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泉洪


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其实齐国的心态还是比较好,别看古代打仗用的是剑,齐国人可没有一点亮剑精神,他们就两个字投降。

其实齐国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齐国是唯一一个被六国联合殴打过的。秦国虽然也曾面临六国合纵,但那次齐国、楚国都是打酱油。此后的合纵就最多只有五国。而齐国,却实实在在遭遇了六国围殴: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魏、赵、韩、秦联军攻入齐国,而楚国名为救援齐国,楚将淖齿带领军队当了齐国丞相,却把措不及防的齐闵王抓起来杀了。这一战打断了齐国的脊梁骨,也让齐国从此对关东五国心怀怨愤,懒得参合他们和秦国的事。

从此,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秦灭其他六国时,齐国可是乐坏了。

秦国灭韩,齐国人保持沉默,淡定吃瓜,韩国打过我,我犯不着为韩国灭亡难过。

秦国灭赵,齐国人继续保持沉默,淡定吃瓜,这时大部分齐国人心里还是很开心,赵国一直跟齐国作对,是老齐人的仇人。

秦国灭魏国,齐国人乐坏了,仇人死一个少一个,多好的事情啊。

秦国灭楚国,齐国人不吃瓜了,改成吃肉了,因为齐楚一直是好朋友,然而楚国这个朋友不地道,背信弃义。

遥想当年,燕昭王用苏秦合纵坑齐,又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联军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而且把齐闵王给杀了。此时,楚国人居然保持沉默淡定吃瓜,边吃瓜还看白戏,坐收渔翁之利。

秦国灭燕国,对齐国人来说简直是大仇得报,齐人家家户户放鞭炮!燕国合纵六国坑齐之后,齐国国力受挫,对六国态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国,厌楚国。后来齐国人策略也是远交近观。公元前237年,齐王初访了秦国,秦王在咸阳设酒热烈款待齐王。

在秦并天下的时候,齐国内也策士游说齐王建合纵攻秦,齐王建考虑秦齐之间一贯的友好往来,就没听从。直到秦并天下,就剩一个齐国。

其实齐国当时还是非常的强大,想当年,齐威王在的时候,在田忌和孙膑两位治国能臣的帮助下,齐国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就算是当时的秦国也要害怕三分。

不仅如此,在秦宣王时代,齐国还曾经和秦国一起相互称帝,由此可见齐国的国力之前强大。

齐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比如今天的青岛就在古代齐国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一直以来齐国都依靠其在沿海地区的资源变得非常富裕,其不仅出口大量的食盐,同时还开辟了海上贸易,所以从这个来讲,在战国时期,齐国是最具有经济实力的,我们都知道战争的双方最终拼的就是经济,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齐国就算是孤家寡人了,也有和秦国斗一斗的实力,为何就轻易投降了?其实在秦王在确立彻底歼灭6国之际,就制定了一个非常周全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搞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并将齐国作为了最后需要被灭的国家。

那么这个计划为什么可以得到实施呢?原因就在于齐王田健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握齐国的是齐国太后以及太后的弟弟后胜,同时后胜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所以秦国的使臣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经常送给后胜各种财宝和美女,最后齐王在后胜的谗言下选择了和秦国休好。如此秦国就有了足够的能力和机会把其他五国一一歼灭。

当然,秦国将其他的五国全部灭了之后要把齐国灭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奈何这个时候的齐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齐国了,其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孙膑一样的军事天才了。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王贲为将,由燕境入齐直趋齐都临淄,齐国毫无防备,无兵将可用,齐相后胜力劝齐王建投降,齐王建知道再做无谓的抵抗已没有什么意义,遂不战而降,齐国人投降的时候心态很好,大仇已报,拼死抵抗何必呢?!而且秦王还许诺了优厚的待遇,毕竟曾经是盟友嘛~!

