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是否合理?

水西散人


结论:即便朱见济还在世,夺门之变依然会发生,而且依然有其合理性

导读:夺门之变是否合理与朱见济是否还活着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朱见济的死活影响不了夺门之变是否会发生。而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朱祁镇替代朱祁钰做皇帝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说朱祁镇早就应该替代朱祁钰做皇帝了。

分析:

朱见济的早亡,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讲给了朱祁镇蠢蠢欲动的心理诱因。但我们要知道,朱见济死的时候是景泰四年,那个时候的朱见济也不过七岁。即便他活到了夺门之变那也不过才十一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威望,除了朱祁钰本人的支持,他获得不了任何的支持。因为他根本就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他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的前提是他的父亲是合法的皇帝。但作为他的父亲,朱祁钰本人,皇位就不合法。

  • 之所以说朱祁钰不是合法的皇帝有这么几点
  1. 朱祁钰之所以能够称为皇帝的原因:

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众所周知,朱祁钰之所以能够当皇帝其原因在于,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了瓦剌的俘虏。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支持朱祁钰当皇帝,他是以监国的身份来执掌朝政的。后来之所以立他为皇帝,是因为瓦剌的进攻使明朝陷入危局,需要有人来做一个“代理”皇帝解决这个危局。换一句话来讲,朱祁钰是以“代政”的身份而当皇帝的。他所“代”的无非两个人,一个是“代”太子朱见深,另一个就是“代”明英宗朱祁镇。

2. 朱祁钰当皇帝后做的事情是否合理:

己巳,皇太后诏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

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

这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土木堡之变后,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另一件事情是朱祁钰废了太子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在这件事上,朱祁钰就做出了问题。首先来说,前太子朱见深并无过错,作为代政的皇帝不应该废前太子,因为太子是国本,他的这一做法得不到支持。其次,朱见济那个时候才六岁,即便朱见深犯错也应该是朱见深被废,而不应该这么快的就立朱见济为太子。这种做法从封建礼法上讲就不合理。

3. 朱祁镇归国后朱祁钰的做法是否妥当:

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胡濙请令百官贺上皇万寿节。十二月丙申,复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皆不许。

作为“代”政,朱祁镇归国后朱祁钰需要做的是还政,朱祁钰也为还政一事而考虑是否让自己的哥哥回国。后来是在于谦等大臣的坚持下,朱祁钰才决定迎朱祁镇回国。作为先皇帝回国,无论是从兄弟情义上来说,还是从礼法上来讲,即便你决定不还政,那也应该善待朱祁镇,而不应该是软禁起来。这件事情上,朱祁钰做的也有失公道,自然会引起朝臣的不满。

综上所述,朱祁钰在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上就有所缺失,那么他所立的太子自然也不能当做合法的太子。

  • 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如果朱见济还活着那么就不发生了么?对此,我个人的答案是即便他还活着夺门之变依然会发生,原因如下:

1. 对于朱祁镇而言皇位本来就是自己的。虽然说土木堡之变成为了俘虏,但弟弟朱祁钰只是代政。可是自己归国之后,朱祁钰不仅没有还政,还把本应该是继承人的朱见深废了。更过分的是,把前皇帝朱祁镇竟然软禁起来。这一点在朱祁镇的心里已经存了不满。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把朱祁钰也软禁起来了。这其实就是对朱祁钰的一种报复,因为朱祁镇是想把自己所拥有的重新夺回来。

2. 对于假如还活着的朱见济而言他无力与朱祁镇竞争:

  • 他的“太子”缺失合法性,因为朱祁钰本身就缺乏合法性,所以他本人也不属于合法太子,那么就不会有朝臣支持他。
  • 朱祁镇虽然被俘,但是并没有失去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气节。对于大臣而言他依然有相当的威望。如果想做皇帝话,威望要比什么都重要。
  • 朱见济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他的年龄。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不仅没有威望,他也没有能力去管理这个国家,大臣们对他缺少起码的信任。虽然朱祁镇的皇帝表现的也不怎么突出,但他起码是成年人,而且在有了被俘的经历后也会有成长,所以朱祁镇更容易被大臣们所信任。

3. 对于朱祁镇的支持者而言,夺门之变意味着一次权力的更迭。那些怂恿、支持他的人希望凭借这次“功绩”而赚取仕途上的砝码。

而如果朱见济继位则意味着他们会丧失表现的机会。基于此原因,即便朱见济还活着他们还会“裹挟”朱祁镇进行夺门之变。这就是在权力的唆使之下人们会做出的一种反应,他们不会顾及风险,只会考虑利益。我们都知道,夺门之变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事情,即便朱见济活着他又有能力去改变什么么?到时候无非就是在权力之路上又多了一个孩童的鲜血罢了。

