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國書法最難學、最難寫的是草書嗎?

書法賞習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傳承了幾千年,發展至今,已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達形式。

我國書法,大體分類為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幾大類。歸根到底,楷書為書法學習的入門必修體。楷書猶如人的骨骼,沒有骨骼的軀體是死體,就不能表達寫作者的靈魂境界。楷書是初學者練習書法筆鋒,字體走勢,字形優美的重要一環。因此,欲練書法,楷書先行。

其次很多初學者,學習了很長時間,沒有明顯進步,也是未能掌握書法書寫過程中的走筆,回鋒,體型佈局導致的,所以,在前期臨摹楷體是很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大量臨摹前輩書法是相當重要的,強烈推薦初學者練習。

最後就是通過大量的臨摹和學習,再慢慢練習其他字體,其他字體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會離開骨,這個關鍵點,所以,一邊學習一邊領悟。


蔡文林書法


是的,中國書法分五體,五體之中最難學、最難寫的當然是草書!

我想先說個題外話,中國的方言最難學的是那個地方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廣東話,因為廣東話不但發音與普通話大相徑庭,語法習慣與漢語的基本規則也有所不同,甚至白話還有自己的獨特文字。

王羲之草書作品(局部)

書聖王羲之的《草絕歌》第一句就是“草書最為難,龍蛇競筆端!”,可見王羲之也認為草書是最難的書體,而且沒有之一。那麼草書為什麼是最難的書體?因為草書較之於楷書、隸書、行書、篆書四種字體來說,不但具有不同的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等等,草書甚至還要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變化因素,我覺得大致有以下幾個兩個方面是草書難學、難寫的主要原因:

王羲之草書作品(局部)

1、草書的結體和章法難以掌控

“有草法,無定法”,這話不知道是誰最先總結出來的,不寫草書的人會覺得這是寫草書的人給自己放的煙霧彈,迷魂湯。

其實不是這樣,這話很有道理,草書看起來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其實草書最講究守法度,每個字必不敢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英雄一定要有出處!

王羲之(草書書法作品局部)

但是真要拿起筆上臺創作起來,瞬息萬變,氣吞萬物,閃轉騰挪,縱橫捭闔,每個字都可能會出乎意料之外,也可能很醜拙,也可能極俊美,換句話說,意思到了就行了。

2、草書講求瞬息之間需要展現出某種意境

草書已經完全脫離文字知識傳播功能,而獨立於藝術之林。在我看來,所謂書畫同門,書畫同源,都是指草書而言,的確,寫草書就如同創作一幅水墨畫,不但要三五分鐘解決戰鬥,而且要在點畫之間,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之間,濃淡之間構築出某種意境,或高山流水,或青煙古寺,或小橋流水,或家長裡短,美人浣紗等等等等,您說這得有多難?

3、草書高度簡化,出現很多必須死記硬背、又難以辨認的符號

有個有趣的故事是這樣的,說是有位張丞相非常喜歡寫草書,有一天,他忽然靈機一動,佳句偶得,趕忙準備筆墨奮筆疾書,用草書把詩句寫了下來。然後命侄兒把詩句再用楷書抄錄下來,侄兒遇到幾個不認識的字,就問張丞相是什麼字。張丞相反覆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麼字,於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麼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麼。"

草書就是這麼神奇,情感所致,疾風暴雨,情感不再,煙消雲散!這也是草書難學難寫的重要原因,許多字已經簡化得像西方語言的字母了,實在是不好學習,比如,叔、幸、皆、無等字的寫法。

回答就到這裡,順祝大家安康!隨文附上了幾幅我的近期書法作品,請大家點評,永書我先行謝過。


永書101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

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這是《黃訣百韻歌》開篇對草書的概述。草書有三難:辨識難,使轉難,創作難。

辨識難:學習草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識草。對沒有接觸過草書的人來講,草書等於是從新學習的一種文字,不知道它的結構代用符,可以肯定的說,無法看得懂草書。草字符把多種楷書中的偏旁部首歸為一個特定的草字符,大大提高了書寫的便捷性。由於它的簡化,必須記住草字符代表的偏旁部首寫法。

使轉難:草書的運筆需要連貫性。筆畫間的連接靠熟練的運行完全。所謂使轉,使指的是縱橫牽掣,轉指的是鉤盤紆迴。沒有熟練的運筆技巧,很難把草書的使轉交接完成。

創作難:草書的創作不同一楷書。楷書掌握了筆法和結構規則,就可以進行創作。因為它是靜態的書體,只要按規則進行書寫就可以完成創作。草書是動態的,在創作時需要有全局的構思。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臨帖的時候寫的很不錯。而獨立創作時則不是那麼回事。原因就是創作構思欠缺。

