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邓小平一句话,道出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

稀土,被称“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更是电子、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重要添加剂。然而,因为技术落后,稀土元素无法分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只能低价出口稀土,再用高价购回稀土制品,一度受制于人。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串级萃取理论”横空出世,中国终于从稀土资源大国一跃成为稀土生产和出口大国,被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称之为“中国冲击”。

缔造这一神话的,是徐光宪,他因此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徐光宪

徐光宪的科学成就令世界瞩目,同时令人称道的,还有他与妻子高小霞的结缡相伴、比翼齐飞。他们是同班同学;同时回国;同时任教;同时被评为科学院院士;同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同样是稀土研究大家,并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十同夫妻”在科学界被传为美谈。

母校为媒

1940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怀着拳拳报国心,20岁的徐光宪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

学业来之不易,中学时,原本殷实的家庭突遭变故,一夜之间一贫如洗,父亲也郁郁而终,他不得不考虑自谋生路。在母亲“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的叮咛声中,他白天做家庭教师,晚上秉烛夜读,发愤学习,是唯一一个靠自学考入交大的学生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上海交通大学

生怕基础薄弱,徐光宪丝毫不敢懈怠。尽管心无旁骛,但是正前排那个同样专注读书的女生还是吸引了他的目光。

她叫高小霞,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女生中的佼佼者。借着课业交流,他们渐渐熟悉了。

交谈增多后,徐光宪惊奇地发现,他们有相同的成长背景。和他一样,她也是浙江人,父亲是书法家,曾在上海中华书局当编辑,可是后来失业、病逝,高小霞的学业一度中断,大学学费也是靠当家庭教师勉力维持。

为了省钱,她经常中午吃烤白薯,晚上饿着肚子去给学生补课。生活艰难,但她从不抱怨,说的最多的,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共同的经历和爱国情感让他们惺惺相惜,在他眼里,身穿素朴蓝布旗袍的她,是那样悦目而醉心。不知不觉中,青春枝头的第一朵花悄然绽放。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高小霞

相处多了起来,彼此更加欣赏。他聪慧儒雅,精通数理,而她在数理之外,不仅对文学情有独钟,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他常常痴迷在她对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讲述中,赞叹于她宝藏一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再后来,她补课结束时,月光下,对影成四人。

战乱中,他们互相激励,学业更加精进,1944年,两人从交大顺利毕业。当年化学系的同学,有的中途辍学,有的挂科留级,高小霞是仅有的21名毕业生中唯一的女生,成绩是第5名,而徐光宪则名列第一。

毕业后,他们进了同一家化工厂,化学研究成为催化剂,爱情枝蔓逐渐蓬勃葳蕤。可是心情却日益沉重,日军铁蹄已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国将不国,个人的前途与幸福更无从谈起。徐光宪想去大后方为抗战出力,可是苦于没有途径,高小霞立刻自告奋勇:“我哥哥姐姐在重庆,我可以先去探路!”

爱情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她孤身踏上了去大后方的路。走到安徽时,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暂留当地教书的高小霞给徐光宪写信:

“这里环境优美,农民纯朴,学生可爱。但是,国家很贫穷、落后,需要我们来建设……”

智慧、果敢,有抱负,读着高小霞的信,徐光宪心潮澎湃。回信中,他由衷地送给她四个字:“你很美丽。”

不久,徐光宪回母校当助教,高小霞也回到上海,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此后,所长吴学周为青年科研人员讲授量子化学时,台下,高小霞的身边,多了一名旁听生。

这段经历,为徐光宪后来转向量子化学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一块儿的

1946年,感情瓜熟蒂落,徐光宪与高小霞走进婚姻殿堂。在母校师生的见证下,他们郑重承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照

“那时候,我们有一个模糊的科学救国概念,认为出去多学一点总会有用的……”婚后,适逢国民政府教育部招考出国留学生,他们决定去美国留学深造,并同时通过了留学生考试。

然而,经济拮据,即使东挪西凑,也仅够一个人的费用。面对一筹莫展的徐光宪,高小霞下了决心:“无论你怎么说,我是肯定不会去的,你就做好去美国的准备吧。”

1948年1月,徐光宪赴美留学。带着对高小霞的愧疚和思念,他勤奋苦读,因成绩优秀,很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助教职位。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立刻筹划接高小霞赴美。

分别一年后,他们终于团聚。

生活依旧清苦,但有爱就有幸福,倦了累了,只要牵起手散步,能依偎着坐在草地上聆听教堂的钟声,哪怕不说话,也足够温暖。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徐光宪与高小霞在美国

爱情升华为坚定的意志和进取精神,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高小霞深得导师赏识,被推荐到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做分析技术员。没有假日,没有娱乐,靠着半工半读,两年后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救国理想在胸中激荡,从《华侨日报》上读到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时,高小霞和徐光宪欣喜若狂。他们约定:加紧学习,早日回国!

高小霞继续攻读博士,而徐光宪,则用不到3年的时间完成了5年的课程,不仅提前获得博士学位,还被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员、科学会会员,并接连荣获两枚“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想法得到导师赞赏,推荐他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可是国际形势已刻不容缓。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地球的另一端,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美国变成了敌国,并且即将通过法案,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徐光宪心急如焚。

几经考虑,他决定放弃面前的科学坦途,报效祖国。可是高小霞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忐忑着,他征求她的意见,她没有丝毫犹豫:“我们要一块儿的,我跟你回去!”尽管那时,她再有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

“我欠你的太多了……”徐光宪感动不已。

1951年4月,以“母亲身体有恙,须归国探望”为由,他们冲破重重阻力,登上回国的邮轮。

两个月后,一艘载有中国留学生的船,在回国途中接到美国众参两院批准的提案,立即掉头返回了美国。

多年后提起,徐光宪仍心有余悸:“当时,果断回国是正确的,否则就回不来了!”

