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

书法赏习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传承了几千年,发展至今,已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

我国书法,大体分类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几大类。归根到底,楷书为书法学习的入门必修体。楷书犹如人的骨骼,没有骨骼的躯体是死体,就不能表达写作者的灵魂境界。楷书是初学者练习书法笔锋,字体走势,字形优美的重要一环。因此,欲练书法,楷书先行。

其次很多初学者,学习了很长时间,没有明显进步,也是未能掌握书法书写过程中的走笔,回锋,体型布局导致的,所以,在前期临摹楷体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大量临摹前辈书法是相当重要的,强烈推荐初学者练习。

最后就是通过大量的临摹和学习,再慢慢练习其他字体,其他字体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离开骨,这个关键点,所以,一边学习一边领悟。


蔡文林书法


是的,中国书法分五体,五体之中最难学、最难写的当然是草书!

我想先说个题外话,中国的方言最难学的是那个地方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广东话,因为广东话不但发音与普通话大相径庭,语法习惯与汉语的基本规则也有所不同,甚至白话还有自己的独特文字。

王羲之草书作品(局部)

书圣王羲之的《草绝歌》第一句就是“草书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可见王羲之也认为草书是最难的书体,而且没有之一。那么草书为什么是最难的书体?因为草书较之于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四种字体来说,不但具有不同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等,草书甚至还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因素,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两个方面是草书难学、难写的主要原因:

王羲之草书作品(局部)

1、草书的结体和章法难以掌控

“有草法,无定法”,这话不知道是谁最先总结出来的,不写草书的人会觉得这是写草书的人给自己放的烟雾弹,迷魂汤。

其实不是这样,这话很有道理,草书看起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实草书最讲究守法度,每个字必不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英雄一定要有出处!

王羲之(草书书法作品局部)

但是真要拿起笔上台创作起来,瞬息万变,气吞万物,闪转腾挪,纵横捭阖,每个字都可能会出乎意料之外,也可能很丑拙,也可能极俊美,换句话说,意思到了就行了。

2、草书讲求瞬息之间需要展现出某种意境

草书已经完全脱离文字知识传播功能,而独立于艺术之林。在我看来,所谓书画同门,书画同源,都是指草书而言,的确,写草书就如同创作一幅水墨画,不但要三五分钟解决战斗,而且要在点画之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构筑出某种意境,或高山流水,或青烟古寺,或小桥流水,或家长里短,美人浣纱等等等等,您说这得有多难?

3、草书高度简化,出现很多必须死记硬背、又难以辨认的符号

有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说是有位张丞相非常喜欢写草书,有一天,他忽然灵机一动,佳句偶得,赶忙准备笔墨奋笔疾书,用草书把诗句写了下来。然后命侄儿把诗句再用楷书抄录下来,侄儿遇到几个不认识的字,就问张丞相是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草书就是这么神奇,情感所致,疾风暴雨,情感不再,烟消云散!这也是草书难学难写的重要原因,许多字已经简化得像西方语言的字母了,实在是不好学习,比如,叔、幸、皆、无等字的写法。

回答就到这里,顺祝大家安康!随文附上了几幅我的近期书法作品,请大家点评,永书我先行谢过。


永书101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这是《黄诀百韵歌》开篇对草书的概述。草书有三难:辨识难,使转难,创作难。

辨识难:学习草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识草。对没有接触过草书的人来讲,草书等于是从新学习的一种文字,不知道它的结构代用符,可以肯定的说,无法看得懂草书。草字符把多种楷书中的偏旁部首归为一个特定的草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便捷性。由于它的简化,必须记住草字符代表的偏旁部首写法。

使转难:草书的运笔需要连贯性。笔画间的连接靠熟练的运行完全。所谓使转,使指的是纵横牵掣,转指的是钩盘纡回。没有熟练的运笔技巧,很难把草书的使转交接完成。

创作难:草书的创作不同一楷书。楷书掌握了笔法和结构规则,就可以进行创作。因为它是静态的书体,只要按规则进行书写就可以完成创作。草书是动态的,在创作时需要有全局的构思。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临帖的时候写的很不错。而独立创作时则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就是创作构思欠缺。

