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米斯特库


受各种演义故事和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很多人似乎都认为,古代双方打仗时,常常都是双方各自派出自己军中武功高强的人出场单挑,而这些武功高强的人通常都是师级、军级、统帅级别的将军。并且,他们之间单挑,往往决定整个战役的胜利。甚至而言,名将之所以是名将,就是因为他们单挑的能力是第一流的。

但其实,这种场面,通常都是文学化的描写。因为,除了看文学影视故事,谁会相信,一个五六十岁的老汉,能和一个二三十岁的壮汉生死搏命呢?如果是这样,那所有的名将,肯定都是二三十岁的壮汉。但翻看历朝历代的名将,又有几个人,是在他们二三十岁时就获得名将称号呢?

关键是,我方出场一个师级、军级将官,你方出场一个排级、连级军官;最后两个人打得同归于尽,你说我方亏不亏?甚至而言,就算最后你方出场的排级、连级军官被我方出场的师级、军级将官给打死,但如果我方出场的人被刺伤,那我方也是亏大发。



事实上,历朝历代军队内级别的高低,绝不是以单挑能力区分出来,所以,如果真打这种比赛,我方出一个师级、军级将官,你方出一个排级、连级军官,也很可能打败我方的。

当然,很多时候,许多优秀的将领,常常都也是单挑的高手。 因为,在一个优秀的军事团队中,一个人想获得上位的阶梯,就必须得经过这种血腥的搏杀。事实上,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战斗精神。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军队才会崇拜、尊重那些敢于面对血腥搏杀的人。

古代那些一流的军事团队,之所以能够所向无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高级将领,都是这种单挑高手,而且经常冲锋在第一线。这种事实本身,就容易让军队形成一种崇拜、尊重敢于面对血腥搏杀的人。



但是,从情理上理解,高级将领冲锋在前,都是团队运作的。因为,只有团队运作时,高级将领的安全系数才有可能上升;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高级将领的死亡,对军队的影响远远高于一个普通将士的死亡,所以他们的安全都应该受到重点保护。

换句话说,在高级将领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他身边都有着许多配合和保护他的人,甚至还有很多支部队在前方和四周替他清扫各种障碍,而这些配合和保护他的人,那也都是精心挑选的精锐将士,从而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将领们的安全。否则,高级将领孤身冲到前方,对方只要出五十个弓弩手,一阵猛射,谁敢说他一定能躲过被射翻的命运?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古代很多将领们,尤其是乱世之中的将领们,他们相比于广大普通士兵而言,虽然都称得上是单挑中的高手,但是,他们的单挑能力,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有本质的差距,至少不可能像影视剧中所演的那样,一个人可以单挑数百人不落下风,甚至砍士兵就像砍菜一样,他们的勇猛和成功,更多是团队运作的结果。


我是赵帅锅


我是有历史,我来回答。

将军是个很高的军衔,一般当了将军就很少上阵厮杀了,体力自然就会下降。但也有一些极个别的,当了大将仍然在一线冲杀的也有。

举几个南北朝的例子。

1.东魏大将高敖曹。喜欢在一线冲锋,河桥之战中部队被敌军打散,他单枪匹马落荒而逃,敌军追至,他被一个敌兵刺杀。可见面对普通士兵并没有多大优势。

2.北齐名将斛律光,骑射技术数于顶尖水平,号称落雕都督。北齐后主忌惮他,把他诱进宫中,派了一个叫刘桃枝的力士,一个人就把斛律光勒死。

3.西魏大将王思政。河桥之战陷入重围,下马作战,用长枪搏斗,中刀血晕。没有什么力杀数人的战绩。

4.南梁大将柳仲礼,侯景之乱中率兵平叛,与敌兵交战,被人背后偷袭,一枪刺中肩膀,当场丧失战斗力。

综上可见,武将虽然一般来说骑射技术较好,或者力气比常人大一点,但在战场上面对敌方士兵,单对单或许有一点点优势,但基本上挡不住对方两人或者多人围攻。


有历史


我来回答:这种情况有,但是非常罕见,名将不是时时有的!