草書的創作,不僅僅是掌握了筆法和臨帖的惟妙惟肖。還要大量的觀欣經典作品。並具有豁達開闊的胸襟。若拘泥於形質,則蹇頓凝滯。若狂放不羈,則浮躁虛滑,沒有法度。我新出的專欄《規範的草書,從王羲之十七帖開始》,還有《通向草書的秘訣:草訣百韻歌》對草書的學習有詳細的講解。還有孫過庭《書譜》的學習方法。喜歡草書的朋友可以觀看,對認識草書會有所裨益。


子衿書法


從我們的一般角度來看,從楷書、行書再到草書,草書是最難的,草書有草化的符號都需要重新記憶練習,相對而言行楷書是最容易學的,字體結構上與我們日常所寫沒有太大的區別。現在很多書法大賽獲獎的大多是一般人看不懂的草書作品,而鮮有楷書作品上榜,因為草書可以較好地融入書者的情感,線條也變化多姿不拘一格,能做到標新立異。但是如果從真正學好書法的角度來看,楷書又是最難深入學好的,楷書如果有一個點沒寫好都會影響到整字的效果,而草書相對就有很多補救方法而不影響整體美感,而且學好楷書是後面進一步學習行書與草書的基礎,很多書者楷書基本功很差,寫出來的行草書就容易飄。所以角度不同,個人認為最難學的是草書,最難寫的是楷書。附上本人的兩幅業餘習作。你的觀點呢?歡迎關注點評[鼓掌]




西家智能


就問.中國書法最難學、最難寫的是”草書”嗎!我所答的評論就以下幾個方面一一

其實很多人有一種簡易的說法,有楷書基礎,寫草書應該不難。結果不是那麼回事,草書如果沒掌握好仍然寫不好。因為在學習草書方法中必須先認識瞭解,中國書法草書古往今來從發展過程已有幾千餘年的歷史了,草書由來也有歷史記載,書法字典有《書法名詞解釋》理論依據一一

明--董其昌的草書↑

一)草書>為書寫方便迅速而產生的一種字體。是草隸、章草、今草、狂草的統稱。在我國漢朝初年,通行一種草隸,就是草率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名為章草。到漢朝未期,據傳為張芝變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到唐朝,又產生了狂草,不僅一字一筆而成,甚至字字鉤聯,更難辨認。

二)章草>早期的草書,是漢隸的草寫。是由草隸發展形成侶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因書寫便捷,廣泛流行於東漢。其筆畫仍有隸書波磔(捺筆挑勢),每字獨立,不連寫。因當時章奏用這種字體,故名章草。也有說是由史游的《急就章》而得名的。這是一種誤解。還有說是漢章帝愛好章書而得名的。

三)今草>草書的一種。由章草結合新興的楷書寫法發展而形成的草體。六朝時為與章草區別,故名今草。據說為東漢人張芝所創。字體沒有章草的波磔(捺筆挑勢),上下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栩互假借,辨認較難,故流行不廣。

四)狂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體,相傳淵源於東漢張芝,開派於唐朝張旭,得名於懷素。其特點是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為我國書法藝術創造了獨特的風格。例如唐朝中葉的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字體就屬狂草。懷素融合篆書筆法而有所創新,剛勁有力而又宛轉自如;在行款、字型結體上,大、小、斜、正,互有呼應,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有如李白的詩歌,可以說是一種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但狂草不易辨認,流行亦不太廣。

上四個名詞解釋.是學草書必須認識瞭解通懂草書從一開始到形成的演變過程由來是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而上述四點中提到張芝、張旭、懷素,他們的草書都是什麼特點哪?

張芝。字伯英,東漢大書法家,人稱之為“草聖”。史記,張懷瓘《書斷》雲:“張芝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崔璦雲。龍驤豹變,青出於藍。又創為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是非”,“其章草《金人鉻》,可謂精熟至極;其草書《急就章》,字皆一筆而成,合於自然,可謂變化至極”。張芝的突出成就在於今草,“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惜其跡不存。因王羲之《番書論》雲:`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佛及也"。張芝的墨跡見《淳化閣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其中《八月帖》《冠軍帖》享譽最高。

漢 張芝的草書一一

張旭。唐書法家。字伯高。精通楷書,草書最為知名,逸勢奇狀,連綿迴繞,具有新的風格。顏真卿曾向他請教筆法,懷素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書,而以“狂草”得各,為後世學者所取法。碑刻有《郎宮石記》,草書散見歷代集幟中。時以李白歌詩,張旭草書及裴旻舞劍,並稱”三絕“。亦能詩。長於七絕,善寫景色。

唐 張旭的草書《肚痛帖》一一↑

懷素>唐書法家。字伯高。僧。字藏真,本姓錢,長沙人。初勵律法,後精心學書。精研勤學,禿筆成塚,以"狂草"出名。好飲酒,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評者以為其書繼承了張旭的筆法而有所發展,謂之“以狂繼顛”或“顛張狂素”。存世法書有《自敘》《苦一筍》等帖。

唐僧懷素的草書《食魚帖》一一↑

以上內容,對草書學者是必學通懂的起碼基礎知識。不能因為“我只要有楷.行書基礎,一定不難”,錯誤.若不把基礎知識學通悟明,那不會有收效的。寫好草書功底難度要點不減楷書、行書功夫。

謝謝!!!


