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

影視蜃樓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句詩,是孟浩然鬱郁不得志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孟浩然寫《歲暮歸南山》,把自己前半生的失意潦倒和懷才不遇都鑲嵌其中,讓人讀來幾多悲嘆。盛唐落魄的詩人有很多,孟浩然大概是他們中最慘的一個。

孟浩然其人,一生失意之詩

孟浩然,盛唐著名詩人。被後世譽為山水田園詩第一人,他的才華,不再李白、王維等人之下。李白好歹有過一段時間的風光,而且活得極其瀟灑,作為李白朋友的孟浩然,卻無論如何也瀟灑不起來。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湖北襄陽人。按道理說生在盛唐,他應該能夠混個一官半職,但是終其一生,未曾入仕途。雖然少年成名,而且有鴻鵠之志,但是卻幾經波折。

年輕的時候,學古人隱居,實則是想讓皇帝給自己一頂官帽,沒有成功。後來又去遊歷,跑遍了大江南北,結識了長安的很多高官顯貴,還是沒能躋身上流階層。

一直到了36歲,孟浩然虛度了大把的光陰。雖然結識了很多牛逼人物,而且自己也名聲在外,詩詞文章都得到很多人的吹捧和賞識,卻沒能為自己撈到一官半職 。

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39歲的孟浩然終於明白了,終南捷徑走不通,後門也開不了,只能老老實實回到考場上,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打通科舉這條路。

遺憾的是,躊躇滿志的他落榜了。出師不利,一直對自己的才華信心百倍的他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歲暮歸南山》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一生失意之詩,全在於此。孟浩然一生苦苦追求功名,卻從未得到過他想要的一切。

《歲暮終南山》,千古得意之作

這首詩全文如下: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的不滿和憂憤,在這40個字中被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翻譯成今天的話,滿腹牢騷的孟浩然提筆寫下:

想我老孟也是名滿天下,一肚子的學問和文章,但是卻掛了,這次科舉恐怕放了不少水。也不要再給皇帝上書什麼了,反正宮門也不會為我而打開,我還是老老實實地回到終南山上的破草房裡,度過餘生罷了。

表面上看,我是沒什麼才華,因此才會被英明的皇帝拋棄,而且窮困潦倒,連老朋友都疏遠了。頭上漸漸長出了白髮,歲月催人老,一年又一年,心中總是有萬千的憂愁,無處訴說,晚上憋屈得睡不著,看著窗外的月光照耀下的松林,一片寂靜。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寫的是自己科考不中,雖然頗多哀怨,也怪不得別人,還是收拾行囊回老家算了。但是孟浩然並不甘心,他並沒有去隱居,而是在京城繼續遊走,始終一無所獲,直到兩年後才離開長安。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看似自嘲,實則抱怨。不才看似謙辭,實則是說自己雖有才華卻不得重用,明主看似拍皇帝的馬屁,實則罵皇帝昏庸。至於多病故人疏,則是在抱怨昔日的朋友們不夠義氣。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歲月無情催人老,看得出孟浩然很後悔自己年輕時候虛度了大好的青春,沒有好好複習考試,盡搞些沒用的隱居求仕和遊歷結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首詩的最精彩的一句,“不寐”是心中有事,“窗虛”是心虛慨嘆。行將40歲的孟浩然,有些心灰意冷,也有些心有不甘。難道就這麼清風明月過一生了嗎?他還是希望能夠進入仕途,一展平生抱負。

馮舒評論這首詩: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好在什麼地方呢?寓情於景,把自己的一腔不滿和滿腹牢騷寫的如此清新脫俗,也只有孟浩然能夠做到。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新唐書·文藝傳下》記載:

(王)維私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

王維和孟浩然私交甚篤,一日兩人正於王維府上飲酒作樂,恰逢玄宗造訪。孟浩然一時衣冠不整,惶恐得鑽到了床底下,最後還是沒法瞞過皇帝,灰頭土臉地鑽了出來,著實令人忍俊不禁。

唐玄宗非但沒有降罪於他,反而是他已經耳聞孟浩然的才學,不想因此失了個賢才,便要求他吟詩一首。任誰看來,這都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眼看著機會就這麼來了,擋也擋不住,王維都替他高興。可是不知孟浩然是酒精上腦還是平時積怨太深,他接下來吟出的詩會讓他酒醒後連腸子都悔青。

藉著酒勁,他緩緩低吟:北厥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自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一下子空氣凝固了,前一秒還為朋友高興的王維也愣住了。孟浩然的全詩都透露著一股子有才不被賞識的怨氣,暗含著自己對玄宗的淡淡不滿。這下好了,玄宗聽罷後不禁龍顏大怒,不禁呵斥:“你考不上科舉是你的能力不行,這下還怪罪到朝廷頭上了。朕一向愛才惜才,按你的意思,你的仕途坎坷反倒還成了朕的過失了?”

