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祕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田獲三狐


劉邦臨死前,讓陳平去殺掉樊噲。殺樊噲這個決策當然並不是他老糊塗了,有點糊塗的是他居然讓陳平去執行這個任務,這簡直等於故意放水,放樊噲一馬。

劉邦晚年一直在做的就是消滅潛在的威脅,為將來的加班人過渡創造比較好的條件。劉邦當時想要殺死樊噲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已經感覺到,對他的子孫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自他的老婆呂雉。如果要制約呂雉,就必須要把她能夠掌控的勢力清除掉,而樊噲就是呂雉的主要支持者。

一般都認為,劉邦後來在立儲問題上動搖,試圖立趙王如意為太子,是立儲以愛不以嫡,其實並不是,劉邦在這個想法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目的,就是他自己年齡已經大了,兒子繼位之後,一定會比較依賴母親和舅舅家的勢力,也就是外戚勢力。這將會成為對劉氏皇權最大的威脅。

呂雉是劉邦的糟糠之妻,但年齡卻比劉邦小了十歲,而且她的兩個哥哥也跟隨劉邦騎兵,南征北戰多年,也是碭泗元從功臣,也封了侯。更加重要的則是,呂雉的妹妹呂嬃嫁給了劉邦的大將樊噲,而樊噲是高級將領,地位也比較高,因為這層親戚關係,樊噲是支持呂雉的。

這也是劉邦疏遠呂雉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呂雉參與了誅殺韓信、彭越的計劃,也給劉邦幫了忙,但從劉邦的角度看,在他不在朝中的時候,呂雉能夠單獨召見蕭何來做這些事,就意味著呂雉在朝臣中的影響力超過了他的想象。所以,劉邦想立趙王為儲,背後是看中了戚夫人並沒有什麼政治勢力,不會危及劉氏的皇權。

當劉邦試探性的提出想要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時候,樊噲立刻表示反對。這當然讓劉邦更加確認了這一點,就是呂雉和樊噲已經是事實上的政治同盟。而他知道惠帝劉盈生性懦弱,面對如此強勢的母親和外戚勢力,劉盈是很容易變成傀儡的。所以他這時候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安劉氏”的問題。

樊噲和蕭何、曹參、周勃、王陵、陳平這些人還不同的地方在於,樊噲雖然地位也高,但實際上頭腦還是簡單的,在一些關鍵時刻很難自己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所以有可能會被別人利用。所以在韓信、彭越、英布死後,劉邦集團內部實力最強的其實是曹參,但劉邦並未想過要動曹參、周勃和王陵這些人,唯一想殺的人就是樊噲。

但劉邦真正失誤的地方也就在這裡,他不應該讓陳平去執行這個任務。陳平並不是碭泗元從功臣,而是在劉邦平定三晉一帶的時候才投奔劉邦的,屬於六國義從,和蕭何、曹參、周勃這些人並不是一個集團,加之陳平為人滑頭,所以陳平在意識到劉邦已經快要死了的時候,馬上就知道呂后一定會控制朝廷,他這時候如果殺樊噲,當然是自找死路。

果然,陳平這個靈機一動的決定非常正確,劉邦一死,陳平馬上得到了呂后的信任,並且在宮內擔任宿衛,又擔任了郎中令職務,算是呂后的寵臣。而在呂后死後,他又馬上利用了呂氏對他的信任,和周勃發動政變,一舉剷除了諸呂,迎立了文帝,真正成了“安劉氏”的核心人物。


蕭武


據說是因為朝中有人向劉邦反映,樊噲和呂后勾結到了一起。

首先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元勳,是劉邦旗下的一員悍將,尤其是他還在鴻門宴的時候救下了劉邦的性命,對劉邦來說,可是他創業史上的一個大恩人。


(樊噲和呂嬃)

但是功高蓋主,樊噲算是劉邦的一個得力悍將,但是於此同時臣子的權力過大也是一種威脅,所以漢高祖劉邦也是對他們有著一些提防,所以當有人向他彙報,樊噲和呂后走的太近,他如何不能起疑心?

其實早在之前,劉邦就已經對呂后干政就十分的不滿了,劉邦擊敗了叛軍之後,又聽說燕王叛變,於是就派樊噲去征討燕王,但是樊噲走後,卻又有人揭發樊噲,說他與呂后串通一氣,劉邦頓時就敏感了起來。



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劉邦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他臨時將樊噲換掉了,還叫陳平將樊噲的頭帶去見他。高祖眼看著命不久矣,而之後呂后主政也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他又不好放了樊噲,只好將他囚禁了起來,果然劉邦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樊噲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後來呂后姐妹聽說樊噲沒死,都鬆了一口氣,樊噲最後官復原職,得以善終了。而陳平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是阿維啊


