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有一天,黑澤明非常高興地和女兒說:“我聽說出現了一個了不起的傢伙,馬上找來看。這是一部黑白、一鏡到底、對白甚少的電影,一幕幕以暗轉的形式連接。沒發生什麼特別的劇情,但卻曲折的訴說著年輕人的心情。”

黑澤明說的這部電影,就是美國導演吉姆·賈木許於1984年拍攝的電影《天堂陌影》。

《天堂陌影》是賈木許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電影給他帶來名譽和工作,也被黑澤明收錄在他的“一百部好電影”清單裡。

賈木許的電影很奇怪,處女作《漫漫長假》和第二部作品《天堂陌影》,都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人物對白也十分無聊,沒有耐心的人恐怕看了開頭就會睡著,卻仍能吸引無數年輕觀眾。

究其原因,正如黑澤明所說的,“沒發生什麼特別的劇情,但卻曲折的訴說著年輕人的心情。”

賈木許戳中了一些年輕人的心事,那也是他自己的一些心事,是他關於“垮掉的一代”、“局外人”,以及獨立電影的堅持。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一、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的英語是the beat generation,“beat”,是“疲憊”、“潦倒”的含義,成員們多是玩世不恭的遊蕩公子,既有聲名赫赫的作家,傑克·克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也有社會底層的三流小偷和吸毒者。尼爾·卡薩蒂是這個派別的名人之一,他本人到不是什麼大作家,卻吸引了作家們的目光,許多作家和他通信,從他自由散漫的語言風格里汲取營養,艾倫·金斯堡曾他和有過一段戀情,克魯亞克和他一起進行的公路旅行,因而寫出《在路上》。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垮掉的一代三傑


“垮掉的一代”影響波及到了全世界,中國詩人北島就是其中一個。

賈木許可以說是呼吸著“垮掉的一代”的空氣長大的。1953年,吉姆·賈木許在俄亥俄州出生,那正是二戰後“垮掉的一代”思潮風行美國的年代。

父親是一位影評人,是b級片和邪典電影愛好者,賈木許很尊重父親認真工作的態度,但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厭倦了家鄉乏善可陳的生活,開始和“壞孩子”們在一起,並愛上了搖滾樂。

作為一種流行一時的亞文化,賈木許很難不被“垮掉派”吸引。

在家鄉讀完高中,賈木許考進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剛到紐約時,他又住在上西區,那裡曾是“垮掉派”作家們居住和聚會的地方,被泰德·摩根稱為“前六十年代公社”,我們很難知道賈木許是否也曾參加過“垮掉派”的沙龍。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吉姆·賈木許


從作家和作品可以看出,“垮掉的一代”的幾個關鍵詞是,“疲憊”、“潦倒”、“散漫”、“旅行”、“公路”、“玩世不恭”。

賈木許的電影也展現出“垮掉的一代”的這些特點。

《天堂陌影》是賈木許的第二部作品,講述的是生活在紐約的威利,有天接到姨媽的電話,說他的表妹艾娃要到他那裡去住幾天,威利不情願的答應了。艾娃在威利的房子住了幾天,認識了威利的朋友艾迪。一年後,威利和艾迪打牌贏了錢,便開車去克利夫蘭找艾娃,兩人在艾娃家玩了幾天,艾娃的男朋友很是吃醋,走時,兩人又帶艾娃去福羅裡達度假。在福羅裡達,威利和艾迪賽狗輸光了所有錢,兩人大吵了一架,接著又去賽馬,無聊的艾娃在海邊散步,被一個毒販誤認,得了一筆意外之財。艾娃給兩人留了一些,便準備乘飛機去歐洲,艾迪和威利追到機場。結果卻是,威利乘飛機去了布達佩斯,艾迪開車回紐約,艾娃一個人回到旅館。

整部電影沒有劇情可言,對想看故事的觀眾,大約是八級折磨。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垮掉的一代”的每個關鍵詞,《天堂陌影》都符合。