可惜的是,当初秦王许诺给齐人王公贵族的待遇都没有实现,齐王建的结局也非常的悲惨,被秦国囚禁同时不给食物,最后建王就这样被饿死了。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葛大小姐


齐国最后单独面对秦国时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统一的百年战争中,齐国确实表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其他五国都是努力抗争过的,连最弱小的韩国还知道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国力,燕国太子丹还派出了荆轲去刺杀。而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但这个也不能光怪齐国。

首先,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原本受秦国威胁就少,秦国后期也一直笼络齐国,所以齐国对秦国敌意不强。

其次,齐国是唯一一个被六国联合殴打过的。秦国虽然也曾面临六国合纵(前318年,楚怀王为合纵长那次),但那次齐国、楚国都是打酱油。此后的合纵就最多只有五国。而齐国,却实实在在遭遇了六国围殴: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魏、赵、韩、秦联军攻入齐国,而楚国名为救援齐国,楚将淖齿带领军队当了齐国丞相,却把措不及防的齐闵王抓起来杀了。

这一战打断了齐国的脊梁骨,也让齐国从此对关东五国心怀怨愤,懒得参合他们和秦国的事。

其三,齐国本身对得失也看的比较淡。战国时候的齐国,本来是春秋时陈国的宗室,因为陈国内乱逃亡齐国,改姓田氏,逐渐掌握齐国大权,然后在战国初期篡了原本齐国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说,齐国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权,齐国老百姓也已经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对亡国也看的不如其他国家那么惨烈(其中民心最惨烈的当然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国楚)。

因此我们看到,齐国在最后关头的表现,可以说是昏庸,也可以说是淡定。在贤明的王后去世后,齐王田建任用后胜为相国,后胜和齐国的官员多受了秦国的贿赂,不作战备。等到秦灭五国后,即墨大夫建议他出兵支持三晋和楚国的贵族官员反攻秦国,他也不听。

这样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势,显然他并不是想不到秦国会来攻打齐国,只是懒得抵抗,也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一路势如破竹,齐国人根本没有抵抗。秦王劝降齐王田建,说封他五百里之地,齐王就降了,结果被秦王迁到共地活活饿死了。

他只是没想到秦王会如此残忍,如此不守信吧。毕竟还是个糊涂虫。


巴山夜雨涮锅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六国之中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正是当年强盛不可一世的齐国。在其他五国皆已成为秦国领土的情况下,齐国的命运早已不可逆转,说白了,做不做垂死挣扎都没什么意义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秦王嬴政灭六国的先后时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弱,在秦国强大国力的震慑下早早就依附于秦国,但韩国所处的位置却非常特殊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就必须要先灭韩国,因此,嬴政派出内史腾为主将,发动灭韩之战,韩国无力抵抗,韩都被攻破,韩王安投降,韩国成为六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公元前229年,秦国以王翦为将发动灭赵之战,赵王迁中秦反间计,名将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最后在内奸郭开的摆布下开城投降,赵国灭亡。




赵既灭,秦国想乘胜南下灭楚,但中间还隔着魏国,不过这个时候的魏国在秦国多年的征伐下地盘已经很小。公元前225年,秦国以王贲为主将发动灭魏之战,经三个月战斗魏都大梁被攻破,魏王假出降,后被杀,魏国灭亡。秦灭楚之战是秦国最难打的一场恶战,前后共历时三年,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国以王翦、蒙武为将深入楚国腹地,才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国才宣告灭亡。公元前227年知道亡国在即的燕太子丹欲借刺客荆轲之手刺杀嬴政,计划失败,嬴政对燕国恨极。公元前226年,燕都蓟为秦所破,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穷追不舍,太子丹为燕王喜所杀。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生擒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秦国经过多年的征伐,已经依次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剩下的一个齐国,好歹也是曾经的东方大国,战国七雄的霸主。但齐国自燕将乐毅以卓越军事才能连陷七十余城差点亡国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元气大大受损,在位40多年的齐王建更是无所作为,秦与齐没有之间的边界相连,齐国因此始终没有什么危机感,不修边事不整军备,加上国内海宴齐平多年没有战事,庸相后胜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秦以重金贿赂后胜,使齐臣服秦国,坐视邻国灭亡。齐国看似坐拥七十余城池俨然一大国,实际上早已不堪一击。