劉邦,是個思路極為縝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臨終之際要殺樊噲,不但不是老糊塗,而且是非常正確的決策。其中緣故,聽司馬為君慢慢道來。

首先,劉邦不是因為個人仇恨殺樊噲。樊噲早年是個殺狗賣肉的,劉邦是他的老客戶,所以倆人關係不錯。後來劉邦做沛公,樊噲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噲這個人,智略談不上,似乎唯一可以誇耀的便是武勇,當時打仗是以人頭數作為晉升標準的。樊噲在一場戰鬥中砍下敵軍十五個首級,就被封為國大夫。和章邯的軍隊交手,砍下二十三顆首級。打敗李斯之子李由,斬首十六級。攻武關至霸上,樊噲更是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個。鴻門宴那一場局,又是他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 進入帳後拿眼珠子瞪項羽,項羽還欣賞他是位壯士,請他吃一條生豬腿。樊噲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這一場吃生肉秀,其實是救了劉邦的命——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劉邦很可能就被殺了。

劉邦稱帝以後,樊噲依舊為他賣命,燕王臧荼的叛亂,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亂,則是他與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劉邦臨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還在北方討伐燕王盧綰的叛亂。

所以,樊噲的軍事能力,是不值得懷疑的——但,劉邦最擔心的,也就是這個。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此時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與兒子劉如意的安危,在他看來,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呂雉,就一定會被呂雉殺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劉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劉邦又發現,群臣都很擁戴呂雉的兒子劉盈,尤其是樊噲掌握著兵權,一旦他決意廢除劉盈甚至說要殺掉呂雉,呂家人會不會謀反作亂,樊噲會不會助呂家一臂之力?

在劉邦看來,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樊噲的老婆是呂雉的妹妹呂嬃,而且樊噲很聽老婆的話。所以要保住劉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須廢掉或殺掉呂雉,而要解決呂雉,前提就是要讓樊噲消失。

但劉邦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直到身體快不行了,他才找來陳平,讓陳平去樊噲軍中傳詔,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車子裡,打算一到軍營,就立斬樊噲,讓周勃接管軍隊。

可問題是陳平是個極會算計的人,他發現形勢已經不對了,劉邦說不定馬上就要死,而死後呂雉一定掌握大權,而那時如果陳平和周勃拿著樊噲的人頭上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所以最終,陳平沒有殺樊噲,而是將樊噲打入囚車,押回長安,結果在半途就得到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立馬轉變方向,投向呂雉,而樊噲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績。

劉邦生前沒能殺掉樊噲,呂雉便沒事,而呂雉沒事,戚姬與劉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樊噲與劉邦的關係,其實還不止於連襟這麼簡單。劉邦起於底層,成功靠的不單單是運氣,還有一大幫少年兄弟和中年朋友死心塌地的幫襯,樊噲就是其中之一。

樊噲雖然狗屠出身,但他和後來的“狗肉將軍”張邦昌不一樣,張邦昌儘管寫過打油詩,其實沒點文化和智慧,樊噲雖然殺狗賣肉,卻實在是一個智慧的、有勇有謀的將軍。你看樊噲,隨劉邦打到咸陽後,人家都去搶金錢泡美女去了,就連劉邦都進入了溫柔鄉,但樊噲既沒有搶金銀,又沒泡美女,而是看到劉邦進入咸陽宮的如雲美女之中後,擔心他貪圖享樂,前功盡棄,就尾隨進去,力勸劉邦離開咸陽宮,還軍灞上,莽莽武夫有幾人能想得這麼遠?

在鴻門宴上也一樣。無論劉邦,還是張良,面對項羽,都有些理屈詞窮,後來劉邦被項莊舞劍,弄得危機萬分,你看攀噲帶劍擁盾衝進去後,不僅僅是拼殺,還有鬥智,他向項羽說的那一番話,什麼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批評得項羽啞口無言。可以說,劉邦之所以鴻門宴能脫險,功勞不在樊噲的勇,而在於他的智,你再會打也不可能打得過項羽,但樊噲的這些話,卻說服了項羽,讓他慚愧到不敢動手。

樊噲確實是智者,因此,他為劉邦建立漢朝所作的貢獻,也不僅僅是戰功,還有很多謀略和決策上的幫助,他不僅貢獻了勇,更貢獻了智。但對於這樣一個勞苦功高而又是親戚的樊噲,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他呢?這不是因為劉邦老糊塗了。一個帝王要殺功臣,大都是在這個功臣對自己的江山有了威脅,或者有了潛在威脅,樊噲對劉邦就存在這種威脅。

劉邦去世前,燕王盧綰反叛,已經病重在床的劉邦,指派樊噲帶兵北擊盧綰。盧綰的反叛,加重了劉邦的病情,更加重了劉邦的疑心。因為盧綰是他的發小,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小時候的同學,是發小中唯一被劉邦封王的人,一直為劉邦所特別器重。然而,連他都反了,還能信任誰?