影片中的三個年輕人,還有和威利、艾迪打牌的幾個人,以及艾娃的母親洛蒂嬸嬸,艾娃的男朋友比利,

都散發著一種有氣無力的疲憊感,沒有成功企圖的自由散漫,只想著旅行和逃離

威利和艾迪在紐約都沒有工作,日子得過且過,威利的房間又亂又髒,也從不打掃,晚睡早起,看電視看到睡著,出門的理由只有兩個,打牌或賭馬。

威利和艾迪打牌出千,贏了500美元,被發現了,輸錢的人卻不為自己爭取,彷佛那不是自己的錢。

艾娃的母親也總是整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除了家務,沒其他事可做。

艾娃在一家熱狗店工作,她不知是厭倦熱狗店還是厭倦工作,威利和艾迪提出帶她去佛羅里達時,便立即答應了。

比利在加油站工作,把漲工資的希望放在紙牌推演上。

這些人,對生活都沒有熱情,對成功沒有企圖,甚至連性都沒有,他們說話的聲音語調都是平緩不變的,沒有起伏,憤怒或是驚喜,都一個樣子。威利和艾迪去見艾娃,艾娃很高興,但從她的語調裡,聽不出高興的成分。

所有人,從精神到肉體,都是“垮掉的”。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不過,對70後、80後、90後來說,“垮掉的一代”的意義就不止於此了。

這三代人,生活在劇變的時代,尤其是80後90後,80後是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嚐到改革開放的甜頭,電視機、錄像帶、遊戲機進入生活,孩子們天天看電視、打街機、吃垃圾食品。又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沒吃過苦,韓寒、郭敬明橫空出世,青春疼痛文學衝擊嚴肅文學,這樣的一代如何擔任國家富強的重擔,於是被罵“垮掉的一代”。

輪到90後,不僅繼承了80後的一切缺點,還推陳出新,銳意進取,不好好學習整天泡吧,吃垃圾食品,自我中心主義。90後比80後更叛逆獨立,更熱愛自由和流浪漂泊,非常喜歡韓寒的《後會無期》,精神上出現了“虛無主義”,記得以前看過不少人的自我介紹裡有類似“活夠了,就去死”的話。

由此看來,90後的確是更接近“垮掉的一代”,會被韓寒和賈木許吸引,再正常不過。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二、局外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哲學便產生“存在主義”的派系,薩特、加繆、波伏娃、尼采、海德格爾都是存在主義的大師。

存在主義產生的背景是個體歸宿感的缺失,認為自己是社會的“外人”,缺乏歸宿感的人,在文學作品中,往往被稱為“多餘人”。

1942年,法國作家加繆出版的小說《局外人》,給了這種人一個更具體的形象定義。

賈木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最後一年,去了巴黎,存在主義運動盛行的中心之一。

雖然時間較短,存在主義對賈木許的影響卻很深。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賈木許很痴迷“局外人”這個概念,《天堂陌影》裡也盡是“局外人”。

1、語言上的局外人。

威利和艾娃及艾娃的母親洛蒂,都是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的,威利和艾娃學會說英語了,洛蒂嬸嬸還堅持說匈牙利語,無法融入美國,威利在紐約生活,也無法融入紐約。

賈木許的電影,大多數都是異鄉人在紐約或者美國的其他城市的格格不入,他有部電影直接叫《離魂異客》,更直白的表現了文化上的“局外人”這一點。

2、情感上的局外人。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極為淡漠、疏離。威利和艾娃是親戚關係,但讓他幫忙照顧艾娃十天他都不願意。威利給艾娃買了一條裙子,艾娃不情不願的穿上了,然後當著艾迪的面扔進了垃圾桶。洛蒂嬸嬸見到闊別十年的侄子,也沒有多大的觸動,彷彿不歡迎侄子的到來一樣。艾娃和男友戀愛,戀愛關係比一根蜘蛛絲還脆弱。威利和艾迪是朋友,但友情卻比白開水還要無味。

這些人之間,除去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關係,實際都只是說得上話的陌生人。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3、工作上的局外人。

