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渝地区的城市群,除重庆和成都外,最应该优先发展哪个城市?

郎有情79962997


当前,四川也罢,重庆也罢,都在卯足劲求发展,多点多级的发展模式一直都在复制中,都是主政者万变不离其宗的施政方略。

而除成都重庆外,无所谓优先发展一说,如果存在了优先,就意味着资源的天平在倾斜,这于其他的城市是何其的不公平?

就四川而言,省委提出了经济副中心的这个概念,以期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这不,四川的21个市州,关于争创经济副中心的豪言壮语,就成了各地最响亮的口号和最努力践行的方向。这不,小编所在的南充市,就在一边争创四川经济副中心,一边在争创成渝第二城,对投资简政放权营造宽松营商环境,在城市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五大产业长足发展,城市越来越漂亮,民众的自豪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重庆呢?不外如是,下辖的区、市、县,又有哪个甘愿落伍甘愿被边缘化呢?一切,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城事看点0


万州竟然和成都同一级别?都是副部级干部兼任书记?在成渝城市群,除了重庆和成都之外,中央最重视的地方只有一个——万州。虽然我是永川人,但是万州才是最特殊、最重要、最应该优先发展的城市。不相信吗?来看看我不一样的观点说服你。

我是重庆一名大学生,国际政治专业,关注古今中外时政热点,观点客观理性,为人热情爽快,欢迎加我关注。



第一,万州政治地位最高。万州市委书记由重庆市委常委兼任,属于副部级。同时,成都市委书记由四川省省委常委兼任,同样属于副部级。因此,成都书记同万州书记平起平坐,属于同一级别。

第二,党中央最重视。党中央领导干部视察重庆,绝大多数情况都会特意去一趟万州,视察万州,甚至部分党中央领导干部直接去万州,而不去重庆主城区及其他地区。重视程度能找出第二个吗?



第三,交通规划最好。直接以区县首字“万”字冠名的国家级线路,除了重庆和成都没有第二个,包括渝万、郑万等。在成渝城市群,万州是除了重庆和成都之外唯一一个开通国际航线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获批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

第四,历史和区位最特殊。万州是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是整个三峡移民的重点城市,处三峡库区腹心,为三峡工程做出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万州为渝东北、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的物资集散地,也是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



第五,经济、人口体量最大。老万县即渝东北区县之和的GDP接近4000亿,已经远远超过四川第二绵阳。毫无疑问是整个川渝地区第三大的经济区。其次人口超过1000万,也是第三大人口区。

综上所述,万州及渝东北地区,被党中央和历史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作为整个四川盆地除了重庆和成都之外最重要、最强大的区域,丝毫不会被动摇!

我是重庆一名大学生,国际政治专业,关注古今中外时政热点。观点客观理性,为人热情爽快,欢迎加我关注。


晴若之初


这个问题,我不想过多说成都怎么样怎么样,免得引起地域争论!我只想说重庆脱离四川的控制后,整个重庆能均衡、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黄奇帆市长,虽然您调走了,但是我们重庆人还是非常感谢您对重庆所做的贡献!



香辣蟹棒极了


成渝城市群十分具有特殊性,其实说它是城市群很勉强,因为整个这一片区域除了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其他地方都太弱了!请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尤其是是长三角,协同发展做得很好,周边卫星城市也能从核心城市发展获利,而卫星城市发展又反过来反哺中心城市,形成良性循环。

说真的,成都的做法真的让人不那么高兴,尤其是卫星城市。一味只顾自己做大做强,经济拉动乏力了就搞吞并,前些年吞并了简阳,下一个估计就该是广汉了。这样其他地级市不仅不能发展得更好,反而会越搞越差。

基础建设方面,成都疯狂搞基建,高速路、新机场,不停扩张,每一个重大项目都以成都为中心,而其他地级市,除了新建了几条低等级高速公路和几个基本没什么流量的机场真的乏善可陈。

再说教育,前几年西南石油大学搬迁到成都,南充从四川教育强市一下跌落,四川农业大学也部分搬迁到成都,雅安估计也得步南充后尘。如果下一步再把四川理工、西南科技、泸州医学院也搬到成都,那四川其他地级市就真的全死了!科教兴国,教育都没了,还发展啥!