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有人對劉邦說,樊噲是呂后一黨,呂后與他早有預謀,只待皇帝駕崩,就要誅殺戚氏和趙如意,奪取天下。疑心重的時候,這樣的話一說即靈。所以,為了劉氏江山,為了愛妾戚夫人、愛子如意,劉邦立馬命令陳平、周勃前去軍中,速斬樊噲,提頭來見。

所以,下命令斬樊噲,是劉邦保劉氏江山、子孫後代的一步棋。


帝國的臉譜


樊噲是秦末漢初著名的猛將,他從一個殺狗的屠夫變成開國元勳,被封為大將軍、左丞相的勵志故事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和劉邦不但是同鄉,劉邦之妻呂后還是樊噲之妻的姐姐,也就是說,樊噲是劉邦的妹夫。那麼,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秦始皇五年(前242),樊噲出生於沛,也就是今天江蘇省的沛縣。他與劉邦是同鄉,劉邦任亭長時,他正做著屠狗的生意。後來,劉邦作為亭長,要押送一批該服勞役的人去驪山,半路上許多人因為畏懼勞役而逃跑,劉邦料想到達目的地,人也跑得差不多了,索性和眾人一同飲酒,並在半夜時對大家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大部分人都感恩戴德地離開逃命去了,而還有十幾個人表示願意跟隨劉邦逃亡,按照《史記》中記載樊噲“與高祖俱隱。”來看,樊噲或許就是那十幾人中的一個。後來,樊噲同蕭何、曹參等人一同擁立劉邦為主公,合力反秦。劉邦成為沛公後,樊噲便成為了他近前的“舍人”。

後來抗秦的過程中,樊噲作戰勇猛,立下赫赫戰功,幫助劉邦第一個打進咸陽。進入咸陽後,劉邦沉迷於秦宮的榮華富貴,不願離去,樊噲當先站出來“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後來還是在樊噲、張良的共同努力下,劉邦才放下這些物質享受。

後來項羽邀請劉邦參加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樊噲一直在帳外守候,聽說劉邦有危險,便“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為了保護劉邦,樊噲不顧帳外士兵的阻攔衝進宴會,且他的模樣非常威武,宛如凶神惡煞一般。

後來在樊噲的協助下,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朝建立之初,諸侯們常常作亂,樊噲作為主將四處征伐,先後平定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韓王信和後來的燕王盧綰。就在樊噲受命征討盧綰之後,已經染上重病的劉邦在病榻上聽說,樊噲和他的“大姨子”,也就是趁著劉邦病重而權勢漸大的呂后圖謀不軌。

所謂的不軌之事則是:“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戚氏是劉邦的寵妃,也就是後來被呂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而趙王如意則是她和劉邦所生的孩子,劉邦很喜愛他,甚至曾承諾讓他當太子。晚年的劉邦極度寵溺戚氏,於是聽說樊噲將對她不利,便起了殺心。

於是,劉邦派出手下以奇謀著稱的陳平,讓他前去秘密殺掉樊噲,並用周勃將其代替。陳平不忍殺掉這位老臣,於是先抓住了樊噲,準備帶回長安給劉邦處置。怎料走到半路時,卻收到了劉邦已經病逝的消息,聰明的陳平料到主持朝政的已是呂后,要是將她的妹夫殺害,自己可再沒有容身之所了,於是釋放樊噲,恢復了他的爵位。

劉邦臨死前,派陳平將開國元勳,既是同鄉又是妹夫的樊噲殺掉,這一舉動僅僅是因為有人謠傳樊噲要對他的寵妃、寵兒不利,這一舉動無疑是非常荒唐的。說晚年沉迷於戚夫人美貌和枕邊風的劉邦是老糊塗了,並不過分。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劉邦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從不糊塗,為什麼這麼說,病榻問相就是例證。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重,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陛下歸天以後,蕭相國如果也去世了,誰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劉邦說“曹參是可以的。”

呂后又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和陳平可以代替,他倆可以相互輔助,性格可以互補。而軍隊之事可託於周勃,此人忠誠於劉氏,可任命為太尉。”

呂后還想問,劉邦卻說“你也別問了,再往後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你也活不了那麼久。”這就是有名的“病榻問相”。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雖然在彌留之際,頭腦依然非常清晰,劉邦死後,呂后也確實是按照劉邦的遺囑進行人事安排的。


既然劉邦臨終前都非常清醒,他為什麼要殺掉自己的發小、左膀右臂兼妹夫的樊噲呢?