就這樣,孟浩然因為一首詩斷送了自己的似錦前程,連存心想要拉他一把的王維都反被連累。看來,孟浩然這察言觀色的能力和應變能力著實不適合在官場混跡。

自此以後,孟浩然本人也對仕途失去了最初的熱誠,已過不惑之年的孟浩然也看清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真正地歸隱山林去了。


END.


博書


孟浩然(689-740),盛唐詩人,傳世之作263首,以五言和寫景見長。《歲暮歸南山》乃中晚年作品,表達此生仕途不達,且病患纏身,年歲亦不饒人,故不再追求功名,而要歸隱山野草舍,與松月作伴,聊以自慰: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此詩雖無驚人之句,平鋪直敘,但感情真摯,描寫真切,完全發自內心,絕非無病呻吟。這正是作品的生命力,恰如李白的《靜夜思》,簡單而真實。孟浩然還有一首詩,題為《留別王維》,內容相仿,亦為仕途失意之作,我覺得好於這一首,主要是寫出了生活哲理:"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李白比孟浩然小12歲,兩人志趣相投,友情崇高,從李白兩首詩裡可見一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贈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解其意?我以為,這並非作者寫景抒情,而是讚美孟浩然的人品和詩品:超然世外,無人能及,將會像江河一樣流傳久遠。"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的,李白崇拜孟浩然,深受其影響,一生鄙視功名利祿,成為唐代唯一不走科舉道路的詩人。


劉黎亭


孟浩然最失意時的詩作《歲暮歸南山》,清人馮舒說:(此詩是)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的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六年(728)落第還鄉之時。歲暮,即年末。南山,指襄陽城南之峴山,孟浩然隱居的園廬就在峴山附近。詩題一作《歸故園作》。

<strong>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是大臣等候朝見和上書奏事的地方。《漢書·高帝紀》:“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顏師古注:“未央殿雖南向,而尚書奏事,謁見之徒,詣北闕。”後通稱帝王宮闕為北闕,這裡借指朝廷。

休上書,不再上書自薦。

再也不要上書自薦求官了,回到自己南山破舊的園廬隱居罷!

首聯寫詩人孟浩然求官失敗、怏怏而歸的失望與悲憤之情。“北闕”“南山”對起,“闕”“山”之高峻,“北”“南”之廣遠,從字面上賦予了孟浩然“休”“歸”行為一種孤介的意慨。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多病,並非真指身體多病,《莊子》有云:“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這裡的多病,指的就是“學而不能行”,空有才華,卻不能出仕當官。

才能不濟,所以被明主拋棄,不能當官顯達,連朋友都疏遠了自己。

所謂不才,是反話,實為明主不識自己的才華。他在自己的詩中直言皇帝不識自己的才華,直言朋友勢利而疏遠自己,毫無避諱,展現出孟浩然怨憤狷介之慨。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青陽,指春天。《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因春天氣清而溫陽,故稱。

歲除,歲盡,冬去春來,逼迫舊年除去。

星星白髮,催著年華老去,春光將至,將舊年的日子漸漸逼除。

頸聯寫年華逝去的悲傷。“催”“逼”都暗示著時不我待的內心感受,人生理想沒有實現,而人生的時光不斷逝去,詩人內心的焦急和無奈可想而知。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不寐,睡不著。

虛,月光空徹透明。

愁緒滿懷,讓人難以入睡,松間明月,照著窗戶,空虛透明。

寫明月,用一個“虛”字,透露出人生的虛無感,人生的夢想,志向,不遇於時,不得明主賞識,一切都變得跟月光一樣虛無飄渺了。

孟浩然此詩,可謂寫盡人生失意。滿腹才學,卻不得明主賞識,做不了官,還被朋友疏遠,人生無所成就,歲月卻不斷流逝。

他只能無力地看著這一生無所作為了,這樣的無力感,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

你是否也曾在某一個夜晚,點起一支又一支的煙,內心裡湧動著難以言說的愁緒,人生不斷流逝,而曾經的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曾經稱兄道弟的朋友,也一個一個地遠離了你,沒有人聽你訴說此刻的心情,而你,只能望著窗外的明月,點起一支又一支的煙。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志向,有一些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沒有,還有的已經被我們埋葬,讀孟浩然的這首詩,或訴能激起我們內心的一點感慨,幫我們緬懷那些沒有實現的和已經被我們埋葬了的志向和夢想。

