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安靜的看完一本書了?

amiee1001


從2019年七月份吧,我看書通常喜歡晚上睡前看,而去年我懷著我女兒,晚上不適合慢慢坐床上看書,晚上睡覺比較早,從那以後就沒再看書,後來因為孩子生了更忙了,更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看書了,除了輔導兒子作業能接觸到書。其實還是應該多看書,總能學到點知識,記得我以前看書,從手機上看我都喜歡把寫的好的句子截圖保存在手機裡,有空的時候就能翻出來看看,細細品味。


慶慶姐說


高二的時候分進了文科班,只用學習六門課,這算是一個利於讀書的環境。班主任當時還在教室的角落開設了一個讀書角,每週還有一節課專門給我們分享書籍,由此我獲得了很多接觸新書的機會。我從中獲得的收穫還是蠻大的,這些對我現在有還有很大的影響。當時我覺得,只有高二才有更多時間讓我讀很多書,所以我在那個時候到學校圖書館借了很多書來看,有《明朝那些事》系列,《狼圖騰》,還有史鐵生的一些書比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重讀《我與地壇》的時候被史鐵生圈粉了哈哈哈。直到現在我也還是覺得我當時的決定和所作所為非常明智。高三要準備高考基本上沒怎麼借過書了。

大一。大學宿舍真是一個讓人墮落的地方,一旦你進了一個頹靡的宿舍,自制力不夠的話,那麼你也會跟著頹靡。大學時間很多,但一有空閒時間都用來打遊戲,上網看視頻了,真正讀書的時間很少,從圖書館借來一些書也是放著,根本靜不下心來讀。也看過一些論斷,“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直很庸俗,但是心裡又很孤獨。糾結地過完了大一。

慶幸的是,我現在還只是大二,新學期我給自己安排了一些要做的事和要讀的書。遊戲看視頻現在對於我來說誘惑已經沒有那麼大了。


我現在正在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希望可以重新開始,重新讀書。讀完這本書,我會把我從中得到的收穫分享給大家。


紅葉北飄


仔細數來已經差不多十年沒有完整的看完一本書了。我記得從小學開始就比較喜歡文字,藝術。還清楚地記得初中的時候寢室已經關燈了,把家裡帶來的手電簡打開躲在被窩裡看三國,西遊的情景。到了高中就是看林語堂文集,餘秋雨文集等。高考失敗踏入社會我還是時常保持閱讀的習慣。什麼讀者,樂嘉寫的性格色彩,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但是到了結婚以後,突然就對讀書不感興趣了。沒事晚上躺在床上我也會思考為什麼?原因就是結婚生子,名方面的壓力徒增,而導致自己身心俱疲而導致自己對很多東西不得不做出取捨。最後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找個時間,靜下心裡找一些書好好的讀一下。其實讀一本好書也是一種滿足,一種提升自身修養的路徑,讓我們一起好好讀書吧。


w在途中


我自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就再也沒有怎麼靜下心來看過書。

工作後,面對的問題很多,每天都忙的焦頭爛額,能夠抽出來時間發呆,都覺得是一件幸福的事。

首先,工作壓力有點大,年齡不小了,還是承擔責任的時候,掙錢是第一目標。因為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否則寸步難行。

其次,父母年齡大了,還是為他們掙錢的時候了,這麼多年來,付出一切。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還有,自己也要結婚生子,這個壓力有點大,只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結婚,不清楚。

綜上所述,靜下心來看書很難了,天天為工作和生活著想,哪有那麼多閒暇時間來看書呢?

總之,就是太忙了。希望未來的生活,能夠過上喝茶聊天,看書讀報的生活。

大家都要努力奮鬥啊!一切都會有的!


青竹有道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雙黃蛋”現身,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圖書專區就賣瘋掉了。揭曉後僅20分鐘,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銷量就達到前一週銷量的600倍!


