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会出这么多的大师?

长安驿站


民国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基本上每个领域都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国是新旧思想交替,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满清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派了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希望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延续自己的国运。这些学生大多是品学兼优的良家子弟,本身的国学底子就在,又接触了西学,仿佛一下子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户,豁然开朗,根据自己喜好拼命的吸取西学的各种营养,以期望挽救水深火热中的祖国。这样,各种西学流派与学科都找到了在中国的传承人,填补了中国这种学科的空白,造就了许多大师级人物。2.不管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国民党时期的民国,都对教育极其的重视,也重视这些留学回国的学生。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他一回国就受到了总理唐绍仪的接见,又见到了袁世凯,两人都看中了他,都要求他做自己的秘书。民国刚成立,自然需要各种人才,各种学科的人才也都能发挥自己的所学。3.那时候不管做什么样的学问,只要找个大学做教授,那么你就可以衣食无忧的进行各种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了,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没钱,也不用担心被搞。鲁迅先生骂政府骂的多狠,可是每个月还是拿三四百大洋的薪水,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当然还有许多原因,这里只说这三个吧。




米格


民国出大师,这大师是真大,不像现在某些人,自封大师,也是让人笑掉大牙。我们先看看民国大师有哪些,然后再看看民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国学大师有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思想大师有: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适……文学大师有:辜鸿铭、梁实秋、闻一多、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周作人、鲁迅……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民国为什么出这多大师。第一点,时代原因。清王朝的覆灭,西方文明的强势东来,使中国文化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旧的没有消亡,新的根基未稳。旧的已经足够腐朽,这时候中国文化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谁都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可以明确的是必须为当时脱离时代的中华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当时的学者在向西方学习,并随之建立了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西方学科,这帮学者便是各个门派的开山鼻祖。时代给出的困苦,封闭造成的文化上的落后,他们用自己的学术生涯给出答案。

第二点,大师们的个人学养。大师们的少年时期,生活在晚清,那时候清朝还没有灭亡,1905年还没有到来,还是要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天天还是要练的,四书五经还是要倒背如流的,二十四史还是要看的,再加之大师们优越的家庭条件,还可以出过留学,西方的进步思想,东方文化深厚的学识,几十年的刻苦钻研,不成大师也难。

第三点,后世学者的不幸。这帮大师们不仅建立了相关学科,更在这些学科上做出了极高的研究成果。大师研究一手资料,后世学者就着大师的研究成果,然后也去研究相同的东西,即使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算大师的成果还是算你的。研究陈寅恪能成为陈寅恪吗?研究鲁迅能超越鲁迅吗?现在学科越来越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就够了,可是你不学贯中西,又怎么会融汇贯通;不融汇贯通,又怎么成为大师。精细化提高了效率,却也扼杀了触类旁通的灵感。

第四点,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民国大师是晚清时期的精英,而且还是最顶尖的精英。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呢?他们研究的中心不是学术,而是怎么赚钱,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上名牌大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不是时代的悲哀,时代的悲哀是你没有能力去吸引顶尖人才专心学术,是你让那些醉心学术的人过不上富有的生活。谁规定学术精英就该穷苦潦倒,谁规定痴迷学术的人不能开豪车住别墅。做到这些,何愁当今无大师。

在这个缺少大师的时代,让我们再一次缅怀大师。







文史之路ing


先前也曾有过这样的问题,后来询问了老师,自己想了想才知道原因。

首先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是处于一个新旧文学交汇的时期,很多大家文人既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养成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又有着留学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宽广的、科学的、世界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如王国维是我国第一位研究尼采的学者,他从西方哲学尤其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从而有着更加开阔的学术研究领悟,这也就是多学科多方面研究的好处。

其次,民国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学术领悟开拓性的学者,很多人便认为那个时期比现在厉害很多,其实如今的研究能力并不比当时弱,只不过相对于来源而言,一步一步地深入显得相对微小罢了。学术研究本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前人也可能存在错误的观点,在之后被推翻了。

另外,历史的久远让人更容易产生距离感,在这种距离感的作用下使人们对那个时期那些人产生好奇心以及憧憬,人们除了关注那些人的学术成就以外,更多的是被其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将其推去“神坛”,

因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学者做学术的方向和观点可能不同,但目的基本上都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发展。

而现在很多所谓学者怀念民国,不是觉得自己能在那时作出贡献,只不过是指望高人一等罢了。一句话概括,民国学者因为理想纯粹而优秀;现在怀念民国的所谓学者因为个人利益而猥琐。

说到底,还是他们沾了祖宗的光。中国古读书人死记硬背能力特别强,这种能力延续到民国。所以那时候的文人有懂得特别多,而且融会贯通的,像胡适。当然其他因素也有啦,比如乱世出英雄,学术自由。

