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茶,起源於中國。

在《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當初,茶應該是作為藥來使用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茶逐漸由藥用轉為人們的日常飲品。清顧炎武的《日知錄》提出"秦人取蜀之後,始有茗飲之事",可知

在秦漢時期,茶便以一種飲品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乃至後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茶的身影無處不在。並且,文人墨客、佛道宗教也與茶結緣,有關茶的文化意蘊也應運而生,漸漸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載體。那麼,茶文化是怎麼產生,怎麼發展的呢?


細數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1.茶文化的萌芽

根據文獻記載,"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可知,在三國時代,人們已普遍以茶待客,據史料記載,三國江東文人韋曜,平日嗜茶卻不善酒,每次吳主孫皓舉行宴會時,皆"密賜"韋曜茶水以代酒。

在兩晉南北朝代時,開始出現有關飲茶的禮儀化和程式化。"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合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此時,飲茶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隨著時間的傳承開始被賦予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東西。

在東晉時期,因社會奢靡之風盛行,一些有識之士便以"茶"為載體對抗這種風氣,"以茶養廉",賦予它儉樸的含義。著名的有陸納和桓溫以茶提倡儉樸的故事。

《晉書中興》一記載:"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嘗欲詣納,納兄子椒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納所設唯茶果而己,椒遂陳盛饌,珍饈畢具。及安去,納丈椒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吳素業?" 謝安要去吳興太守陸納家裡做客,陸納原本只是準備了一些簡單的茶果備客,以示儉樸的作風。但是其侄子卻自作主張擺出滿滿一桌子的珍饈美味,等謝安離開,陸納大發雷霆,表示這種行為損害了他的名譽。

桓溫也常以儉樸示人,《晉書》記載:"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這兩個人物故事都說明了人們認同了以茶養廉的做法。

同時,茶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用於祭祀的禮儀。齊武帝在他的遺詔中寫道:"靈座上勿以牲為祭,但設餅乾、茶飯、幹飲、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上行下效,從此以後,茶被廣泛應用於祭祀之中。

不僅如此,茶,開始走進了文學作品中。東晉杜育曾為茶事專門做過一篇賦,即《荈賦》。《苑賦》曰:"靈山惟嶽,奇產所鍾。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全文只有94字,但是種茶、採茶、煮茶等茶事活動莫不躍然紙上,甚至連煮茶用水和器皿都交代了一清二楚,作品給人簡約卻完整的感覺。


細數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2.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茶史專家朱自振曾說:"在唐代,荼去一劃,始有茶字;陸羽作經,才出現茶學;茶始收稅,才建立茶政;茶始邊銷,才開始有茶的貿易和邊銷"。唐代,是茶葉生產發展壯大,茶文化也真正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

唐代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政治、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時期,此時國富民強,天下太平,各種文化蓬勃發展,其中,茶文化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

由於種茶業的發展,飲茶風尚風靡全國,從王公貴族階層普及到了社會各階層,成為"比屋之飲"。但使茶文化真正形成並廣泛傳播的標誌是"茶神"陸羽撰寫了人類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此書可以看做是最早的關於茶文化的著作。

此書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節,上卷三節寫了茶的起源、加工茶葉的工具、茶葉製作的過程;中卷兩節描述了飲茶的器具、烹茶技藝及水的品質;下卷四節將飲茶的風俗、故事及效用、和當時產茶盛地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重要的是,在《茶經》裡,將飲茶首次當作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創造了從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成一體系的中國茶藝,並強調飲茶的意境。此外,還把儒、道、佛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的高度。

陸羽的《茶經》問世,是古代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茶文化的真正形成。

從此,茶便一直停留在文人墨客的筆端,而且由於唐代佛教、道教的盛行,也帶動了飲茶風氣,最後形成"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的局面,茶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慢慢形成了茶文化的核心——"茶道"。

最早提出"茶道"概念的是唐代詩僧皎然,在其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了"茶道"一詞,"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詩將茶視為清高之物,品茶能悟道,實乃一種精神享受。

而後,盧全、劉貞亮等文人將"茶道"做了進一步的概括和補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可助文思、解煩惱、表敬意、可言志等等。