(圖片為諾貝爾2019文學獎得主)


在這個時代,什麼都追求速度的時候,連閱讀也開始追求更快的速度。20分鐘解讀一本書等類似的平臺紛紛上線,似乎人們只需要關心自己瞭解書的大概內容就可以了,而對於閱讀真正帶給人的體驗,就不那麼的在乎了。只要下一次,如果有人談論起某本書,而自己又能接的上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似乎已經足夠了。


說來也慚愧,筱米也是從去年開始,才重新迴歸書籍閱讀。而在工作的頭兩年,除了上下班就是晚上回家追劇,但等到開始想要寫一點東西的時候,才發現,許久不讀書的我,已經缺少了寫作的素材,想寫,卻腦子裡空空如也。


有人也許會說,長時間不讀書了,也很想重新拿起書。但看不進去啊,怎麼辦呢?也許你需要一些好的閱讀方法。


裝幀閱讀法,打開你的閱讀味蕾

當你去一家餐廳吃飯,點餐的時候,你首先會被菜單上精美的菜式所吸引,然後才會想要去試試這道菜怎麼樣。而裝幀閱讀法,就如同是一本書的“菜單”。


第一次接觸這個閱讀法,是在《高分閱讀法》這本書中發現的。作者從一名學渣考上了日本排名第一的東京大學,他將自己學習中發現的關於閱讀的方法寫進了這本書中。



所謂的裝幀閱讀,就是將書的封面包括書的腰封還有作者介紹,全部都看一遍。在看的過程中,就用一張小便籤記錄下。要知道,出版社要吸引讀者購買一本書,首先就是要讓書的封面看上去非常吸引人。因此,他們會將很多重點的內容,放到書的封面上,就像兩個人談戀愛一樣,先是被對方的外貌吸引,然後才會慢慢了解對方的內心。


而書的封面,就是那個“吸引人”的外貌。通過封面,你也能大致瞭解這本書的內容。


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上到一門自己不喜歡的課時,老是想打瞌睡。明明上體育課什麼的都挺精神的,但一到那堂課,就忍不住去和“周公約會”。很多人讀書也會碰到這個問題,甚至有人覺得書是解決失眠的好幫手。每次自己失眠了,看會書,立馬就進入夢鄉。


也有很多人想要好好看書,但看了一會會,就覺得看不下去,或者困了。那這個時候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嘛?


其實,發生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自己在被動的接受書中的內容。就像上課一樣,被動的接受,自己完全不會想到要深入的從書中發現一些新的內容。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想象自己是一名記者,你手裡的這本書,就是你即將要採訪的對象。


尤其是你在閱讀一些實用性工具書的時候,更需要有這種“記者”精神的主動閱讀。不要100%相信作者的話,你需要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不斷提出自己的疑問。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

1.找出作者陳述這些知識點的中心思想。

2.理清文章的主旨脈絡。

通過不斷質疑,不斷從書中獲取到答案,你會發現原來有些問題作者好像也沒考慮的那麼周到。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從其他途徑來補充自己的質疑,當問題都被解惑的時候,你自然也就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廣聽天下之言,打開侷限的思維

前陣子家裡老人聽廣播裡面的養生節目,裡面的專家說豆製品吃多了會影響雌激素的正常分泌,她一聽,就立刻告知了家裡幾個女兒,讓她們都不要吃豆製品。而不久,電視裡的養生節目說豆製品對於平衡體內激素很有幫助,她又趕緊告訴女兒們,多吃點豆製品。但凡她聽到什麼專家之言,她都信以為真,並且要身體力行的實踐。


而老人的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只聽一家之言。很容易會造成認知的紊亂,東家說這個好,就聽東家的,西家說那個好,就又聽西家的。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應該聽哪家的。


而讀書也是如此。如果盲目聽從一家之言,可能到最後會造成自己的認知體系的紊亂。那應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不妨試一試平行閱讀法。


平行閱讀法,就是在兩本書中,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這兩本書的對比,你會發現,有些內容,兩本書是重複的,這樣你的大腦對於重複出現的內容,就會加深記憶。而有些不同的觀點,正是引發你思考的部分。


比如有的作者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某某原因,而有的作者認為,這只是正常的氣候現象。通過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自己作出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這就是鍛鍊思辨能力的過程。讓自己從一個完全中立的第三方角度思考,自然也就會更全面的分析整件事情。