结语:朱祁镇最终在夺门之变中取得胜利,除了离不开那些有私心的大臣支持之外,朱祁镇本人也依然对皇位存在着渴望。而就当时的情况而看,还有在封建礼教治国的大背景下,朱祁镇的复位无论朱见济是否活着都是合理的,而且也都会成功的。


再言春秋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不是合不合理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发生的问题。根据历史上夺门之变发生的条件来分析,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太子朱见济不死,夺门之变不会发生,英宗朱祁镇也许会老死在南宫。为什么这么说呢?

夺门之变的发起者是石亨。他产生拥立朱祁镇复辟的念头起因是,朱祁钰病重无子,他要占有拥立朱祁镇皇帝的功劳。

史载石亨“生有异状,方面伟躯,美髯及膝。”擅长骑射,能用大刀,每次战斗的时候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在土木之变后,经过于谦的推荐,石亨担任了右都督,执掌五军大营。在京师保卫战中,石亨率军在德胜门大败也先。在这场战事中,因为石亨立功多被封为武清侯。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病重的朱祁钰来到南郊斋宫,交代石亨代替自己行郊祀礼。石亨看到朱祁钰命在旦夕,回来后就与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及太监曹吉祥等谋议。石亨认为请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不如直接请太上皇复位,这样功劳更大。

请复立东宫,不如请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可得功赏。
——《明史纪事本末》

这一建议得到了张軏和曹吉祥等人的认同。于是他们找到太常卿许彬,许彬向他们推荐了徐有贞。

十四日夜,石亨等人在徐有贞家里碰头,徐有贞问石亨、张軏,太上皇朱祁镇知道这个计划吗?石亨二人回答,已经偷偷地告诉了英宗。徐有贞认为要等到南宫的答复才能行动。

十六日夜,石亨、张軏等人再次找到徐有贞,张軏告诉徐有贞,朱祁镇的回报已经得到,然后问“计将安出?”于是徐有贞装模作样地到屋顶去观天象,过了一会下来说:“今晚就是最佳时间。”当时恰巧有边吏报警,徐有贞说:“以此为借口将兵调入大内,大事可成。”阴谋已定,众人准备行动。徐有贞在和他的家人分别时说:

“事成社稷利,不成门族祸。归,人;不归,鬼矣。”——《明史纪事本末》

这句话充分地暴露出一个政治投机者在官场中作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从以上石亨等人谋划的过程看出,第一,在夺门之变的过程中,策划者是石亨、徐有贞等人,英宗朱祁镇是被动接受者。因为他连这几个人的面都没见过。

上皇顾问有贞等为谁,各自陈官职姓名。——《明史纪事本末》

第二,石亨发动夺门之变的起因是看到朱祁钰病危无子,皇位继承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太子朱见济还活着,以朱祁镇对石亨的重视程度,石亨辅政的机会很大,不可能产生拥戴朱祁镇复辟的可能。


闵不克


如果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很可能不会发生,更不要说合理不合理了。

1457年,石亨勾结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打破南宫大门,将被软禁其中的朱祁镇救出,拥戴他复位。而石亨作为朱祁钰信任的大臣发动夺门之变,其主要原因就是朱祁钰没有继承人,自己又重病不起,谁来继承皇位含糊不清。石亨认为不管是谁继位,拥立大功都是文官们所得,不如拥立谁都不会想到的朱祁镇,换取不世之功。

如果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还活着,虽然朱祁钰废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太子之位只是勉强让大臣们接受,朱见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味道在里面。但是既然朱见济已经被立为太子,众大臣没几个人愿意冒着掀起政治风波的可能,在他死后重新讨论谁可以继位,朱见济登基的可能性很大。

这种情况下石亨作为朱祁钰的亲信,极有可能被委以托孤重任,他不需要再其争夺拥立之功,更不会冒险发动政变去拥立朱祁镇。而其他人即使要想通过拥立朱祁镇换取前程,于谦为了保证政局稳定,也不会像历史上那样默认政变发生,政变以失败告终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朱祁钰重病的原因之一就是朱见济突然去世,他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抑郁得病。如果朱见济一直身体健康,朱祁钰在位的时间也很可能延长。历史上朱祁镇也不过比朱祁钰多活了7年,因此朱见济在世的话,他未必活的过朱祁钰。

既然夺门之变很可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很难成功,那么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合理性。