茶,其功能、其層次都在文人的筆下、僧侶的口中得以提升。


細數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3. 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史籍記載:"茶興於唐,盛於宋",可見,宋代是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達到了"盛造其極"境界的時代。王安石在《議茶法》記載:"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無。"這個時候,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形成一些與茶有關的習俗和觀念,讓茶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起來。

在宋代,由於統治者的重文輕武政策,讓"鬱郁乎文哉"的風氣遍及朝野。與唐朝文人的盛大磅礴相比,宋代的文人更偏愛清淨幽美的意境。

在這種氛圍下,上層社會達官貴族飲茶成癖,對茶品花樣的追求、對飲茶程序的琢磨都遠遠勝於唐朝。在唐代,只有煎飲之法,到了宋代不但有煎茶法和泡茶法,還有點茶、分茶等飲茶技藝。

比如,點茶即鬥茶,點茶茶藝的基本過程為:碾茶即先將茶餅碾成粉末,但碾的時間不能太長,以保持茶的顏色。羅茶即將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羅中篩細,以確保點茶時使用的茶末極細,這樣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此外,還得講究水質和水開的程度;點茶先是將茶粉加入少量開水調成膏狀,然後用茶筅擊拂,使湯花顯現,以湯花色澤鮮白、茶麵細碎均勻為佳,而且湯花與盞咬緊,保持時間長為勝。整個過程深入細緻、適情適意,卻也繁瑣複雜。

宋時,上層社會乃至皇室茶藝相當痴迷,宋徽宗還專門撰寫《大觀茶論》,詳細地描述了採茶、製茶、煮茶、品茶的過程方法以及民間的鬥茶之風。

皇室貴族的大力提倡讓飲茶風尚深入平常百姓家。吳自牧在《夢梁錄》裡描繪南宋臨安當時的情形是:"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成為了日常必需品。民間出現很多茶樓、茶肆、茶坊和茶館。這些地方不僅供百姓休息、娛樂、交往,還是文人士大夫聚會交遊的場所,也是商人談生意之處。長此以往,茶館文化形成且發展起來。

茶的身影出現在百姓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七寶露茶、饊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類",描述的就是茶在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滲透。宴請客人,"客來敬茶,客去點湯";婚喪嫁娶中也用到茶,相親稱"吃茶",男方下聘禮時,茶餅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更不用說,茶在文人士大夫那裡有多受歡迎了。茶不僅可以怡情養性,還可託物言志,成為其詩詞中的一種重要意象。比如,范仲淹那首著名的《鬥茶歌》描寫了武夷山下茗茶的採製過程和悠久歷史;從色、香、味、形等方面鬥茶的熱鬧情形。歐陽修以茶來比喻君子常德,"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蘇軾有名的"從來佳茗似佳人"化自"欲把西湖比西子",把茶擬作佳人,可見他對茶的親愛之情。


細數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4.茶文化後續發展之路

茶文化在宋代發展到鼎盛之後,經過元代的停滯,在明代開始復甦,但也不復宋時的繁盛。在明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這一舉措結束了團茶的時代,推動了散茶的發展,從而"開千古茗飲之風",使茶的品飲方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也使茶文化的發展趨向於自然與簡約。

明代人飲茶追求茶的原汁原味,對茶品的要求是"味清甘而香,久而回味,能爽神者為上"。在茶具方面也摒棄了前人的繁瑣,只保留了必要的器皿。值得一說的是,明代人在茶具使用的紫砂茶壺成為後來的茶具模範。

在清代,人們對茶藝、茶品也不太講究,茶文化從此消融於百姓生活中。但茶文化仍在緩慢的發展著,到清代中後期,茶的種類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我國後來也就是一直延續至今的綠、紅、青、黃、黑、白六大茶類的規模和格局。

此外,在明清時代,文人雅士將茶與歌舞、書畫、奕棋、作詩結合起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流傳在民間。這些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於茶的描寫和記載,比如《紅樓夢》中對各個品種的名茶、茶具、水的選擇,以及茶的禮節習俗都有涉獵。

總體而言,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細數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中國茶文化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平民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物質茶",到文人墨客的"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的"精神茶",是中華民族對其獨有的傳統文化印記,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文明發展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