這些小技巧,希望能對想重新安靜看書的你有一定的幫助。能讓自己更沉澱在書中的海洋,從而找到閱讀中的”心流“,發現書中隱藏的”小秘密“。


我是舒筱米,成長不易,但至少我和你並肩同行。告訴你個小秘密,關注我,可以獲得更多《高分閱讀法》的小技能哦。

舒筱米的伴讀小屋


讀書我堅持多年的習慣, 我每天都必須看書,如果有一天沒看,我會覺得心裡很空。

今天,我翻閱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我記得書裡寫道:“世間真有這麼一種狀態:心靈十分充實和寧靜,既不懷戀過去也不奢望將來,放任光陰的流逝而僅僅掌握現在,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不快樂也不憂愁, 拋開迷茫與焦慮。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可以說自己得到了幸福。” 讀他的書上我醍醐灌頂,好像突然間為一直困惑我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上我忽然間很想去認識這個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學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他一生悽苦卻對夢想的孜孜以求,以“自然”“豁達”的態度面對生活給予他的不公,不甘。人們是這樣評價盧梭的,說他是“十八世紀全世界的良心”。然而他一生顛沛流離,飽受磨難,倍感孤獨。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愛彌兒》被當局列為大逆不道的禁書;二是伏爾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拋棄親生子女的事實,要求對他處以極刑。

為了在世人面前還自己一個清白,他寫了《懺悔錄》,但仍然遭到種種非議和侮辱。晚年,他重溫往日的時光,審視自己的一生,終於,寫出了《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回首向來蕭瑟處”,盧梭似乎還不曾擁有回顧人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然而他不再苛求當代人的理解,甚至也不再奢望後世遙遠的贊同,就這樣孤獨而坦然地漫步在夕陽西斜的人生之路。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採集植物標本;同時與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從中獲得慰藉。

“有一天我老得不能再老了,真的是垂死之時,如果我能如同自己所希望的那樣仍然身處孤寂之中,再回過頭去讀它們,我會想起我在撰寫它們的時候得到的那份溫馨的感覺。舊夢重溫,時光重現,由此等於將我的生命延長了一倍。儘管別人對我心存惡意,我依然能品味到交往的樂趣,因為這樣一來我便能在耄耋之年與舊我相守一處。

在我看來盧梭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一個“浪漫”的人,他的內心有很高的道德卻被許多人用道德去詬病,他的內心有很多的哲學卻被很多人從哲學上批判,可這並不影響一代法國人學到一種徹底的"盧梭式浪漫"。

當然這種浪漫的自由逐漸變成了暴行,繼而有了新的奴役和束縛,但盧梭任然還是那個早已死去的浪漫而自由的盧梭。

他告訴你,你要汲取的並非什麼真知灼見,你要汲取的是一種浪漫而高尚的精神。

你可以說盧梭的緋聞讓他不配崇拜真愛,拋棄了五個孩子使他失去了談論教育的資格,粗糙的教育背景令他的一切作品談不上"學術"。但他仍舊是那個浪漫而自由的盧梭。

如果一個人提起法國的浪漫而沒有想到盧梭,那麼他不是一個瞭解盧梭的人,如果一個人鼓吹雨果卻忘記了盧梭,那麼他不是一個讀過盧梭的人,放眼整個世界,盧梭則是世界之上孤獨的散步者,懺悔著,辯護著,矛盾著,痛苦著。

即便他一生都處在精神分裂之中,他也依舊不曾瘋掉,因為他是浪漫而自由的盧梭。


Lovely清幽


突然看見這個問題了,忍不住寫下一些感慨。

看書和寫字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一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另一個問題:我有多久沒舉筆寫過一篇完整的文章了?

我覺得這種情況在80、90後中很普遍,想看書沒有條件,比如:環境、時間、精力,最後只有妥協為在上下班在地鐵上掏出電子書充充電。想用筆寫一篇文章或者散文,也是沒有時間和精力,等有時間的時候,用筆開始寫第一個字,自己都感到手的生澀。


我們迫於生活的壓力和工作的壓力,為了謀生,我們向生活做出妥協。我們被迫放棄寧靜致遠、書生意氣,在繁忙的工作中染上了世俗的銅臭味,像餓極了的豺狼用盡自己的所有時間來在這座大都市勉強生存。放棄了隨著興趣而自發的閱讀書籍的習慣和氛圍,放棄了在空閒的時候能舉筆書寫一篇自己最近生活的感想。


這個問題讓我讀出了傷感,我想作者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傷感的,也是處於想掙脫現有的麻木的、毫無樂趣的生活,但不敢打破現狀的迷茫期。

自大學畢業後,因自身樂趣而產生的閱讀書籍是沒有的,全都是為了工作或者職業規劃需要的閱讀書籍,大多數都是電子書,寫作更是純電子文檔,可悲的是大多數寫作都是寫電子郵件,呵呵呵呵。


趣閒士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分析想讀書的原因,是因為發現自身的短處,同時也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自然想通過讀書來豐富自己,改變自己.

