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罢方腊后,鲁智深燕青都能看清一切,为何宋江卢俊义执迷不悟?

文 / 起叔

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以后,也算是遂了宋江一大心愿。不过,朝廷却不准备让他就此高枕无忧,安享做官之福。很快,朝廷便打着立功的幌子,让梁山南征北战,攻城伐地,其目的其实不言自明。

当初的梁山众人据水泊梁山地形之利,确实可以轻易抵挡朝廷的围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梁山的整体战斗力就有多强,一旦遇到真正的强敌之时,其短板也就暴露无遗。刚开始面对所谓的大辽以及王庆之时,倒还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不费一个将领就将之拿下。但是等碰到方腊这块硬骨头的时候,梁山就开始捉襟见肘,陆续减员。等到方腊被剿灭之时,梁山将领也已经死伤过半,难成气候了。

战罢方腊后,鲁智深燕青都能看清一切,为何宋江卢俊义执迷不悟?

不过,虽然看到自己手中的“筹码”陆续失去,宋江有几分心痛,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心情大好。毕竟,灭了方腊,可以说是为朝廷立下了不世之奇功,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然而,其他众兄弟却并不这么想。

看着身边的兄弟一个个的倒下,梁山中有很多人开始心灰意冷,萌生了退出之心,而鲁智深和燕青就是其中的两位。

战罢方腊后,鲁智深燕青都能看清一切,为何宋江卢俊义执迷不悟?

鲁智深在攻打方腊的过程中,机缘巧合下,竟然活捉了方腊本人,堪称居功至伟。此时他似乎应该志得意满等待封赏,宋江也适时地来向他表示祝贺。可是,鲁智深本人却表示自己“心已成灰,只求寻个住处安身立命罢了”,宋江紧接着又劝他应该去一个名山大刹做个主持,也好光宗耀祖。

而这时,鲁智深却回以一句“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鲁智深的斩钉截铁之言,让宋江听了也很不欢喜,宋江见相劝无用,也只好作罢。而之后不久,鲁智深便在六合寺坐化圆寂,他的一番耳提面命宋江却终究没有放在心上。而无独有偶,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奉劝梁山二当家卢俊义及时收手,急流勇退。

他,便是浪子燕青。

战罢方腊后,鲁智深燕青都能看清一切,为何宋江卢俊义执迷不悟?

燕青可以说是梁山上颇为与众不同之人,他似乎总能保持着一种相较于常人更为高明的见识和冷静。在与方腊之战结束之后,随着一干人等相继死去,燕青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朝廷的用心,也很清楚地意识到梁山众人此时已经没有了起初的凝聚力。他担心自己一伙最终都要步韩信、彭玘的后尘,所以特来相劝卢俊义。

然而此时的卢俊义却和宋江一样,认为自己一行“北破辽兵,南征方腊,勤苦不易”,此时正应该“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看到自己的一番苦劝不起作用,燕青便留下了“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的俗语,扬长而去。

很明显,鲁智深和燕青其实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对宋江和卢俊义进行了点化与劝解,但是宋江和卢俊义却全不当回事。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鲁智深和燕青才真正是看穿了一切,那么何以宋江卢俊义却执迷不悟呢?

战罢方腊后,鲁智深燕青都能看清一切,为何宋江卢俊义执迷不悟?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只能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回答了。

对于宋江和卢俊义而言,他们觉得,第一,朝廷已经接受了他们的招安,那么也就意味着朝廷已经接纳了他们。那么,已经身为朝廷命官的他们,积极地建功立业,然后图个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又何错之有?

第二,在他们看来,自己南征北战,保卫疆土剿灭叛乱,确实是勤苦不易,立下汗马功劳,又岂能在这个时候临时退出,那岂不是让自己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战罢方腊后,鲁智深燕青都能看清一切,为何宋江卢俊义执迷不悟?

因此,处于这个位置上的宋江和卢俊义便想当然地准备接受朝廷的赏赐,而几乎不可能下决心来放弃这已经到手、来之不易的一切。只可惜,他二人还是错了,错在他们只懂得小谋小计,却完全不懂政治!

宋江至死都不会明白,其实他始终是朝廷中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当朝宋徽宗旁边的那几个宠臣,不论是蔡京还是高俅,亦或是宋江一贯以来所仰赖的宿太尉,哪个与他没有过节?这些人又岂会让他安享尊荣呢?

所以说,宋江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也倒应了燕青留下的那句话,“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啊!

参考书籍:《水浒传》;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