樊噲——劉邦最忠實的小夥伴

樊噲是劉邦的小老鄉,都是江蘇沛縣人,劉邦是平民,樊噲更貧賤,是個殺狗的屠戶,乾的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營生,練就了一副好身板和膽識。年輕時候,劉邦沒少沾樊噲的光,經常去他那裡吃免費狗肉,

劉邦起義後,樊噲成了劉邦最堅實的臂膀,他不但殺狗技術精湛,打起仗來也是非常勇猛,經常是衝在前面,第一個攻上城頭,是一個不要命的主兒,當時打仗以人頭數作為晉升標準,樊噲在一場戰鬥中曾經看下敵軍十五顆頭顱,被封為國大夫,與章邯對抗,砍下二十三顆頭顱,打敗李斯的兒子李由,斬首十六顆首級。攻克霸上,樊噲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顆,俘獲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佔領咸陽後,面對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富麗堂皇的宮殿樓臺、千嬌百媚的宮娥美女,劉邦有點樂不思蜀了,決定當晚就留在秦宮過夜,不走了,蕭何苦勸無果,只好去找劉邦的鐵哥們兒樊噲,樊噲衝進皇宮,把劉邦從龍床上扛起來就走,出宮後的劉邦如夢初醒,對樊噲非常感激。

除了秦宮驚醒夢中人,鴻門宴上樊噲還救了劉邦一命。

項羽邀請劉邦參加“鴻門宴”,樊噲一直在帳外守候,得知劉邦有生命危險,樊噲立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為了保護劉邦,樊噲直接衝進宴會,像凶神惡煞一般看著項羽,看著鐵塔一般的樊噲,項羽當時嚇了一跳,立即賜予酒肉,樊噲邊啃肉邊替劉邦表功,“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說的是有理有據,項羽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劉邦趁機尿遁,才躲過一劫。

除了是好哥們、左膀右臂,兩個人還是親戚,樊噲去了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樊噲也就成了劉邦的妹夫了,兩個人的關係更加親密了。

既然關係這麼鐵,晚年的劉邦為什麼還是對樊噲下毒手呢?

漢朝建立後,樊噲作為開國元勳因功封為大將軍、左丞相。

俗話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很多開國皇帝穩固江山後往往對昔日戰友舉起屠刀,劉邦也沒能免俗,先後消滅了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將當初一起鬧革命的好兄弟們殺的殺、抓的抓,在平叛的過程中,雖然樊噲是主將,出了不少力,但他逐漸對劉邦感到害怕和寒心,原本一腔熱血毫無城府的樊噲,開始低調做人,不再事事出頭,沒想到劉邦最後還是算計到他的頭上了。

劉邦一直非常寵幸戚夫人(劉邦死後,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了人彘),甚至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廢掉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才作罷。

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劉邦為戚夫人和劉如意的命運而擔憂,非常害怕呂后和樊噲在他死後難為這娘倆,一直想要限制呂后的權力。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與匈奴勾結造反,重病的劉邦派樊噲去平叛,樊噲剛出發,就有人向劉邦告發,《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大意就是樊噲與呂后勾結,等皇帝百年之後立即殺死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

劉邦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立即臨陣換將,殺掉樊噲,命令陳平“平到軍中,立斬噲頭”,陳平接到這個燙手山芋,立即犯難了,眼看劉邦是馬上要不行了,如果殺了樊噲,劉邦就去世了,呂后能放過自己嗎,他兒子可是接班人呀,但是劉邦的話還不能不執行。

考慮再三,陳平計上心來,帶著周勃一起到樊噲營中,登上高臺,準備傳旨,讓人持節去叫樊噲,周勃藏在一旁,樊噲見只有文官陳平一人,立即上前接詔,後臺突然閃出周勃,將樊噲當場拿下,裝入囚車,周勃到營中接管軍權,陳平押著樊噲回長安。

一路上,陳平故意磨磨蹭蹭,走到半路就傳來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把樊噲交給呂后,邀功請賞,呂后立即原諒了陳平,樊噲撿回一條命,繼續榮華富貴,而戚夫人和他兒子就悲劇了,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她兒子劉如意毒死,劉邦是賠了夫人又折了兒子。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劉邦非但不是老糊塗,臨終之前反而比任何時候都清醒!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臨終之時他的遺願:1)首先,劉邦南來北往征戰一輩子,創立了大漢的基業,尤其是年已六旬還到處親征,自然是不想讓大漢步大秦的後塵三世而亡,他肯定是想大漢千秋萬代。2)其次,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雖然想換太子但沒成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戚夫人母子平安活下去。

那麼,劉邦的遺願能同時達成嗎?很不幸,他的兩個願望正好是對立的,不可能同時達成。首先,他死後能威脅大漢的,自然是功臣集團,而能夠掌控功臣集團的,只有老辣的呂后,這也是他最終不敢換太子的原因。其次,作為政治鬥爭的頂尖高手,作為多年的夫妻,他對呂后非常瞭解的,也知道自己死後戚夫人母子面臨的處境是什麼。彌留之際的劉邦能做的是什麼呢?只能是平衡功臣集團和呂后兩方的勢力,做到相互制衡,不至於一方獨大。