然而,卻常常不能靜下心來讀書,是否找過原因呢?我分析有以下一些原因:

1.知道知識很重要,但遠沒到影響到生存問題,就是說少點知識,也是可以活,自然動力不足;

2.浮躁,即使書放在手裡,但心卻不在,持續性很差,心有雜念,浮想聯翩,內心浮躁;

3.誘惑太多,人太懶!周圍誘惑太多,不能剋制,朋友叫一下去玩,立馬就跑!或者寧願把時間打遊戲,看神劇,也懶得動書!

4.藉口太多!工作忙,太累,不感興趣,家務太多…諸多借口,為自己開脫!

其實,真想看書也不難,關鍵能不能逼自己一把,用文字寫下來,貼在書房,床頭,離開狐朋狗友,每天看書時間逐漸增加,比如今天30分鐘,明天40分鐘,後天50分鐘.其次找一些難度小,感興趣的書籍,培養看書的習慣,慢慢地過渡到專業的書籍。最後,看書時,拿只筆,寫一些感想,心得!


智能馬桶先生


兩三年了, 不能說沒看,看的很片面,時間碎片化太嚴重,主要還在自己。

那時候看一本書,是一本書、書本的書。

一頁頁的翻,一句句的看,好看的就在下面畫上實線,看不懂的畫虛線, 一切非常明瞭。

自從看電子書 ,感覺看的很快,雖然也有代入感,但讀完以後,想看看那幾句,惹人憐的美句,卻忘了是那幾句,那一章。

到後來,是隻去看那些美句,也不知道出自哪裡,就是提煉出來的精華,這種感覺很美妙,但也很沒有營養, 就像電影 以前記得是電影里人物的名字, 喬峰 、段譽、孫悟空, 現在是某鹿、某峰、某某冰。




人是生物,有保存自我的本能,這還意味著趨利性,好的、有用的我們都天然想去接近、佔有,但只有真正讓我們嚐到了甜頭(利),我們才會產生足夠的意願去繼續做一件事。而這個甜頭(利)可能是我們各種慾望的滿足,比如食、色、懶散、虛榮、安全感、精神愉悅等等。我們會養成什麼習慣,就看趨利性將我們引向什麼方向。

總得來說,就是沒有沉下心去看,總會被一些東西所吸引,或者總覺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多多少,但稍微一深入,不得啞口無言。

明明感覺很多話,明明覺得有問題,就是不想去答,去解。


書文語生


但是慶幸的是,這個問題對我而言並不很嚴重,因為就在昨天下午,我還在讀帕斯卡爾的《思想錄》。這本書我已經讀了一個月了,但是隻讀了三分之一不到,因為很深奧。下面我從自身的讀書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讓自己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

1、明確讀書的目的


即便是讀書這種事情,也切記不要去盲目跟風。今天古詩詞火了,就去讀古詩詞;明天心理學暢銷了,就去讀心理學。這樣子讀書,只能越讀越浮躁。那麼怎麼辦呢?

先根據自身的需要,反思自己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工作嗎?那就去讀工作專業相關的書;是為了人際關係嗎?那就去讀卡耐基的書;是為了修身養性嗎?那就去讀孔孟的書。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夠善始善終,讀有所得。

2、做好讀書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明確了讀書目的之後,就去查資料,找出該領域最精品的書。可以去知乎或者豆瓣,看一看大家的評價做個參考。因為現在的書真的太多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我們實在沒必要讀那些垃圾浪費生命和情懷。

讀書計劃不必太過詳細和緊張,我自己經常是做出一月的計劃,並不強制自己每天每週的進度。因為讀書本來就是隨性的事情,過於功利地去制定計劃,反而打擊自己的積極性,影響讀書的美感體驗。

3、修身養性,清心寡慾


這是我最想要強調的一點。莊子在《逍遙遊》中寫道,有一種人生境界叫“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全世界都在誇讚你,你也不要更加努力;全世界都在非議你,你也不要更加沮喪。要定出來自己內心同外界的分別,要明白自己以何為榮,以何為辱——那肯定不是外界的評價。

這是很高的境界。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可就真的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英雄氣概了。

如果做到這樣,靜下心來讀一本書,那簡直是小菜一碟。

我是木木,熱愛讀書,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喲!(。ì _ 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