不沉的经远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所以合不合理,看最后的胜利者是谁!大概率而言最后的赢家还是明英宗。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明代宗的儿子朱见济太小,若没有强力的内阁班底辅佐,根本难以坐稳皇位,明英宗便是典型的少年天子误国。

而明英宗虽与朝臣隔绝,却影响力并未消散,在朱见济尚在的情况下,各臣工依旧对朱见深为太子呼声极高

明朝的国情更适合成年又有能力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土木堡之变被俘,但气节不失,维护明王朝的尊严。

而明代宗囚禁英宗,又违背誓言令满朝文武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代宗失去朝臣的拥护,才会在未病逝之前就发生夺门之变!


多臻贵


即使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首先要说一下,景泰八年的时候太子已经过世了。朱祁钰在位时收买大臣改写诏书,于景泰三年废掉现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四年,朱见济病死。由于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有大臣提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一直未同意。此后一直没有立接班人。

公元1449年,朱祁镇亲征瓦剌,引发“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临阵即位。成功的指挥了京师保卫战,打退瓦剌的进攻。而后,三番五次阻挠朱祁镇回国。在朱祁镇顺利归国后,将其封为太上皇,并将其软禁。然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即使把他的哥哥朱祁镇软禁了,他仍然不放心。想要找借口杀掉朱祁镇。这也让朱祁镇明白,他是不可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的。所以一直在筹备夺权。景泰八年,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发动多门之变,夺得皇位。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朱祁镇在夺权前的身份是太上皇。如果这时候现任皇帝朱祁钰驾崩,那么太上皇即位主持大局是符合礼数的。假如此时太子朱见济还活着,那么改立谁呢?或者说谁更加合适呢?

第一,景泰八年朱祁钰还活着,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是太子。太子只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朱见济目前还没有资格和太上皇争。

第二,朱祁镇是太上皇。可能他是被软禁的太憋屈了,急于摆脱这种局面。于是在徐有贞等人的鼓动下,竟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夺权。如果他此时清醒,就会知道,这个皇位夺不夺都是他的。但是他干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大家想想,如果夺门之变失败了呢!那就会被定位为篡权,可是杀头的大罪啊!幸好夺门成功了,要不然历史就改写了!改成这样: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镇阴谋篡权失败,被废掉太上皇称号,处死。其子被充军等等。。何其惨烈

第三,虽然朱祁镇等人发动叛乱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没有留给大臣们反应的时间。但是也没有发生重大的内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符合礼数,都是老朱家的人,谁当皇帝不适当啊!那时候的文官都是敢于直谏的,如果不合乎礼法。他可不管你是不是皇帝,祖宗的礼制重要。那样的话不知道又要出现多少朱棣杀方孝孺的悲剧了。。

所以即使朱见济没死,即使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皇位也大概率是朱祁镇的!


知行合一2020


没什么合不合理,夺门之变是政变,政变成功了,就是合理。

但要说一点,朱见济不死,夺门之变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武清侯石亨是政变主力。 石亨在土木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受封武清侯,成为炙手可热的勋臣。代宗朱祁钰立朱见济为太子的时候,石亨加太子太师。所以他是代宗派去辅佐太子的。

石亨本来和于谦关系是很好的。但是石亨这个人为人不正,贪污受贿,于谦看不惯。于是两人逐渐交恶。但代宗重用于谦,也重用石亨。一时间,于谦也拿石亨没办法。

没想到朱见济死了,而到了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让石亨代为祭司。勋臣代替天子祭祀在明代很常见,但是多为魏国公(徐达长子徐辉祖后人),定国公(徐达四子徐曾寿后人),成国公(靖难大将朱能后人),英国公(明将张辅后人)祭祀。代宗让石亨祭祀,可见代宗对石亨有多看中。可是石亨在病榻前看到代宗病的很重。当时于谦已经准备上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了,如果如此,于谦又是拥立之功,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于是石亨果断抛弃代宗,发动夺门,拥立英宗复位,这才成了拥立功臣。

如果朱见济不死,石亨凭借太子太师身份,也就不会发动夺门了。


杜少说历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在石亨、徐有贞的秘密策划下,成功迎回太上皇,取得夺门之变的胜利。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明朝史上继朱棣之后又一次宫廷政变,事件结果是明英宗重新当上皇帝,皇位传承又回到英宗一脉。夺门之变从字面来讲就有争夺、抢夺的意思,英宗复辟前身份是太上皇,皇帝则是景泰帝,所以不论太子朱见济是否活着,夺门之变是不合理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且来分析。

