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书法怎么样?

春雨染青衣


文徵明早年书法不好,参加乡试时,因字不佳而被评为三等,于是发奋刻苦练习。每天"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遂书艺大进。

文徵明主要擅长行书、小楷。其行书早年师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千字文》,温润秀逸;晚年师法黄山公,线条苍劲。其小楷法度谨严、清秀俊雅,对当代书坛影响极大。





稷堂景文


文徵明于书法,很有意思,早年,他的字并不怎么样,有一年生员考试,因书法不佳,名列第三。受此刺激,他才发愤学书,于是,才有了书法史上的文徵明。

文徵明的书法,尤以小楷最为人称道。明代的楷书,受元人约束较深。他的小楷,早年受赵孟頫影响较大,中年后师法欧阳询,晩年又取法钟王。

文徵明的小楷,极力寻求一条古拙苍劲的书风道路,以改变元代楷书的柔媚之风,尤其是晚年作品,厚拙的风格更加突出。

其早年小楷,如《琴赋》《草堂十志》,字迹清秀,婀娜多姿;而晚年小楷,如《归去来辞》《醉翁亭记》,骨力劲健,楷法不懈。

文徵明,属于较全面的书法家,诸体皆能,他是吴门继祝枝山之后,在书法上最有影响的书家,其后代及门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吴门书家群,对后代书家有较大影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文征明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老倪习字


文征明与沈周共创“吴派”,于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又是吴中四才子之一,他的书法潇洒飘逸和赵孟頫书风很相似,明代初年的书法其实还是延续赵孟頫的复古主义书法风格,赵孟頫的出现为明代的帖学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在书法上守成的时代,明代的书法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突破能力。文徴明的书法是典型的江南文人的书风,他的小楷工整而文雅,透着一股清淡的气息,他的行书点画、结构都可以称得上是完美无缺,虽然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起伏和变化,但是这种书写方式正是当时文人书法的日常表达。既有丰富的变化,又一帖一奇,自魏晋王羲之、王献之以后恐怕没有人能够做到了。五代的杨凝式算一个,但是又缺少了一点书卷气息,文征明的老成持重的性格加上深厚的书法功力,不激不厉的用笔,其实更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从他入手学习书法可能比直接去学习魏晋或者唐代人的书法更加的方便。

吴门书派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征明以典型的文人书法、绘画、文学相结合,加上共同的地域和文艺主张,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具有主动意识的书法艺术流派,为清代更加明确的流派确立奠定了基础,开数百年之先河,也为以后的文人书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明代书法的整体上缺乏生机和活力,更是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反叛力量的萌生,文征明不久,明代的第一个反叛者出现了,他就是书风狂放,粗头乱服的徐渭和明末清初的王铎。


吴自强书画艺术


文徵明作为中国明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吴门书派、画派领袖,他不仅绘画才能突出,在书法方面也十分具有造诣。文徵明身为吴门领袖,他在篆、隶、楷、行、草均有建树,一生临池不辍,辗转多师,号称“文笔遍天下”,被誉为自元代赵孟頫以来,集书之大成者。可见,文徵明的书法成就之高,常人难以企及。

那么,文徵明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可以从“书风来源”、“书风特征”以及“书法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从一个相对比较客观、全面的视角来“窥探”一下文徵明的书法艺术。

01、书风来源:行书学习黄庭坚,仰仗古人书法精髓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后字改徵仲,号停云,祖籍湖南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他很长寿,活了九十岁,可谓一生临池不辍,辗转多师,在篆、隶、楷、行、草均有建树,堪称当时江南地区、甚至全明朝的一代巨擘。

文徵明的书法在当时就已经很出名了,明代时期的王世贞就曾经这样称颂过文徵明,说他书法专技精湛,当时一绝。

吴中于诗述徐帧卿,书述祝允明,画着唐伯虎,彼自以专技精旨哉,则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当文先生。人不可无年,信夫,文先生盖兼之也。