我们看历史剧,往往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将军带兵打仗,一旦带兵冲入敌阵,往往以一当十,敌方的小兵犹如大白菜一样,任由将军砍伐。那么现实中,真的有人可以做到,面对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仍然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吗?

古代行军打仗的将军有些可能是关系户,计谋不过关,但是体格大都异于常人,要不然他也当不了将军。我们看古代十大名将,除了孙膑以外,其余人都是武艺超群,体格强健,智谋无双。当然还有很多没能列入名将序列的将军,或许是智谋不足,但能常驻兵营,体格必然异常。

要问与普通士兵对抗是不是像砍菜一样,倒也有点夸张了。因为但凡是人就有体力极限,就算真的砍菜,砍多了也得歇一歇。所以再厉害的将军,被普通士兵重重包围也是会死的,说好听了就是力战而竭,说不好听就是被围殴致死。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西楚霸王项羽,要说就上那么百十个人,可能都不够他杀的。可对付项羽这个量级的人物,刘邦不可能就派百十个人来,人海战术直接上,大军围得水泄不通,项羽突围无望,羞于渡江而逃,乌江自刎。

再比如,三国期间的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正史中也是因为和自己的军队走散了,被魏军八百士兵围起来,乱剑插死了。

最搞笑的当属明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锦衣卫不用多解释了,单兵作战能力超群。更何况还能熬上指挥使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国安部部长了,司令级别的人物。死相特别惨,是在朝堂之上被一群文弱的文官,群殴致死,毫无招架之力!

当然这是历史留名的人物,更多没有名气的将军,其实也就比常人厉害一点而已。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都能活活咬死锦衣卫指挥使,更何况战场上,对面再弱也是佩戴甲胄手拿枪剑的人,不可能乖乖站在你面前给你砍。所以这些比较能打的武将对付普通士兵的确不算困难但是绝对不可能像砍菜那么轻而易举,超过一定数量的士兵,就是再普通也能把武功高强的将军耗死。

不过我们古代的将军不是所有人都身先士卒,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就比如韩信、孙武、左宗棠、陆逊这种儒将,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这一类将军可能还不如普通的士兵,靠的是头脑,真拉到前线没准几个回合就兵败身亡了。

说白了将军就是手下士兵的精神寄托,为什么项羽五千兵马就敢和几万大军硬碰硬,那就是因为项羽太厉害了。对面武将看到项羽就先怂了三分,都说将怂怂一窝,精气神都没了,根本不是楚军对手。很多战役因为将军先死了,树倒猢狲散,能打赢的仗也没信心打了。

最有名的当属长平之战,赵括虽然被后人冠上了“纸上谈兵”的头衔,其实他的武力值还是可以的。被围困多日后,他带兵突围,英勇杀敌,结果被乱箭射死,他一死,四十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了,最后惨被坑杀,由此可见将军是很重要的。

所以古代将军要么就是杀的人多还不容易死,能征善战,能打能抗,能够和士兵一起攻伐陷阵的现实领袖,要么就运筹帐营之中,虽然不能在前线那样热血拼杀,但是利用计谋,活用客观天时地利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为精神领袖,这样两个类型将军都不会在战争中轻易死亡,能够发挥出手下士兵的最大潜力。

当然像霍去病、白起、关羽这种又能打又有谋略的武将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话说回来,古代当兵的人要么是食不果腹的穷人,要么是被强行征兵去前线的,几乎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战斗力谈不上多么厉害,碰上久经沙场的老将当然不是对手,车轮战的话,我相信一般在前线打仗的将军连斩数十个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一哄而上的话,我估计历史上没有几个武将能顶得住。有人可能说项羽不是以一当百全部宰了吗,但是咱们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也就这么一个项羽吗。

但是影视剧里拍出来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什么转着武器抵挡箭矢,什么一棍子把人打出十几米远,什么身受数箭数枪,千疮百孔还能自由穿梭冲杀敌军之间,甚至还有左脚右脚颠倒着踩往上飞的,一跃上树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节,都是错误的。

