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身高1.5米,為什麼戰鬥力爆表?

歷史思想家


沒有必要神話日軍的戰鬥力。二戰時,日軍所謂戰鬥力爆表,僅限於東南亞地區,如果放在全球,日軍士兵的戰鬥力只能說中上水平,而且還是在1941年以前的日本士兵。1941年以後,老兵死的死傷的傷,新兵的單兵素質就差的特別多,再加上中國士兵經過長期作戰的磨練,此消彼長,就更看不出日本士兵有多強了。

日本士兵身高矮小,但是拼刺刀的能力卻很強,這種反差讓世人覺得日本兵的戰鬥力很強。其實,這與武器也有一定關係,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對日本人來說真是量身製造,堪稱神器。三八式步槍槍身全長1275毫米,瞄準基線695亳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步槍,再加上刺刀後,長度超過1.6米,這非常好的彌補了日本人身材矮小的劣勢,而中國部隊用的是中正式短管步槍,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這麼一比較,日本士兵在拼刺刀時就佔了不少便宜。

在射擊方面,三八式步槍的後坐力小,槍管長可以使子彈擁有完美的飛行軌跡,在遠距離射擊上的精度非常高,400米開外能精準射擊,而中正步槍的有效射擊距離也就300米,這樣讓日本士兵又佔了不少優勢。

從訓練上,日本士兵在國內受過嚴格訓練,單兵素質高,射擊技術好,拼刺刀的能力強。這都是後天經過培訓取得的成果。而那時候中國士兵素質參差不齊,好多甚至是種莊稼的農民,讓毫無作戰經驗的農民與長期訓練的軍人作戰,結果可想而知,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戰鬥。即使中國的正規軍也因武器裝備緊張,而導致訓練強度不夠,這種差距無法靠戰場勇猛能來彌補。

然而,正如我開頭所說,二戰中日本士兵的強大僅限於1941年前的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在太平洋戰爭中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的戰役中,美軍士兵配備自動步槍或者湯姆遜衝鋒槍,日本士兵連拼刺刀的機會都沒有,近身就被美軍一梭子撂倒好幾個,即使日本兵的意志頑強,也無法匹敵火力上的巨大鴻溝。在遠東地區,日本士兵就更加不堪了,蘇聯的裝甲集團更將日軍打得七零八落,即使日軍的自殺式進攻也毫無作用。

在抗戰後期,全美式裝備的中國軍隊在緬甸對日軍有很大優勢。經過戰爭磨礪和嚴格正規的軍事訓練 ,中方軍人的戰鬥素養極大提高,再加上強火力的配備,可以成片橫掃日本士兵,全線碾壓日軍,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遠征軍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解放了緬北與滇西,此時日軍的戰鬥力已經弱的爆表了。


弘毅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即便是冷兵器時代,身高和戰鬥力並沒有什麼聯繫。

蒙古騎兵創建了歷史上最多大的帝國,大家知道蒙古人多高?

對不起,大部分蒙古人都是矮子,由於騎馬太多,很多還是羅圈腿。

在蘇聯時期,蘇聯有一種空降步兵戰車內部空間非常狹窄,俄羅斯大漢進去非常難過,就只能招募蒙古人和哈薩克人做坦克兵,因為他們個子矮,體型小。

再說,進入一戰二戰以後,身高和體重並不重要,因為基本不需要肉搏了。

退一步說,即便肉搏,大家都是拿著刺刀作戰,身高體重就是其次的,主要看雙方誰的武器好以及拼刺訓練嚴格。

對於二戰的士兵來說,第一重要的是體力和耐力。

真實的戰爭,同電影是不同的。

以日軍為例,在中國遼闊戰場,他們往往行軍十幾天,作戰幾小時而已。

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行軍或者駐紮。

在這種情況下,體力和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國軍連續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的時候,曾有西北軍參戰。當時西北軍很多是北方人,又高又壯,比紅軍的江西、福建、湖南士兵高出半個頭。

當時西北軍軍官很蔑視紅軍,自稱:老子手下一個兵舞大刀,能對付八個紅軍矮子兵。

結果開戰以後,對不起,紅軍進行運動戰,高速穿插行軍,在艱苦的山地行軍中如魚得水。那些小個子士兵體力和耐力都很高,揹負著幾十斤的輜重,每天都可以走很遠,甚至通宵行軍。