文徵明对于各种书体都比较熟练,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是他的小楷。有文献记载,文徵明的小楷对三国钟繇的《荐季直表》《贺捷表》、东晋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佛遗教经》、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元代赵孟頫的《洛神赋》等历代书家的楷书法帖都有系统临摹。

明代谢肇淛在 《五杂俎》卷七中曾经这样称赞过文徵明的小楷书法:

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除了被人称赞的楷书以外,而文徵明的行书同样精彩。由于受到老师沈周的影响,文徵明开始接触黄庭坚的书法,他自己本身也特别喜爱黄庭坚的书法风格。

文徵明在书法上所表现的这种对自身意趣的抒发,不仅受益于像沈周、李应祯、吴宽等老师 前辈的熏陶影响,也与他和祝允明、王宠、唐寅等人的书画交游有密切关系。他们四个人同为吴门书派, 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书画,也表现出了文人交际圈的一个重要性。

如今可以确定,文徵明曾经多次对黄庭坚的书法进行题跋,甚至他在题跋颜真卿的《祭侄文

稿》的时候,也不忘引用黄庭坚的话语,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其如颜鲁公萧然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

文徵明如今留下的多幅手卷、立轴等行书书法,虽然已经很难确定书写时间,但是足见其书风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之深刻。在《石湖归棹图》和《云石风泉图》两图中,文徵明的题字皆学黄庭坚,甚至在《夜游漕湖》诗扇面,落款为“徵明仿山谷笔”。从这些具体的书画证据中,足够可以看出文徵明的“书风来源”与黄庭坚是脱离不开关系的。

02、书风特征:严守法度,精谨不苟 ,各体兼能 ,自成一家

自从文徵明在辞官之后,便投身于书画创作与鉴赏之中。后来的王穉登曾经这样评价过文徵明,足见当时文徵明的名气已经很大。

公之一身,山河灵淑,海胡之肆,悬黎结缘。发为文章,日星光焰……咀 翠含香,冰霜齿颊。发为丹青,蓬莱石气,千龄并秀,虎头之技。

可以说,文徵明他的一生不仅在为人处世上一丝不苟,在书法上也极其注重法度,精谨不苟。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的书风似乎并没有受到荼蘼时代书风的影响,从历史中追求法度,学习二王。

文徵明书法用笔精准,结字端庄流利,布局均衡,笔意连贯,于古朴中流露清雅,于苍劲中展露平和。尤其,在行书与楷书两种书法字体上,笔笔精到有力,没有丝毫懈怠。

稍作总结,文徵明执掌吴门书坛30 多年,秉持了严谨不苟的态度,愈老而愈精,书法自称一家。这也难怪黄佐在文徵明的墓志中这样撰写道:

盖公于书画虽小事,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 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精妙,有细入毫发者。或劝其草次应酬,曰:“吾以此自娱,非为人 也。闻则为之,忙则已之,孰能强予耶?”

可以说,文徵明在书法方面,严守法度,精谨不苟 ,各体兼能 ,自成一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如今看来,他的书法成就都是值得称赞的,丝毫不逊于他的绘画才能。

03、书法影响:身为一代吴门领袖,影响力遍及江南地区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可谓是十分显赫,他的影响力也遍及整个江南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有一个得意的门生,名叫王宠。

王宠大概比文徵明小二十四岁,因为在《文征明年谱》中有记载,在文徵明三十九岁的时候,王宠年仅十五岁,而文徵明折辈行与交,引与游处。他们即是师生关系,同样也是一种“忘年之交”的关系,文徵明的书法精髓也在王宠身上得到平体现。不过,王宠去世的比较早,比较可惜。

后代书法理论家对于文徵明的书法有过评价,其中评价最高的当属明朝朱谋垔在《续书史会要》中的评价:

(文徵明)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评者云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刻有大小停云帖于世,盖双钩之极精者,诗画皆入能品。

近代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曾经在题跋文徵明的《行书满江红、风入松》手卷时说过:

此书温婉凝重之气,盎然笔端,体出于山谷而情致特异。遂为绝调。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他们对于文徵明书法的评价都很高。他书法方面的影响力已经传播开来,书法理论家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文徵明在融汇古法的前提下,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性的培养,在集古之大成下,自成一家。此外,文徵明不仅将深厚的文人“士气”与疏放的隐逸个性融 入书法中,一扫台阁体的庸俗,成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也对当时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 卓越贡献。