一、景泰帝是合法的皇帝

其实景泰帝朱祁钰是轮不到当皇帝的,他是运气好,捡了一个大便宜,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煽惑下,御驾亲征,征讨蒙古瓦剌部落,由于年轻气盛,偏听偏信不懂军务的王振,结果导致五十万大明军队溃败,自己被俘虏。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英宗被俘,整个大明王朝在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更糟糕的是帝都北京周边防备力量薄弱,蒙古瓦剌随时进攻,难道靖康之耻历史会再一次重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一朝忠臣不断,在兵部侍郎于谦拥立,孙太后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即位,改元景泰,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位景泰帝还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土木堡之变给大明的消极影响也在慢慢改善,自己的地位也日渐稳固,朱祁钰作为景泰帝,名位已定,合理合法,大明朝进入景泰年间。

随着帝位的巩固,景泰帝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他采取了一方面贿赂大臣,一方面对持异议的大臣打击贬谪的方式,在朝中大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成功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从形式上确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合法继承人。其实,父业子继,人之常情,皇帝立自己的儿子无可厚非。可惜,天不假年,改立太子的第二年,朱见济夭折。

二、朱祁镇自北方迎回,身份从皇帝变为太上皇

《明史列传》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有了朱祁钰做主的大明朝廷,重新展现了生机,边关将士纷纷以新帝为旗帜,军心大振,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此时也占不了什么大便宜,无奈答应放人,在使臣杨善的努力下,太上皇被俘一年后,回到了北京,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与朱祁镇兄弟两人上演了相互谦让仪式,笔者认为虽然此举有作秀之举,但也从形式上正式确定了名位,那就是朱祁钰是当今皇上,朱祁镇已为太上皇,名分已定,再作他想,就是谋朝篡位,也为大臣所不容。

所以,名位已定的情况下,无论朱祁钰儿子是否在世,宫廷 政变都是古代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因为他破坏了儒家传统理念。正如于谦曾说过“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朱祁钰即位的那一刻起,便君臣名分已定,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即位的可能。


一切都付笑谈中



当然更合理了!

因为这个太子朱见济是明代宗的儿子,又不是明英宗的儿子,如果是明英宗儿子,那么他多少有些在明代宗病重之际,发动政变夺自己儿子即将得来的皇位意思,但问题不是,所以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更合理!

而且说实话明代宗和他的儿子朱见济在正统上可谓是先天不足。本来明代宗也就是一个藩王,是明英宗这个正牌皇帝御驾亲征被俘以后,当时朝廷本着“国赖长君”的想法,所以才立他为皇帝,所以说明代宗刚开始就是代理皇帝。

而明英宗回来以后,明代宗并没有想还这个皇位,本身很多大臣就有意见,但毕竟明代宗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所以也就这样了。

明代宗坐稳皇位以后,就有些得寸进尺的意思,想要废明英宗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以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结果很多大臣就不同意。

明代宗为了自己儿子可以成为皇太子,可以说是近乎没皮没脸了,自古都是大臣进献给皇帝宝物,而明代宗为了使大臣同意立他儿子为皇太子,竟然拿出财物贿赂大臣,才勉强是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所以说明代宗的帝位正统性不足,连带着他儿子被立为皇太子,还是建立在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基础上,更是不得人心。

因此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如果明代宗儿子朱见济依旧活着的话,那么是更合理的!毕竟很多人中意的皇太子是明英宗的儿子,而不是明代宗的儿子。


宋安之


根据历史年表,明代宗景泰年号为公元1450—1456,所谓景泰第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镇已经复位,那么回头来说说一下这二人之间的政治角逐与亲情撕扯。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与孙皇后之子(也有史料记载,孙后夺子争宠,登上皇后之位),登基之初,英宗颇为依赖仁宗皇后张氏,也即当时的太皇太后,这位老太后对宣宗拥立起了关键作用,英宗对她也充满了尊崇之情,同时任用“三杨内阁”(杨溥,杨荣,杨士奇),本应休养生息,积极应对国家出现的经济问题,在货钱问题上做积极的调整,避免进一步通货膨胀,但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明朝廷发动麓川之役,前后四次征伐,最后一次即在1448年。连年的征讨并未降伏叛军,最后竟以盟约形式结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库亏空,大军疲惫。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早已对中原觊觎已久,伺机而动,大同告急,这时的英宗居然在一名司礼监太监的怂恿下,准备御驾亲征,殊不知这太监王振与瓦剌勾连已久,加之掌握着军政大权,英宗被裹挟着以国家力量发动了一场太监指挥的战斗,在儿戏之中到了大同,一看,这九边之首怕是守不住了,眼看情势不对,又想带皇帝去他老家转转,再一想,不对,万一瓦剌军来俺家乡咋办,于是,走起,走起,别的地方转转,再接着,就走到了土木堡,其位于今天河北怀来县附近,突遭伏击,五十万大军如烟火般的散开来,王振也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可怜这二十几岁的皇帝竟然成了阶下囚,中原人士要冠个别称“北狩”。