心手相牵,终身相依

回国后,两人双双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与国外相比,科研条件天差地远,但身边是爱人,身后是国家,他们内心安定,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中。

徐光宪开设物理化学课,编写了后来在学界享有盛誉的《物质结构》,他还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接受挑战改变研究方向,在中国核燃料萃取分离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而高小霞,则和同事们开展极谱催化波的研究,经历一次次探索,十年后终于摘得硕果,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地质等多个方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验室里,珠联璧合;小家庭中,举案齐眉。深夜,他们常常手牵手穿行于静谧的燕园,仿佛又回到美好的学生时代,女儿们的相继出生也为生活带来别样欢乐,未来蓝图色彩斑斓。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徐光宪与高小霞在实验室

可是好景不长,一场风暴说来说来,海外留学经历让他们变成了“美国特务”,资助贫困学生被视为“发展特务组织”。徐光宪委屈、愤怒、不解,一向坚强乐观的他陷入从未有过的颓废。

看着他郁郁寡欢、不修边幅,高小霞非常担心,她想尽办法宽慰他,去挨批斗前,故意当着他的面,精心地把自己打扮得清爽整洁。

她的苦心,徐光宪当然明白。爱能给忧伤的眼睛注入生命,他逐渐振作起来。有一次和高小霞并排站在台上挨批斗时,他悄声对她说:“你的言传身教已经让我变成一个快乐的人了,你知道我每天在台上都干什么吗?告诉你吧,我在心里研究化学呢……”

爱情在,太阳就照常升起。劳动再累,审查再屈辱,只要允许,他们照样进实验室,只要图书馆开着,他们就去查阅资料

“我有缺点你可以批评,不让我搞业务可不行。只要这个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有好处,我们就要做。”风暴中,他们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1964年,全家福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十分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刚刚摘掉“特嫌”帽子的徐光宪成为领头人。

稀土被称“工业维生素”,是电子、航天等高新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中国虽然是稀土大国,但因技术落后,稀土元素无法分离,只能低价出口稀土,再用高价购回稀土制品。

“我们心里不舒服,再难也要上。”面对难题,已经52岁、第四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徐光宪表了态,“我们要自己研究开发,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给国家争口气!

从此,他住实验室,跑矿山,生活里只有考察和实验。高小霞给予了完全的支持,同时,她也不甘落后,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姚修仁一起,用一年多时间合著了《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

那期间,徐光宪默默分担孩子和家务,尽力为高小霞营造安静的写作环境。

热情和投入结出硕果,他的“串级萃取法”获得成功,中国终于从稀土资源大国转变为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这一风暴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冲击”。

而她的专著,也顺利出版,并荣获“自然科学奖”。在书的扉页,她郑重写道:“这是你在那个年代给我留下的最为弥足珍贵的礼物。衷心感谢你,我亲爱的丈夫!”

因为你热爱,所有我喜欢。稀土的奇妙也吸引了高小霞的关注,她决定跟徐光宪一起从事稀土研究。科研走上正轨后,他们的合作赢得突破,他将稀土包含的17种元素分离出来,她则将剩下的部分制成了“稀土微肥”,为农业增产开辟了新远景

斐然成就受到瞩目,1980年,两人一同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界的“比翼鸟”被交口称赞。徐光宪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然而他说:“我老伴儿,她才是稀土研究真正的大家。”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从青丝到白发,他们始终心手相牵,一同走上事业巅峰。

1983年,高小霞因骨折坐上轮椅,徐光宪便每天推着她散步,未名湖畔,博雅塔旁,他们的身影,给科研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学生来家里上课时,他最爱展示的,是他们的结婚照;而她回首往事,依然情意绵绵:“我很幸福,能够跟他在一块儿,我很幸福。”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未名湖畔的幸福身影

然而,幸福总易遭天妒。1998年,结缡相伴52年后,就在他憧憬着金刚石婚时,打击突如其来。仅仅几个月,她就与他天人永隔。病床上,她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跟你过一辈子我很满足,以后我不在了,你要好好活着……”

巨大的悲痛笼罩着他,追悼会上,他最后一次拥抱她,哭得肝肠寸断。

她走后,他大病一场,凝视着她的照片,仿佛又听到她在说:“科学无止境,稀土研究我还要搞10年,20年……”

“国家需要,我们就搞”,50年,院士夫妇创造中国传奇、爱情神话

失去挚爱

夙愿未了,他要替她完成。振作起来后,他重又奔波在学术研讨会上,为稀土事业东奔西走,不论去哪里,随身都带着她的照片。

他还以俩人的名义设立了“霞光奖学金”,和她生前一样,继续资助贫困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独立,又相互致敬。

2014年清明,他来到她的墓前告慰她:“你盼望成立一个分析化学所,现在成立了……”

墓碑上,她笑得灿若云霞。

“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2015年4月28日,他终于与她团聚。另一个世界,爱情神话仍将延续。正如女儿徐放所说:“如果有人要问我这世间有没有所谓的爱情,我会说父母的爱情是我能证实的,是我相信的人世间的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