当然文徵明的书法也有局限性。比如,文徵明在学习黄庭坚行书时,用笔遒逸劲健,减弱黄庭坚的“勃掣”用笔;结构趋于整饬,非一味的长枪大戟;章法上堂正闲适 ,减少穿插与错位,把黄庭坚的行书以较为温和典雅的笔致书写了出来。

我们也需要客观全面地认识文徵明的书法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文徵明书法在结体、章法方面的长处,学习总结前人书法风格的同时,不断创新,摆正正确的书法练习态度!


书画客栈


文征明的书法,在明代有"四绝才子"之称,与同时期的祝允明,唐伯虎,徐祯卿又合称"江南四大才子"。在明、清初期,非赵即文。可想而知他的书法影响力有多大。

文征明书法诸体皆善,尤工小楷。大字行书取法黄庭坚,小楷取法欧阳询,小字草书得力于赵孟頫,妍丽劲秀,自成一家。

文征明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他八岁的时候还连话都说不清楚。乡里人都把他看成痴儿。只有他的父亲对他怀有信心。到了成年以后才慢慢开窍,发愤读书。而他练习书法也是十分用功,每天书写《千字文》十遍。

文征明的仕途也十分坎坷。与他的好友唐伯虎完全是两个极端。唐伯虎第一次科考便名列前茅。然后却因牵扯到了科考舞弊案中,终身不得科考。而文征明多次科考都不中。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被举荐到朝庭做了待诏。由于他的才学,常常有人请他写字作画,受到翰林院的同事排挤,很不得志。做了一年,便写辞呈请求辞官。未获批准。连续两年,直到第三次才获得批准。



回到家里的文征明,以书画为生,虽然清贫,淡泊名利,书名远播。上门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正是他恬淡的心态,一直活到九十高龄,在为御史严杰的母亲书写墓志铭时,掷笔而终!这也成了书法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的书法代表作品有:《离骚经》,《老子列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草堂十志》,《琴赋》,《赋得落花诗》,《千字文》,《金刚经》等等。尤其是《金刚经》,五千余字的作品,仅有一句写重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写过《金刚经》的人就知道书写的难度。它不同于一般的文章。经文中大量的重复句子,稍不留意便会出现失误。

他的小楷对今天的钢笔书法影响也很大。因其秀丽的结体和娟秀的用笔,很多练习硬笔书法的人都以他的字帖做为临摹取法的范本。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子衿书法


文徵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多才多艺,他擅长诗文、书画,他的书法诸体皆能,而且都有所成就。其篆书师承李阳冰,书风温和;隶书得法《受禅碑》,中规中矩,结字方整,端庄雄健;草书将怀素和黄庭坚的特点糅合在一起,自成一家,精炼流美。

文徵明小楷书法题跋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代表文徵明书法艺术最高成就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徵明的小楷,从晋唐小楷中汲取营养,师法钟繇《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欧阳询的《九成宫》。深得晋唐小楷精髓,并融入自己新的认识,把小楷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创造出独特的文氏书法。其小楷特点为:端庄流利、刚进婀娜、格调高雅、法度严谨、工整细致、飘逸灵劲。由于他的小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楷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文徵明的行书,师法二王、赵孟頫、苏轼、黄庭坚。学二王的潇洒、赵字之俊秀、苏轼的姿肆、黄字的诘屈。其行书特点为:用笔苍劲、节奏流畅、笔法精工;线条奔逸,笔画粗细对比鲜明;结字安稳,布白巧妙、带有画意;章法上下呼应、左右映带、气贯神逸。整体风格圆劲、古朴、淡雅、清新、秀美。文徴明是一位非常善学而极有融合能力的书法家,在明代书法家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附:文徵明行书唐诗集字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书画造谐极深之文徵明】

图文/赵子尨

文徵明其人

文徵明号称衡山居士,世称“文待诏”、“文衡山”。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也称之“文待诏、“文贞献”。