毫不夸张的说古代的将军也都是脑袋挂在裤腰带生活的,说不定哪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即使功成名就,帮助别人打下了天下,也可能面临着兔死狗烹的命运。

总体来说,古代将军的身手一般都不错,但是远远没有到达杀普通士兵和砍菜一样简单的程度。就像一群土狗围攻一只老虎,老虎实力固然强悍,但即使取得胜利也不可能毫发无伤,我们还是别被影视剧带跑偏了,现实生活往往比艺术作品残酷的多。

所以,大家也别幻想着能穿越回过去当将军,就我们现在的体格,回到过去的战场上,那就真成了人家将军砍的菜了……


杨角风发作


除了个别少数儒将,古代的武将大都有两下子。有些还是超级大杀器。虐小兵如砍白菜。

第一,与普通士兵相比,武将大都武艺高强。

武将的来源有三种

一种是世袭的职位。也就是所谓的将门之后。这种武将大都有家学渊源,包括军事指挥和个人武艺。


比如三国的马超,他们家世代都是武将。马超的武艺自然超群。

隋唐的武将,大都是军事世家,基本都来自关陇军事贵族。这帮人从小就狂练武艺。

唐朝大将李靖,是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在自己头上放一个铁环,让李靖骑着马用长枪挑铁环!这时玩命啊,武艺能练不好吗?

明朝的戚继光就更牛了,十四岁继承祖业当了将军!他的武艺,怎么说呢?箭不虚发!

另一种,就是战场上杀出来的。

能从小兵一路杀到将军,战斗力当然不用说了。


关羽张飞,平民出身,能成就大业,全靠一身好武艺。

宋武帝刘裕,贫民出身,曾有过一人单挑千人的壮举。

岳飞出身农家,32岁官封节度使,只因为神勇无敌。

最后一种是武举人出身。

唐代开创了武举制度。名将郭子仪救出身武举。能考上武举人,武艺最少是全国五十强吧。

而大多数小兵,都是普通农民,根本没有经过训练,当然不是武将的对手了。

第二,武将的装备比小兵好得多。

一般武将都有铠甲。有的还会身披重铠,就是穿两层铠甲!


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不好使,武将当然猛了。

小兵则可怜的多。我国古代的军队,披甲率很低。最多百分之三十就了不得了。绝大部分小兵是没有铠甲的,就算有铠甲,质量也不能和武将的相比。


上将嗳福斯


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飞檐走壁,还是如项羽那样砍人如剁白菜似的。不好意思,我觉得是武侠片看多了。

三国演义整出了十大武将排行榜,看得是挺过瘾的,特别是小说里的吕布、关羽、马超之流,东一刀、西一枪,如果是棋逢对手,基本上要大打三百回合。但是我也没看到什么具体招数,要么咔嚓一刀就斩首,要么嗖的一箭便毙命。

所以,冷兵器时代,古代将军的身手并没有传得那么邪乎,因为他们也始终是个普通人。

宋国第一勇士:南宫长万

正史上倒是记载了这么个人物,南宫长万。他是春秋时期的宋人,是当时宋国的第一勇士。本来凭借着一身本事,在宋国很是受人尊敬。然而乘丘之战后,这一切荣誉就成了往日烟云,他的人生从此是一落千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南宫长万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来自鲁国的鲁庄公和他的车右颛孙。这里插一句,战国之前的国君几乎都要上战场作战的。哪怕是我们的周天子,有时也不例外,例如被郑国射了一箭的周桓王,当然还有被楚人射了一箭的宋襄公。

诸侯第一勇士:鲁庄公

我们先来看看鲁庄公的个人武力指数。乘丘之战中一箭射中南宫长万,后来与齐桓公柯地会盟中,又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他退地。而那个曹沫还是曹刿的,只是个助手,真正的刺客是鲁庄公。无可非议的是,鲁庄公在春秋诸多国君中战斗力是首屈一指的,力量和箭术堪称一流。