至于重庆,虽然情况略好于成都,但是也是半斤八两,就不多说。

其实,时至今日,成都、重庆经济都已经发展的相对不错了,经济地位已经双双进入全国前十,是该考虑重点发展卫星城市经济了。卫星城市发展不好,核心城市怎么可能继续做大做强。圈人圈地也得有个度嘛,难道要把两省(市)人民都搬家到成都和重庆城区去嘛!发展卫星城市,方法我觉得是有的。

首先,大力扶持教育发展,兴建高水平高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各地级市原有的高水平高校要鼓励在原址提升办学条件,没有的应当积极扶持兴建,每个地级市都应该拥有一所以上具有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且专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这是拉动其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次,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建高铁、高等级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改造升级,只有把路网织密了,经济发展才有活力,每个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路网特别密集的地区。要保证每个地级市都有一条以上高铁过境,与周边地级市有高速公路互联。这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就是要留住人。制定人才吸引战略,出台优惠政策,竭力保留本地人才,积极引进外地人才,让人才愿意主动留下来安心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普通劳动力也要重视,避免劳动力过度外流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川、重庆历来是劳务输出大省,要想尽办法提高其收入待遇,落实家属、子女就业、就学等各方面条件,让勤劳的人愿意留在本地为本地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至于重点发展区域,成都向北连接陕西、甘肃的无疑是德阳、绵阳两座城市;成都向东、重庆向北可以考虑广安和达州;成都向南乐山、宜宾可以连接云南直至出境,具备较好条件,可以优先发展;重庆向南连接贵州的江津、綦江也应当重点发展;重庆向东北连接湖北、河南的万州应当重点发展;成渝之间的南充、遂宁、资阳、内江、潼南、合川、大足、铜梁等地区先天条件较好,尤其是南充与遂宁两市,既可连接成渝,也可作为成都东进出川、重庆北上连接陕甘两省的通道,区位优势突出;最后就是沿江经济走廊,宜宾、泸州、江津、涪陵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逆水行舟70956


不要怨四川了,原来的江八县(即江津地区)划重庆后,难道不是优先发展主城区吗?其次是发展重庆的老区县,原江八县是等外地区,被重庆人称之为“县疙瘩”,县疙瘩就只有岁岁纳粮,年年进贡的份。

就江津而言,自从划归重庆后,每年都向重庆财政上交利润,无论江津多么需要发展资金,都是雷打不掉的。为突破长江阻隔,江津人民只有招商引外资,以收费还外债的形式修了第一座长江大桥。后来又贷款修了第二、第三座长江大桥,重庆没有一点资金支持。江津人民为了争取外环高速过江津城边,也未如愿。轻轨五号线先规划到江津,后来调整只到大渡口的跳蹬乡,江津人民只有自已想办法筹资修五号线的延伸线,其中还遭一些部门的卡和麻凡…。

一句话,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已,这样才说得上硬话。


食色行106


应该是四川达州与重庆万州合并而成的特大型的“达万市”或者“万达市”。

其理由三点:

1.地理位置优,达州是中国的地理圆心,红军的主力就是通过占据达州,得以方便的快捷出川,最后建立了红色中国。

2.历史渊源够,历史上达州与万州相连,达州的通川区古名就是“万州”,达州的名小吃“灯影牛肉🐮”就是万州人所创立。

3.交通优势够,在成都、重庆、西安的“西部三角”中,达州基本处于“中点”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达州本身就是西南地区第四大火车站,高铁🚄时代,成南达万高铁,西渝高铁都无可避免通过达州及万州的广大区域,万州又背靠三峡工程,达州的百节机场又可以有效辐射川东渝北。


河东来


内江吧,要发展成渝城市群,中部塌陷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国家既定的方针,西部要发展,成渝必优先,这是天时。

地图上看,他的位置在几乎处在成渝间黄金中线,而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人口基数大。有沱江环绕。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水系是没有灵魂的。成渝客专,遂内自宜高铁,在这里交汇。高速公路已连接成都、重庆、自贡、遂宁等周边城市,绕城高速也建了大多半,距离天府机场也很近。这就占地理。

国家开放前30年都有一个个好的范例,集中力量办大事。起初的深圳,上海浦东,广州南沙。只有资源政策倾斜,就能建设一座座新城。

内江地势相对平坦,基建成本相对要低得多。从地图看,与自贡,资阳,泸州,宜宾,遂宁,荣昌,永川,大足,潼南等地其辐射半径在100公里之内。对物流,人员往来都方便不少。区域内人口规模也是千万计。所以人和就要靠各方协调到位,不计一时得失。是不是倾尽资源落地内江。内江建好了其他地方也水涨船高。