好了,再來看看樊噲的身份。首先,樊噲是他的同鄉是發小,是功臣集團;但樊噲還是他小姨子的丈夫,兩人是連襟,也就是說樊噲是外戚,肯定是站呂后的。因為在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中,樊噲出力甚多,逐漸成了實力派大佬,如果呂后政治上的老辣加上樊噲的軍權,那外戚一方就尾大不掉,誰也管不了了,戚夫人母子更是分分鐘被秒。

至此,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樊噲必須死。但劉邦明顯高估了陳平等功臣對自己的忠心和實力,低估了呂后的手腕和能量。在他死後呂后很快就把功臣集團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至於戚夫人母子,只能任呂后宰割了。


金鱗戲蘭池


【米瑞君】的觀點:劉邦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寵妃戚夫人以及他和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劉邦一心想護他們周全,可惜,劉邦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

劉邦擔心自己萬一離開,呂后就會立刻派最信任的樊噲把戚夫人和劉如意殺死,於是,就派陳平秘密地殺掉樊噲。但事實上,樊噲並未因此而死,而且不用樊噲動手,戚夫人和劉如意也都在劉邦死後不久就被殺害了。

呂后心狠手辣,勢力龐大,劉邦擔心自己死後,呂后會讓樊噲報復自己的寵妃戚夫人

劉邦在世時,一直寵愛戚夫人而冷落呂后,更讓呂后氣憤的是,劉邦一度想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所以,呂后和戚夫人有著重重的矛盾。劉邦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就想讓戚夫人和劉如意少一些威脅。

實際上,劉邦還是想多了,報復一個幼子和一個手無縛雞之力又無兄弟家族可以依附的婦人,根本用不著樊噲。憑藉呂后的一手操縱,她不僅毒死了劉如意,更是殘忍地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讓戚夫人悲慘地死去。

<strong>陳平是一個懂得見風使舵的人,他看出劉邦死後大權必然握在呂后手中,並沒有急著殺樊噲

陳平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著名的謀士,所以,對於權利的紛爭之事他看得清清楚楚:劉邦死後,大權一定落入呂后手中,他如果殺死了樊噲,自己就會遭殃:呂后和樊噲是親戚關係,樊噲是呂后的親妹夫,樊噲會被呂后重用。

所以,陳平沒有急著殺死樊噲,在辦理此事的過程中,劉邦去世,樊噲平安無事,而陳平又成了呂后眼中的有功之人了。


我是米瑞君,精讀華夏史。品大漢風尚,析盛世風情。歡迎關注“米瑞談歷史”!


米瑞談歷史


“仗義每多屠狗輩,最是負心讀書人”,這說法源於一個故事:從前有個書生在大街上溜達,被皇親·為培養兇性故意放出的惡犬所傷,這種犬是專業鬥犬,也就是鬥狗專用犬,殊為兇悍,主人就一邊看著不管,眼看書生危在旦夕,一個殺狗的屠戶手起刀落殺了惡犬,皇親買通了受害者,也就是那個秀才,然後理直氣壯的告到衙門,秀才當庭翻供,說他和鬥犬是好兄弟,當時哥倆正鬧著玩呢。

最終屠戶被處以死刑,曹學佺(《崇禎實錄》纂修者,隆武帝死後,投繯殉國。)發飆了,嚴刑逼問秀才,結果秀才說了實話,為了黃白之物也是受到了威脅所以才構陷屠戶,於是曹學佺說出了傳遍天下的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最是負心讀書人”,當時也沒個現場監控,是不是這事不大清楚,但是此聯與曹學佺的仕途起伏和本文所述皆有相通之處。

勸諫直言的屠狗之輩

提起狗屠這個職業,還真出過幾個名人,比如聶政,比如朱亥,再比如本文主人公之一的樊噲,不但功勳卓著,他還能直言進諫。

1)止宮休舍,還軍霸上:

當初劉邦剛進咸陽,從精神到身體,整個人都鬆垮下來,享樂主義思想佔據了上風,天天飲酒作樂歌舞昇平,樊噲就找到劉邦讓他回到駐地,大意是說“知道大秦怎麼亡的麼,就你這德行亡的”,別讓項羽抓到把柄整治了你。

2)趙高篡權,前車之鑑:

雖然樊噲沒讀過什麼書,但是趙高可是他們同時代的人,於是,劉邦晚年懶政時期,樊噲就以趙高篡權的例子對劉邦展開了尖銳的批評和思想教育^_^,“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3)樊噲諫言,約法三章:

並不是說樊噲提議並主導了約法三章,而是說樊噲令劉邦及時醒悟,促成了約法三章。咸陽城破,馬上就發生了目無軍紀的哄搶行為,而且還都是眾將官帶頭乾的,蕭何也沒閒著,把丞相和御史的秦時重要圖書、資料文件都搶著收了藏起來(保護)。正是由於樊噲和張良的勸諫才有了“封秦府庫,還軍霸上”的舉措,也才有了後續的整頓軍紀,撫慰秦民以及有口皆碑的約法三章。

相對來說,蕭何和張良做的並不夠好,蕭何知道搶著把大秦律令收好避免損失,張良在樊噲勸諫後馬上附議,可以說他倆都看到了事實的發生,也預見到了將會帶來的危害,但他倆誰都沒說。所以不得不說,樊噲的仁義和忠誠體現在正道上,無論是軍功還是勸諫,樊噲對劉邦,對大漢都裨益頗多,這才是真正的忠心耿耿。這樣忠心耿耿的將軍劉邦為何要殺?

鴻門宴中救劉邦於水火

望文生義往往導致歷史人物標籤化,這就很容易將人引入誤區,很多不大瞭解歷史的朋友都會覺得除張良以外,鴻門宴上沒好人,有人大罵項羽傻得可愛,婦人之仁,傻子身邊能有聰明人麼,於是范增也被描述為聰明的傻子,而樊噲被定義為悍不畏死英勇闖帳的莽撞人。

為什麼要提鴻門宴呢?

劉邦逃出生天有一定必然性,論功自有張良的一份,卻也有劉邦晚年所要殺害的救命功臣樊噲的功勞,前文提過,樊噲勸諫離開咸陽返回霸上駐地,這是項羽在鴻門宴上先是猶豫後來放棄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劉邦一直霸佔著咸陽,那麼劉邦逃不出昇天就有一定必然性了。

如果劉邦兵據咸陽,那麼以項羽的脾性,劉邦幾乎是必死無疑,項羽也不會暗自彷徨猶豫。之所以猶豫,是因為他放不下一件事-大軍40萬破函谷關而入,顯然已經急眼,但項羽缺少至關重要的一個藉口,而在樊噲的勸諫下,這個藉口消弭於無形。

為什麼項羽殺人還要藉口?

①名義上,他倆還是懷王部下的將官,都有同一個名號,楚軍,要撕破臉確實需要令人信服的藉口。

②項羽自家部隊不過10多萬人,其他則是諸侯各部,一個個都眼巴巴的看著呢,項羽手下虎狼之師,劉邦的兵士除了同鄉老底基本都是烏合之眾,在這種條件下直搗黃龍居功甚偉,而你項羽反手把人殺了,威信頓失,本就不穩的聯盟狀態立刻面臨崩潰。說白了就是,劉邦這功勞你都能殺,我們這些人也都離死不遠了吧,這是後續事態發展方面項羽所擔心的。

③一時之氣。項羽的確破了劉邦駐軍的函谷關,但這是背後有人攛掇,攛掇總要找個藉口吧,無非都是利益,項羽一怒之下破關而入,然後呢?然後他發現原來情況也不像范增說的那麼壞,劉邦挺仁義,對我還很客氣,秋毫無犯就等著我去搶了,氣也消了,那······我怎麼殺?

樊噲的一個行為,立見忠心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就在劉邦要死不死命懸一線的時候,張良著急忙慌的跑出來找樊噲,請注意,樊噲首先發問,今兒這事怎麼樣了?足以體現他的焦灼心情,他擔心著劉邦的生死安危,並且能做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意為,此事緊迫,我要進去與劉邦生死與共,為劉邦不惜個人安危甚至性命。

做到做到的樊噲左手持盾,右手持劍衝了上去,守門的衛士想以長戟據之,沒想到樊噲直接擁盾撞了進去,衛士們都被撞得倒地,樊噲遂入帳內,以憤怒的目光瞪著項羽,怒髮衝冠,目眥盡裂,擺明了就是告訴項羽,我是拼命的來的,項羽的英武樊噲哪能不知,但為了劉邦一切安危都置之度外。

樊噲話術:

①死都不怕,又怎麼會怕喝酒呢

這是暗示,喝酒和生死能扯上什麼關係,樊噲特地把話挑明,我就是來玩命的,只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

②秦王就是虎狼般心腸,殺人怕殺不完,刑罰怕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造他的反。

還是暗示,不仁不義,前秦之續,做事要厚道。

③懷王與眾將軍有約定,誰先破城進入咸陽誰就是王。

把最尷尬的事擺到桌面上,挑明一切,暗指你項羽不要臉面了是吧?難道想背信棄義,食言而肥?你和劉邦現在還是懷王部將,為了利益你要窩裡反麼?

