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怎樣理解?

55e4680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

理解

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就是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

聖人能夠體悟天地之道,先人而後己,不以爭先於天下,是謂“後其身”。聖人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的真我反而永遠長存。這就是聖人他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他的偉大。

天下百姓莫不推尊聖人,惟是聖人以“道德”為本,以“己假幻身”為末,不求榮顯於一身,是謂“外其身”,而存於世上。他的身體死了以後,他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他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


一真講堂


老子道德經笫七講: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釋文:

後其身:後,用如動詞,以其身為後。老子提倡處柔處下,不敢為天下先,是為後其身。

外其身:

無慾無求,利萬物而不爭,是為外其身。

天地長生久壽,以其自然無為示人,天地為什麼能夠這樣長生久壽呢?

是因為它無心,是因為天地安靜,它養育萬物,施不求報,一片虛無,任萬物自生自滅,不加干預,廣大包容,天地因此而長生久壽。

因此,那些修道養生的聖人,明白這個道理後,效法天地,處理世事時,將自己放在後面,將百姓放在前面。

聖人這樣做反被百姓愛敬之,尊以為長而佔了先。遇到危險時能將自己置之度外,薄已厚人。

聖人這樣做反被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佑之如赤子,故身長存。

聖人為人所愛,神明佑之,不正是因為聖人法天地公正無私所至嗎?

聖人不以自己私心行世事,反而能達到自己的願望。

本章宗旨是:人要法天效地自然養生,法天地生而不有,不自炫耀。能先人後己,薄己厚人,故能長壽。


逍遙谷逍遙


感謝提問。這是我在《道德經》中最喜歡的一句,也是最初啟我心智的一句。

在正式解釋這段話之前,我想先說句題外話。

在人類最初開始探索外部世界的時候,便開始觀察自身所處的世界並總結規律。在用規律來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祖先明確了自己對於天地自然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因此他們敬畏自然、效法自然,才擁有了流傳到現在仍有持久生命力的大智慧。

敬畏之心,這是學習《道德經》之前的充分必要條件。

以上出自韓鵬傑的《道德經說了什麼》。

這段話主旨是教育人類要效法自然,它有兩個層次的含義:

人要效法的對象是天地。

天地有什麼樣的大德呢?“不自生”。

“不自生”用《道德經》中其他段落可以幫助理解。“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地沒有私心,也不曾因為誰作惡,便為他少落一地陽光。所以,天地成為了生靈的依靠,生靈理當尊天敬地,善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界。

故此,天地“不自生”的結果是“天長地久”。

對於效法天地的人來說,應當做到什麼呢?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世人都想要永恆,君王如此、朝臣如此,布衣亦如此。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已言明長生之道:心不藏私,一心為公,才會受到萬民景仰朝拜,如此才能真正與天地同壽。可有多少人果真能如天地般無私呢?果真做到如此,待身後千百年,即使肉身逝去,精神卻能永生。在後世千千萬萬的百姓心中埋下善的種子,誰能說,那不是永生呢?

到此時,我又不得不想起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之仁人志士的追求不正是老子說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嗎?

天地是生靈之父母,在人類群體中,倘真能如此效法,單是想想,便覺處處都是和風煦泰的景象了。如此好世界,誰不想要呢?可悲的是,人人都認為自己值得活在這樣的好世界,人人覺得旁人該為這個世界負責,卻不知這個世界是大家共有的啊!是別人要負責的,也是自己要負責的。

要無私,需要每一個個體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只向天地效法。

圖/網絡


月山手卷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註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居先,佔據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裡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引語]

本章也是由道推論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而長存永在,人間“聖人”由於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人民擁戴他為天子。

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說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統一的,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已,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這種謙退無私精神,有它積極的意義。

 

[評析]

這一章繼第五章之後,再一次歌頌天地。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從而真正地體現道。老子讚美天地,同時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所謂人道,既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這一點,是老子書中經常發揮的觀點,在本章裡,他就表達了這種觀點。接下來,老子以“聖人”來說明人道的問題。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於為政治世,又要用於修身養性,而且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對聖人來說,“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其中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說明對立著的雙方在互相轉化。通俗地講,老子所讚美的聖人能謙居人後,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對什麼事都插手,而是從旁邊把事情看清了再幫一把,反而能夠站得住腳。這種思想,有人認為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也有人指責老子學說中多講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們引用為論據,認為聖人想保住自己的權位,卻用了狡詐的方式,耍了一種滑頭主義的手腕,等等。仁智互見,在《道德經》書的許多觀點來講都是如此。對各種解釋可以姑且存之,經比較研究,終究可以找到切合實際的觀點。