相反,西北軍大個子士兵根本架不住,叫苦不迭,速度緩慢,最終被紅軍拖瘦、拖垮,徹底打敗了。


除了體力、耐力以外,第二重要的是靈活性和反應能力。

軍官最怕遇到楞的士兵,反而喜歡機靈的士兵。

在人海戰術已經過時的時代,步兵班都分散成幾個戰鬥組,靈活作戰。

一旦戰鬥爆發,士兵並不是靠勇敢,而要靠自己的靈活和快速反應。

白寶山襲擊徐水高炮團時,第一槍打倒的戰士來不及反應,還算正常。但第二個戰士反應太慢,幾乎是眼睜睜看著槍口被打倒的。

而第三個副班長反應神速,聽到槍響就立即翻滾臥倒,以高姿態匍匐迅速逃離陷阱,保住了性命。

這才是合格的戰士。

所以,日本人矮一點根本沒有關係。日本人矮是矮,但其實挺壯實的,用北方話來說,大部分是那種車軸漢子。

實際上,就體力和耐力來說,日本人是很強的,不亞於列強的士兵。他們還有在關島、菲律賓潛伏二三十年也不投降的。


薩沙


軍隊戰鬥力受到兵員素質、武器裝備、戰略戰術、部隊編制體制及後勤保障與管理等方面的影響。換句話說,士兵的身高並不是現代軍隊戰鬥力的決定性因素。

在冷兵器時期,高大魁梧的士兵在肉搏時的確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到了二戰,身高和體重就並不重要了。就算是近戰拼刺刀,拼的也是耐力和技術,而且二戰時期日軍正是利用自己矮小這一“優勢”,拼刺時直接可以刺向對手腹部,讓人防不勝防。

現在之所以有人認為二戰時期日軍戰鬥力強,是因為當時日軍的單兵素質高。在日軍,新兵至少要經過三月的拼刺等基礎訓練。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射擊訓練,每個士兵要達到300米內能槍槍擊中單個目標的標準。而且日本國內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普及了初中教育,絕大多數日本士兵文化素質高,再加上他們受到軍國影響,以為天皇戰死為榮,在戰鬥中及其瘋狂。

除去武器裝備等外部因素,一支不怕死、訓練有素的軍隊,戰鬥力當然不會弱。何況,二戰時期日軍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後勤供應、兵員素質等都不及日軍,即使是抗戰初期的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大捷,我軍也付出了較大傷亡。所以當時國府就有一些高層出現投降傾向,大肆宣揚日軍戰鬥力強,無法戰勝。殊不知大部分中國軍隊戰鬥意志頑強,是永遠不可戰勝的!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末的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被火力強大的蘇軍打得滿地找牙。到了二戰後期,日軍兵員素質降低,他們不僅在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中慘敗,在緬甸面對擁有美式裝備的國軍也是傷亡慘重。這也證明,在絕對的火力優勢面前,日軍的戰鬥力也沒有流傳中的那麼強。


兵說


這個問題本不該作為一個問題,其一日本人身高不高但也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是小矮子,其二即便是在近身相搏的戰爭年代也不能完全以身高作為判定戰鬥力的標準,難道體重就不能影響戰鬥力嗎,身高不高但是長得很敦實不是也能有優勢嗎,其三二戰時期已經不是純粹靠身體強壯與否來決定戰鬥了,身體高矮胖瘦是否強壯確實影響戰鬥,但是已經不像古代那麼大了,身體壯可能行軍速度快,戰鬥更靈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你使用千鈞之力和他綿薄之力扣動扳機打出的子彈是一樣的。



我們看很多依據身體條件選人的崗位,對身高的要求,太矮的不行,但是太高的也不行,沒人規定矮就一定比高的人戰鬥力低,行軍打仗不能按照江湖比武鬥毆的思維來看,某種程度上說矮的人更具優勢,為什麼坦克都是身形越矮越好,增加生存率,有時候你矮那麼幾釐米可能就把炮彈躲過去了。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訓練比較正規,而且因為工業化較早所以工業能力也可以,在硬件方面也不落後,西邊跟亞洲國家的戰爭,它武器裝備佔優,亞洲國家那時候還一窮二白,長期以來被列強欺凌,工業能力弱,武器難以自給自足,槍支彈藥都不夠,作戰人員有的也是民間組織起的游擊隊奮起反抗,沒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