關於孟浩然的這首詩,《唐摭言》和《新唐書·文藝傳》中記載了一個這樣一個故事,王維與孟浩然是詩友,一天,王維邀請孟浩然到家中聊天,當時王維還是朝廷官員,皇帝唐玄宗突然到訪王維住所,嚇得孟浩然趕緊躲在了床底下,但王維不敢隱瞞,奏告了唐玄宗,唐玄宗笑著說:“我早就聽說過他,召他出來見見吧。”孟浩然出來,玄宗問了些家長裡短後,讓他念一首自己的詩,孟浩然就唸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完,說:“我不曾棄人,是你自己不求進吧?怎麼反倒說我拋棄你?”於是將孟浩然放還,自此孟浩然終身未仕。

孟浩然在玄宗面前誦讀此詩,顯然是他認為這是他最好的詩作,但詩中“不才明主棄”這樣赤裸裸針對玄宗的牢騷話,自然會讓玄宗聽了不舒服,不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讓人懷疑。


謝小樓


這首詩是作者歸隱之際的作品,“一生失意之詩”,倒也說得過去,怎麼就成了“千古得意之作”呢,我倒一時沒看出來。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大意是:

““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面遞送奏摺了,返回南山我那破舊的房子裡。

因沒有才能而致君主棄用我,身體又染病痛朋友們離我遠去。

白髮增多逐漸催人老,歲暮已至新春快要臨近。

心懷愁緒萬千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戶一片空寂”。

四十歲上,他去長安應進士舉落第,心情苦悶、沮喪,想上書皇帝又猶豫,遂成此詩。

功名求不成了,那就歸隱田園吧,但是,心底裡是多麼地不甘哪,說白了,就這。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鬢髮已白,功名未就,滿腹的落寞和惆悵,伴隨著漫漫長夜,著實苦也。

作者沒能通過中央政府的考試,仕途就此灰暗,但他仍不甘心,在長安繼續獻賦以求賞識,曾“名動公卿”,他還與王唯結成忘年交(二人的詩作聞名於朝野,合稱“王孟”),賞識他詩才的公卿雖多,但他也終未遂願。此後便一心歸田園,到處去旅遊,“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這首《歲暮歸南山》,文筆厚重輾轉,風格悠遠深長,語言豐富多姿,之所以得到“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的高評,源於劉辰翁的《王孟詩評》中的一句話,“劉雲,他人有此起,無此結,每見短氣。又云,是其最得意之詩,亦其最失意之日,故為明皇誦之”。

據說皇帝也讀過他的這首詩,頗為讚賞。

孟浩然詩句多受好評,緣於他用詞“最為清雅,不求工而自合”,他不過於注重格式韻律,清淡自然,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一一最後我得加上一句感慨,人生短暫,能夠考大學一定要考上。萬一沒考上,那就得學習孟公,喇叭不響調頭吹,真有才就不怕被埋沒。


收復舊山河


《歲暮歸南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作。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覆,風格悠遠深厚,韻味無窮。

  唐玄宗開元年間,四十歲的孟浩然第一次來到京都長安,結識了當時許多著名的詩人,如張九齡、王維等。張九齡是當朝宰相,王維也是朝廷命官。孟浩然參加了進士考試,並在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太學”賦詩,得到了包括張、王在內的許多著名詩人的讚賞,也流傳著孟浩然讓皇帝“栽跟頭”的故事。有一天,孟浩然參加完進士考試來到王維處,不料皇上唐玄宗突然駕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維不敢隱瞞真情,告訴有位詩人躲在床下,唐玄宗得知是孟浩然,因為久聞大名,就讓他出來,當場獻詩一首。孟浩然選出他認為最成功的一首詩《歲暮歸南山》,當皇上聽到“不拋棄你呢?”十分不悅,唐玄宗回去後,生氣地下了一道指令不能讓孟浩然做官,只能回去過隱居生活。詩人在詩中自怨自艾抒寫自己仕途失意的憤悶,表達了自己未遇明主及對世態炎涼的幽怨、哀傷,反映出壓抑人才的封建社會帶給有志之士的痛苦。全詩委婉含蓄,感情複雜深刻,感人至深。落第後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裡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