工作代表著一個人的價值、對生活的熱情。那群人裡,艾娃有一份在熱狗店的工作,但她不在乎,可以隨時丟掉,比利有份工作,也看不出多努力的樣子。

《天堂陌影》延續了賈木許的處女作《漫漫長假》裡“漂泊”、“遊蕩”、“無所事事”的主題。

《漫漫長假》也沒有劇情,講述的是一個名叫查理·帕克的小夥子,四處遊蕩,偶爾回到租住的公寓裡,會跟著收音機的音樂來一段即興舞蹈。好像在和女友說話,又好像在自言自語。他去看在收容所的媽媽,路上遇到一個深陷戰爭陰影的退伍老兵,收容所和媽媽住在一個房間的女人,是個神經質,出來後看到一個在陽臺鴿子籠發瘋的女人,他去了電影院,聽別人講故事,露宿街頭,偷了一輛車,隨便地賣掉,買了一張去往巴黎的船票。

一句話概括,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年輕人的無聊日常。

查理也沒有工作,他自己說,

我就是那種無法安定順應生活的人,我恐怕永遠都不會變成這種人......我不想工作,不想有家,也不想納稅,雖然我不介意能有輛車,不過我不知道......也許我一生註定在路上,顛沛流離,宛若是在享受一生的漫漫長假。

《天堂陌影》裡的年輕人,也是一樣的,沒辦法帶著野心和激情去工作,大家可能覺得這樣的人是瘋子,但那就是他選擇的生活方式,就像《局外人》裡的莫爾索,法庭審判他的罪過,就是基於他的生活方式。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3、生命上的局外人。

一個對一切都失去熱情,荒謬的存在著的人,在求生欲上,也是淡漠的。《局外人》裡,莫方索在錯殺阿拉伯人之後,在法庭上,仍然保持著一貫的冷漠態度,即使那個被討論、即將被處決的人是自己。《漫漫長假》的主角查理直白的說:

“有時候我想我應該活的快一點,年紀輕輕就死去。”

“局外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一種時代情緒。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類似查理、威利、艾迪、艾娃的年輕人,不知去往何方,亦不知回到何處,每到一個城市,都發現生活沒有任何變化,無力、無聊、無奈、無所謂。

也有很多人,保持野心和激情,元氣滿滿地生活,也會在某個自己都察覺不到的時候,做個“局外人”。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賈木許不僅在電影中展現這種“局外人”主題,他本人就是美國的局外人,他曾說:“一個由如此眾多的文化組成的文化,卻已經把自己孤立起來,因為這個原因在美國我總是感到有些失落。”

他也是電影界的局外人,這就要提到他的獨立電影人身份。

三、獨立電影


上世紀中期的美國電影界,導演裡分兩個派別,一是為“八大電影公司”工作的導演,電影的拍攝嚴格遵循“製片人制度”。“製片人制度”完全瞄準市場,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一來,導演受金主爸爸制約,會被部分的限制才華。

另一派是從前期拍攝到後期剪輯都有絕對話語權的導演,如果能找到願意給予創作者絕對權力的投資人最好,如果找不到,為了確保掌舵者的能力,導演要自負盈虧,自己寫劇本,自己當導演,自己找演員,一個人活成一個劇組。

對於創作者來說,除了天賦才華,沒有什麼比創作的自由更可貴的了,它可以讓創作者的藝術理想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

失去了這種自由,結局就像胡波。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2018年11月17日,第55屆金馬獎頒給青年導演胡波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這天,距離胡波自殺已經過去了401天,不管是金馬還是奧斯卡,都換不回這位導演年輕的生命。

電影的獲獎,立即把胡波推上熱搜,他的死亡原因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胡波究竟為何選擇自殺,就記者報道來看,很大程度上是拍攝電影帶給他的壓力。


胡波拍的文藝片,本來就沒什麼市場,2017年9月他在微博裡寫,要是畢業後去接恐怖片,也可以開上豪車,不至於連網貸都還不上。

更難得是,胡波初出茅廬,還有一股年輕導演的痴,如果有錢不怕被人斷了投資也好,可惜沒錢,所以公司威脅他“隨時可以換導演”時,只能忍著,好不容易拍攝完,剪輯方面又遭遇反對。