話鋒一轉-

④劉邦雖然進了咸陽,可沒有別的野心呦~我們分毫不取,封閉府庫,還軍霸上,還不是等大王你來,函谷關部隊那是防備別人的,戰利品早就給您留下了(媚笑中······)。

暗指,耍混也得分個方式方法,我們都做到這地步了,你再動刀可太混了。

⑤劉邦勞苦功高,而我聽說要殺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劉邦藉機尿遁的時候曾問樊噲,我跑了卻沒有告辭,這可咋辦哩,樊噲思路非常清晰,直接告訴劉邦,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辭什麼辭。逃跑的時候劉邦騎馬,樊噲步行,就是為了給劉邦斷後,一旦遇到追兵,劉邦跑路,樊噲是會以性命相拼的。

張良與蕭何表面上與劉邦親近,其實通過行為種種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對劉邦,在內心中是對主上的敬而遠之,是一種疏離,一種明哲保身的奉君之道,只有樊噲才是忠心不二的兄弟之情,這樣的人劉邦又怎能下得去手呢?

劉邦為何要對戰功無數忠心耿耿的一肩挑樊噲下手

呂雉的妹妹呂嬃後來嫁給了樊噲,劉邦和他的關係也就更近了一步,縱觀樊噲一生,這位劉邦的過命老兄弟,先是劉邦最老資歷的班底成員之一,最早都是充當副官或說侍衛長官的角色,不被充分信任的話,不會如此安排,先與劉邦藏於芒碭山,又有擁戴之功一起起事。

由豐沛起兵首先拿下了沛縣,又率軍工大了胡陵、方與,豐縣保衛戰中挫敗敵人的進攻,保住了“根據地”,擊退章邯部,取濮陽率先登城,打城陽還是率先登城,擊敗李斯的兒子李由,圍東郡打河間戰開封,到了曲遇又是身先士卒率先登城,馬不停蹄的攻打攻長社、轘轅、陰津、犨邑、宛城、酈縣,最後破武關進駐霸上。

項羽分封,劉邦被分到鳥不拉屎的巴蜀之地漢中,樊噲又攻打了西城、雍縣、斄縣、好畤、壤東等多地,又征戰郿、槐裡、柳中、咸陽。

後續對項羽的征討中,擊潰王武、程處,取鄒縣、魯城、瑕丘、薛縣、守廣武。一年後,樊噲隨劉邦剿項羽,取陽夏,劉邦發動垓下之戰,樊噲勇武過人一起誅殺全部楚軍。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稱帝,諸王開始反叛,原因多種多樣,樊噲平定燕地俘虜了臧荼,捉拿韓信後,平韓王信叛亂,平定清河、常山二十七縣,再又誅殺陳豨、盧綰。

不殺樊噲的理由很充足,為何又要誅殺呢?

韓信和彭越被殺以後,人心惶惶,恐怕自己左右都是死的黥(qíng)布有樣學樣的也造起了反,劉邦心理不是滋味,有病同時也是懶政,平時和劉邦關係很鐵的大臣也見不到劉邦,樊噲直接闖入內宮,痛苦陳情,希望劉邦振作起來。

由此可見:即便到了這個時期,劉邦和樊噲的關係還是非常鐵瓷的,換成別人估計早就殺了。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也反叛了劉邦,而此時的劉邦對這種事早已司空見慣,免疫了。他派樊噲平息叛亂,盧綰逃跑咱們不提,劉建被立為燕王,樊噲輔佐。就在樊噲脫離權力中心,且高祖病重之時,有人構陷樊噲與呂雉結黨,如果劉邦掛了,樊噲肯定誅滅戚夫人這一脈滿門,因為樊噲的老婆是呂嬃也就是呂雉的妹妹,這關係很危險呦······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劉邦也是病得腦子抽了,立刻吩咐陳平到軍中斬殺樊噲,可陳平的腦子也不是假的,殺了樊噲他自己也是個死,夾在這兩口子之間也是倒黴,所以想了個主意,我按你劉邦的意思辦,但是我不傻,我也不殺,我把樊噲送回長安,你自己看著辦吧,殺樊噲,那是你殺的,我留他一命了,算個人情,你不殺隨便你,我也不會引禍上身,等到了長安,劉邦已然歸天,呂雉哪裡會殺自己的妹夫,所以就放了樊噲,一應待遇都也恢復了,不過真不知道樊噲能寒心到什麼程度,難過總是少不了的。

被小人構陷所以要殺?那只是表象

我們只看到了有人陷害樊噲,然後劉邦派人誅殺,到底劉邦心裡怎麼想的呢?我們沒有讀心術,即便有我們也沒機會使,只能對劉邦的心理進行一定分析,也可能是其中一點,也可能兼而有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①“狡兔死走狗烹”如果樊噲足夠重要,無論如何劉邦都不會殺樊噲,從劉邦的命令,即軍中斬殺來看,在戰爭方面,劉邦很篤定,有他可以,沒他也行,天下大定,無論哪個諸侯造反都無法抗衡大漢一國之力,所以樊噲已經不再重要。