文徴明为江苏苏州人士。其是明代杰出之画家、文学家、书法家、道家。他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用他,而他托病不接受聘用。

他的珍贵作品《甫田集》流传于后人。

文徴明书画誉满天下

文徴明之书画造诣非常深的奥妙,且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出色,后人称之为“四绝”之全才。

诗宗白居易、苏东坡、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与其沈周共创“吴派”。在绘画史上又于沈周、唐伯虎、仇英联合称之为“明四大家”,在诗文上再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并称之“吴中四大才子。


祥道


文徵明多才多艺,他擅长诗文、书画,他的书法诸体皆能,而且都有所成就。其篆书师承李阳冰,书风温和;隶书得法《受禅碑》,中规中矩,结字方整,端庄雄健;草书将怀素和黄庭坚的特点糅合在一起,自成一家,精炼流美。

代表文徵明书法艺术最高成就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徵明的小楷,从晋唐小楷中汲取营养,师法钟繇《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欧阳询的《九成宫》。深得晋唐小楷精髓,并融入自己新的认识,把小楷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创造出独特的文氏书法。其小楷特点为:端庄流利、刚进婀娜、格调高雅、法度严谨、工整细致、飘逸灵劲。由于他的小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楷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墨文轩书画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历史上对文征明的书法多是好评,书法历史地位很高,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我个人十分喜爱文征明的作品,潇洒大气,给人以舒畅之感。明代初年的书法其实还是延续赵孟頫的复古主义书法风格,赵孟頫的出现为明代的帖学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在书法上守成的时代,明代的书法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突破能力。

        文征明小楷,端庄多姿,笔法细腻,有王赵之风。行书以二王为宗,融以赵孟頫,米芾笔意,结字精巧,字字珠玑,章法富有书卷气,行气贯通,行间呼应,通篇协调统一,臻于化境,其结体之稳,不让王羲之,其熟练精到,更胜赵孟頫,其笔墨之劲力,技法精熟,史所罕有。秀美中,墨色浓厚,神采飞扬。他的行书,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少有出其右者。文征明的行书草书,虽然也用笔精到,但气象稍嫌不足不足,似不如其小楷及行书的成就。总而言之,文征明的书法在明朝、乃至整个书法史上居于大家之列,其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文征明的书法成就和影响力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科举考试没有考上,是被人推荐做的官,做了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像这样没个一官半职的人,在当时还有这么大的名气,完全是靠他的才华成就的。

征明,不是天才,却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了明代有名的全才,他诗、书、画无一不精,人品超好,被誉为“四绝人才”。科举仕途的不顺,使他潜心文学书画,在挫折苦难中他却浇灌出灿烂耀眼的艺术之花。他不攀权贵,淡泊名利,平静淡然的保持着文人特有的风骨,最终铸造出“德、艺、寿”三馨的不朽人生。

        文征明的书法造诣深厚,篆书、草书、行书、楷书无一不精,书法布局严整却又行云流水,字体温润稳重而法度严谨,尤以小楷和行书闻名于世。书体虽无雄浑气势,却意态生动,具有晋唐风致,又能独具一格。

         文徵明是备精诸体的书家,篆书得阳冰门风,隶书师法钟繇。而成就最大的是小楷和行草。其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结构疏密匀称,“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着魏晋人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徵明晚年八十多岁高龄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足见文翁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文徵明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至今被书家们称道。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小楷名家不多,文徵明当为翘楚。他的传世作品多为行草,艺术师承上出于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中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品还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等。《滕王阁序》书写的是初唐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的全文。此卷行草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很有《圣教序》的意味。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赵孟俯的影子。点画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

        文徵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一类。他的大字行书则专门师法黄山谷,深得昂藏郁拔的姿韵。书法创作中,有一个古来很少被人发现和重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米芾、蔡襄、赵子昂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很难完满。文徵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并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看到,用以抒发性情表现自己个性时,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自家面目出之,字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徵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种风格字体并善于扬长避短的本领,较之其他书家确实有其高明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