南宫长万中箭后,鲁庄公的车右颛孙就将其生擒。宋国的第一勇士都被活捉了,还有谁敢上前?就这样,宋国惨败。南宫长万被释放回国,宋国人将失败归咎于他。就连宋闵公都当面羞辱他:“以前我敬你是第一勇士,现在你只不过是鲁国的阶下囚,我不会再对你另眼相待了!”南宫长万因此怀恨在心。

徒手颠覆朝政

话说回来,浮躁的宋国人在讥笑南宫长万的时候,忘记了一个事实,他依然是宋国的第一高手!于是,南宫长万在忍受了一年后,终于出手了。首先,在蒙泽杀死了宋闵公;接着,回到宋都,在城门口遇到宋大夫仇牧,徒手杀之;最后,来到宫中,又杀死了太宰华父督。可笑的是,当时那些宋国贵族无论敢阻拦他,纷纷逃亡,一个多月后,借助曹国的军队才将南宫长万驱逐。这就是一个高手的力量,可以颠覆朝政。

南宫长万逃亡到陈国,陈国收到宋国的好处后,同意将其交出来。然而,陈国人面对这样的高手,也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陈国想出了美人计,将南宫长万灌醉,然后用犀牛皮将他包了起来。而到达宋国的时候,宋人发现,酒醒后的南宫长万已经将犀牛皮都挣破了,手脚尽露在外面。请问,这力量得有多大?

古代武将的个人战斗力评判指标:力量、箭术

南宫长万作为宋国的第一勇士,可徒手连续杀死几人,无人敢挡,还能挣破犀牛皮。 他并没有传说中的武打招式,有的只是足够强大的力量。

除此之外,不可否认的还有百步穿杨的箭术,例如鲁庄公,还有楚国的神箭手养由基。

其实,哪怕是战国杀神白起,我们也没有看见他个人作战有多厉害。所以,古代顶级将领可以用箭术将敌人吓退,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力敌数人,当然,如果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兵器,可能战斗力还要上升。但是,要说他们进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或者是砍士兵如同切菜一般,那就只能呵呵了。您认为呢?


读春秋思无忌


我们看今天的古装剧,能够担任一方将军的人选,大多是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汉子,他们通常会有万夫不挡之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必定当属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三英战吕布一节,真是让我叹服于吕布的英勇无敌,那么,在古代军队中的将领,真的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武艺超群,斩杀普通士兵如切菜一般吗?

显然,这是对冷兵器时代,作战有很大的误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古代打仗,是双方大将先冲上阵去,一番厮杀,普通的士兵们只需要站在一旁,呐喊助威就足够了,但是后来我才发觉,这种情景完全是古代小说家们臆想出来的,如果两军的大将真敢在交战之前冲出来一番厮杀,不出两个回合就会被射成筛子。

既然能在古代的军队中作为将领,通常情况下将军们一定是身经百战的,要么就是具有卓越的军事素养,韩信和项羽就是两种不同的将军类型,项羽这样的将军,便属于有万夫不挡之勇的类型;而韩信这类将军,属于以谋略取胜的类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大多数著名的武将都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就比如说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李牧,廉颇,他们既能在军中指挥千军万马,同时也能上场杀敌,这种的是属于文武兼攻的大将。

事实上,在真实的战场上,要是出现一个将军面对敌军普通士兵的重重包围,那么这个将军他所率领的部队可能已经吃了败仗,或者是中了敌军的计谋。当然,在历史上也不乏有突破重围的例子,不过,大多数的武将面对这种情况,要么被敌军所俘虏,要么就是战死沙场,西楚霸王项羽,最后就是在敌军重重包围下,不愿回江东自刎身亡的。

另外,一些古装剧中,很多武将能冲入敌军丛中,一番厮杀,再毫发无损的逃出来,虽然这个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在古代交战时,一方的将军骑着战马冲杀,在这种冲击之下,斩杀几个士兵而不受伤,问题并不大,步兵面对骑兵冲击时,就很容易溃败。另外骑在战马上的将军,也很容易被敌军从战马上弄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数十名普通士兵包围,要想斩杀两三个士兵都会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斩杀普通士兵像砍菜一般的情景。

