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描寫了一種怎樣的心境?

書劍客申聯軍


問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描寫了一種怎樣的心境?


前言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是一首干謁詩,因此又名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一、孟浩然與王維的干謁故事

干謁詩類似於自薦信,這首詩就是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一封自薦信。張九齡當時擔任唐玄宗的丞相,他對於孟浩然還是很欣賞的。不過張九齡卻沒有幫上孟浩然的忙,只是在自己被貶謫以後,邀請孟浩然去做了幾天幕府。

和孟浩然齊名的王維也曾經干謁過張九齡,可惜也沒有起到什麼用。王維也寫了一首詩: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步簷青瑣闥,方幰畫輪車。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上張令公》

張九齡並不是不想幫孟浩然,估計他自己雖然是個丞相,但是沒有太大的能力。

根據唐朝薛用弱 《集異記》的記載,王維後來走玉真公主的門路,被內定了狀元。

而被王維擠走的原定狀元叫做張九皋,這個張九皋是不是很眼熟,因為他是張九齡的親弟弟。

二、孟浩然的干謁詩

據說孟浩然這首詩寫在開元21年(733)年,孟浩然45歲時西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不過也有人說張丞相是指張說 。至於到底是誰張說還是張九齡,老街也搞不清楚,不過與詩無關。下面簡析一下這首詩,看看孟浩然是怎樣求人的。

前四句寫景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八月份雨水正多,水漲平堤,天水一色。 湖上霧氣蒸騰,籠罩雲夢澤。遙望寬廣遼闊的湖水, 有波湧撼動之感。

後四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出句是比體(比喻),對句是賦體(直說),我想渡江卻沒有船,說的很委婉其實就是想做官卻沒人引薦的益思。自己做不了官,卻要說在盛世之下不為君主效力是讀書人的恥辱。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還是比喻,我就像一個坐觀釣翁之人,只有羨慕的份了。 言外之意,麻煩您張丞相給推薦推薦吧,說不定咱也是姜子牙一樣的人呢。

三、半古半律

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

這首詩一般被歸為五言律詩,不過這首五律的第一句就不是律句。這種情況在盛唐時並不少見,例如崔顥的《黃鶴樓》上半首古體,李白的《夜泊牛渚感懷》不對仗。

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第一句,“北闕休上書”, 仄仄平仄平,也是這種句式,看來孟浩然挺喜歡這種有古風特點的句式。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歲暮歸南山》

結束語

孟浩然這類半古半律的律詩,在陳子昂、王維、李白、崔顥等初盛唐詩人作品中常見。這些人其實都能做標準的格律詩,估計是比較喜歡這種擬古的風格吧。

孟浩然年輕時隱居不仕,中年以後才出來求官,可惜屢試不第。不過倒是交了不少好朋友,如李

白、王昌齡等人。

據說孟浩然家境富裕,做不了官沒關係,南山歸敝廬的生活也不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r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r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r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r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r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r

白話翻譯:\r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r

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r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r

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r

這是孟浩然投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當時孟浩然西遊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r

後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r

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r

全詩以望洞庭湖起興,由“欲濟無舟楫”過渡,對於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進行了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使此詩實際上成為山水傑作。



詩人王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孟733年西遊長安,寫此詩贈當時的張丞相,希望得到賞識錄用。為了保持身份,寫得委婉,極力泯滅干謁之跡。

首二句寫湖水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廣袤,容匯百川。頷聯二句古稱名句,上向虛擬想象,視通千里;下句取景眼前,如實勾勒。顯出洞庭湖不僅廣闊壯美,而且充滿活力。

後四句抒情。想渡水,無舟可乘,欲閒居,有負聖朝。向張丞相表明心跡,說明自己出仕求官之情。末二句又巧用《淮南子說林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典故,說明自己只能徒羨他人仕途有路,熱切希望丞相加以援手。

詩人在歌詠山水時,抒發了經世致用的積極抱負,情感激越自信,典型地體現了盛唐時代精神。作為干謁之作,此詩寫得不卑不亢,措辭委婉,既點明自身所求,又不失身分,不露寒乞之相。在藝術上顯得十分成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學而時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與另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並稱“王孟”。

唐朝時期,進行科舉考試時,知貢舉等主試官員除了詳細批閱試卷以外,還有權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譽決定去取。所以,當時在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以及與主試官關係特別密切的人,都可以推薦人才,參與決定名單名次,謂之“通榜”。

因此,那些應試舉人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大多將自己平日的詩文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之前送給那些權貴名流,以求推薦,此後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


