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無法回家的時候,如何與遠方的親人聯繫感情?

用戶7338514124879


去年兒媳生病不能回家過年,今年老伴生病不能回家過年,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但現在手機可以看到老家親人們吃什麼菜,互相聊天,想家全靠手機來連接,這樣遠在異鄉的我們減少了孤獨感。


普乖寶


說實在的,節日年年有,但遠方的親人此時此刻最想掛念的是你那邊過得好不好,如果不是至親的話,一般少聯繫,我是深有體會的。那是20多年前,因事業失敗,我一個人單槍匹馬下南方闖蕩,真的是舉目無親,陌生的環境,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站穩了腳跟。隨著自己在當地熟悉了人脈資源後,工作好了起來,收入增加了。特別到了晚上趟著休息的時候,思緒翻轉無眠,最想的是家鄉的親人過得怎麼樣?有一年處在中秋節前夕,思念如潮水一樣,湧上心頭。那時家鄉還沒有電話,通信方面只有寫信問候了,真的寫著寫著,淚水競流了出來,每逢佳節倍思親,離鄉遊子多孤單,心想親人在身邊多好啊,只能是夢中見罷了。當然,在信中說自己與工友一同過節,熱熱鬧鬧,不用牽掛,過年會回家過節的。現在已經大不一樣了,手機可以正常聯繫,還可以視頻通話,看到對方家居飲食,縮短了距離。聯絡感情,可以寄一些親人喜愛的東西,如.補品,衣服及家鄉少有的東西,即使節日沒法回家,親人收到禮物,如同回家一樣,時常想起你,感情自然深厚了。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你認為呢?



桂江情濃


剛出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從家裡走路去做班車,然後在轉坐火車,下了火車還要坐長途汽車才到目的地。

那時和家人聯繫只能寫信,寄封信回去要輾轉十來天才到,給家裡寄錢也是用郵政匯款的方式,當時也有移動電話,那時的移動電話叫“大哥大”,話費很貴普通人用不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手機也換代了,很小巧可以翻蓋,這時手機價位和話費也降下來了,但是工薪階層用的人還是不多。

當時也有固定電話,還要分長途直撥和程控電話,但是老家在農村沒有安裝電話,所以當時頭腦活躍的人就在村裡安裝了公用電話,我們在外地打電話回去給家裡人,公用電話的老闆了電話之後要先和我約定一個時間,然後他去叫我的家人來他家,我在約定好的時間在打過去。夠麻煩的我說都說了半天。

現在好了,人手一部手機想什麼時候打電話就什麼時候打。剛開始打電話還蠻勤快,現在很少打電話了,有啥事就用微信發個語音,過節的時候開個視頻,可以看看人,還可以看看吃的啥飯菜,或者是在哪裡玩。



大胡的天空


每年過年,我們家的人都會一起團結的在一起過一個好年,可是由於今年的疫情原因,使我們本來一起過年的一家人,生生的被分成了兩地,我們一家在老家,而爺爺他們跟小叔在一起,本打算一起過年的,就這樣分開了,雖然我們有許多的不捨,但是情況所逼啊!就這樣我們就只能在家拿著手機跟一些親朋好友拜年…了,其實跟家人聯繫的方式挺多,但是大多數用手機,現在聯老年人也會用手機了,有的通過手機視頻,qq,微信視頻等


自娛自樂2


多打電話 微信視頻都可以,現在親人之間的聯繫方式很多,我岳父岳母也在外地沒有回來,經常視頻聊天,發紅包都很高興沒什麼的,必經是親人。親人之間經常溝通聯繫,不會因為一個節日而疏遠,記住多打電話,視頻聊天。





程家兒女回憶篇


 親情能照亮人們黑暗的地方,也可以讓一個心灰意冷的人,重拾信心。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踏上了人生的追求。也因此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的教育缺失,農村勞動力的缺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親情的不斷疏遠。人生苦短自己最親近的人都還來不及多多陪伴了。其實親情有分兩種,第一種是後天客觀因數的需要而產生的親情,這種親情是最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經歷去維護的。另外一種就是血緣關係,血緣關係就最不用維護的,平時淡漠,輪到有事的時候了,自然就想到你了。有的兄妹本來就少,離的又遠,幾年也見不到面,不也這樣過了嗎?你就當你兄弟姐妹少,當成自己遠在他鄉或者他們遠在他鄉。