東邊跟美國等盟軍相比它作戰人員素質佔優。二戰時剛參戰的美國少爺兵是盡人皆知的事情,經常看戰爭史的人大概會有這樣的印象,美國人打仗崇尚火力制勝論,每次有美國參戰的戰爭,大家都會習慣性地做一個統計,美國往這地方扔了多少萬噸炸彈和炮彈,平攤到每平方公里是多少萬噸。整個把山頭削去一大塊或者土地犁了好幾遍,要是對面沒人了就贏了,要是對面還有人,那就成了損失慘重的戰鬥了。

日本軍隊本身方方面面不弱這是一個原因,而對手都是劣勢非常明顯,這更把日本軍隊的戰鬥力表現出來了,至於身高一米五,能影響多大?


鍋蓋頭司令


戰鬥力爆表?這是根本不存在的。日軍在二戰時也就是欺負一下中國軍隊和英印軍。


從體制上看,日軍肉搏能力其實不強,尤其是面對體格較強的美軍和蘇軍時。在瓜島戰役時,美軍對日軍的刺刀戰、肉搏戰都佔據了上風,當然美軍近戰火力強也很重要。但日軍的刺刀確實沒那麼誇張。



日軍的強悍,主要體現在組織度,也就是在遭到重大損失時不喪失基層執行力。所以,日軍能夠在強大壓力面前保持較好的韌性,而面對相同壓力時,包括國軍在內還有英國殖民地軍早都崩潰了。在類似戰鬥中,往往日軍損失更大,卻能獲得最後勝利。



但是這種高組織度的優勢,並不能彌補火力不足,以及戰術的低劣。所以,一旦日軍遇到真正有實力的對手,就會出現不對稱劣勢,遭到一邊倒的壓制,付出的傷亡就會非常可觀。


這就是日軍在中國戰場、馬來戰役傷亡小,到了瓜島、塞班島、菲律賓戰役中卻傷亡巨大的根本原因。(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二戰時日軍身高1.5米,為什麼戰鬥力爆表?

二戰時期,日本軍人面對落後的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確實所向披靡,他們不僅武器裝備先進,而且精神上也被軍國主義控制,打起仗來不畏死,給人的感覺是戰鬥力非常強。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打敗過沙俄,英國法國也是避其鋒芒。

二戰時乃至二戰後一段時間,日本人的身高都很矮。記得《三毛從軍記》中有一個片段,國軍挖戰壕,長官要求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多挖深幾尺。鏡頭一轉,當日軍進入這些戰壕後,踮著腳都看不到前方,根本無法作戰,當然這是電影娛樂化的需要。

古代冷兵器作戰,那麼戰士的體型決定著戰鬥力。身長體重的士兵,意味著可以穿更結實的鎧甲,可以拿更長更重的武器,打起仗來自然更加威猛。現代戰爭,身高不是一個絕對優勢,重點還是在於武器。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和很多游擊隊武器裝備不足,很多人甚至還在使用大刀長矛。國軍武器裝配雖然好一點,但也不是大面積裝備,美式武器也裝備了沒多少。大量的國軍其實就是散兵遊勇,手中的武器是沒有日軍好的。這樣的軍隊上了戰場,自然吃要吃大虧的。

當日軍遇到裝備更好的蘇聯紅軍和美軍時,也只能靠著不畏死的精神拼死抵抗,打是肯定打不過的。日軍的戰鬥力也摻雜了很多“吹噓”的成分。除了日本人自己的吹噓外,被日本侵略和壓制的國家也會出現一部分人捧臭腳,不斷地誇大日軍的戰鬥力。所以說,科技不僅是第一生產力更是第一戰鬥力。

二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幫助下迅速崛起。對於本國人的身高,日本政府也是花了大力氣,有錢後的日本人,身高也是飛速躥升,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更是超過了1米7。


嘉興微同城


提到二戰時期的侵華日軍,大家都說是小日本,那麼日本兵的身高是不是真的很矮呢?