再说那时候的文人,做summary可以,但是创新也马马虎虎。对中国历史争论不休,有顾颉刚等疑古派,有钱穆等守旧派(老学究的缺点就是满脑子都是知识,不在乎现实)。总之学术争论也不怎么伟大。那时候没有出萨特,海德格尔这样创新的大师。但是现在好的summary,比如中国通史,哲学史,还是那时候的好。

至于社会改造,都是从西方借过来的。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人,最有名者鲁迅,胡适。他们提出了很多对中国旧社会的想法。有很多成果,但其实现在的中国和他们想象的,尤其是鲁迅想象的,还差得远。知识分子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太小了。

中国至今为止称得上能和西方诸贤(知识分子)媲美的人物,还都在古代。哲学家如孔孟老庄,文学家如屈原李杜曹雪芹。

另,鲁迅在纯文学和思想性方面不是他同时代的所有人能比的,他是那种有点超越了时代的人。

即此。也就是说,文学于崇尚文学审美性和社会功用性的同时,还轻薄因循的作品,更喜创新的写法。胡适的作品,平心而论,文学性达不到顶级水平,却能享受一些顶级的盛誉,即此。

民国的几位大师,作品的思想及表达形式,皆能新人耳目,又不失正确性和感染力,此所以他们的开宗立派能够成功,为后人留下巨大精神财富,开无数法门,贡献着因循者不能有的特殊成就。






Hai子君


中国有句俗话叫乱世出英雄,也叫时势造英雄。反正都一个意思,就是说社会动乱才会人才辈出,这人才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就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乱世出英雄的典型的一个时期。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层出不穷,也出现了,孔子 孟子 韩非子 老子 墨子 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这么多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呢?原因就是这一时期是乱世,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这一时期互相攻伐,战乱不断,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更好的生存,因此就开始变法图强,开始任用新兴起的士大夫阶层,这才为各家学说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历史机遇。也造就了一批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民国的军阀割据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裂割据非常相似,学术界有很多学者把这两个时期放在一起比较。都是动乱的社会,也就都是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嘛,乱世有一个特征,就是思想领悟把控的比较宽松,人们可以尽情发挥而不用担心政治影响,这就为一些比较有能力的人提供了机会,比如王国维 梁启超 章太炎 陈寅恪 季羡林 钱钟书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都有,时势造英雄嘛,再加上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西方的先进思想也开始传入,而统治阶级对思想的管控比较宽松,这些大师的个人努力才成就了民国大师云集的局面。




清晨的一道光


1.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这些大师很多一部分是海龟,出国留学前本身就是富有思想和学识的国内尖子生

3.这些大师中,大多以学术成就,国学经典,古典文学和历史考究而闻名,自然科学和理工学科偏弱

4.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社会及教育环境对这些大师非常包容和尊敬,因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能工能文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政治越混乱,文化越百花齐放,大师越多,比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时期等等,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中央集权弱化的时候,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也会更少,利于文化大师的成长和出现。民国时军阀混战,加之西学进一步引进,所以更容易出大师。


八斗纪录片


民国来自于大清的终结。

后来,八年的国难,三年的内战,以前大清多少年的丧权辱国都为民国的大师成长提供了一个环境。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兴,就这个道理。

民国的文人,首先在学和治学上都十年如一日都兢兢业业,也是大师出现的一个关键。

总之,那是大师的时代!


乔加贝


民国出大师多其实是个伪命题。民国在大陆是指从1911-1949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出来的有成就的所谓大师,大部分是人文科学方面的,更狭窄一点主要是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文学。之所以有学问,主要得益于他们自小接受的是科举考试那样一套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包括少儿教育的三字经,百家姓,说白了就是童子功很扎实。能有点水平的,从小教育就好,让他们这些人再学点洋知识,出大师的几率太高了。

1949年以后,儿童接受的教育完全是新式的,这一点上古文的底子就差点,而且直到初中了,才学一点古文,怎么能和从小摇头晃脑的小学霸们相比呢?

所以,不能简单以今比古。历史有延续性


读读点点


民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既不是人才之盛异于他时,也不是人才之杰冠于古今。清末民初,旧学被打倒,西学引进后,大家都不知道到底应该遵循哪种西学,大家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相互辩论,马列主义、英美自由主义.、德日军国主义等都被国人拿来辩论比较,这就造成了一副表面上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称之为民国文化的小高峰时期。


爱健身的明明老师


就像乱世出英雄一样,每个特殊的时代都会造出一批特殊的人,民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巨大变革时期,,一部分首先接触新思想新文化的人就会和其他人产生巨大的差异,大师是不能随便叫的,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你领先别人一步就是大师。这就像90年代的万元户非常了不起,现在就算有1个亿都算不上什么是一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