遠源流暢


首先此天長地久屬於一個成語而非情話哦!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摘自《老子·道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的意思是,萬事萬物皆有其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若能擺脫私人利益,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便可得大自在。

就像一些信仰中所講,做人要無私奉獻,不能貪圖一己之利,而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無慾無求,無爭無搶,就像大同社會一樣,當一個人將自己置身於塵世之外,便可以和天地一樣的長久的存在。

雖然現代社會並不支持這種想法,認為活著就是要為自己活出風頭,但是老子的超凡脫俗的思想還是可以在人生不如意時讀起,即便沒有人能成為聖人,心境卻不可同日而語。


芯設霽


“天長地久”這四個字我們現在還在使用,是什麼意思,我相信任何人都會比我解釋的好,但是“天長地久”這四個字放在道德經中,我們不得不慎重思考,老子給我們這四個字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

什麼是“天”,什麼是“地”?

遠在一千萬光年之外的天體算不算是“天”,如果不算的話,那麼遠在430億光年之外的天體算不算是“天”? 如果人類移居到430億光年之外的類地行星上繁衍生活了,那時候我們腳底下踩的是“天”還是“地”,再回頭看一看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地球”,是“天”還是“地”。 總之,我是不知道什麼是“天”,什麼是“地”,你知道嗎?,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天”什麼是“地”,卻去理解“天長地久”,我不知道怎麼表達這種狀態

老子用“天長地久”四個字給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天”,歷史上“盤古”開過“天”,是說“盤古” 知道 什麼 是“天”。 “天長地久”四個字能夠理解的話,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說“天圓地方”,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在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中,一手持規、一手持矩,我們也會明白“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的“之”字在說文解字中為什麼把“之”之解釋成“人的面頰向上生長的毛”,我們也會知道“天之道”的“之”是多麼重要。 道德經中的“之”字 “而”字 “兮”字或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反而是 道德經 貫穿一天的“靈魂”


華民學讀道德經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②,外其身而身存③。以其無私④,故能成其私⑤。

[通釋]

天長地久。天地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它們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所以能長久存在。因此聖人讓自身處在後面反而使自身處在了前面,讓自身處在事物之外反而能夠使自身保全。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利,所以反而促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利益。

[註釋]

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它不為了自己存在。這是一個解說性的判斷句。所以……者,……的原因。以,因為。自生,為了自己存在。生,為動用法,為……而生存。

②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因此聖人讓自身處在後面反而使自身處在前面。後其身,使自身處在後面。後,使……處後。其,自己的。而,連詞,反而。先,使……領先,使……處在前面。

③外其身而身存:讓自身處在事物之外反而能夠使自身保全。外其身,使自身處在事物的外面。外,使……處在事外。存,使……保全。

④以其無私:正是因為他沒有私慾。王弼本此句為反問句“非以其無私邪”,河上公本、景龍碑、龍興觀碑文均無“非”“邪”二字,其實,去掉“非”“邪”二字更順暢。以,因為。私,私慾。

⑤故能成其私:所以促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利益。能,得以。成,成就。私,一個人的利益,作為統治者與眾不同的利益。

[意義歸納]

本章讚揚天地聖人的“無私”精神。全章分為兩層。

第一層:“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解釋天長地久源於不自生的品質。

第二層:“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闡釋聖人不自私而能成其私的道理。

[語法分析]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

因果

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

因果

私,│故能成其私。

(單句符號,頭條顯示不了)

“天長地久”是個並列短語的獨詞句。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與“故能長生”是因果關係的複句,“故”是關聯詞。其實,單用“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已經把該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了,去掉“故能長生”,意思沒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這個句子本來可以以“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或者以“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形式出現就可以了。在《道德經》中,這種表達形式多有出現。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個單句。“……者,……”是個解釋性的判斷句。在這樣的判斷句中,前後共同表述一個“因果”關係,解釋後就成為“……的原因是……”的格式。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個單句,“聖人”是這個單句的主語,“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並列關係複句短語做聖人的謂語。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個複句短語的複句關係為:

