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身懒脑勤,另一种是身勤脑懒。你知道蚂蚁效应吗?有什么启示?

用户111322910090


在我看来,这两种人都很重要,因为有各自的用处。

  • 首先,看看身懒脑勤。这种人的好处是喜欢思考,喜欢琢磨,能够花时间在思考和找到方向或捷径、或思考怎么样更省事省力去改进现有事物上,他们为了解决自身懒的问题而衍生出来的需求,反正可能会成为进步的动力。但这类型的人缺点也很突出,有可能会仅仅停留在想想而已的层面上,而缺乏实践的精神去把思考变现,需要有人常识他/她的思考,并拿出行动力来变现。
  • 再看看身勤脑懒。这种类型的人,好处就是勤劳,虽然他/她自己不愿意动脑子,但你能指挥得动他/她,他/她愿意行动起来去实施、去行动。毕竟不能人人都做思想家,而需要绝大多数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才能把少数人的思考变现。这类型的人缺点在于不多想,只会使蛮力,只拉车不看路,可能收益会比较低。
  • 而我们最希望做的人,应该是身勤脑勤,即愿意思考方向、寻求改进,又有行动力把思考的东西付诸实践而检验思考的结果。
  • 而我们最怕成为的人,应该是身懒脑懒,自己没想法不说,而且还好吃懒做,不愿意听指挥勤劳工作,那真是比较悲催。

所谓蚂蚁效应,主要是指两个方面:

  • 一是个人的力量可能并不足够,需要团结行动,聚沙成塔,一群蚂蚁聚在一起,就能搬动比自己大很多的东西,这就有点象上面所说的脑懒身勤奋;
  • 另一层意思就是,大家都知道蚂蚁非常勤劳,殊不知其中也有一些懒蚂蚁,但这些懒蚂蚁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们在观察在思考,是蚁群的大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懒蚂蚁会给整个蚁群提供新的方向,起到引领的作用,这就是有点上面所说的脑勤身懒。
  • 整个蚁群就是勤劳蚂蚁和身懒蚂蚁互相配合的结果。

但真要落实在工作中,如果我是领导:

  • 首先我不需要人人都思考,而没人执行。说到底,工作还是要把上级下达的指令落到实处;
  • 其次,在能执行的基础上,我再提拔和重用脑勤的人,因为他/她有了实践做基础,对整个事情或流程都比较懂,在此基础上,勤于思考,设计改进,会比较有实际价值;
  • 除非事先特别了解,否则我可能会比较怕直接使用脑勤身懒的人,如果他/她凭以前的业绩能证明他/她的思考有价值,那还好说;如果没有证明过,一上来只让他/她去思考,可能会给团队带来负面的影响,影响其他人行动的积极性。

以上。


奇谈的缘子小姐


很早以前,我没有听说过蚂蚁效应。我经过观察发现我身边那些做事情很慢的人,心眼比较多。


相反,做事情比较快的人心眼很直,也就是做事的时候脑子弯弯少。后来无意中看到了蚂蚁效应后才真的明白了。


1.身勤脑懒


小刘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领导安排的工作她会立即马上去办,家里的事情她也是看到了赶快就干,从来不拖累。


即便是和人约会或者上班,她都能做到从来不迟到。临时有事借人的钱她第二天就会想办法给人还钱,很守信用。


她和单位一个同事一起去公共澡堂洗澡,她洗完回家把衣服用手都洗完了,单位的同事才从澡堂出来。


在家里早上起来很快就给孩子把早餐准备好,无论是干家务还是干工作她都算得上是麻溜的人。


身边的很多人都夸奖她是个勤快,干练,守信用的人。


但是,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因为追求做事快,所以,脑子基本不思考,说话很直。


这样的缺点造成了她经常性的出力不讨好,工作干的再多,领导不会感激,家务干得再好,家人认为理所当然。


她很苦恼,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说话比较快、直,一快肯定就直,一快肯定不经过大脑思考。


造成的困扰是即便把活干了,因为说话不好听,把人还给得罪了。看过《万箭穿心》电影的人应该知道影视剧中的主人公李宝莉就是这样的人。


她大半生都在付出,为了家,为了孩子,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孩子都嫌弃她,她错在哪里呢?