確實如此,日本人的身高確實一般。

1927年,日本官方頒佈了《昭和2年兵役法》,並在同年11月30日發佈《兵役法施行令》,根據這道命令的第68條第1項・2項・3項規定:

現役に適する者は身長1.55メートル以上にして身體強健なる者とす。

現役適齡者,身高達到1.55m以上,且身體強健的人,屬於“甲種和乙種兵役人員”。

比這些不如的,還有兵種、丁種等等。由此可見,日本軍隊確實都很矮小,155釐米就屬於精英階層了。

根據後來的統計,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日軍的身高確實是在150—160釐米之間,所以確實是“小日本”。

至於日軍何以火力猛。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軍事動員能力強。

其次是日本軍事工業體系比較完善。

前者能夠讓日本軍隊保持高效的進攻勢態,後者能夠製造出比較強的武器。這兩點是民國政府所欠缺的。

但是,日本的優勢和劣勢決定了他們必須以速度戰消滅敵人,一旦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就是日軍被消滅的開始。


HuiNanHistory


日本的戰鬥力非常的強不僅僅體現在整體軍事作戰上,就算近身拼刺刀日本人的戰鬥力也是非常強的。

那麼為什麼個頭這麼小的日本人,戰鬥力卻這麼強呢?就拿拼刺刀來說,冷兵器作戰並不像近身肉搏那樣體型決定優劣。

在徒手搏鬥的時候體型往往決定了優勢,體型更大的一方無論是力量還是防禦力都遠遠超過體型小於自己的那一方。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技巧是沒有用的。現在很多人說武術是花架子華而不實,對於真正練過武術的人來說並不是這樣。

在同等體型下練過武術的人,絕對要比那些年沒有練過武術的人要厲害,當然雙方要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


有了兵器就不一樣了,體型的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有了兵器體型反而從優勢變成了一種劣勢。

拼刺刀講究的是快狠準一擊斃命,更小的體型代表有著更靈活的身體反而更容易躲過對方的刺刀,個頭小反倒成了他們的優勢。

在抗日戰爭前期我國的軍人基本都是北方人,相比於日本人體型要大很多,這就是日本拼刺刀為什麼這麼強悍的原因。

拼刺刀的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才會發生,真正主導戰爭勝負的還是熱武器。

裝備的差距也是戰鬥力差距,日本人強是因為他們的裝備碾壓了我們。在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已經可以自主生產大部分的武器,有一部分武器甚至排在世界前列。

比如他們的零式飛機、吹雪戰列艦,這幾樣武器在當時都是頂尖的存在。而我們當時武器裝備最好的德械師在淞滬戰爭中面對日本人潰不成軍損失近半,從這就能夠看得出來武器的差距了。


有了裝備的優勢自信心也會提高很多,士氣往往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穿著草鞋缺少彈藥,這怎麼可能有自信心。

從當初日本人說三個月滅亡我國就能夠看出他們的自負了,自負也是需要實力的裝備就是他們的底氣所在。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伙食問題,日本在戰爭前期伙食待遇是非常好的,不像我國只能勉強餬口。這樣一來兩者的狀態就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一個精神飽滿一個餓得頭暈腦脹可能是日本人的對手。


個頭高大不代表壯實,日本人體型雖然小但是在耐力和爆發上卻比我國的士兵要強很多。

更好的伙食代表著有更好的體力耐力,蒙古人個頭也不算高但是他們都很強壯,這是他們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的原因之一。

體型不僅僅在冷兵器時代裡作用不大,在熱武器時代更加是如此。如果體型能夠增加戰鬥力的話,那麼非洲的國家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


李青蒿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軍事上的措施是實行徵兵制,設立常備軍。日本的軍隊從服裝到武器再到訓練方法,全部近代化。唯一沒改變的是思想。

二、提倡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民族信仰的主幹。日本是個尚武的民族,有出息的男孩都去練武,去當兵,都以當武士為榮。 “武士道”最基本的特徵第一就是忠。強調忠誠,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強調等級的秩序。二戰中被生擒活捉最少的軍隊就是日本。日本兵寧可剖腹自殺也絕不做戰俘。過去日本公司職員跳槽的情況特別少,一般都是幹到退休。一旦他有對公司不忠的行為,以後很難再找到工作。