這首詩看似語言顯豁,實則含蘊豐富。層層輾轉表達,句句語涉數意,構成悠遠深厚的藝術風格。



馬德里的陽光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都毫無保留地表達他對孟浩然的愛意,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詩人,能排在唐詩前五名。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南山:詩人家鄉湖北襄陽的峴山,也有可能是陝西秦嶺一段終南山,自古以來文人筆下的歸隱地。

北闕:皇宮北樓,代指朝廷或君主,《漢書》:“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

敝廬:自己破敗的房子。

什麼意思呢?

不再皇宮等待召見了,我要回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 我沒才,皇帝都嫌棄,我多病,朋友都遠離。 白髮增多,年華老去,眼看新年了。愁思百結, 夜不能寐,明月,松影,寂靜無聲。

顯然,這是首滿是惱騷,怨天尤人的詩,只是孟浩然寫得委婉。本家境殷實,書香門第,天生多才,20歲便以一首《題鹿門山》表達自由散漫,縱情山水的偏好。40歲時卻突然四處求謁,考取功名。那一首出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便是自薦之作。然而第一次趕赴長安科考,就以失敗告終,七年後再次赴長安求仕,依舊落魄而回。這首詩,可能就創作於仕途失意之時。

這句評價出自元代方回的詩評《瀛奎律髓匯評》:“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

為什麼這樣說呢?




1 終結了仕途

孟浩然40歲才赴科考,這與李白40歲才混進翰林院倒有幾分相似,只是李白或因家庭或因性格,沒走科舉之路,而孟浩然雖赴科考,運氣差了點,應試失敗,求謁也失敗,令其大為懊喪,現實無情地粉碎了孟浩然在政治上曾抱有的幻想。自此,本就清高自負的孟浩然真的就心灰意冷,要棲隱山水之間了。李白說他“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也真符合孟浩然清風高山般的隱逸形象。

有史料記載孟浩然求仕失敗是因為這首詩。《新唐書》《唐才子傳》都記載了孟浩然因這首詩被唐玄宗棄之不用,放還襄陽的故事。孟浩然的好友眾多,經王維或者張說推薦,孟浩然得以在玄宗面前一展才華,誰知玄宗看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時,惱然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儘管此詩寫得如此婉曲,玄宗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君王一句話,於孟浩然而言,是致命的,從此便真的與仕途無緣了。

為何“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字面上理解,這句話說得極其謙虛與真誠,孟浩然自認才華不夠,辜負了明君。然而仔細想想,這句話很有骨氣的,沒有才能被拋棄,抱怨君主對自己才華的否定,身體多病被疏遠,直懟現實批判人情的冷漠。只是孟浩然委婉表達而已,沒有像李白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般激憤!所以,唐玄宗才如此憤怒!

這個故事類似於柳永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也因這句詩而黜落了柳永。柳永自此也美其名曰“奉旨填詞”了。

可見,文人都有倔強的臭脾氣,若委曲求全只為一官半職,倒不如浪蕩江湖,瀟灑自在!人格尊嚴永遠是正直的文化人不可撼動的底線!孟浩然也榮幸得成為史上第一位因一首詩而被皇帝遠黜的文人。

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我是有質疑的。舉薦人是王維,或張說,甚至李白,版本眾多,人云亦云的成分多。孟浩然的詩作很多,能以“氣蒸雲夢澤”來向張九齡自薦,能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令太學滿座驚歎,怎麼可能以一首惱騷詩向玄宗自薦呢?

