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展子虔及其《遊春圖》的藝術特色

隋代展子虔在我國美術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作品《遊春圖》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畫卷,也是我國青綠作品中里程碑式的開創。本文從展子虔的生平、《遊春圖》的藝術特色、對後世青綠山水畫發展產生了影響

淺析展子虔及其《遊春圖》的藝術特色

《遊春圖》長80.5釐米,寬40釐米,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描繪的是初春二月遊玩的場景。《遊春圖》最重要的成就在於將山水畫確立為一門獨立的畫科,而在這之前山水只用作人物畫的襯托。《遊春圖》中表現的視角更寬廣,人物不再佔有主體地位,主要表現的是山石、樹木和雲水,人物在畫面中只是作為點綴,不再刻意描寫,與之前"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南北朝時期風格截然不同。在此之前,人物畫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了,"以形寫神"的觀念已有,各類素材在畫面中都已經出現過,但這些素材能夠在一個畫面中出現是之前畫作中沒有過的,也打破了之前特定的模式,使其面貌一新。

淺析展子虔及其《遊春圖》的藝術特色

《遊春圖》採用的是全景式構圖方式,在畫面中近實遠虛,近大遠小,通過山石的轉折把畫面往後推進,形成前後關係,通過水的遮擋,讓畫面中的層次更加豐富,顯示出層巒疊嶂之景。在水系中點綴人物、小船、樓閣,所有景物在整個畫面中恰到好處。

淺析展子虔及其《遊春圖》的藝術特色

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展子虔善於通過細節刻畫來展現人物的神態等,在畫卷中,雖然人物形象的輪廓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神態,每個人物的風格也略有不同。在筆墨上,整張畫面的山石全部用線條勾畫出來,沒有一點的皴擦,勾出山形態之後再用石青、石綠色分染,山腳下用泥金分染,在山石的勾勒上注意了山石的變化,行筆運筆上變化多端,很好地表現出了山石的質地,畫面節奏感十足。

水在整個《遊春圖》中佔據了差不多一半的畫面,在水的表現上有湖水、溪水,還有瀑布景觀,各具特色,動態靜態相結合,是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用筆上更體現出"骨法用筆"。"隨類賦彩"的法則使青綠山水畫區別於水墨以及其他形式的繪畫,表現青綠山水獨特的美。

在整個畫面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染色的方法,在整個畫面中充分發揮,塑造了畫面的整體感與韻律。多種色彩交會使用,注意層次的變化,冷暖協調,表現出青綠山水獨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