成渝地区中部塌陷历史欠账太多。光靠成渝两极带动,影响力还是不够。多一个类似珠三角的东莞,长三角的苏州。这盘棋就活了。需要各方的智慧协同配合。一步步的来,总有亮眼的那一天。



黑皮haipi


有这样的实力,早晚就会带动起成渝城市群众多兄弟城市。

未来五到十年,成渝城市群要抢抓机遇着力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为振兴西部起到重大促进作用。推进重庆建设全球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国际大都会成都,努力完善城市群基础设施,全力推动成渝城市群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成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群。


看鉴襄阳


成渝经济圈事实上至少五十年形成不了。成都发展的重点是其自身所辖十九区县市,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使其无需向周边现实谋求土地资源,而人才资金技术的洼地效应,只会像抽水机一样抽干川内其他地级市。行政区划的不断分割,使这些地级市的自身发展资源更加分散。例如内江,受成都吸引力作用造成资阳简阳经济发展好于其其它县市,然后被划出成立地级资阳市,造成资阳和内江都失去了足够的自身发展后劲。一个城市再大,也不可能绵延几百公里,资阳,成不了大城市,内江也永远不再有机会有能力发展成大城市。德阳,有潜力发展成一个小型经济发达城市,绵阳除却长虹和九院,实际是人均GDP远低于全国水平的贫困市,不过发展潜力大于其他兄弟城市,但地理位置远离成渝连线,进不了这个经济圈。南充太穷,自身基础薄弱,空有三所大学却于其发展无所助力,也难以挤进这个圈,自身实力又带不动这个圈,最多成为一个生产车间型城市,用以承接区外面向成渝市场的企业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川东北巴中达州市场的集散基地。而泸州和宜宾,除了酒再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今后也分不到成渝发展的一杯羹。地理位置最好的是遂宁,位于中心位置,交通冠于全川,却是林黛玉的心,晴雯的命,先天不足后天失血,吸引不来资金技术人才,成不了大城市。

重庆,自从直辖,就一心规划发展她的8万平方公里,除了主城区,重点发展涪陵、万州,层次分明,着力轻重有度。政府层面的发展规划,除了市场,绝不会在其他方面考虑邻近的四川地区,不信的话去重庆周边最近的遂宁内江广安看看,除了买地建房谋取利润的房地产公司,有几个重庆投资的企业?随着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提高,主城区会远远超越成都成为西部第一大超大城市,这也是她的目标,形成一个强于成都的超大抽水机。而涪陵、万州,得益于重庆的直辖市直管区县的行政体制,会在市政府政策规划扶持下形成两个发展重点最终发展成两个人口一两百万的较大城市,形成重庆市范围内的沿长江经济带。

总结:成渝经济圈就是地图上的铅笔线,两个不同的喇叭吹不出同一个调,也舍不得分出资金技术资源去救济小兄弟,而人才人力必然跟着资金的盆子打转转。以后的成渝丘陵地区,会形成广阔的无人区。

只要重庆市是直辖市,这个经济圈就永远形成不了。

长三角城市圈的形成有中国几千的历史底蕴,上海经济发达,而人才全部来源于江浙,历史上江浙即为富庶之地,上海反而是该地区的一个后来爆发户,苏沪宁杭事实上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同一层级,加上地处同一平原联系便捷,经济圈自然成形。珠三角既有沿海有利条件,还有最早的开放政策扶持,又紧邻香港是内地几十年对外贸易窗口,是中国最早能接受世界信息开阔眼界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国内广大地区,而深圳作为一个新兴超大城市,土地、人力资源不足,广东省必须大力扶持,相得益彰,各取所需,发展成圈自是必然,但全国第三和第四大城市、第一经济大省,连自身的汕头经济特区所在粤东、粤北、粤西广大地区都辐射不了,比四川地级市还不如的地级市比比皆是,更从反面说明,成渝两个不同调的大城市,更加无力带动其区间地县城市发展成经济圈。


呀喏达乌藤


川渝经济群,除了核心城市成都、重庆外,我觉得可以优先发展泸州。

泸州地处长沱两江交汇之处,扼两江三河之要冲,是川滇黔渝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和物资集散中心,又是丝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连接处。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泸州在这方面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依托泸州港,把泸州建成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使其成为成渝经济圈重要物流中心,并可与宜宾,乐山等港口城市形成沿江经济带,带动整个川南经济成片发展,促进川滇黔渝经济大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