在秦逐一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置身事外,坐视诸国灭亡,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避免参战,亦或参战不利,一昧讨好秦国,这种屈膝献媚的行为为各诸侯国所不齿,随着各诸侯国的相继灭亡,齐国的末日也很快到来了,到这个时候齐王建才恍然大悟,秦国的狼子野心,是绝对不能容许齐国的存在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王贲为将,由燕境入齐直趋齐都临淄,齐国毫无防备,无兵将可用,齐相后胜力劝齐王建投降,齐王建知道再做无谓的抵抗已没有什么意义,遂不战而降,齐国宣告灭亡,至此,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大国布衣


平常心呗,反正他们已经围观了一路了。

秦国灭韩,齐国人淡定吃瓜,心里很开始,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赵国,齐国人继续淡定吃瓜,心里还是很开心,又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魏国,齐国人还是在淡定吃瓜,依旧是很开心,仇人死一个少一个,好事情啊。

秦国灭楚国,齐国人大概不吃瓜了,改成饮酒吃肉,因为这件事情值得庆祝。遥想当年,燕昭王用苏秦合纵坑齐,又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联军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楚国人说是齐国人的好朋友,却一直看白戏,围观齐国被群殴也就算了,之后他们以帮助齐国之名,乘机占齐国的地,还把齐闵王给杀了。

秦国灭燕国,对齐国人来说简直是大仇得报,值得设宴庆祝了。

自从燕国合纵六国坑齐之后,齐国一方面国力受挫,另一方面对六国态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国,厌楚国,忌三晋。对秦国嘛,因为实在距离比较远,所以他们关系还酬和吧。后来齐国人策略,跟秦国差不多,只是没有攻,他们是远交近观。跟近邻居们冷淡而平静的处着,跟不接囊的秦国反而比较好。齐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他还初访了秦国,那会儿还是秦王政的祖龙在咸阳设酒热烈款待齐王建。故此,在秦并天下的时候,齐国内也策士游说齐王建合纵攻秦,齐王建考虑秦齐之间一贯的友好往来,就没听从。直到秦并天下,就剩一个齐国。齐王建也没有做什么反抗,同意投降。怎么说呢,齐王建做法说好听点叫识大体,难点就是软弱少血气。看看赵魏韩楚燕五国都是跟秦人进行过激烈对战后才亡国的,他们五国多么壮烈啊。然则,壮烈背后,他们为了抗秦报销很多普通百姓的命。齐国这样投降,对齐国普通百姓是好事情,毕竟一家之力抗得有六家之土的大秦,横竖都是输。何必要面子不要命,加上秦国人那会儿跟齐王建只要你投降,我们大秦的招安政策是很好的,封地不会少你的。结果,齐王建就投降了。投降那会儿,齐王建还不知道秦国人也是骗他,所以他的心态当时估计挺平静,就是一颗平常心嘛。

万万没想到的是投降之后,秦国这个大骗子没兑现说得话,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也就算了,竟然连吃的东西也不给供给齐王建发,最后把齐王建给饿死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秦末齐国贵族会这么积极主动去响应陈胜这些人。当年被秦国骗惨了。另外,后来刘邦灭了项羽后,成了新天子,齐国最后复国势力代表田横怕被诛,带着他的手下五百人去了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说我们大汉招安政策也是很好的,你来大可封王,小可封侯。则然,田横守义不辱回拒了。其实,我觉得他可能根本也就没信刘邦的话,毕竟秦始皇也是这么骗人的。再说了,刘邦之前鸿门宴时答应跟项伯做女儿亲家,汉并天下,他将女儿嫁给了自己好朋友张耳的儿子。