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刀枪不入的,这些将领除了武艺比普通士兵好一些,防御力也会更高些,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皮糙肉厚, 而是在冷兵器时代,资源十分有限,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优质的资源,除了正规军,有统一的武器装备以外,其他部队,很难保障普通士兵也能穿上较好的铠甲。

士兵们用的武器也一样,就比如说在三国时期,张飞他使用的就是丈八长矛,关羽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普通士兵不可能使用到这样的武器,这些兵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将的战斗力。但是,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即便拥有了较好的铠甲,精锐的武器装备,古代的武将还是很难独自对付一大群普通士兵。

在古代选拔武将,一种的是戍边将士,或者是地方的驻军,按照军功进行提拔,这类提拔起来的将军比较生猛,也具有较高的战斗力。另外一种就是通过武举选拔的,这两种军队中的将领了,身体素质上比普通士兵强,也具备较高的战斗能力和军事素养,军事素养这一块主要还是靠后天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种将军,这时属于世袭的将军职位,在清朝就较多,这群人是不具备战斗力的。

所以在古代将军,不一定需要较高的战斗力,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文官来当将军的,很多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战绩,远一点的有韩信,近一点的有袁崇焕等人;同样也有能够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就比如说项羽,廉颇,白起。将军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将军的军事素养,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正常情况来看,冷兵器时代大多数将领和小兵单挑是有碾压优势的。真正能冲锋陷阵、砍瓜切菜也不是吹牛反而是有大量实证,从项羽到李世民,再到后来常遇春、朱棣、李如松,都有大量直接冲阵的记载…这一点没问题,但关键在于原因。

这里面其实所谓的武功盖世,没多大直接关系。在千军万马里面,其实所谓的武功,就算有,也绝对做不到。

而武将为啥能冲锋陷阵、砍瓜切菜呢?你这不是乱说、前后矛盾么?!

非也!

武将之所以能做到,武功是非常次要的,而是另外三点。

首先是精锐的铠甲。武将的铠甲,和小兵的铠甲,根本就是两个次元的东西,可以这么说,武将真要冲阵,穿的重甲,就算是站着让一般那刀枪的小兵砍,一两下也多半破不了防。(并不绝对,比如宋军大量装备破甲武器,特定部队的铠甲防御力也不一定明显弱于将领,明清时期也有专门的重甲陷阵兵,但一般情况是这样的)

其次是,真正武将冲锋陷阵,也不是三国无双里面那样一个人往敌人人堆里冲。

双拳难敌四手可不是开玩笑,更何况大军战阵里面,可能同一时间四面八方都给你捅过来,一个人冲进去,别管你武功多高,一分钟之内保证你被分尸!

真正的武将冲阵都是带了一大票精锐小弟!这一群人全部都是重甲精锐,而且绝对都是骑兵,做锋矢突破,一般的小兵挡不住也追不上,自然只能让人砍瓜切菜…

第三点,是身体素质的问题。古代的人,绝大多数是营养不良的,包括一般的部队小兵。而将领绝大多数是长年习武的,力气大很多。力气大可以做很多事,尤其是在战阵里面,比武功重要得多。比如你可以使用更重的武器,在杀人的时候,武器也不容易卡在骨头或盔甲里面,在冲锋的过程中,行云流水,一击致命,然后继续冲锋,才能达到真正冲阵的效果…保证自己不会被敌人彻底包围才是冲锋,然后活下来的关键…


不知道叫啥子3


关于古代将军个人武艺有多厉害,冷兵器时代,能成将军者,武艺肯定娴熟,身手都不会差。但是,不要为武侠小说与演义戏曲所误,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能如砍菜一般容易?回答是绝不是如此容易!