北京这时该怎么办,瓦剌军来势汹汹,如果没有天子之旗高举,怎能号令天下,北京城里只有一个稚子幼儿做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见深。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受孙太后命,辅助太子统理国政,接着又在于谦和太后的联保之下,登上天子之位,并尊远在北面的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做如同当年两宋交割时,让敌贼无当朝天子可以威胁。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北京军民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不久北京与也先议和,也先送还朱祁镇,这时的太上皇。代宗朱祁钰将他哥哥安排在南宫幽居,当然善待是有限的,所以后来朱祁镇也以其人之道还治之,上演了兄弟互相戕害的一幕。本来朱祁钰不愿退位,加之有一定的政治才干,大概历史进程也就这样往前迈进,偏偏这位皇帝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儿子皇后先后去世,他也身体每况愈下,这时有人就动了心思,欲迎英宗复位。那么回头看一下,朱祁钰登基是大势所趋,为国家举天子旗,有太后授命,有大臣相佐,并击退侵略者,保住了家国天下,他的登基虽有情势,但也算明正言顺,不过之前有太子在位,也并未废去,若是他以大义为先,则应顺位于其兄之子,但如以中国皇位继承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他传位于其子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如果景泰八年,朱见济还活着,景泰帝驾崩,那么应当是这孩子君临天下!那么夺门之变就要讨论一下了!是篡位,是謀逆,是叛贼,大约就要像永乐帝一样,永远都在寻找那个男孩子, 哪怕是郑和下西洋花数以亿万计的民脂民膏,哪怕是冠上“靖难”这样的名号,似乎永远都有点不太亮堂…

对于朱祁镇,所幸他弟弟居然再无后嗣,于是他也就在别有他图的明将石亨,都督张轨,太监曹吉祥,政客徐有贞的合谋下,复位成功,开启了第二个英宗时代,特别定了个年号“天顺”。对兄弟也是及时降位,做他的郕王去吧,死后以王礼入葬,所以明十三陵没有洪武帝,建文帝,也没了这位景泰帝的归处,连庙号都是一百多年后才得到!

希望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清我想表达的,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纠缠不胜枚举,宋英宗,嘉靖帝甚至对称呼生父这样的事都会引来大朝议,即便天子,可以“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的他们有时候也不得不要堵一堵天下悠悠之口!(左配图为《明代帝王行乐图》)




闲情小样


如果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能不能发生,能不能成功都是一个问题。

夺门之变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逻辑上,那就是景泰帝病重,他死后皇位的继承人回到朱祁镇或者他儿子,前太子朱见深手中。

因为朱瞻基俩儿子,朱祁镇很能生,朱祁钰费劲巴拉的生了一个,还夭折了。

以皇家顺序来算,他死之后皇位也会自然回到朱祁镇一系。

群臣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众大臣已经有人准备上书景泰,请他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待他百年之后,太子能够合法合理的即位。

唯一犹豫的就是景泰自己:

我他喵的才三十多,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只是生了场病,你们就开始意淫我百年之后的事,这是啥情况,你们盼我早死吗?

景泰帝不愿意立朱见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年轻,努力一把还能生皇子,如果此时吐口,封朱见深为太子,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一自己今后再生下皇子,想改立,就比较困难了,不如拖一拖等一等。

所以,他犹豫着,不太想立。

正是由于他的犹豫,让徐有贞等人看到了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趁他病要他命的捧英宗复位。

群臣看到英宗复位也没有怎么反对,默许了这种操作。

原因无非还是那个逻辑,景泰病重,皇位早晚还是朱祁镇父子的,具体皇帝位是父亲的还是儿子的,有分别吗?

反正景泰帝也没立太子。

但是如果景泰帝早早立了朱见深,徐有贞等人再夺门就师出无名了。

老子夺儿子的皇位,说出去不好听,群臣也不会静默默认这种情况。

朱见深当了太子,大约于谦就不用死,景泰帝也不会死的不明不白,很多人也不会被秋后算账。

但是景泰帝一心想立儿子不想立侄子,这大约就是人性使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