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继承?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一种完善和创新。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之后,儒家思想走向政治舞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主体文化,董仲舒居功至伟。

汉代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博采众长,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百家之精华为一体,作为上层政治的治国平天下。用以维护中央政权的大一统和政治利益,以适应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

汉代儒学断承着先秦儒学的仁、义、礼、仁政、民本、中庸,在教育上同样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达到品学兼优。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义、礼,到孟子的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根据阴阳原理,在新儒学中加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完整的思想系和道德体系。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既是统治者的权利无限放大,又是君王爱民如子的品德,治理天下的民心所向受到上天的临督。既然君权是天神所授,就必须布施天下,天下归心。否则君权难保,君王也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纲并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不是父亲的一声号令,儿子必须绝对服从。而是君子要有崇高的道德作为表率,要有治国的方针国策,臣子必须忠于职守,充分发挥。父亲一家之主,当然要有所担当,言传身教,做好为人之父的榜样。儿子必须有所上进,严于律己,如有差错,当然要知错就改。

汉代儒学作为里程碑式的发展,还是基本上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而更有强大的影响。尽管对原本的内容有很大的变异,那也是时代的不同和历史的局限。

汉代儒学是儒学思想的一个高峰,对巩固封建中央政权,有着重大的作用。


朱八戒CC


80年前“焚书坑儒”,80年后“独尊儒术”,秦皇汉武到底谁比较任性?

1

公元前213年,李斯给秦始皇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焚书”。

起因原本只是一些博士之间关于“置郡县、废分封”的辩论,结果被李斯上升到了“学古”和“师今”的问题。法家思想讲究的就是以法为本,依法治国,至于那些古圣先贤的思想,都是不起作用的,而个别博士口中的那些“之乎者也”自然是要摒弃的。所以,那些所谓的经典都应该被毁掉。

而在“焚书令”的执行下,除医药、卜筮、农业方面的书籍,基本上烧的烧,藏的藏,市面上基本上是见不到了。秦朝官方留下的一套留存本,后来也被项羽一把火给烧差不多了。

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听到“焚书令”,赶紧将手里的《论语》、《尚书》、《孝经》、《逸礼》等书藏到了旧宅的墙壁之中。这批书后来直到汉景帝时期,才因为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想扩建宫室苑囿,把孔子旧宅破坏了,才重新发现。

2

那么,汉初的儒学怎么传承呢?主要就来源于活着的儒家经典——老儒,正是这些老儒的口口相传,才算是把儒家思想传了下来。直到公元前191年,才由汉惠帝刘盈和吕后将挟书律(相当于秦“焚书令)废除,才算是彻底给诸子百家“松了绑”。

当然了,汉初,刘邦的手下还是有儒生的,比如说陆贾和叔孙通。

陆贾针对汉初的政治经济情况,结合道家思想,提出了“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叔孙通则将秦礼简化,制定出汉礼,算是对儒家礼学的一种延续。

3

相对于官方的夹缝中求生存,民间的小心翼翼,一些诸侯国的儒家发展倒是非常蓬勃的。虽然汉初的统治者在汉郡范围内采用的是秦朝那一套官僚体系和法律条文,但是对东方的诸侯国,还是非常宽容的,允许他们可以制定一些符合当地实情的法令和制度。

其中,儒家最理想的“土壤”便是楚国。

当时的楚王是刘邦的亲弟弟楚元王刘交,他自幼好读书,尤好《诗经》,他还专门去跟荀子门徒浮丘伯学习,不过“焚书令”的颁布让他中止了这段学习经历,但是却结识了穆生、白生、申公等同好《诗经》的同学。汉朝建立后,刘交代替韩信成为了楚王,他便将这些同学都招至楚国,共同研究《诗经》,后来他亲自为《诗经》作注,即后来的《元王诗》。

4

但是,因为“焚书令”的出现,却给儒家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后遗症”。

因为没有了“书本”的束缚,儒家经典在传承中开始出现或大或小的变化,各家认为各家是权威,解读也开始不断发生变化。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聪明”的儒生开始将儒家思想的一些理论向统治者所需要的方向解读,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