柳氏异闻录


当秦国灭韩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赵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魏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楚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燕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齐国的时候,没有人帮我了,齐国灭亡了。

其实这足以表明此时齐国的心情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采取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攻,这也是齐国最后灭亡的一个原因,秦国大肆笼络齐国,让秦国在攻打其他五国时候袖手旁观,一时间的短浅的目光让齐国自食其果。

齐王建自君王后死后,便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符合秦国利益的变诈之辞。后胜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攻击作战的军备五 ,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

其中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时候,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它。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齐王建不听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正是这种不给力的政策让秦国很轻松的收拾了其他五国,剩下孤零零的齐国,秦国能够放过他们吗,知道此时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他已经没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应该是大彻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灭国一条路可以走了。

没有永远的利益更加没有永远的朋友,齐国不懂,所以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天枫说


秦国为了攻灭六国,历来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而齐王建昏庸无能,国相后胜贪财如命,在秦国的拉拢和贿赂下,齐国上下对秦国毫无防备,满朝君臣纸醉金迷!

齐国上下曾一度认为,齐国没有出兵帮助任何一国抵抗秦军,必定给秦国留下好感,因此只要事后臣服于秦国,就能免除亡国之灾!

后胜收了秦国人不少好处,整天忽悠齐王臣服于秦国,这使得齐王建相信自己很听话,从没给秦军添乱,或许秦军会手下留情,齐国还能抢救一下!

直到灭国的前夕,齐国君臣还深陷秦国的迷惑之中,以为只要自己臣服,就能苟延残喘!因此,虽然有城池70余座,但齐国却没有做任何备战准备!



很显然,齐国上下太过于天真!

公元前221年,攻灭燕国后,秦军在统帅王奔的率领下,突然南下,从齐国北境攻入!齐国毫无准备,被秦军的猛烈攻势吓破了胆。

国相后胜更是胆小如鼠,直接就劝解齐王建投降秦军,齐王本就昏庸无能,哪里还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于是,齐王也投降的很干脆,没有一丝犹豫!


Mr这史香


齐国的心态估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差不多,苏联刚开始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协助德国进攻波兰。苏联以为签订了条约战争与自己无关了,于是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所以,德国发动闪电战入侵苏联的时候,斯大林都没有做好准备。斯大林在听到德国进攻苏联,斯大林怕着桌子破口大骂希特勒,忘恩负义,心理估计有一万个草泥马。

而战国末期的齐国,其实和二战时的苏联困境差不多。齐国君主也低估了秦国,和斯大林低估希特勒一样,根本没有做好防御的心理准备。苏联如果不是因为国土面积大,加上气候原因,苏联估计也被希特勒征服了。而战国末期的齐国,的境遇更糟糕。秦国在灭掉燕国长驱直入,直奔齐国首都。而齐国把所有的兵力,调往了西面,但是秦国避开了齐国的主力军,所有很轻松的占领了齐国。

齐国君主除了在心里咒骂嬴政,估计也无计可施,这个就好像朋友哭天喊地,装孙子向你借钱,但是等到还钱的时候你哭天喊地让他还你,他就是不还给你。那种心理,你可想而知了。


谋士说


既然问的是最后,那么就看看最后齐国发生了什么。最后秦军进入齐国时,没有人抵抗。齐国灭亡,百姓是很不满意的,对齐王充满怨恨。那么齐王呢?齐王完全不同,齐王将齐国和平的葬送,安安稳稳的投降。这在《史记》田敬完世家中记载的很清楚。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要从齐王建的父亲襄王说起。

由于燕、秦、楚、三晋合军,杀入齐国都城,齐国基本灭亡。齐王室死伤散乱,齐王子法章改名换姓,到莒太史家里做佣人。而诸王联军退走以后,齐国大臣到处找齐国继承人。法章不敢表明身份,担心被害。直到很久之后,才表明了身份,被立为齐襄王。