並列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考辨]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王弼本為“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看起來是個反問兼設問的句子,語氣強烈了,“非以其無私邪”否定的反問表達肯定的意思“以其無私”,但畫蛇添足,把本來具有因果關係的整個句子割裂了;且河上公本、景龍碑、龍興觀碑文均無“非”“邪”二字,據改。

[解讀與點評]

老子分析了天地長久存在的原因,認為是它們不為了自己存在。這種“不自生”品格,實際正是“無私”的品格。老子在這裡表明了他的處世觀,要保持長久,就要像天地那樣“不自生”。老子拿聖人說事,所以聖人讓自身處在後面反而使自身處在了前面,讓自身處在事物之外反而使自身得到了保全。正是因為他沒有自己的私利,不為自己謀取利,所以反而促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利益。

後其身,就是把自己擺在後面的位置上,不往前爭,不圖浮利,不務虛名;外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參與利益的爭奪,不為自己謀取利益。為人處世如果能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後面,“後其身”“外其身”,反而能得到人們的擁護,反而能佔先,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本章產生成語“天長地久”。


陳廣逵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對老子的這段話怎樣理解?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無為而治”(網絡圖片)

“天長地久”就是天和地長久地存在。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是說,天是宇宙,地是地球。天和地指的就是宇宙和地球。天和地是自然運行,沒有自我意識,名利思想,只是按照自然運動規律來生存,從來沒有想著為自己謀利益。因此,天和地的生命力是很強的,很長久的。

為什麼天地會存在長久呢?“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天和地不為自己而生存,容納百川,順其自然,從不自私自利,不為自己謀生存,所以才能長久地生存下來。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這番話,還有另一層意思:人類幫助天地即宇宙和地球,實際上就是在幫助人類自己,就好比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為人類抵禦了風沙、洪水、霧霾、全球變暖一樣,是一個道理。所以幫助地球和萬物就是幫助我們人類自己。

這是一道哲學命題。簡單地解釋就是: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在無私的化育、繁殖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通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才能長盛不衰。

人類歷史經驗也提示我們:順其自然,大公無私,“無為而治”,才能天地合一,平安無事,繁榮昌盛。

在這裡的“天”指的是“聖人”即老百姓的領頭人。“聖人”要置身於眾人之中,全面地傾聽周邊人和老百姓的意見,審慎度是,出以公心,考慮如何解決各方面的矛盾,以得到眾人支持。“聖人”考慮和做任何事情,要跳出私利和自己所在的小範圍,從更大的視角看待整個趨勢,認清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要向著更長遠更有利的方向做事。

總之,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這番話,體現了他的“無為而治”思想。是說:人是有私慾的。但是,“聖人”所謂的“私慾”是為了家家戶戶安寧,人人快樂安康、推動人類進步與文明的永恆。

當“聖人”無私忘我地努力,換來為人類多做的貢獻。那麼,老百姓會感到了“聖人”的成就和精神及品格之美,自然就會紛紛推舉他,請他帶領大家繼續治理天下,以達到“無為而治”目的。


言者青青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他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危險時候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為他們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們自己的目的。

老子自始至終都在宣揚道,無為、自然法則,從而要做到天人合一。而且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證明老子之道才是社會發展之道,是我們人類渴望走向大同世界之大道。

只要我們每個人悟道之後都能夠檢討自己,提升自己的修行,自己離大道也變越來越近。

就比如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襲,我們敬愛的鐘南山老人家,但凡他能自私一點,一個八十四歲的老人家了,大過年他完全可以不去逆行武漢,大家也不會多說什麼。但是正是因為他堅持大道,心裡裝著全國人民的安慰,把個人之生死完全置之度外!所以更加成就了他一世的美名!其實,這一世美名可能在他心裡從來沒有去想過或者說在乎過!

每一個能被後人流芳百世的人,都是心中有大道之人。希望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人能成為這樣的人。



小米愛2586


“天長地久”是成語,其意義就是經久存在。用在解釋宇宙現象上就是時空無限;用在感情上就是情意長存。

用在老子《道德經》裡,是猜想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同樣,老子想表達宇宙現象也是時空無限。但老子想把宇宙現象與人的情感情緒關聯起來,那就是一種對人的思維思想的解釋。作為解釋,總帶有人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不同解釋就不同,你可以這樣解釋,他可以那樣解釋,你能說你的解釋絕對正確他的解釋就不正確?見仁見智的事情。

把自然現象總想跟人的思維意識結合起來做解釋,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