然而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仕途有渴望,卻也給自己留了退路,回到南山敝廬,迴歸田園生活。他是侍才孤傲的,就算做了官,也會像陶淵明或李白一樣,因為個性的原因而被統治階級疏遠,當不了長久的官。後來,被張九齡召至幕下的孟浩然,沒做幾天官便離開了。文人的正直與浪漫,註定與官場相抵,他們的世界就是一支筆的自由揮灑而創造個人的藝術之境。

所以,無論是否因這首詩而被統治者棄之不用,孟浩然都因個性與追求的原因,被絕於仕途,這是沉痛而無奈的,這首詩是其心志的自白,失意沮喪之作。

2 成就了詩名

雖然君王一句話,扼殺了一個文人的政治熱情,卻成就了一個詩人的千古美名。


於孟浩然而言,他的人生是不圓滿的,甚至是失敗的,同為好友的王維,張說官場得意,而自己卻一事無成,這種挫敗感與失意感,不自覺地流露在詩句中,“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然而,正是這種抑鬱患失的感情,使得他更專注於詩,對山水田園的發現與領悟,比別人更為深刻,更為美妙。原本只是一種惱騷的發洩與借山水田園風光來安撫一下受傷的心靈,詩人卻寫出千古佳句來。在我們看來,這些清淡自然,如同山間清風,江上明月的詩句,卻給大唐詩歌,甚至是整個詩歌藝術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這都得歸功於孟浩然與仕途無緣,而居於尋常山水田園間。

(1)自然山水田園詩第一人

孟浩然是初、盛唐過渡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李白、杜甫。

初唐流行的宮體詩,尤其注重詞藻,甚至是奉和應制之作,還有古體詩,大多詠物,主題思想上並無多少深刻,孟浩然的詩從初唐風行的詠物、應制等狹窄題材中解放出來,反映山水隱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諧優美的意境,而自成風格。

孟浩然擅長五言短篇,初唐四傑開創的詩風到他這裡,更為成熟,內容上也更注重個人情懷的抒發,山水之境其實是自我之境,這是以前所沒有的。

聞一多說:“由初唐荒淫的宮體詩跳到杜甫嚴肅的人生描寫,這中間必然有一段淨化過程,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風格。”




(2) 文字清透乾淨第一人

自陶淵明以後,可能沒有哪個詩人筆下的自然世界再讓我們無限嚮往的,直到孟浩然的出現。

孟浩然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故鄉鹿門山隱居,或在吳越等地漫遊,他是個宅詩人,偶爾也是個窮遊愛好者,他以自然之心觀自然萬物再付諸筆墨語言。

他的文字乾淨極了,他的意境清靜幽遠,又帶著點哀愁。杜甫稱他:“清詩句句盡堪傳。”

“天邊樹若薺 ,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 ,共醉重陽節。”(《秋登蘭山寄張五》)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

他的自然詩比陶淵明少了苦澀味,又比王維的多了煙火氣。他的山水詩對李白是有很大影響的,寫自然山水,寫個人情懷,是“真風景與真性情”!

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

(3)唐代隱逸瀟灑第一人

說到隱居不仕,除了陶淵明,唐代眾多詩人中,寫隱逸詩不少,然而真正隱逸的,恐怕只有孟浩然。

孟浩然是有個性的詩人,一言不合就回鹿門山,這是他的精神棲息處,他有過兩次求仕機會,失敗了就徹底死心了,換另一種活法,且活得讓別人羨慕,陶淵明也是讓人佩服他辭官歸隱的勇氣,但卻沒幾人羨慕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清貧寂寞的農村生活,但孟浩然不同,他筆下的生活是“巖扉松徑長寂寥 ,惟有幽人自來去”的幽雅清靜。

孟浩然是第一個將山水田園生活寫出真正樂趣的人,自然,隨意,愉心,早於王維,影響了李白。他也是唐朝文人中第一個將歸隱付諸實際的,不拖泥帶水,與仕途絕裂後,再也不抱幻想的詩人。這種果斷,緣於他對自身的清醒認識。他是主動的,而不是像李白縱情山水是被官場所不容的一種反抗。

聞一多說他:“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

率性而為,瀟灑人生,孟浩然似乎擺脫了讀書人匡濟天下,功成名就的套式,而有道家自然無為的風流。

在人人都講究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和平盛世之時,孟浩然卻以迴歸自然為樂,開創一種新詩風,表達生活的一種美好與生命的自由之真,這是整個唐詩最出彩的地方,孟浩然起了一個很好的開頭,雖是失意之詩,卻能涅槃重生,譜寫新詩篇。


一綠浮芳


為什麼說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歲暮歸南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歸隱之作,詩中發洩了一種怨悱之情。首聯兩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頷聯兩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頸聯兩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尾聯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覆,風格悠遠深厚,富有韻味。