她就是那种最典型的身勤脑懒的人。


一般情况下身勤的人脑子都懒,一方面不是因为脑子真懒,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和习惯是思考,让脑子变勤。


2.身懒脑勤


身懒脑勤最多的人往往集中在玩政治的领导中。


有一个领导做事和说话是真的很慢,很多急性子的人都有点受不了,但是,他的脑子是最聪明的。


他当时当的是主任,在半年多时间内,他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单位的那个书记给他让了位。


单位的那个书记就是一个身勤脑懒的人,人很勤快,说话很直,但是脑子很简单。村民来闹事的时候,主任得到了消息赶快出去回避了。


而书记却出来站在气怒的已经失去理智的村民中,企图用道理进行说服,一群村民因为他的一句话没有说好,


直接群涌而起把书记给动手打了。


被打的书记一般是不能再在当地任职了。那么,主任很快就升为了书记。事情过后,很多高人分析,


说:所有的过程都是主任暗地里安排的。


政治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没有对错的,成为王败为蔻,很多时候都需要用脑子,也就是脑子要勤快。


我们看《三国演义》时,就会发现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那种身懒脑勤的人。


这种人的特征是做事慢,慢的原因是因为遇事就思考,说话就过脑子,所以才会慢。


我很久之前发现做事慢的人一般擅长思考,即便很小的一件事,哪怕一句话他都会过脑子。


但是,做事看起来很快,很勤快的人,动脑子方面没有做事慢的人勤快。


我为了证实这一发现,专门私下里给自己的实验设定了几个人,其中一个还有我的儿子。一次无意中,我发现我实验中的一个人的个人签名上竟然是“三思”二字。


这个发现对我的震撼比较大,看来做事慢的人人家是因为三思而慢的。


也再次证实了我最初的发现是对的。用这个通过证实了的发现我来观察我的儿子,我发现他的慢确实有一部分是在思考。


例如:周末晚上我问他你明天早上想吃什么?他半天不回答,原来的我就会很生气的呵斥他,嫌他慢,可是,现在我就观察他的微表情,发现他在思考。


隔了一会儿他会对我说自己想吃什么。


所以,假如你的孩子做事慢,我觉得母亲不要嫌弃,你不妨多观察,说不定你的孩子还是个爱思考的宝贝呢?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喜欢研究婚恋,两性关系,痛恨道德说教,喜欢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问题,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谢汶青


蚂蚁效应指的是一群蚂蚁为了生存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因为老树比较容易进行啃食,为了建设未来美好的家园,蚂蚁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不停第挪移一颗颗泥沙,然后又咬去一点点树皮……直到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乃至最终零落成泥。蚂蚁们的梦想也化作污泥,还损失了大批蚂蚁的生命。

蚂蚁效应告诉我们,大脑的懒惰请勿用身体的勤奋去弥补。

你为什么如此忙碌,忙于工作,忙于学习,但仍然做得不好,而其他人则如此放松,结果要比你好多了?那么你很可能陷入了“利用身体上的勤奋来弥补大脑的懒惰”的陷阱。

当你疏忽之后,然后用加倍的工作去弥补;当你心不在焉后,再用加倍的学习去弥补;当你忘记自我时,就用加倍的交流去弥补;总是在这里丢失一些东西,然后去找那里。

一位父亲让他的孩子想办法搬一块大石头。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挖坑导向,把杠杆压撬等,他大汗淋漓然后对父亲说:我尽力而为,尝试了所有的方法,还是做不到。父亲说:你没有尽力,我在你身边,为什么不寻求帮助。孩子的大汗淋漓似乎向他的父亲表明我已尽我所能,所以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理由责怪我,因此,内心的自责和焦虑得到平复,同时,也推卸了责任,阻止了他的欲望和成功之路。

这个孩子是我们本能的自我。我们总是试图用各种方法保护我们的心免受伤害,父亲则是我们的理性的自我,它充满了对自我成长的期望和愿景。当我们感到骄傲时,我们理性的父亲将会出现,充满激情理想的正能量,当我们沮丧感受到挫折时,本能的孩子就会出现,并且冷静的表达了在他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尝试了。

时间才是真正的投入和付出,因为时间是最有价值的衡量标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天24小时,不能储蓄累积,而时间的本质是专注,专注一个主题,不去受外界的干扰,专注的本质是大脑的勤奋,主动运作和深刻思考。离开思考,离开了焦点,去谈论付出的时间,是解释不了问题所在的,你拿着一本书心不在焉地扫看一周并不如别人那样专注于阅读一天的收获多,你一步一步去做事,按部就班不要考虑原由地工作三个小时还不如别人花一个小时深入了解这项工作,提升效率。

