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

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

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

居家隔离,我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你会觉得无所适从、心烦意乱,这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往往最难忍受的就是失去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所以先给大家一点小建议。

珍惜生命的有限

第一,既来之,则安之。一是面对命运的安排,我们只能接纳事实,不做无谓的挣扎,静候改变的到来;二是面对危险和压力,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稳定,进而调动内在力量和资源去积极应对。

第二,面对外界的混乱,保持内在的秩序。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经被关进纳粹集中营,眼见自己身边的人天天被送进毒气室,其中还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他只能接纳内心的恐惧和悲伤,努力过好生命的每分每秒,最终幸运地等到了解放的到来。

如今,当我们被病毒暂时“围困”时,也需要向弗兰克尔学习,专注于当下的每时每刻。我们可以尝试在有限的条件下,重建一些新的秩序,将每天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多彩,劳逸结合。

在有限的时空中,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趁机恶补短板,或者扩大优势;又比如,看看书或追追剧、做做操或练练厨、听听音乐或陪家人聊聊天……带动家人一起共渡难关。

第三,接纳生活的无常,珍惜生命的有限。佛教常常会用“无常”来描述生活的本质。试想,大至地球在宇宙中运转,看似自转公转十分有序,实则每时每刻都可能遭遇无数小行星的碰撞;小到我们每天走路可能不小心摔跤,生活原本就时刻处于各种偶然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序和规律是一种错觉,无序和无常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安全和有序,正是人类几千年来逐渐为自己创造的生活空间,它就像我们的房屋,可房屋本身却置身于时刻变化的地球之上。

疫情肆虐的同时,前几天成都附近又发生5.1级地震,幽默的成都人民段子就出来了:

“跑还是不跑?先穿衣服还是先戴口罩?往哪里跑?是出门躲地震还是在家躲疫情……刚刚那一瞬间我经历了大脑的超负荷运转!在线求帮助!”仿佛疫情时期的莎士比亚。

于是又有人总结:“2020年原本设计的目标:1.事业有成 2. 赚够100万 3.告别单身 4. 换车换房……算了,就一个目标——活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珍惜生命的有限,因为生活本身太无常,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

当下的“疑病症”只是一种焦虑反应

其实,当下的“疑病症”不是精神科诊断的“疑病症”,而是一种应激状态下的焦虑反应。它会表现为身体、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暂时性失常。

身体方面,压力过大、持续紧张会导致失眠、消化不良、胃疼、肚子疼、头疼、出虚汗、浑身发热等全身性的不适反应。

情绪方面,则表现为过度紧张、恐惧、担忧、害怕、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惊恐不安,情绪失控等情况。

思维方面,压力过大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出现“选择性注意”,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甚至只关心自己担心的信息;还可能会感到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或者无法做出决策。

行为方面,反复咨询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反复和周围人讨论疫情的危险性等。或者坐立不安,有的还会通过重复行为获得安全感,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测体温等等。

应激反应如果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可以逐渐得到缓解,反之,则会愈演愈烈,导致对身心的慢性损伤。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如果是客观的“疑病”,跟现实状况相符,比如身处疫区,的确接触过感染者(或确诊病人),也有较为典型的症状出现,那即便心理压力很大,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不是无端的“疑病”。那就采取相应的防治、检查或治疗措施就好了。

第二,如果现实情况受疫情影响较小,比如从没和感染者接触过,仍然担心自己会得病,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因素更多。如果程度较轻,自己调节,比如尽量坚持正常生活秩序,学习、工作,适当游戏、适当锻炼、适当通过沟通和调侃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和宣泄焦虑情绪;如果程度较重,自己想尽办法也难以克服,可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寻求心理咨询,或通过医疗援助渠道寻求药物治疗的帮助,都能比较有针对性地缓解“疑病症”。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副研究员)

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

作者:徐旋(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送电分公司)

责任编辑:刘博文、tamako审校:董铁莹、陈敏、刘晓终审:愉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