原詩: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陳述已見,

返歸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

沒有才能才使君主棄我不用,

又因多染病痛朋友與我離疏。

白髮漸漸增多催人慢慢老去,

歲暮已至新春已經快要臨近。

心懷愁緒萬千使人夜不能寐,

松影月光映照窗戶一片空寂。

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大約在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複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像孟浩然這樣的才子,一生追求功名無望,看來有些事情確實不能強求,冥冥中自有安排。也是詩人在這種境遇下,寫出了這首千古流傳的佳作,故可以說這首詩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墨劍詩聯匯


孟浩然的這首詩,說是一生失意之作,是沒有問題的,要說是千古得意之作,似乎有點過了。不過,這首詩確實反映了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慌慌張張心急火燎地追求仕途,卻始終不得門路,從而腦子發昏,寫下這首據說是影響了一生的詩。



唐代科舉考試,為出身並非高門大族的讀書人,造了一條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道路。他們可以通過詩文走向仕途。但科舉考試的制度設計,很顯然是不完善的。它沒有糊卷制度,考官和考生之間可能互相認識,甚至是考官的學生。所以,在唐代考生必須要拜見考官,最好拜見那些文壇領袖,然後文壇領袖推薦的話,那麼就可以名滿天下,考試的時候,就容易多了。

所以,唐朝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是去遊學,另一方面,是拜見文壇的牛人,好獲得推薦。杜甫漫遊京師十多年,王維在岐王宅裡尋常見,白居易拜見顧況等,都是如此。

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其實是完全失去了自我。

他是個性格矛盾的綜合體。

他是個豁達灑落之人,但又跳不出紅塵,

他是個快樂高蹈之人,但又時時為仕途不順而焦慮不安。

他的詩歌中,自有一種天真天然與逍遙,實際上,四十歲之前,他其實就是個裝的狀態。

孟浩然去考過進士,沒考上。在太學也曾經以微雲淡河,疏雨滴梧桐的名句,震驚四座。但是考運實在不行,就是考不上。所以孟浩然始終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下,他的詩中始終有些酸氣和怨氣。據說,正是這首發牢騷的詩,被唐玄宗看到,唐玄宗認為這冤枉了他,所以孟浩然的仕途就玩完了。這和宋朝的柳永,因為一首詞得罪了宋仁宗一樣。《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傳說孟浩然在王維的官邸做客時候,唐玄宗來了,孟浩然無處可躲,只好躲在桌子底下,唐玄宗叫他出來,知道他是大詩人孟浩然,就讓他走幾步,弄首詩聽聽,孟浩然也是腦子發昏,就唸了這一首。其實,孟浩然得意之作有不少,同樣是去找工作,他在張九齡那裡,唸的一首詩就很好。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顯然,這首詩應該是唐朝干謁詩中的極品,無論是豪放的風格,雄渾的境界,還是含蓄的求職,都是恰到好處。而在唐玄宗面前唸的這首詩,完全滿滿地都是抱怨。這首詩通篇都是在埋怨自己,充滿了自責,充滿了自怨自艾,實際上,矯情的孟浩然,更多地把自己考不上進士的結果,歸罪於社會。或者說,他顯然已經開始怨恨體制了。這個對知識分子來說,是個極為要命的事情。

“北闕休上書”,表面意思是說,還是算了吧,不要再費力氣給朝廷上書了,還是“南山歸敝廬”吧,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南山,看流水悠閒白雲無心。很顯然,孟浩然還沒有失去機心,畢竟休上書和歸南山,絕不是自己的心願,而是不得已也。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令人讀來自有餘味。 精通藝術的唐玄宗,一聽就明白,原來這孟浩然一肚子都是埋怨啊。


高潮來了:

“不才明主棄”,表面上說自己能力不行,實際上,這就是假裝謙虛。孟浩然是相當自負的。曾經說自己“詞賦亦頗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懷才不遇呢?很顯然是沒有遇見明主。這本來是獻媚之詞,然而馬屁拍到馬腿上,事與願違。“多病故人疏”,說的更加淒涼。意思是說自己多病,連朋友們都疏遠了自己。

孟浩然先說沒有遇到明主,後說沒有老友推薦。這孟浩然無意之中就得罪了唐玄宗和張九齡王維等推薦他的人。

最後兩句就是描寫自思緒縈繞,焦慮難堪之情態。

“松月夜窗虛”,寫得好啊。其實哪裡是夜窗虛,是心虛啊,是孤獨寂寞啊。“虛”字更是語涉雙關,把院落的空虛,靜夜的空虛,仕途的空虛,心緒的空虛,包容無餘。

孟浩然這首詩,成功地得罪了唐玄宗,也成功地讓自己徹底對仕途絕望,從而讓自己走上了另外一天道路,就是走出焦慮,走出紅塵,回到自然山水之間,從而讓自己在四十歲之後,徹底看透了人生,也讓自己活的美好起來。


好玩的國學


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這首詩是“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我們看是否有失偏頗?