所以,不要把时间花在衡量你投入多少上面,请记录你的专注时间,深度思考的时间,以及不要用身体上的勤奋来弥补大脑的懒惰了。


夜芒星夜芒星


我曾经对学生讲过,你们身体怎么懒都没关系,但是大脑别懒,大脑懒,你们就废了。

从工作角度讲,大脑勤奋比身体勤奋更重要。举两个我年轻时的例子。当时我二十一二岁,有一天工厂搬家,从原来的车间里拆下来很多钢管。有一些钢管带着一个法兰盘,就是连接两个管子的一个装置。当时的工具只有一个压力来固定管子,有一把管钳子,但管钳子的开口度不够大,无法卡住法兰盘。这时那几个师傅都没辙了。都在那琢磨,怎么把法兰盘卸下来呢?我当时看了看,我说好办,我到车间里从地上捡了两个螺栓。把螺栓插在法兰盘的四个孔的对角的两个空中,然后用管钳子的把,别住两个螺栓,稍微一使劲,法兰盘就卸下来了。

还有一次。工厂要把一台几顿重的液压机搬走。首先得放到液压机。液压机是用来做水泥地板块的,由于长时间使用,在液压机的一侧,就堆满了水泥,很坚硬,而液压机要放到的方向正是堆满水泥的对侧。我们得把水泥抠开,才能把撬棍插在液压机底部,但水泥太硬了,刨开它很不容易。师傅们又傻眼了,我告诉他们,把没有水泥的一侧撬起,然后把一根六分的细钢管插入底部,然后由几个人用绳子把液压机向有水泥的一侧拽。同时,把六分钢管继续往里挪,等钢管过了液压机的中心线,再用绳子向相反的方向拉。这样,液压机就凭自身的重量,把水泥层就撬开了。然后,为了避免伤人,又换了一根长绳子,继续拉,然后继续撬动带走水泥一侧的底部。不断加高,最后轰的一声,液压机倒下了。

如果我当时不去考虑这两个问题,师傅们可能也能想到同样的解决办法。如果想不出来,那就只有用蛮力,或者就放弃了。

学习也是一样,要不断地琢磨,怎么才能学得更好,努力是必须的,但学习的方法却能使同样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效果,提高效率。

所以,什么都不能蛮干,只埋头苦干是不够的。没准还成了傻干。除非是不得已,不然总要去想,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得既省力,又高效。

不过有一样事情是不能找窍门的,那就是健身。这事如果找窍门,那就什么都别练了。这时身体绝对不能懒。


散木17


生活中两种人:身勤脑懒,身懒脑勤,有何启示?还想结合“懒蚂蚁效应”说说是吧?

这问题,这现象,我都思考几十年,看了几十年了,也与争论过不少。人勤分两种,体勤与脑勤。体勤看得见,脑勤看不见。勤是必需的,但勤要有样有法,愚勤蛮干就不好。在勤上面,我认为脑勤者远胜于体勤者。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就看那些所谓的“懒蚂蚁”是东游西玩,无所事事,悠哉乐哉的,认为是“懒“,但蚁群一旦出事,就正是这些“懒蚂蚁”去帮助解决难题了。人们有时往往只看到现象,而看不见本质,就误会又误解了。勤的类型有多种,不要只看体勤而不见脑勤,脑勤比体勤意义作用更大。

勤要勤得有价值,勤而无价值,勤而无用,这样的勤好吗?不动脑的勤,也即身体勤而脑懒的人,有价值也不大,有时是无用或有害的,有愚勤之象。脑勤身又勤才是最好的,二者不可兼时,还是取脑勤为上。做人谋事,要学会多动脑,多使用智慧谋略,那就事半功倍,反之,多是事倍功半的。谁人不重价值功用效益?身勤与脑勤真是天壤之别的。








树德汉硕


我属于人勤脑懒之人,因为我脑子笨,脑子不好使,没有别人脑子聪明、灵活。所以干脆很少动脑子,于是跟在别人后面干事,没有主见,更没有远见,我几次单独干活,结果洋相百出,不是我不用大脑,而是我用不好大脑。就比如电焊,人家把设备拼裝好,让我用电焊焊接就行了,反正我不拼裝。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吃现成的饭那种。

不善于动大脑,好在我人勤快,不偷懒,不偷奸多巧,干活脏活重活累活我抢着干,毫无怨言,任老任怨,默默无闻,虽然我有这些缺点和毛病,老板和同事还是会原谅我的,安排工作总是让我干熟悉没有太复杂的,对我工作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我真的很感极。

有时我感觉自己十分可笑,十分悲观,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我是不是那种人。有时我又一想,父母亲为什么要近亲结婚生下我呢?