胡波和王小帥,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胡波站在夢想和藝術這邊,王小帥則深諳市場喜好。沒有經驗沒有名氣的胡波的堅持,在市場面前是不堪一擊的,除非他能和吉姆·賈木許一樣,做個自掏腰包、一切自主的獨立電影導演。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1978年,賈木許到紐約電影學院學習,很幸運的得到了獎學金和助學金,學院電影系的主任是拉斯洛·拜奈代克,他指導過馬蘭·白蘭度和李·馬文主演的《飛車黨》,還幸運的申請了尼古拉斯·雷的助教。

1980年,賈木許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漫漫長假》,他的老師尼古拉斯·雷參與了電影指導,教會他用更被動的方式回家獨立完成電影劇本,這部電影共用十天就拍攝完了,花了他15000美元,那是他的學費,也因此他沒能得到大學學位。

電影在紐約大學公映後,遭到一致惡評,被電影學院派貶為“缺乏敘事能力的學生拍出來的糟粕”

有意思的是,我也曾偶然看到《大象席地而坐》被類似這樣的話評價。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電影獲獎後,許多觀眾打了低分,原因是故事情節很爛,影片氛圍過於灰暗喪氣,許多地方不符合邏輯。

剔除這些負面爭議,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十分優秀的電影。在爆米花電影、重成本輕內容的電影圈,《大象》講述了一些關於邊緣人的不幸和絕望掙扎。而且這部電影總投資不到一百萬,對比一個三分鐘短視頻就需要投資20萬的今天,這個成本實在太小了,完成度卻這樣高,很不容易。

胡波是有才華的,他敏銳的感知到了一些什麼,還來不及展現出來,就因為時代的排斥和個性太強,以及其他更現實的問題,選擇最壞的方式。


相比之下,賈木許在遭到惡評和反對後的反應不能更可愛了,他給自己染了一頭白髮,並終生以此造型示人。若干年後,提到這件事情,他已經變得淡然,他說:

“壞蛋們幫助你,或不幫你,都不能阻止你。有必要的時候,就隨身帶把槍。總是有些人對電影的認識就只和小布什對徒手搏擊的認識一樣多。”

別人只能膚淺的看到你的藝術理想,只有自己明白自己的愛有多深。把自己的理想放到別人手上,純屬胡扯。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被批評以後,賈木許仍舊我行我素。

1980年,賈木許以助理的身份參與了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的電影《水上回光》的拍攝與製作,拍攝完成後,賈木許用剩下的膠片完成了一部三十分鐘的短片《新世界》,1984年,又以《新世界》作為開頭,拍攝了第二部作品《天堂陌影》。

《天堂陌影》花的錢更少了,只有7000美元,仍舊沒有故事。

電影卻意外地給賈木許帶來百萬美元以及不少訂單,好萊塢也看到他的才華和能力,向他拋出橄欖枝,但為了保證自己創作的自由,不受制作公司的牽制,獨立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創作理念,甚至放棄國內投資,從歐洲和日本籌資。


天堂陌影:垮掉的一代、局外人、獨立電影,賈木許到底在拍什麼?


固然,每個創作者都渴望得到創作的自由,但賈木許比一般人更需要這種自由。

這是他的個性和主題決定的。

在導演裡,賈木許和希區柯克是完全相反的類型。

希區柯克導演,在拍攝電影時,有明確的時間規劃,他決不允許外部壓力干擾故事進行。賈木許則相反,他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很任性,比起趕工式的拍攝,他更享受拍攝過程裡的一些無足輕重的細節。

他也不在乎成功、野心、成功學,他被這樣教育著長大,那也恰恰是他最厭煩的東西。

我想可能是逆反心理,就像我們,從小被迫學習魯迅,長大後最討厭魯迅。

話說回來,他沒有接受好萊塢公司的投資,也是那些公司的幸運吧,不然照他三十年只拍了十部長片一部短片的進度,電影公司不是被耗死就是被氣死,是我肯定打他。


最後:


《天堂陌影》是一部關於情緒的電影,看的人必須把情緒調整到賈木許頻道,才能看進去,太心急可不行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