第一,孟浩然早年尋求仕途,但是屢考不中。

第二,渴望名人將他引薦給唐玄宗,張說做宰相時,孟浩然為張說內署。有一次,二人恰碰到了唐玄宗,張說便把孟浩然引薦給了唐玄宗,孟浩然便給玄宗詠頌自己的詩,說道“不才明主棄”時,另唐玄宗很不高興,所以也沒賜個一官半爵的。

第三,張九齡做宰相的時候,招引他,可惜因為直諫敢言張九齡不久便被罷相,孟浩然的仕途之路也就終結了。

也就是說,孟浩然一生根本沒得意過,他不像張九齡、李適之等人,在宰相位置上被罷免,所以非常失意。而孟浩然想當官都想的有點瘋了。我們看他的詩: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是送給張九齡的,尾聯非常直白的告訴了張九齡自己的心思。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前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轉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倒數第二句,也是想著誰能引薦他。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這首詩寫盡失意,第三句直接寫了,現在當官的誰能幫助一下自己呢?

總之,孟浩然一生求官不得,鬱鬱而終,《歲暮歸南山》只是他“一生失意之詩”的其中的一首而已。不見得比《春曉》好!


讀史思辨


孟浩然,字浩然,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大家耳熟能詳的《春曉》、《過故人莊》等都是他的作品。可是這樣一個富有才華的人卻終身不得志向,後來他便隱居了山林。雖然他的人生經歷單一,導致他的詩的題材簡單。但是他的詩又自成一派,詩的文字樸實無華,內涵豐富。於是後人將他和王維並稱為‘王孟’由此可見孟浩然在當時的地位之高。那麼孟浩然的一生究竟經歷過了什麼?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不惑之年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非常苦悶。遙想自己“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年少之時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今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等名流讚譽,頗具詩名,可應試還是失利了,不免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表明心意,展示才華,以求功名,但又十分猶豫,進退不定。這首詩《歲暮歸南山》正是在這種心緒極端複雜的情形下寫出來的。落第後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裡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在應試落第後,詩人王維曾經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兩人正酣談之時,恰逢玄宗皇帝駕到。孟浩然布衣白身,在此翰林院不合規矩,王維也難說清楚,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床下。玄宗皇帝見王維面色緊張,談吐侷促,更見床下外露衣襬,於是微微一笑,似有深意。王維何等聰明,知道事已難飾,不敢欺君,道出實情。玄宗皇帝沒有生氣,更沒治罪,得知面前這位正是已頗具詩名的孟浩然之時,便命他作詩。出了先前的事情,浩然驚魂未定,一時不知從何言起,只好把前幾日新作的《歲暮歸南山》吟誦一番。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臥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聽到這裡,玄宗皇帝有些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即你不求為朝廷效力,我也不曾棄你,為什麼你反倒誣賴於我呢。既然如此,你還是回去吧。於是,便打發孟浩然回了老家。

往後的日子裡孟浩然就過上了悠然自適的生活,他經常和朋友們一起四處遊歷。這期間他還結識了向李白,王維這樣的大人物。他們也都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耳熟能詳的《春曉》也就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詩的字數雖然不多,但是詩的每一個字都用的非常的巧妙。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春天生機勃勃鳥語花香的畫卷。不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後來他還故地重遊,去到了他以前的居住過的地方,在那裡他感受頗豐,寫下了《過故人莊》這首經典的詩篇。這首詩也將他灑脫的詩人情懷錶達出來,詩中有畫,並且語言樸實無華,但讀起來有非常的生動。往後的日子裡孟浩然寫了許多這樣的詩篇,他的詩清新自然,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內容清新淡雅,充滿詩意。他的詩總是會伴隨著各自景色,或田園、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築,無論是什麼,孟浩然總是能以這些最簡單的事物,傳達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誼。孟浩然的一生是坎坷不得志的,雖然他一直都沒有實現他自己進入仕途的政治抱負,但是他用他的才情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這些詩篇使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可愛可敬的詩人孟浩然,所以有人說孟浩然的終身不得志也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