮生被併入掌管阿里根基的B2B事業群的戴珊麾下,業務與村淘、智慧農業等打通。


接下來,如何在完善供應鏈的基礎上,跟傳統商超爭奪並留住疫情期間爆發出來的這批流量,將是下一個博弈的焦點。【《正經社》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