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桥·19、超前思维与眼光


梦之桥·19、超前思维与眼光

第七章:抢来的宝贝

19、超前思维与眼光

阅读金桥的发展历史从中可以吸收到许多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东西。一个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起步的开发区,让我们看到一个接着一个企业来到这块土地上扎根,寻求发展的空间和机遇。有投资12亿美元的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909)项目;有投资15.7亿美元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等等企业的入驻。如果都把这些入驻金桥的企业写出来,是长长的一串名单。

选择金桥,企业一定有自己选择的理由。

金桥开发区能够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一定有她自身的魅力。

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基辛格曾经说过:我坚持认为中国浦东开发开放是真的,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

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在目睹了浦东的巨变后曾经后悔道:如果再年轻一点,我一定投资浦东。①

所以对于金桥而言,赶上了一个好时机——浦东的改革开放。没有这个大背景,何谈金桥的发展。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历史时期。选择的眼光依旧在考验着金桥开发区,依旧在考验着准备入驻开发区的企业。

梦之桥·19、超前思维与眼光

我看到有关夏普的故事。这家创建于1912年的日本企业,产品涵盖了收音机、电视到微波炉、计算器、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等,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电子信息公司。在浦东开发起步的时候,嗅觉灵敏的夏普老板把目光焦距到了浦东、到了金桥。因为中国是倍受瞩目的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浦东是中国开放的一个试验田。他们选择了上海浦东的金桥,成为金桥地区最早落户的外资大企业。

梦之桥·19、超前思维与眼光

这是一种眼光,既有赚钱的需要,也有对于浦东金桥的一种认可。这样的眼光也有“失算”的时候,那是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真正理解。在落户金桥开初,夏普在金桥建了1万平方米的厂房。金桥人提醒他们,按照夏普的生产能力,估计这个厂房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固执的日本企业没有当回事情。到了生产线开工之后,他们发现1万平方米的厂房远远不够了。于是就有了再寻找10万平方米的厂房。谁知不到三年随着市场需求的迫切,夏普在浦东再租了30万平方米的厂房。

事后,夏普人有点后悔。这种后悔的背后是浦东开放的快速,是金桥人营造的开发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这种速度对于日本企业家来讲是头一回看到。所以他们感叹:没有想到夏普在金桥的发展这么顺利,投资的效果会这么好。

夏普“三块地”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政策,需要累积的过程。能不能吸引企业入驻开发区,不仅需要开发者的超前眼光,还考验着准备入驻者的眼光。

那么,我们在这段往事中能够得到一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向准备入驻金桥的朋友们推介呢?我们如何寻找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品种”呢?

记得我在临港工作的时候,在第三年(2015年12月)我们实现了“港开、桥通、城用”的目标。“城用”就是这座在滩涂上建起的城市可以使用了。

那时来入驻临港这片区域的企业寥寥无几。十多年来从“城用”开始,到临港产业区的建立;从临港地区“双特”政策的实施,到现在新片区的成立,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超前思维与独到眼光对于双方也许都是必须的。

——————————————————————————————

①何建明:《浦东史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195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