②劉邦知道最嫉恨戚夫人的是呂雉,但是糟糠之妻如何能殺,而且他相信朝堂上的老部下們有能力制約呂后,只是沒想到呂雉後來玩的這麼瘋,但樊噲不同,他是身負軍權的百戰大將,麾下都是大漢精兵,這才是劉邦所忌憚的,如果樊噲一旦參與進來那將不再是兩個女人的鬥爭,整個大漢王朝有傾覆之危。

歸根結底,樊噲倒黴就倒黴在呂嬃身上,或者說是倒黴在呂雉身上,本來以他的資歷和戰功,再加上與劉邦的個人感情和救命之恩,他完全可以安心享受人生,可是因為呂雉的關係,自己差點被殺,這個災禍躲過去了麼?他自己是躲過去了,但是後代被誅殺,因屬後黨餘孽,只有庶出的一對兄弟算是有些造化,樊市人繼承了舞陽侯的爵位和食邑。

一直到現在,沛縣樊噲狗肉製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樊憲濤是樊噲的77代孫,老手藝黿汁狗肉湯天下一絕,據說一直秉承著只做生意不做官的宗旨和祖訓。

《史記》作者司馬遷,從人物刻畫上就可以看出,他對樊噲是極為推崇的,曾國藩也對其讚譽有加,其實大多評價綜合起來還是想突出樊噲的忠武,所以自然也對劉邦的“卸磨殺驢”行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反感,其實劉邦作為做為國主,做為一位政治人物,他考慮更多是“頂層建築”的安危,所以往往把個人的感情和好惡往後推了推而已。


古今通史


劉邦經過反秦抗楚終成帝業建立西漢王朝。其能登上皇帝寶座,除了他能力過人外,還有他賬下有文臣武將的輔佐。比如韓信、張良、蕭何、周勃、樊噲、陳平等。其中樊噲作戰勇猛、是劉邦賬下重要的戰將。樊噲不僅在鴻門宴上幫助解圍,而且他對劉邦忠心耿耿。後因功被封為舞陽侯。


後來劉邦擊敗英布歸來,卻得了一場大病,而他剛到京城沒多久就聽到燕王盧綰叛變,此時就由樊噲帶兵去征討平亂,但是樊噲沒走多久,劉邦卻派陳平、周勃換掉樊噲而殺之。當然樊噲最後並沒有被殺死。

樊噲不僅很早就追隨劉邦,而且對他忠心耿耿,同時樊噲的妻子還是呂后的妹妹,如此樊噲就是呂雉的妹夫。但是劉邦在臨終之前,為什麼派陳平、周勃去殺掉妹夫樊噲呢?是她老糊塗了嗎?

劉邦想殺了呂雉妹夫樊噲,並不是他老糊塗了,他這時雖然生病,但還是有些清醒的,雖然他也知道樊噲對他忠心耿耿,但是對於劉邦而言卻有一個不得不殺的理由。那就是樊噲是呂后的妹夫。

雖然樊噲對劉邦忠心,但是此時劉邦生病,若劉邦一旦駕崩,太子登基為帝,呂雉尊為太后,若樊噲聽命於呂雉,那豈不是對漢朝庭構成危害。


劉邦登基後,呂雉被封為皇后,而呂后一直以來卻總是干預朝政,這讓劉邦頗為不滿。此時樊噲帶兵大軍去征討盧綰,因為樊噲是呂后的妹夫,所以這時就有人向劉邦建言:樊噲和呂后串通,想等陛下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應該早做防備。

劉邦聽了這話後,覺得這樣的事還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此時樊噲帶兵,呂雉有權,若他們有二心,豈不是壞事,所以劉邦就決定殺了對他忠心的樊噲。劉邦和陳平商議後,就讓陳平和周勃去取樊噲的人頭。

不過陳平是個有心眼的人,他覺得此時劉邦病重,樊噲又是劉邦的老部下、呂后的妹夫,若是真把樊噲殺了,以後也不會有自己的好果子吃。所以陳平和周勃去到樊噲那裡,沒有直接殺了他,而是準備把他押送京城,讓皇帝親自決定是殺是留。


當樊噲押送半路的時候,劉邦因病去世,劉邦駕崩,呂雉則掌握大權,陳平這時慶幸沒有殺了樊噲,不然他們殺了樊噲,呂雉姐妹有如何會放過他們呢!陳平此舉不僅救樊噲一命,而且還是救了他自己的性命。後來在漢惠帝六年的侍候,樊噲去世,他去世後,諡號為武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