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


是枝裕和 | 我们始终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


去年凭借电影《小偷家族》一举摘得金棕榈最佳影片奖的是枝裕和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被评论家称为“同辈人中思想最严肃和独一无二”的导演。


是枝裕和擅长运用人文纪实的拍摄技法与虚构超现实的故事, 展现生与死、记忆、孤独、丧失、认知等母题,继承传统日本电影富有日常生活气息的家庭伦理观。以一种客观疏离的姿态、怀旧抒情的方式,重新审视当代日本家庭关系,及现代人的复杂内心与精神世界。


是枝裕和曾在他的散文集《宛如走路的速度》中写道:我不喜欢主角克服弱点,保护家庭及拯救世界这类的情节,反而想描述英雄不存在,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脏汗的世界突然展现的美丽瞬间。这种时刻需要并非咬紧牙关的硬气,可以得到他人协助的弱点不是么?欠缺并非只是弱点,还包含可能性,能够这样想的话,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正会因为不完美变的丰富起来。


是枝裕和 | 我们始终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


从《步履不停》到《海街日记》再到《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的每部作品都展现着平凡的琐碎中洞察一切生活的细节。


生活流的情节人人都能写,但能依靠平凡的文本挖掘出巨大的力量,是裕枝和是这方面的大师。在我们未曾注意生活的琐碎中寻找小规模的荡气回肠,向世界展现他电影里的生活哲学。


电影《比海更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标题取自邓丽君的日文歌曲《別れの予感》中的一句歌词,影片风格则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温情与平淡,力求以更贴近日常的生活哲学来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五十多岁的男主人公良多,在写小说这个所追求的事业上总是不顺遂,但不愿放弃。良多身材高大,衣衫褴褛。年少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步入父亲的后尘,但最后还是变成了他讨厌的样子,落到离婚的下场,甚至连每个月五万日元孩子的赡养费都支付不起。纠结在想要改变,但在现实当中从不施与行动。


因为居多的现实因素,导致良多在理想的轨道上逐渐跑偏,变成一名不太体面的侦探。费尽心思靠自己的小聪明挣的一些委托费后,贪心的他总是想靠赌博翻盘,结局总是让他更加窘迫。


对前夫仍有感情却为现实委身条件优渥的男士的前妻,老伴去世后努力积极生活的老母亲,乖巧冷静惹人心疼的儿子,在一个不便出行的台风天,同一个屋檐下,尝试真诚的面对彼此。


仅此而已,天亮后,各分东西,生活依旧如故。这是日本艺术最擅长制造的生活残酷美学。


我们终会变成大人,那个人可能很糟


是枝裕和 | 我们始终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

《比海更深》剧本的第一页写着,“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成年人”。影片中不管是阿部宽先生饰演的儿子,树木希林女士饰演的母亲、真木阳子女士饰演的前妻,都在一面拥抱无能为力的现实,一面无法舍弃自己梦想,而握不住当下的幸福。


现实的骨感,理想的纯粹,我们无力于这两者并存时,谁是谁非,显的一点儿也不重要。


台风夜里一家四口的重聚时刻,更像是彼此捆绑的梦。


前期铺陈了不少的背景,只为了落笔于最后一场风雨夜归人。


家庭里的各色人物逐一出场,聚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热闹非凡,充盈在其间的是属于日常的温暖安定,是良多最可遇不可求的场景。

是枝裕和 | 我们始终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

良多和母亲都试图留响子母子一晚以点燃残存的复合希望。提前晒好的被褥、依然放于柜子上的一家三口甜蜜合影,都显示了这一家对往日的留恋。


窗外呼啸的风雨让人睡意全无,四个有故事的人互相开展了四场交心的夜谈:良多和响子彼此都对婚姻惋惜非常却否定了复合的可能,母亲向良多倾诉了对媒妁之婚的遗憾和对余下人生的看淡,婆婆将真悟的脐带交到前媳妇手里决定结束以前重新开始,爸爸带着儿子重演上一代的游戏即使面对失意也要鼓励未知的人生继续向前。


结局是开放的,留下了无边的想象与更多可能性。这像极了导演的性格,依旧温文尔雅的作派,细致入微的关怀,用温柔的镜头制造意义,告诉你去选择你想要去相信的。

也许一切照旧,也许在拐角处又是另一片春暖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