齐襄王作为佣人的时候,和太史家的女儿私通。现在作了齐王,就把这个女人封为了王后,也就是君王后。君王后生了最后一任齐王,也就是齐王建。

等到齐王建上位,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在进攻赵国的同时,一直密切注意着齐国的反应。赵国缺粮,需要从国外借粮支持军民食用,齐国不借。秦国于是得到了放心进攻赵国的信号,接下来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灭赵国灭四十多万人。那么齐国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呢?一个是君王后与秦国交好,与诸侯国同样保持着友好关系。使得在齐王建时代,齐国四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

另一个是因为秦国在齐国使用了很多说客,掌握了齐国的舆论。所有拿了秦国钱的说客,都在劝说齐王建服从秦国,不要与之战斗。所以秦王建根本就没有战斗的意识,只是一心想着朝觐秦国,最多就像朝觐周天子那样。


历史八卦阵


齐国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有意思?我分析一下。

首先,齐国人,肯定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哇,曾经欺负我的那些国家终于一个一个暴毙在我面前了,齐国跟秦国两个国家之间是隔着一段距离的,历史上这两个国家虽然发生过战争,但没有齐国跟燕国还有齐国跟魏国,齐国跟楚国这几个国家打的那么狠,看到自己曾经的对手,一个个倒在了自己结盟的盟友的见下,心里肯定是有一种快意名恩仇的快感。就如同如果现在俄罗斯人倒下来,我们肯定很多人都会感觉,哇,这头毛熊终于倒下了,以前他侵占我们那些土地,我们都可以要回来啦!

齐国为了跟秦国结盟,为了让秦国打败那些曾经欺负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最终秦国人灭了那些其他的国家。

齐国的君王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了,曾经你打不到我,咱俩之间也没结那种生死之仇,反倒是你一直在攻打那些曾经欺负我的那些仇人,那我就很开心了,但是现在你的军队已经开到了我的国境线上。我该怎么做呢?

说实话,齐国的国君当时很方,看着铺天盖地而来的秦国军队,齐国国君当时是肯定把他底下那一帮臣民给骂了一顿,你们这帮家伙,不跟我好好说实话。就知道告诉我秦国人如何好,秦国人如何替我们齐国报仇,秦国的人如何给我们利益。现如今,现在秦国人成了猎人,我们成了一块儿肉,你叫我们怎么办。动点儿脑子想想如何击败秦国人!

然后一帮人提议先发制人,我们先去跟秦国人断交,然后派军占领住要道,跟他们作战,说不定能赢呢。

齐国的国君当时肯定心存侥幸。对呀,如果我打败他的军队,这天下不就又全是我的了吗?虽然我没那么大野心,我就想保住齐国这一块土地。但是我必须得派军队过去跟他军队打一下。

然后一帮人立刻提派军队过去阻挡住秦国人,好,我派军队过去了,但是结果却发现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就感觉到前所谓的恐惧啦,有人这是要拿我的王位呀。你们这帮做臣子的被敌人招降过去之后可以有高官厚禄养着,但是我呢,我是齐国的王啊,我如果不投降,我可以在整个齐国作威作福,但是我一旦投降了,我就是别人的孙子。此时此刻,他想起其他五个国家邀请他一起对抗秦国,但他都拒绝了。他心里那是后悔呀。

接着,恐惧到最后一点点希望变成了绝望。之后他就投降。


漩涡鸣人yy


这个问题问的好。要知道齐国在独自面对秦国时是什么心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灭其他吴国的过程吧!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启了他统一天下的战争,在秦国强大的战争机器的工作下,山东六国就好像是螳臂当车一样被秦逐一消灭。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公元前227年,秦开始了灭楚之战,经过三年的时间,秦将王翦灭掉了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五国相继灭亡,估计齐国也是有一种难逃厄运的命运的感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