“武士道”第二個特徵就是重名輕死,日本人對名譽的重視達到變態的程度。日本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民族。日本民族有個的傳統,如果人頭被砍下,他的靈魂不能回神社。而只要人死之後,他的一切罪行全部免除了,靈魂無罪,它回到神社可以接受後世祭拜。這是日本的基本信仰。

對他們來說砍頭是最厲害的刑罰。所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一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此曲為歌頌當時在長城附近用刀殺日軍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而作。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三、日本兵文化素質較高。日本十分重視教育,明治維新,全面改造日本教育。1910年日本普及了6年義務教育,20世紀30年代普及了初中教育。也就是說,普通日本兵都能看懂作戰地圖。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大家關注和批評指正!


正史很有趣


二戰時日軍身高1.5米,為什麼戰鬥力爆表?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我們稱呼日軍為“小日本”、“小鬼子”,原因就是當時的日軍身高非常低,二戰時期的日軍身高通常在1.5米左右。但是這樣的身高卻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讓我抗日軍民吃了大虧,那麼,身高只有1.5米的日軍為什麼會有這麼強悍的戰鬥力呢?

俗話說“身大力不虧”。小編認為,一個人的身高與體力決定著一個人的戰鬥力,而矮小的日本人能有強悍的戰鬥力,這與他們的高強度訓練和武士道精神有關,再加上日本以有心算無心,為侵略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所以他們才會有強悍的戰鬥力。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日本科學系統的軍事訓練,提升戰鬥技巧和戰鬥素養,練就了日軍強悍的戰鬥力。在發動侵華戰爭前夕,日本就對一戰歷史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重點強調以步兵作戰為訓練體系核心。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日本的新兵在入伍後都需要經過長達一年的軍事訓練。訓練科目包括列隊、刺殺、打靶、野外拉練、叢林生存等,重中之中的科目是耐力訓練,日軍高層要求每名新兵每日必須要實現30公里的行軍路程。除此之外,日軍對新兵進行嚴格的打靶訓練,日軍新兵每年用於訓練的子彈數量約1800發左右,在命中率上做硬性規定章。正是得益於科學系統的訓練,日軍在二戰早期才會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二是因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日本是個尚武的民族,有出息的男孩都去練武,去當兵,都以當武士為榮。武士道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忠,強調忠誠,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強調等級的秩序。日本一直從事武士道精神來洗腦國民,受蠱惑的日本人效忠天皇,不怕死亡,人人都成為戰爭機器上的強悍一環,不管國家的對外侵略是否正確,是否違反人道,自認為是為了聖戰,是光榮的,寧死不屈,所以讓他們個人戰力不容小覷。

三是因為日本一直居心叵測地準備對外發動戰爭。自甲午戰爭之後,貧窮的日本獲得了大量的賠款和資源,於是他們一直在厲兵秣馬、磨刀霍霍,隨時準備發動對外侵略。尤其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漁翁得利,獲得了更大的收益,日本早就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搶佔了戰爭的先機,使得二戰中的戰爭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因此而事半功倍,感覺到日軍的戰鬥力爆表。

四是因為日軍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二戰中,日本陸海空的戰力排名遙遙領先於世界許多強國。相比於我國及東南亞各國,日軍的火力更強大,進攻時基本上總是採取立體式的進攻步步驟,即先飛機轟炸陣地或城鎮,再用排炮同時進行同步轟擊,然後是坦克和戰車推進,其次才是步兵。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侵略的軍隊很難做好有效應戰,所以顯得日軍戰鬥力爆表。

五是因為日軍的戰鬥力是相對與劣勢的軍隊而言的。二戰中的日軍接受了系統的戰爭培訓,而中國的戰士大部分都很少有接受系統的軍事訓練。在戰鬥技巧和戰鬥素養上面,遠遠無法和日軍相比。並且在武器裝備方面也有差距,中國士兵不但子彈捉襟見肘,而且在槍械的性能以及後勤保障方面,都遠遠無法和日軍相比,很多抗日戰士還在用幾十年前的漢陽造,甚至是大刀長矛。在這樣的懸殊對比下,顯得的日軍戰鬥力強悍。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身高1.5米的日軍,之所以有強悍的戰鬥力,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戰爭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缺點,做到了取長補短的完美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