沒必要刻意去維護什麼,珍惜你的人不會讓你難堪,更不會讓你難過。如果他明白了親情的重要,自然會親近你。在現實中,我們不是被愛者,就是愛他人的人,我們不是長輩就是晚輩。親情既是用血緣維繫,也是用感情維繫的,少了任何一樣便覺得不對勁,很少人能拋棄其中一樣。親情是無償的,即使它會在不經意中傷害你,但請你相信,它是愛你的,無法改變的宿命,無法掙脫的情感。希望我的回答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來都來了關注下再走吧😄




DH避風塘主


客居異鄉的遊子,如同空中飛翔的紙鳶,拽著線頭的,是遙遠的家鄉,是牽腸掛肚的親人。

今年春節的疫情突起,日本捐助的物質箱子外附寫的詩句: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雲月何曾是兩鄉。

真心關愛,殷殷真情,洞穿時空!在智能化的新時代,與遠方親友聯繫感情的方式多元化了。常見的有:

郵寄一張親手製作的賀卡,附寫賀詞和殷切的思念之情;

微信視屏聊天,迢迢千里,彷彿就在眼前,格外親切,嘮嗑家常,建個親人群,發個祝福語,順個小紅包,實時溝通多親切;

快遞一個包裹,把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美食,連同自己的真情,一同打包寄捎,讓遠方的親友也品味一下外面的世界美味;

年輕人們可以結盟玩網遊;

老年人們再不濟,也能打通電話聊聊天;

即便在國外,WhatsApp ,微博,QQ 方法層出不窮。

所以想聯繫一下遠方的親人,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拳拳的赤子之心,真誠的祝福就會跨越時空,瞬間傳遞到達!

事實上,外出的遊子,無時不刻地惦念著自己的家鄉,那個出生的地方,但有可能,多抽出點時間回家看看吧,不一定非得等到節日啊,因為我們擔心的是: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句戳及內心柔軟處的古訓!




鳴琴古韻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曾經是多少離家遊子的最愛。讓人期盼地中秋團圓節日就要到來,可是現在的中秋節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純粹回家和家人交流感情地團圓節日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網絡的普遍,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已經變成了各大商家和電商的狂歡比拼大戰,各種廣告、促銷活動、商戰鋪天蓋地的宣傳著,讓這個已經變了味的團圓節不再像當初那麼惹人關注。你回想下,你有多久沒有看過中秋節的綜藝表演了,而你又有多久沒有回家了呢?

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動車高鐵已經通遍全國的各大城市,離家的距離不變,但是時間上卻大大的縮短了不少。可是即便這樣,回家和家人團結的人卻依然那麼少,人們彷彿已經習慣用冷漠去對待這個閤家團圓的節日。有人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還有人說很多事情不方便,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無奈的藉口。雖然情有可原,但是還是會讓遠方的家人黯然。工作壓力大了,工資長了,商業味濃了,節日的氣氛卻沒了!你也許想不到,每到這段時間在家鄉的老人比拼的是什麼。他們是多麼期望在外的遊子能回家看看,聽聽他們的嘮叨。你也許還不明白他們的思念,畢竟你們的孩子還小,還沒到遠離你們的時候。

獨生女地夏雯已經有10沒有回家過中秋節了,在外地讀大學4年工作了6年。其實剛開始到大學讀書的時候,一到中秋節她特別想回家,可是學校就放假2天,而那個時候交通還不是非常發達,來回坐火車就要用掉40多個小時,想想也只能放棄了。後來在大學內交了不少朋友,沖淡了當初那種思念。一到放假了還是覺得時間不夠,不過現在是和朋友玩的時間不夠了。4年大學過後,她在當地找了份非常不錯地工作,是從事行政管理的。工作比較忙,放假的時間就更少了。平時也比較少給父母打電話,更別說回家了。他父母也很體諒她,說讓她好好做事,不用當心家裡。而在某方面心大的她也不在多想了。工作了4年多,又到中秋節,這次剛好國家調整了中秋假期,再加上雙休,夏雯終於決定回家一趟,和父母一起好好過個團圓節。經過7個多小時動車和2個小時的班車,她終於到家了。“還是在家裡舒服呀”吃著媽媽精心烹飪的美食,夏雯心想。