老栗师傅


确实,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一直并且永远都不缺这两种人。其实,这也很好的解释了“懒蚂蚁效应”。

记得很早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在剑桥留学的一个中国人,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初期。他很很瘦小,但却被选为了剑桥和牛津划船比赛的领头人,就是掌握方向。在比赛的前一天,他弄了条小船,带了一些木板,就到了泰晤士河里,然后从比赛开始的地方,就丢下木板,看着目标的轨迹,做了相应的记录。结果,第二天比赛,他率领他们的船赢得了比赛。因为他充分的利用了水流的速度。如果说比划船,他肯定入选不了划船队员,因为他瘦小,但是他聪明的方法,为本队比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身懒脑勤的人身边,总是有一群人围在他身边,配合很好,非常和谐。这是因为他脑子好使,相出的办法很多时候很管用,节时省力,还少走弯路。这也是很容易形成的一种组合。一个人掌握方向,一群人来执行。

所以团队是有差异性的,作为管理者,最关键的是找出这个差异,然后让每个人发挥所长,扬长避短。让每个人物尽其用。才是管理比较高的境界吧。

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高薪职位,猎头服务就上无忧精英网(www.51jingying.com)


无忧精英网


我见过一直被动接受工作任务,不断透支身体的员工,他们永远都很忙,有时被洗脑,觉得年轻就该奋斗,越辛苦越累就好。

但接触下来,我发现过了挺长时间,他们的工作流程没有优化,任务分配处理效率还是很低。

对于额外加的任务,也没有规范到位的模式去做,都是急急忙忙,错漏百出。

我觉得这是明显不愿意思考的勤快人,身体很勤快,但不懂得思考如何提升效率,一直累,苦劳不少,功劳看不见,确实是很可惜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是一个算勤快也算懒的人,勤快是他眼里有活,会愿意去做,特别是项目初期。他不止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在摸索过程中不断试验模式的成功性,并把流程优化,做出成绩。然后再把流程培训给新进的人,自己把握项目的几个重要节点的拿捏。这样他自己就没那么累,大家也都能够各司其职,把事情做好。

当然,不同角色需要的人擅长的方面不一样,我们也不能只强调脑子勤快,事情不肯出手做,也不能只说勤快眼里有活就好,脑子不去思考,这样一直透支自己却没什么成绩。

还是要平衡,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事情做好。


路途思考者


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懒”蚂蚁效应,我给懒打个引号别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谈何懒。

身懒脑勤和身勤脑懒,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不矛盾。

高中同学A,天赋异人,家里开网吧的,读书期间就喜欢打澄海3c,日常上瘾,回家就玩,在寝室就看手机看攻略,在教室玩不了手机就看杂书,我跟他很熟,高中三年愣是没见他正儿八经的刷题,玩游戏多了,生活习惯也邋遢。

就这么个人,游戏玩的很溜,杀遍年级无敌手。

当然学习一团糟,高考三本线。

然而复读一年,成绩高出一本线50分。

大学读的重庆邮电,现在在电信公司工作,月入一万,聚会时在看到他时,他还是那副德行,爱玩游戏,爱吹牛逼,作风慵懒,但工作效率从没低过,只要他花点时间想事情,就能跟高考一样,搞出点事情来。

初中同桌B,家庭出身贫苦,这身材就是农活干多了练出来的,但是无论情商智商反应都很迟钝,很刻苦,每天起的很早睡得很晚,就刷题,成绩一般,理工科死活不及格,最后还选的理科,现在某装修公司的设计总监,再见面时,说话也利索了,作风也大方了,牛逼吹的比谁都想,但是这几年的拼搏绝非你我所能想象,现在也不用干体力活了。

真人真事。

前者身懒脑勤,办事效率高只要他愿意,就能干好事。

后者身勤脑懒,农活干多了,什么事都是用身体去熬,这股劲不也熬出来了,现在身体也勤脑子也勤,过的还不赖。

两者冲突吗?


知你所想懂你所问


一提起什么什么效应,多数是老外发明的,用老外的话说蚂蚁效应就是:

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勤劳动,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乃至最终零落成泥。

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借助的故事不一样。

其实除了蚂蚁效应之外,还有一种懒蚂蚁效应,题主所描述的身懒脑勤或者是身勤脑懒指的是懒蚂蚁效应。懒蚂蚁效应是这么描述的:

懒蚂蚁效应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在蚁群和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这则效应给我的启示就是不管是身懒脑勤的认还是身勤脑懒的人对于这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身体可以懒,脑子绝对不能懒,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或者喜欢做一名脑力工作者,通过身体上的勤劳同样可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看似身懒脑勤的蚂蚁所担任的工作更加令人羡慕,但是它们却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

就拿老板和搬运为例,搬运工常常羡慕老板挣得多,还不用干活。但是他们从没想过老板需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公司不倒闭,不然他就没饭吃了。然而搬运工则不然,这个公司倒闭了,还可以去另一个。

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看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