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这话对吗?

从容从平淡里寻


对于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它是从哲学上的一句“否定之否定”篡改而来的。

你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的话,很大之可能是从数学中“负负得正”演变而来。数学上的“负负得正”是一种对实际事物的理解及处理办法的一种定式,而非对事物一种辩证思维的推理方式。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则是对某一种事物现象的思考过程反复推翻,层层剥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力求让事物的真相能够以真实的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或能够让那些待验证的事物得以较为顺利的展开。

如若这句话是从“敌人之敌人就是朋友”的俗话衍生而来的话,那就更是“差之厘毫,谬之千里”了。这句话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利益提出的。它明显含有相互利用之意,是一种借力打力的逐利做法,不是对事物追求简化的完成的思维方式。

虽然上述三种说法,都有它的相近之处,但它们之间所表现的性质之差异是明显的。“负负得正”与“敌人之敌人就是朋友”都具有所追求的结果已经相当的明朗性,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处在一种过程之中,它的结果还处在朦胧不清的状态。


用户上坪农夫


“否定之否定”是哲学上的命题。“否定之否定就是对的”是生活上的命题。而这一命题要完全当成真命题,那就肯定会造成本地咨询的问题了。

无论哪个,听起来都很抽象,理解起来都很困难。

但就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很好理解了。相信多数人不止理解,而且还会运用。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吗?非也。“世界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所谓敌人的敌人,暂时结成同盟完成同一目标是可能的,但真的要当成朋友那就是十足的傻瓜了。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帮、项羽不会是朋友,朱元璋、陈友谅也不会是朋友,李自成、张献中是吗?更不是!

所以“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之说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生活中,可以利用“否定之否定”结成统一战线,促成共同目标的实现和达成。

正能量多了,负能量自然会受到抑制。有句话不是说嘛:“一木独秀不是林,万紫千红总是春”。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未必全是。但能够相辅相生,就不必自相残杀和践踏,对吧!


大家龟寿


众生习惯分有常与无常,善与不善,否定与肯定,皆为心中有执念,有分别心,本为虚空,何分二法。所谓不二,原为无差别,既无二何分否定与否定之否定论肯定,众生所见皆为相,所分即为执。无相破执可见佛性!



凤飞绿洲


答:这句话是对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个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事物内部矛盾中的肯定方面居于主要地位,事物的性质相对稳定,这就是肯定阶段。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居主要地位,旧事物变为新事物,这就是否定阶段。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量变,不是改良,但也不是简单抛弃,一笔勾销,而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克服和保留的统一。随着矛盾斗争的继续,原来的否定方面也被否定,事物就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事物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即“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08页)。但所谓“回复”,只是“仿佛”回复,而不是真的回复;只是某些特征的回复,而不是全部特征的回复。它体现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循环。从肯定阶段经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是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只有从整个周期来考察,才能揭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看到事物的发展是往返曲折的,而不是径情直遂的,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

尽管会有局部的、暂时的倒退,新事物终究是要胜利,事物发展的前进运动终究是不可抗拒的。黑格尔第一个猜测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他把这个规律看做是“绝对精神”在其全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以此作为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主要杠杆。他把一切事物都牵强附会地硬塞到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框里去,而把合题(即否定之否定阶段)了解为矛盾的调和。这就不仅陷入唯心主义,同时也陷入了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其合理的内核,总结了人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曲折的认识历史,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也是辩证法三个规律之一,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行在路上。





行在路上8


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

其实有道理并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也是有环境范畴的,还是要因地制宜,要看如何应用这句话.

每一句流传至今的格言/规律/知识,都是通过实践,论证得来的,在没有新的理论来推翻它,更新它都是对的,哈哈.


无韵诗翁


“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这句话十足的错误,这是典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非黑即白。

数学中虽有“负负得正”,也还有个非正非负的零呢。

任何主张,有赞成,有反对,有无所谓(弃权)。

任何有人参与的事物,其演变趋势绝不是唯一的。按照二元论思维,其趋势要么有唯一结果,要么停止。这明显不对。


教育反思者


我认为不完全对。有时候对,有时候不对。为什么?因为否定之否定是纠正否定错了的部分。第二次否定也可能是部分,也可能是全部。纠正全部则“否定之否定是肯定”;纠正部分“否定之否定不一定是肯定”,而是对否定错了的部分进行纠正。

否定是做判断,肯定也是做判断。否定之否定是对一个事物的属性或者性质做了两次否定的判断。举例来说,最早的时候认为世界是由土构成,人也一种“泥巴”,所以有“女娲用泥巴造人”的说法(就是再干净的人一搓身上就出泥巴条条[捂脸][捂脸],古代人洗澡不方便也没有现代人洗得那么勤)但到了后来,人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二气构成(人也有阴阳,居然有男女分别[捂脸][捂脸],动植物也有雌雄)推而广之对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分出阴阳。就是对“人由土构成”的否定。但后来人们觉得光有阴阳二气还不行,还得分出不同的属性,这又是一次否定。就做出了“万物由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判断。是对由二气构成又一次否定。但这此否定不是回到“万物由土构成”的最初概念。所以说“否定之否定不是肯定”,而是认知的上升。古人认为这次可以解释万物的根源了,万事大吉。

但是,由此古人从此再不前进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然现代人都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而且信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此人们不相信万物由阴阳二气和阴阳五行构成的理论了。是对“阴阳二气理论的彻底否定。尽管阴阳五行用在中医治病上仍然使用并有效,但不相信万物由气构成的概念了。

再举一个例子。小时候我们都看过《半夜鸡叫》,是对地主老财不讲人道残酷剥削农民的控诉,就是对地主剥削农民制度的否定,但是,现在有些人认为那是胡编乱造,就是对《半夜鸡叫》这个否定之否定。那么这个否定之否定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地主半夜学鸡叫的做法的否定,而不是对地主剥削农民的否定;另一种就是完全否定地主对农民存在着剥削。这个时候“否定之否定”就是对地主剥削农民的肯定。就是认为地主不存在对农民的剥削。然而这种肯定,绝对是错误的。虽然符合“否定之否定是肯定”。

所以,逻辑是使思维缜密的方法。而逻辑本身并不是真理。然而,论证真理离不开用“逻辑”这个缜密的思维方法。学哲学先从逻辑学入手,提高“想问题”的严密性。


从容从平淡里寻


否定之否定,

事物自我运动的整个过程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反复两次的解决,也就是两次否定,两次的质变完成,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之否定,形成了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的特征是在,重新回到原来出点上,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是低级到高级,由筒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是在波浪式向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事物转化条件不同,形态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邓恩周






陈恢佑


不对。

比如,你掬的是水。

否定,你掬的不是水,或者你不是用掬的方法。

否定之否定,

第一种,你掬的不是不是水,意思是你掬的是水或者是水的混合物。

第二种,你不是不用掬的方法弄水,意思是你有可能全部采用掬的方法,也有可能既用掬的方法同时又采用其他方法盛水。

结论,否定之否定不等于肯定,相对比,外延扩大了。除非肯定与否定的对象属于对立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