也有些舉人將平日的詩作直接送呈禮部,供主持進士考試的禮部官員作參考,稱為“納卷”。納卷雖好,但還是沒有行卷有效。

孟浩然也不例外,他在西遊長安時,為了走上仕途,便寫了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唐朝時期,中書令為首席宰相,在三省長官中位居第一。

孟浩然寫這首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推薦。這種“投贈詩”也稱為“干謁詩”,類似我們現代的自薦信。

孟浩然贈給張九齡的“求職詩”,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時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表達了當時詩人積極的濟時經世的強烈願望,想做官而沒有途徑的迷茫心境。


一簇新葉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裡。“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雲、夢二澤,“雲、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雲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後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嶽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湧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雲夢澤”),讀到這裡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隻;生活在聖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閒居,這實在有愧於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濟”,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槳,這裡也是借指船。“端居”,閒居;“聖明”,聖明之時,這裡指太平時代。最後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的願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裡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於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徵,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裡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且聽楓吟


唐代詩人孟浩然這首《望洞庭湖》即《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全詩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作於公元733年,也就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應試之前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擔任中書令的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其實這首詩放在現在來說就是一封委婉的求職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孟浩然想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

詩中的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而張丞相即當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唐代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張九齡在當時還是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也是著名的詩人,為人正直又憐惜人才。

孟浩然當時寫給張九齡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干謁詩。在唐代,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也許知識分子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通過寫詩表達自己的願望。

這首詩的前面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面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詩的開頭兩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裡。“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寫作者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這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湖的廣闊,目光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雲、夢二澤,“雲、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雲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後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嶽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湧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

  這裡的“氣蒸”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詩中後面四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作者筆鋒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九齡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裡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國學小知識: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後人把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小可時間


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

詩中對於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進行了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使此詩實際上已成為山水傑作.


愛上學習教育


答:希望能幫到你。

1、八月之秋的洞庭湖充盈浩淼,高漲的湖水與綿延的湖岸齊平。交相輝映的水色天光,令人感覺格外清闊舒朗。雲夢大澤豐沛的水氣冉冉蒸騰,呼嘯奔湧的波浪彷彿要撼動整個岳陽城。我想要渡水而過,卻沒有木蘭舟楫。作為閒人,我羞愧自己在這清明盛世中的無所作為。旁觀那些持竿垂釣的人,是那樣的逍遙自在,我卻只能空有一腔羨魚的情懷。

詩的開篇描寫遠景,奔騰的無涯野水,高遠的無際碧天。“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一名句中的兩個動詞“蒸”和“撼”用得尤為精彩,讓人如臨其境的震撼。詩人拉到近景,白茫茫的水氣潤澤著洞庭的生靈萬物,雄偉的岳陽城在洞庭湖的襯托下也變得渺小。詩人用磅礴的詩筆突出描寫了洞庭湖的浩然宏闊和無限生機,也暗示了自己才學和胸襟的廣博。

在詩的後四句,詩人含蓄地帶入了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用“欲濟無舟楫”,暗示自己在太平盛世因為投奔無門,前途受阻。垂釣者,代指張九齡。詩人說自己很欽佩張丞相,也希望自己能像魚兒一樣被張大人賞識看重。看著身邊的好友們都有了好的前程,詩人唯有在無奈中空自羨慕。羨魚,用典。出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詩的前半部分氣勢雄渾磅礴,後半部分氣韻深沉溫婉。也許有人會不懂,為什麼這首唐詩前後的風格如此迥然不同,直接反轉呢?我們先看看詩的題目,《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寫的是一首投贈詩,古稱干謁詩。也就是古代的文人才子們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給某個權貴人物寫首贈詩毛遂自薦一下。不但要在詩中含蓄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才華志向,也順便褒揚一下大人物的賢達。孟浩然的這首詩就是懷著這樣的目的,寫給當時朝中的實權人物宰相張九齡。

孟浩然青年時代自恃才高,加之對當世時事不滿,乾脆隱居鹿門山。後來雖然有心出仕,奈何應試不第。他曾經在太學賦詩,一言既出,四座皆驚。這樣一位堂堂士子,可以說是一身傲骨,滿腹才華。所以他借洞庭湖之磅礴震撼,含蓄地在前四句表達出自己博才和抱負。但是畢竟要有求於人,不能一味的“剛”,還要適當的“柔”。但是“柔”不等於搖尾乞憐,還要保持文人的清高和尊嚴。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構思技巧和寫作功力在其中,於是在後四句裡他委婉地表露出自己期盼得到援引,能做出一番事業的渴望心情。

孟浩然的這首傳世之作,雖然前後風格截然不同,卻是銜接自然,毫無違和之感。不過遺憾的是小詩雖然寫得雄渾高妙,也得到了宰相張九齡的誇讚,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卻依然沒有絲毫起色。幾年後孟浩然被張九齡召入荊州幕府,不久他便辭官回鄉,最後歸隱終老.