不過這種想法維持不了多久。第二天,三姑六婆聽說夏雯回來了,全都跑到她家來湊熱鬧。他們圍著夏雯聊天,嘰嘰喳喳地都是聲音太熱鬧了,這讓已經習慣都市那種喧譁又寂寞地生活節奏的她有點不太適應。最讓她受不了的事就是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詢問夏雯是否有對象了。對象這東西夏雯只在大學的時候談過一個,不過因為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所以後來就分了。而這些年她又一心撲在工作上,也就沒心思再去談戀愛了。

夏雯沒對象的消息一傳出去,家裡就更熱鬧了。每天都有好幾撥類似要做媒的親戚朋友上門了,一個一個都急不可耐地介紹著對方地條件和能力,好像夏雯沒對象結婚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而媽媽在一旁也是很興奮,一邊介紹夏雯現在的情況,一邊打聽對方的條件。現在夏雯看見這些親戚就有種想撒腿就跑的衝動。好在假期就要結束了,要回去上班了,夏雯急急忙忙地帶上媽媽的愛心特產就走,應該說落荒而逃了。

回到公司沒多少,媽媽的電話就跟來了。以前媽媽從來不主動打電話給夏雯,就怕打擾到她工作。可是現在三天兩頭的打電話,問夏雯對別人介紹的男人有什麼想法,是否有中意的。其實夏雯年紀已經28歲了,這樣的年齡在大都市內不結婚確實沒什麼,反正周邊這樣單身的人比比皆是,可是放在他們的小城鎮上就不行了。這次回去,很多的朋友都已經結婚了,快的都已經是2個娃娃的娘了。所以她也挺明白媽媽的焦慮,但是如果就這樣草草的去和別人談對象,她還是做不到。而且他們介紹的人也都不在她工作的城市,遠距離戀愛什麼的,就更加不現實了。被人追著要求自己去談對象、去結婚的感覺真心是不好受,我相信很多單身的朋友也有著和夏雯一樣的苦惱吧。

阿力是40多歲的中年男人,現在在A市工地打工。他只有小學文化,所以做不了什麼技術活,只能在工地做些零碎的小活:搬磚頭,拉鋼筋,反正哪些需要手動的他就要做。每個月工資5000多,也許有的人覺得這個工資還不錯啊,但是對於阿力來說卻遠遠不夠。他的父母已經老邁了,除了在家裡種點地,其他的做不了什麼,而且老人的身體不是很好,現在每個月還要吃藥,單單藥錢一個月就要去了上千元。老婆帶著兩孩子在市區內讀書,租房、學費、生活費等等就花光了他剩下的錢。唯一的存的錢就是老婆平時掙的。

出來打工已經5年了都還沒回去過。他想回去,只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和家裡唯一的溝通方法就是那臺老舊的電話,他每半個月就會打電話回去問父母,而每次通完電話都是心事重重的。這次中秋節他還是像以往一樣託回去的老鄉給父母帶上月餅和新衣服。他真希望自己能多掙點錢,然後可以經常回家看看。  

小譚研究生畢業兩年後就和朋友一起開了一家電子機械公司,公司才成立1年,事業還處於發展期。公司的老闆就是員工,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動手,上至跑業務、談客戶下至公司的衛生清理。小譚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恨不得自己能長出三頭六臂來。這次中秋節又要到了,可是他完全沒有時間回去,只能簡單地打電話問候下父母。朋友們,不要讓自己留著遺憾,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再來追悔莫及,多抽空陪陪家人


風中凌亂的猛


明月千里寄相思,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佳節到來之時,每一個在外的遊子都有一份思鄉之情,但很多人為了理想,為了夢想,更為了生活在外打拼,回不家,此時此刻,也許我們的心裡非常的難過,總會去找一些方法與遠方親人聯繫感情。比如有一些人給親人寄一些東西,有些人會給親人發視頻聊天說些心裡話,有些人會給親人一些錢,希望通過這些錢讓親人生活過的更好,其實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大家都能回到家裡與家人團聚,與父母妻兒坐在一起好好的吃一頓飯,其實你才發現幸福如此簡單,一切煩惱煙消雲散。


點亮心靈深處之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古代人遠在異鄉,想念家人,很多人只能放在心裡或者寫在詩裡。

想念一是種煎熬。

而現在出門在外忙工作,忙理想,忙得有時都沒法回家,電話、qq、微信就成為聯絡感情得工具。

語音視頻聊天,跟家人面對面,說很多,但最想聽到一句是“都還好”,懸著的心暫時可以放下。但視頻畢竟是視頻,是代替不了回家跟家人團聚的。所以還是儘量儘量多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