草书的创作,不仅仅是掌握了笔法和临帖的惟妙惟肖。还要大量的观欣经典作品。并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若拘泥于形质,则蹇顿凝滞。若狂放不羁,则浮躁虚滑,没有法度。我新出的专栏《规范的草书,从王羲之十七帖开始》,还有《通向草书的秘诀:草诀百韵歌》对草书的学习有详细的讲解。还有孙过庭《书谱》的学习方法。喜欢草书的朋友可以观看,对认识草书会有所裨益。


子衿书法


从我们的一般角度来看,从楷书、行书再到草书,草书是最难的,草书有草化的符号都需要重新记忆练习,相对而言行楷书是最容易学的,字体结构上与我们日常所写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很多书法大赛获奖的大多是一般人看不懂的草书作品,而鲜有楷书作品上榜,因为草书可以较好地融入书者的情感,线条也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能做到标新立异。但是如果从真正学好书法的角度来看,楷书又是最难深入学好的,楷书如果有一个点没写好都会影响到整字的效果,而草书相对就有很多补救方法而不影响整体美感,而且学好楷书是后面进一步学习行书与草书的基础,很多书者楷书基本功很差,写出来的行草书就容易飘。所以角度不同,个人认为最难学的是草书,最难写的是楷书。附上本人的两幅业余习作。你的观点呢?欢迎关注点评[鼓掌]




西家智能


就问.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我所答的评论就以下几个方面一一

其实很多人有一种简易的说法,有楷书基础,写草书应该不难。结果不是那么回事,草书如果没掌握好仍然写不好。因为在学习草书方法中必须先认识了解,中国书法草书古往今来从发展过程已有几千余年的历史了,草书由来也有历史记载,书法字典有《书法名词解释》理论依据一一

明--董其昌的草书↑

一)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是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的统称。在我国汉朝初年,通行一种草隶,就是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名为章草。到汉朝未期,据传为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到唐朝,又产生了狂草,不仅一字一笔而成,甚至字字钩联,更难辨认。

二)章草>早期的草书,是汉隶的草写。是由草隶发展形成侣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因书写便捷,广泛流行于东汉。其笔画仍有隶书波磔(捺笔挑势),每字独立,不连写。因当时章奏用这种字体,故名章草。也有说是由史游的《急就章》而得名的。这是一种误解。还有说是汉章帝爱好章书而得名的。

三)今草>草书的一种。由章草结合新兴的楷书写法发展而形成的草体。六朝时为与章草区别,故名今草。据说为东汉人张芝所创。字体没有章草的波磔(捺笔挑势),上下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栩互假借,辨认较难,故流行不广。

四)狂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体,相传渊源于东汉张芝,开派于唐朝张旭,得名于怀素。其特点是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为我国书法艺术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例如唐朝中叶的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字体就属狂草。怀素融合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刚劲有力而又宛转自如;在行款、字型结体上,大、小、斜、正,互有呼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有如李白的诗歌,可以说是一种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但狂草不易辨认,流行亦不太广。

上四个名词解释.是学草书必须认识了解通懂草书从一开始到形成的演变过程由来是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上述四点中提到张芝、张旭、怀素,他们的草书都是什么特点哪?

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史记,张怀瓘《书断》云:“张芝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瑷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其章草《金人铬》,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张芝的突出成就在于今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惜其迹不存。因王羲之《番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佛及也"。张芝的墨迹见《淳化阁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其中《八月帖》《冠军帖》享誉最高。

汉 张芝的草书一一

张旭。唐书法家。字伯高。精通楷书,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的风格。颜真卿曾向他请教笔法,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各,为后世学者所取法。碑刻有《郎宫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帜中。时以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及裴旻舞剑,并称”三绝“。亦能诗。长于七绝,善写景色。

唐 张旭的草书《肚痛帖》一一↑

怀素>唐书法家。字伯高。僧。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人。初励律法,后精心学书。精研勤学,秃笔成塚,以"狂草"出名。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评者以为其书继承了张旭的笔法而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存世法书有《自叙》《苦一笋》等帖。

唐僧怀素的草书《食鱼帖》一一↑

以上内容,对草书学者是必学通懂的起码基础知识。不能因为“我只要有楷.行书基础,一定不难”,错误.若不把基础知识学通悟明,那不会有收效的。写好草书功底难度要点不减楷书、行书功夫。

谢谢!!!