高山我行61845


為什麼草書最難學?

中國書法形式多樣,博大精深,基本分為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大書體。

各個書體分別在不同時期都有它的萌芽發展成熟過程,其中草書最能寄託書寫者的情感,像舞蹈那樣姿態萬千,時動時靜,形態各異;像音樂那樣時而如大海激情澎湃,時而如涓涓細流。用筆千變萬化,各種用筆方式交錯輝映,筆隨腕動,可謂鬼斧神工。用墨借鑑中國畫的墨分五色層出不窮,虛實濃淡,筆墨生髮。想學好草書實屬不易,首要涉獵篆書、楷書、隸書及草隸等書體,打好牢固基礎,然後熟記草字符號,再進行草字變異,進而下苦工消耗大量的時間磨鍊,長期徜徉於歷代草書大家碑帖之中,反覆揣摩,舉一反三,最終是否能修成正果,還要看自身之造化。




覺齋書法


中國的書法,草書是一個比較容易能夠抒情達意的一種表現字體,由於草書具有的自由,在規則中可以揮灑的特點,我們很難將草書當做是一種最難書寫的字體,而相反的是三種正體字:篆書,隸書和楷書,它們具備了點畫規範和結體嚴謹,要從正體字的書寫來抒發書家的情感,其難度會比草書高上很多,因此真正從書法書寫角度來講,最難寫的不是草書,而是這三種正體字。

在歷代的書法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行書和草書這兩種字體佔用了很大的一個比例。以此同時,楷書、隸書和篆書這三種字體的作品就少了很多。

從楷書的角度來講,迄今為止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將近4000多年,也只不過出現了四大楷書家。

從初唐的歐陽詢到中唐的嚴真卿,以及晚唐的柳公權和元代的趙孟頫。而其間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不過是歐陽詢和顏真卿二人而已。

正所謂大道至簡,有些看上去越簡單的東西,它往往是越複雜的。

正體字的書寫要從規範中體現個性,比起草書的書寫,來的更為困難。

從字體的演變歷史來看,像楷書,它萌芽於漢代末期,流行於魏晉之間,到達隋唐的時候集大成達到巔峰,而從唐代以一直到現在,楷書的字形都未曾改變,能夠稱上改變二字的唯有習書寫風格的不同而已。

因此,

提問者所問的草書是否為書法字體中最難書寫的?個人以為應該不是,只要學過草書字體書寫的人都能寫出他自己個性的草書來。但是,像楷書類的正體字,我們日常都在使用。能夠將之寫出個性來的卻寥寥無幾。


書法有云


中國書法難學是篆隸楷行草,最難寫的書法不一定。學習書法或寫書法,不學習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法則,特別是書法的筆法,不懂其運轉規律,那種字體,都不好學,也寫不好,就是寫三十年五十年一輩子,難於入帖,更難於出帖。從宋代後,有多少書法愛好者,書法喜歡者,大多數都淹沒在寫書法的歷史的長河裡。宋代後的書法名家,有幾個超越晉、唐、宋的書法大家,不論從筆法上比,還是從漢字結體規律上看,包括字裡行間、章法佈局等法點法位,書法法度的嚴謹度,字的美感度,沒有超越古人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差距的根本性原因,在於筆法精準度和筆法的靈變性、多變性上,筆法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不變的是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規律,變的是書法的個性的展現。另外,書法上升到書法藝術,不論臨寫或創作那種字體,都是很難的,這裡面充滿著偶然現象,草書也是如此。所以說草書書法不一定是最難的。


李行子


相對說草書難,表現空間也大,章法比楷隸篆也更難弄。對點線面的要求更高,草書講究流而暢,又要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很矛盾。毛筆是軟的,但寫出筆畫要有勁道,實在不易。社會上寫行書的人很多很多,但寫草書的人很少,這也說明了這一點,草書難學!





雲雪書畫


書法字體,傳統講共分行草隸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大類 。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分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分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一般會書法的人都寫楷書,最難練習的是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為了便捷書寫,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終於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