戚继光曰:两军对战,枪矛如林密集,敌军丛枪刺来,我只是丛枪刺去。乱刀砍来,只是乱杀还他~

战阵之上,众军士列队前推,人挤着人,肩挨着肩。到了白刃肉搏之时,任尔有千般武艺,杀敌也只能凭直线硬推,全靠力气大、矛长刃利、还有坚甲重铠。除此三者之外。武艺如何,真不是很重要。

当然,若单挑独斗,一般将军皆能胜过普通小卒。但小卒之中,却常常也有猛士,反杀了将军亦十分正常。岂不闻“猛将皆出于卒伍”之说。

再说个人武艺。武艺身手出众的,或能以一当二,以一当三五。战阵之上,敌我双方皆有披坚甲执利刃,互拼个你死我活,此时任尔武艺再强,也罕有能以一当十者!

呃~罕有亦非没有,十万分之一中,或有极个別少数,能以一当十,甚至再多些。但以一当数十,或以一当百,那是绝不可能之事!除非是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史上楚霸王项羽,一人能杀数百人,估计是史官也难得的夸张了一次。

还有,刀枪如林对杀中,如果没有了坚固的铠甲防护,那么十分本事就如丢掉了八分,一切武艺身手都如渣。

且看《三国志》中姜维之死,姜维之武艺,亦天下闻名。而蜀亡后,其与钟会图谋事泄,乱兵围攻辕门,姜维率随行卫士与乱兵接战。因事发仓促,兵甲不全,故而勇武过人的姜维,手刃五六人,力尽,为乱兵所杀!在仓促接敌下,能手刃五六人再战死,已属罕见之勇。

而要想如切菜砍瓜般对上普通士兵,谈何容易!



风去了无痕D


古代将军身手肯定会比普通的士兵要强很多,一来是身体素质方面,有着衣食住行多方面的调养和补充肯定要比一般的士兵身体要强。二来,则是武器装备肯定比士兵们用的制式武器要强的多,所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在武器这方面已经没法比了。三来,士兵们除了战时打仗,平常还要执行许多日常人物,在训练的时间上比不上那些将军们,更不用说所练的招式,武艺了,更是差得多!所以,古代将军们的身手肯定要比一般的士兵强的多,对抗5个人左右应该差不多,但要说对抗太多,想要以一敌百那也是基本不可能的,除非像霸王项羽和李元霸那样天生神力,天赋异禀的可能还有机会,当然了,这个也是在没有远程武器,只是近战搏杀的时候了。

至于为什么,当然是人力有限,你就算再厉害,你也只是一头双臂罢了,你能照应一俩个,可是当士兵从四面八方攻来呢?这样你怎么办?再说,古代的士兵一般都会训练一些战阵,如果只是你一个人的话,很容易就会被陷进去而无法出来。毕竟人力有穷,像赵子龙那样的万军丛中救阿斗,可能也只是在演绎里才能出现,并且还得是曹操爱惜人才,不让放箭射杀,也不让士兵们将其重伤杀死,否则估计赵子龙也得折戟沉沙了。

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说到底靠的还是人多,而非几个武艺高强的人,毕竟人力有穷,双拳难敌四手!

所以说,将之所以为将,其最大的作用就算统领军队,排兵布阵,运用战术来达到以少胜多,利用己方优势来对付敌方的劣势。这才是将与兵真正的差别,也才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原因。一个好的将领并非是多么武勇,武功多么高强,而是能在敌强我弱的时候,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化解敌方的优势,转化为己方的优势!这才是将的作用,如果仅仅是把将用作杀敌的工具,这就远远看轻的将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将虽是武的代言,但更需要有智慧,为将者更要有运用智慧,灵活用兵的本领,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儒将的存在,如诸葛亮,司马懿等等,他们的武艺高强吗?不是,他们靠的是脑子,靠的是智慧!

所以,为将者,其第一要义是要能审时度势,因时因事而动,做到胸中自有百万兵,有勇无谋者殆已!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大家有什么高见可以发表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进步!


