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抗疫的不朽豐碑——讀《中國疫苗百年紀實》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渡難關。《中國疫苗百年紀實》以寫實的手法,真情講述了一代代中國醫者,在大疫面前英勇顯大愛的動人故事。

透過這些鮮活的醫人醫事,全書生動展現了中國百年抗疫的奮鬥歷程,在廣大讀者心中,已然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一個多世紀以來,鼠患、天花、血吸蟲、麻疹、破傷風、乙肝、流感等傳染性疾病,都曾先後肆虐過古老的中華大地。在此期間,廣大醫務工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與這些“頑魔”展開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並取得了防疫控疫的一系列成果。本書以中國現代百年史上的重大疫情為主線,以組織抗疫,利用、研製疫苗為重點,驚心動魄地講述了一系列防疫控疫史上的大事件。

從最初北洋時期的哈爾濱抗擊鼠疫,到抗戰中中國誕生的第一支青黴素。從解放區窯洞裡出品的疫苗和抗生素,到第一代國家領導人親自掛帥打響新中國防疫第一戰——撲滅察哈爾鼠疫。從建立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究腦炎,到全國成立“六大生研所”。從舉國消滅天花、消除脊髓灰質炎,甩掉“乙肝大國”帽子,到成為世界疫苗大國。作者以史為經,將中國不同時代遭遇重大疫情時所採取的各類舉措,以及研製疫苗的前後過程,在防控疫情中所積累的點滴經驗和教訓等等,一路娓娓道來。突出反映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彰顯出中國在防疫控疫工作中所取得的世紀成就。

書中,通過歷史的對比,新中國利用制度優勢,舉全國之力在防疫控疫中所發揮的巨大引領作用,亦鮮明地躍然紙上。

此外,作者還採用以點帶面的敘述手法,精心擷取了一些醫界楷模和“鬥疫勇士”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了他們的懸壺濟世和醫者仁心,濃郁的家國情懷撲面而來,讓人油生敬意。

他們中有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和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華醫學會創始人伍連德,首位犧牲在防疫一線的科學家俞樹棻,新中國生物製品事業奠基人、“世界衣原體之父”湯飛凡,分離出天花病毒、為我國預防和消滅天花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齊長慶,中國卡介苗鼻祖王良等等。

其中,伍連德的事蹟尤為令人感佩。1910年底至1911年初,哈爾濱突發嚴重鼠疫,時年31歲的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僅用67天的時間,就成功撲滅了這場重大傳染疫情。在這場生死攸關的較量中,他敢於堅持真理,毅然冒著生命危險解剖亡者屍體,一舉推翻了國際醫學權威“鼠疫只是鼠傳人,人不傳人”的片面推斷。

還有,原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究員孫柱臣“冒死”研發疫苗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當年,為弄清流行性出血熱病原和分離出病毒,摸清黑線姬鼠的活動規律和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途徑,孫柱臣吃住在鄉下,並和助手整日整夜守在田間的鼠洞周圍。一次提取病毒時,孫柱臣不慎感染了出血熱,經奮力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但他僅休息了十天,便又忘我投入到研製疫苗的攻關中。後經六年艱苦努力,孫柱臣終於研製出了世界首例流行性出血熱亞單位純化滅活疫苗。

時至今日,伍連德、孫柱臣們在大疫面前所表現出的勇挑重擔的奉獻精神,不懼權威的科學態度,心憂天下的大愛情操,對於激勵我們打贏當前這場防疫阻擊戰,依然具有強大的時代感召力。

□黃東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