2、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全詩賞析

氣蒸雲夢澤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hán)虛混(hún)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作品賞析: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

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

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虛,指高空。

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裡。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雲、夢二澤,雲、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雲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後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

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嶽陽市。

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湧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雲夢澤),讀到這裡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

氣蒸雲夢澤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隻;生活在聖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閒居,這實在有愧於這樣的好時代。

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

濟,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槳,這裡也是借指船。

端居,閒居;聖明,聖明之時,這裡指太平時代。

最後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

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的願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裡說徒有。

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於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徵,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

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

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

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

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

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

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

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

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

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

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

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

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

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

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

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

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

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

太清,就是天空。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裡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

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

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











魅力華夏文化中原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自薦詩,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寫給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就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因其借用洞庭湖的景色,表達比較委婉,細細體味才能感受到味道。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體。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闊也極涵渾,與天相接,汪洋開闊,潤澤著千花萬樹。

“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至湖的滋養,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波撼”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岳陽城猶如一小島,更顯得洞庭湖的廣大,而且充滿活力。

“欲濟無舟楫”這句的意思是想要過去卻沒有船,作者而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已還在野之身,要找個出路卻沒有人引薦就像“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這裡的“聖明”是指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作者向張丞相表白,說明自己目前狀態並非所願,出仕求官還是心之所向,只是找不到門路。

”垂釣者“這裡指的以張丞相為首的當朝執政的人。最後這兩句是作者進一步呼喊:執政的張大人啊,你能夠主持國政,我十分欽佩,但是我不能出朝為官追隨你左右,只有羨慕之情。這裡含蓄表達作者想請張大人幫忙引薦。

這首詩借景抒發作者的想法,含蓄,不落俗,不卑不亢,不露乞,不失作者身份。


微笑月亮yy


心情?

想當官唄!

別不信,小可說的是實話!聽灑家一一道來,就是在下所言不虛耳!

先看標題有一個“張丞相”,就是張九齡,巧的是這個張九齡也是一個詩人,而且是一個牛逼到不行的詩人。“天涯共此時”是他的,唐詩三百詩裡第一首也是他的。

同樣是詩人,為毛他成了丞相,我特麼卻在隱居輕遊?會不會有人說我在扯淡?接著向下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涵虛就是水中天的意思,而這個天就是太清。引伸為我眼中的世界,天指的就是仕途,是官職,是孟浩然的虛榮心。但是天太高了,他夠不著呀,哪怕天映在水裡,也是虛的不是?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端端地好句,氣韻渾然,雄壯千古。不要說這是形容景色的壯美,根據下一句完全可以解釋為大唐盛世,天子的威儀和恩德加蓋四方,讓所有人心生感應,尤其是小孟同志。所以這個氣,指大唐氣運,這個波指大唐生機。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恰恰因為這一句才證明此詩就是想做官兒,我想當官兒,但是沒有人牽線搭橋啊(欲濟無舟楫),所以我空有滿腹才華,我不應當呆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這是赤果果的恥辱啊!(端居恥聖明),古人不是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麼?可是皇上啊皇上,您倒是開個價呀!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垂釣者就是張九齡,因為他在這江湖風景之中(入朝為官),而小孟只是一介平民,所以只能是眼巴巴地羨慕嫉妒恨。

最具諷刺意義的便是,後來的後來,孟浩然果然到了長安,用詩歌打篇長安無敵人,果然惹來了皇上,只不過是微服私訪,嚇得孟浩然鑽到桌子底下去了。唐明皇說,出來吧,小子。朕知道你詩寫得牛逼得不要不要的,來來來,你最近寫什麼好詩沒有,讀給朕聽聽。

他當時應該讀這一首的,因為這一首是馬屁詩,一會會誇得皇上龍顏大悅,然後加官進爵,可惜他當時不知道是吃錯了藥還是怎麼滴,偏偏說什麼“不才明主棄”,惹得唐玄宗好不生氣,你如果在詩裡說不想當官,朕根本不會來見你。你又沒和我說你想當官,又為何冤枉我拋棄你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就是背錯一首詩的結果!

所以,童鞋們,這首詩告訴我們,詩不是亂背滴!

自嘲(小可歷來是先寫評論,再去網上翻別人的賞析原來早有人說這詩是表達小孟想當官了,汗顏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