所以,才有了后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到了汉昭帝、汉宣帝以后,儒家在汉家朝堂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统治者到文武群臣,开始越来越多地引用儒家经典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2年),一男子冒认是已故戾太子刘据,在皇宫外出现,引来文武百官全来辩认,却无一人敢确定。直到京兆尹隽不疑到了,当场把该男子拿下才算解决问题。他当时给出的理由就是:”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隽不疑这种引用儒家经典(《春秋》)中的故事来解决当下问题,在当时也不是独有的现象,在此之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甚至于后来皇帝在诏令中也会经常引用几段儒家经典,汉成帝便是这方面的典型。后来,成帝考察继承人的时候,都要候选人,即后来的汉哀帝刘欣和中山孝王刘兴,背诵儒家经典,来作为参考。

此时的儒家思想已远比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更占据统治地位。

水言水语

应该说,汉代的儒学相比较先秦的儒学,会更加具有影响力,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失去了一些原本的味道。

对于秦皇、汉武来说,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统治的手段,只是,时代的变化促使他们做了不同的选择而已。


水一白聊历史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前179一前104),西汉今文经学大师。武帝时,他曾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受到武帝采纳,开此后2000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在儒家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宇宙观。‘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形成一套"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他还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体系。

董仲舒帮助汉武帝建立了文化专制主义,使儒学得到独尊,儒学思想成了统治思想,这在当时对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还是有过一定积极作用的。




木山文


汉代是儒学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更期,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增加了所谓:五德终始、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但其实儒学变化的目的主要是强化皇权,儒学在民间的影响还是和先秦时代一样,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还是孔子的人那一套:克己复礼,有教无类。这才有了我们可爱的王莽同学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我认为汉代的儒学其实除了为了能让皇上喜欢增加了一些君权神授的思想之外,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汉代的儒学家还是基本继承了先秦时代的思想。





国学紫微


汉代儒学是宋明之前的一个普遍阶段,和宋仁明礼不同。这一阶段的儒家尚未走入明显的运道,却普遍强大。国泰民安。唐朝怀念汉朝的人何其多。汉朝哪怕末年,曹操这样的还有些仁义的人就是奸臣。说明汉朝仁义之风非常纯。所以所谓一汉抵五胡,汉土强大等都说明汉因兴儒而高贵。

儒家本质是戒律,仁义礼智信对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和不妄语五戒,刚好对应佛法中的投人五戒。所以儒家也是宗教叫做人乘宗教。戒者贵,贵气之纯正在汉朝表现的尤为明显。汉兵要背孝经,战斗力也极为强大。所以汉是儒学第一个高峰


师长366


最重要的继承就是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事君如事父的政治伦理和君权神授——将统治者的权力无限神化和将民众对君主的义务无限化——彻底顺从。


唐王子安


最重要的继承就是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事君如事父的政治伦理和君权神授——将统治者的权力无限神化和将民众对君主的义务无限化——彻底顺从。


竹林风下


孔子是没落的贵族,他从底层社会生活看到了百姓的生活,他也因为是贵族后裔最终受到贵族的待遇,可是当时社会战乱纷争不断,他提倡的礼法不适合时机,周礼很难恢复因为分封制已经让各地的王公贵族有了权力的欲望。


小小民心1


先秦儒学和秦后儒学是无我和有我的区别,先秦儒学基于古道是无我的,而秦后儒学是有我的。道有真伪之分即在无我有我,道即永生永存,是人类并万类之共同目标和终极归宿,并不实在,在建设培育中。而有我之道即伪道是以人类并万类为刍狗而建设自身之永生永恒,是一种操纵人类并万类之意志智能。秦而后无论东西方即在伪道掌控并操纵下,即佛学所言之无明。

正见即出世,邪见即世间,邪正皆打却,菩提性宛然。


阳光明正


继承了对统治者有利的部分。比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上智下愚不移,三纲五常,忠君爱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