高山我行61845


为什么草书最难学?

中国书法形式多样,博大精深,基本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大书体。

各个书体分别在不同时期都有它的萌芽发展成熟过程,其中草书最能寄托书写者的情感,像舞蹈那样姿态万千,时动时静,形态各异;像音乐那样时而如大海激情澎湃,时而如涓涓细流。用笔千变万化,各种用笔方式交错辉映,笔随腕动,可谓鬼斧神工。用墨借鉴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层出不穷,虚实浓淡,笔墨生发。想学好草书实属不易,首要涉猎篆书、楷书、隶书及草隶等书体,打好牢固基础,然后熟记草字符号,再进行草字变异,进而下苦工消耗大量的时间磨炼,长期徜徉于历代草书大家碑帖之中,反复揣摩,举一反三,最终是否能修成正果,还要看自身之造化。




觉斋书法


中国的书法,草书是一个比较容易能够抒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字体,由于草书具有的自由,在规则中可以挥洒的特点,我们很难将草书当做是一种最难书写的字体,而相反的是三种正体字:篆书,隶书和楷书,它们具备了点画规范和结体严谨,要从正体字的书写来抒发书家的情感,其难度会比草书高上很多,因此真正从书法书写角度来讲,最难写的不是草书,而是这三种正体字。

在历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行书和草书这两种字体占用了很大的一个比例。以此同时,楷书、隶书和篆书这三种字体的作品就少了很多。

从楷书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将近4000多年,也只不过出现了四大楷书家。

从初唐的欧阳询到中唐的严真卿,以及晚唐的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而其间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不过是欧阳询和颜真卿二人而已。

正所谓大道至简,有些看上去越简单的东西,它往往是越复杂的。

正体字的书写要从规范中体现个性,比起草书的书写,来的更为困难。

从字体的演变历史来看,像楷书,它萌芽于汉代末期,流行于魏晋之间,到达隋唐的时候集大成达到巅峰,而从唐代以一直到现在,楷书的字形都未曾改变,能够称上改变二字的唯有习书写风格的不同而已。

因此,

提问者所问的草书是否为书法字体中最难书写的?个人以为应该不是,只要学过草书字体书写的人都能写出他自己个性的草书来。但是,像楷书类的正体字,我们日常都在使用。能够将之写出个性来的却寥寥无几。


书法有云


中国书法难学是篆隶楷行草,最难写的书法不一定。学习书法或写书法,不学习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法则,特别是书法的笔法,不懂其运转规律,那种字体,都不好学,也写不好,就是写三十年五十年一辈子,难于入帖,更难于出帖。从宋代后,有多少书法爱好者,书法喜欢者,大多数都淹没在写书法的历史的长河里。宋代后的书法名家,有几个超越晋、唐、宋的书法大家,不论从笔法上比,还是从汉字结体规律上看,包括字里行间、章法布局等法点法位,书法法度的严谨度,字的美感度,没有超越古人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差距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笔法精准度和笔法的灵变性、多变性上,笔法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的是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变的是书法的个性的展现。另外,书法上升到书法艺术,不论临写或创作那种字体,都是很难的,这里面充满着偶然现象,草书也是如此。所以说草书书法不一定是最难的。


李行子


相对说草书难,表现空间也大,章法比楷隶篆也更难弄。对点线面的要求更高,草书讲究流而畅,又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很矛盾。毛笔是软的,但写出笔画要有劲道,实在不易。社会上写行书的人很多很多,但写草书的人很少,这也说明了这一点,草书难学!





云雪书画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分行草隶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分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分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一般会书法的人都写楷书,最难练习的是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