趣说古今事



三国演义中,有的是文官带兵,有的是将军带兵,文官自然手无缚鸡之力,肯定不是普通士兵的对手。武将也分儒将和战将,儒将善于运筹帷幄,不善于战场征战,比普通士兵强不了多少,先锋战将才有很高的武功,斩杀普通士兵和切豆腐一样。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分析如下。


文官掌兵:代表人物诸葛亮、诸葛瑾

三国演义中,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以文官身份掌兵的人物很少,杰出人物是诸葛亮和诸葛瑾兄弟二人。诸葛亮常年作者四轮车,手无缚鸡之力,如果让他上战场,与敌人厮杀,活不过三秒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之人,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这四把火将敌人烧得鬼哭狼嚎、将敌人烧得心惊胆战、将敌人烧得如缩头乌龟一般不敢出战。

在战场上,将军一般骑着高头大马,而诸葛亮却很少骑马,印象中,只有长坂坡撤退时慌慌张张地骑马逃走,大部分时候,诸葛亮都是从容不迫地安排部署军事行动,将敌人玩弄于手掌之间。如诸葛亮初出茅庐后,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他分兵派将,将关羽、张飞、赵云,乃至于主公刘备都派出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


关羽好奇,询问军师干嘛,诸葛亮回了句等待大家得胜归来,庆贺胜利。张飞和关羽半信半疑,在依据诸葛亮的安排,大获全胜后,才对诸葛亮心服口服,称“孔明真英杰也!”。这就是文官带兵,自己不出战,决胜于千里之外,胜过一群四肢发达,头脑简直胆之人。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关、张二人相谓曰:“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里,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下马,拜伏于车前。


诸葛亮作为文官掌兵,其实也是儒将的一种,只不过没有军职在身。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长兄,在东吴也是重臣,继承了诸葛家族的高智商,以文官身份代表,决胜于千里之外。

儒将带兵:代表人物周瑜、鲁肃、陆逊、司马懿

江东属于南方,南方典型的体质羸弱,和高大强壮的北方人相比,天生不占优势。因此,江东多儒将,如四大都督周瑜、鲁肃、陆逊、吕蒙,除了吕蒙,剩下的三个都是儒将。他们善于用智取胜,而不是靠蛮力取胜。儒将和文官的区别是,他们也是武将,官职是大将军之类的,也是职业军人,只不过军训少,战力低下,比一般士兵强不了多少。


如周瑜和诸葛亮配合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七十五万大军,司马懿也不是以勇武著称,他是和诸葛亮斗智,这些人都不是靠蛮力打战的。他们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来作战,将敌人消灭。如果敌人攻进这些儒将的中军大帐,他们只能坐等被俘,单挑也不是一般士兵的对手。

武将:代表人物关羽、张飞、张辽、吕布、公孙瓒、孙策、孙坚、马超、赵云、典韦、许褚、甘宁

勇战派代表人物多了,历史上最杰出的勇战派代表为西楚霸王项羽,三国时期也有不少,如关羽、吕布、张飞、孙策等人。关羽单挑能温酒斩华雄、秒杀颜良、三合绝杀文丑、率领二十多人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战绩,不次于项羽了。关羽凭借这些战绩,夺得“武圣”称号,当之无愧。


孙坚和孙策父子两个虽然是南方人,战斗天赋继承了西楚霸王项羽,尤其是孙策外号“小霸王”,意为三国时期的“霸王”。孙策仅仅凭借父亲孙坚留下的玉玺抵押换来的三千兵马,短短几年,打下了诺大的江东基业。

像关羽、张飞这两位“万人敌”和“小霸王”孙策,战斗力惊人,区区几个小兵,是不可能近身的。他们身为勇战派的杰出人物,继承了项羽勇往直前的风格,“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勇战派人物,砍杀普通士兵,就和切菜和切豆腐一样,一刀一个。


总结:周瑜、陆逊等儒将战斗力比普通士兵还差,他们都是使用大脑作战的,而关羽、孙策等勇将,都是凭气势,凭借武力作战的,相信拳头大就是老大,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夺取胜利。并不是所有的武将都是“万人敌”,弱不禁风的儒将,也可以引起腥风血雨。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