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出口信保助推保險業國際化

導讀:我國保險業開放的本質和內在要求是融入全球保險市場中,而不僅僅是單方面對外資保險機構開放國內市場

《中国金融》|出口信保助推保险业国际化

作者|王穩「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3期

出口信用保險是世貿組織協議相關條款下允許的促進對外貿易和投資的政策性工具,它的天然本性是國際化,對於服務開放經濟和現代保險服務業自身的國際化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對外開放要繼續往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應當切實履行政策性職能,服務新一輪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保險業的國際化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和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應有貢獻。

我國對外開放新形勢對保險業國際化提出巨大需求

《中国金融》|出口信保助推保险业国际化

當前,隨著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險保障需求,迫切要求保險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升國際化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 全球格局變化對保險業國際化的戰略需求

近一年來,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美國著名國家風險研究專家伊恩·布雷默新近撰文指出,世界開始進入地緣政治衰退期,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或正在終結。中國政府在應對中美經貿衝突以及南海等地緣政治問題上更加冷靜、沉著、有力;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更強的韌性;“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獲得廣泛讚譽,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崛起的大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當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應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和挑戰變得更為嚴峻和複雜。

回望過去一百年,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華盛頓共識”,直到當今國際秩序由“一超多強”向“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過渡,可以看到,國際格局與全球治理體系相輔相成,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始終貫穿著大國競爭、地緣矛盾衝突、國際秩序重構、國家利益調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雲變幻使得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和以伯爾尼協會成員為主要供給方的政治風險保險市場面臨全新的發展環境。根據伯爾尼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2018年協會成員為佔全球約13%的商品和服務貿易提供了風險服務,價值達2.5萬億美元;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支付超過500億美元的賠款。從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中國應當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努力為全球政治風險保險市場注入越來越多的中國能量。

  • 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現實需求

隨著我國開放經濟發展和走出去企業日益融入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面臨的風險形勢越來越嚴峻和複雜,急需保險機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風險管理和保險服務,保險業國際化經營的機遇與挑戰也越來越大。一是海外財產保險需求。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規模的擴大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截至2018年末,我國海外總資產達到7.32萬億美元、對外負債5.19萬億美元,分別是2004年的7.8倍和7.5倍,海外淨資產從2004年的0.23萬億美元提升至2018年的2.13萬億美元,海外資產規模的迅速增長催生了對財產保險保障的巨大需求。二是海外人身保險需求。根據商務部數據,2019年1~10月,我國境外勞務派出人員為39.3萬人,10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數101.2萬人。當前境外安全形勢日趨嚴峻複雜,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政局動盪,異常事件頻繁發生,急切需要對海外人員安全風險和人身風險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險保障。

三是貿易險、投資險等出口信用保險需求在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投資環境日趨複雜的形勢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政治風險更加嚴峻,企業無力應對,要求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提供更為完善的一攬子海外經營風險和管理服務,以防範出口貿易風險、保障海外投資安全。四是再保險需求。目前由於我國保險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與發達保險市場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不僅表現在直接保險供給能力較弱,也表現為再保險供給能力的不足。相比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等國際再保險巨頭,中資再保險公司缺乏海外服務經驗,境外分入再保險業務規模差距甚遠,直接保險公司面臨著難以分保的困境,即使可以分保,也會導致大量保費外流國際市場。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和促進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發展。

  • 保險業國際化發展的內在需求

我國保險業開放的本質和內在要求是融入到全球保險市場中,而不僅僅是單方面對外資保險機構開放國內市場。但目前我國保險業國際化進程存在諸多不平衡,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的不平衡。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隨著保險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外資保險機構數量穩步增長,保費逐年上升。中國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513億元,總資產12847億元。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和總資產佔比約為7%,保險業引進來取得積極成效。但是,與引進來相比,我國保險業走出去發展進程仍有待加快。根據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的定義,保險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個基本標誌是境外保費佔比達到10%,海外大型保險集團境外保費收入佔比普遍在30%以上。目前,國內僅有中國信保、中國太平等少數保險公司的國際化程度較高,中國信保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國太平的境外保費佔總保費收入約為12%,已設立的境外機構有19家。

二是政策引導與機制性建設的不平衡。近年來,國務院和銀保監會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導和鼓勵我國保險機構走出去,積極發展海外業務。與較為完善的對外開放政策、措施和國際化發展要求等相比,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盈利能力和本地化經營水平等問題較為突出,走出去的風險控制機制、人才培養等制度化建設仍有待加強,特別是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的複合型人才供求缺口較大,嚴重製約了我國保險業走出去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三是保險海外投資與保險承保業務的不平衡。近年來,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新政密集出臺,保險機構海外投資和海外併購活動日趨活躍。2013年7月,中國平安保險集團以2.6億英鎊收購英國標誌性的勞合社大樓,開啟了一輪中資保險企業境外收購的浪潮。截至2019年6月末,保險資金境外投資餘額達到770億美元。在中資保險境外投資穩步推進的同時,海外承保業務的開拓比較緩慢,保險機構在海外提供的財產險、人身險、再保險等保險服務遠遠不能滿足企業海外風險保障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