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總愛跟著爺爺奶奶他們總愛慣著孩子怎麼辦?我說什麼都沒用?

標題姐姐


1.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媽教會孩子說話走路,查數,教育,有時候孩子不認真大人會體罰會生氣,所以孩子不願意跟自己的爸媽。

2.孩子跟爺爺奶奶他的一些行為舉止比較任性,隨便,老人跟孫子都是隔輩親,如果孩子不聽話還打人,爺爺奶奶又不生氣,都是寵著孫子,孫子在爺爺奶奶那裡只能回慣壞孩子,孩子還得自己帶

3.應該給老人講道理,孩子不能太溺愛,溺愛的孩子懦弱,脾氣暴躁,長大不聽話,我建議孩子應該自己的父母帶。


祥瑞佳麗


我是過來人,這個最有體會。外孫女跟著我一直到初二,孫子跟著上到三年級。外孫女自律能力強,早晨一叫就起,孫子愛懶被窩,叫好幾遍也起不來。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孩子的爸爸媽媽上班走的早,回來的晚,中午在單位吃飯,別說管孩子了,一天也見不到一面,無奈之下只好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隔輩親,在照顧上簡直無微不致,可在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方面就有些遷就了,難怪有的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老師總問,是不是跟著爺爺奶奶?應該承認,在教育孩子方面,因為所處的地位不同,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教育普遍不到位,不象爸爸媽媽管的那麼嚴,那麼細,一點也不含乎,而爺爺奶奶看到後反而疼的慌,怨他爸媽管孩子太嚴了,孩子還小,不懂事,等大點就好了,孩子聽到後覺得有人護著,反而更不好管了。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確實有蔽端,但又有實際問題難予克服,只能靠孩子的爸爸媽媽與爺爺奶奶的溝通來解決,只要觀點取得一致,爺爺奶奶才不總慣著孩子,在教育上才能相互配合。


閒客193223645


這個我有切身體會的。孩子在小時候由爺爺奶奶帶,在家裡爺爺奶奶慣著他,沒人能管,後來在上小學時我們搬出來住了,只是每週帶孩子去一趟爺爺奶奶家,剛開始孩子不習慣,時間長了就好了。現在和孩子感情很好。

所以不要有什麼顧慮,該分開住就分開,那樣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孩子上學了,很多功課爺爺奶奶也輔導不了,我們要負起責任。孩子上學父母是最好的輔導員。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但能提高孩子學習成績,還能增進和孩子的感情。


明心說事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很多爺爺奶奶都是沒有底線的遷就孩子,而孩子是誰遷就他慣著他,他就會黏誰。你需要做的就是告訴爺爺奶奶,把握好愛的分寸,過度的寵愛就是溺愛了。在溺愛中長大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住風吹雨打。在家裡你慣著他,慣他一年、兩年、三年,那麼以後的時間呢?小孩去學校了誰會慣著他?所以要經常跟爺爺奶奶溝通,要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必須要現在統一的戰線上。然後你應該多多的陪陪孩子,我女兒在我沒生二胎以前,都是成天跟在我身邊,很黏我的,所以沒事的時候跟他一起玩啊,做做遊戲啊,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



寶媽小柚子





啄木鳥131384685


自然性的,爺爺奶奶肯定會慣著孫兒的。


蔡文樓


不用怎麼辦的,其實很多人家,祖祖輩背,都沒有出過人物,也不會出人物的。

能得祖輩關心愛護寵愛是他們唯一的福氣了,你的父輩不咋地,你也不咋地,為什麼要以為你家孩子能咋地,為什麼會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特別寵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的現象。因為老人有經歷,過去他們也以為你長大了是個人物,也反對你的爺奶貫你。最後發現你無比的平凡和普通,所以,他們把一切還能拿得出來的擁有變成對你孩子的寵愛,其實害不了小孩的。

很多話聽起來有道理其實是錯的,什麼你不逼孩子,已後社會會逼他。多有道理但是是偽命題。

願因就是,社會要提點一個人他的前後路都得是通的。而他沒有前途途你後面怎麼逼也沒有用。還把父母給孩子的關心當成了驢肝肺,當成了害小孩,其實你都不知道你們家再往後八輩子也不會出人物的。

所以,不如一家其樂融融的度一生,因為任可階層都可以快樂的過活的。更不要以為你出了挑事還能有啥用,放到社會上就是個垃圾,咋一回家就找到做帝王的感覺了。


饕餮生煎


讓孩子少接觸爺爺奶奶,沒有什麼好辦法,老人工作不好做,他們都不覺得有問題,所以講道理有點對牛彈琴。


中國式家教


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抗拒老人疼愛孩子,但當我們要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的這種疼愛,會讓我們更為火光,實際上我們可能不是想要打罵孩子,但老人橫叉一腳之後,戰況就變得激烈。

這是典型的“踢貓效應”,簡單點來說,就是情緒向弱者轉移。

老人某程度上代表著家裡頂層存在的地位,子女次之,最後是孩子,這是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其次是“孝”文化,這約束了我們必須“尊老”,否則就會遭受道德的譴責或者自我批評;

這兩者加起來,讓我們難以以平等的地位去和老人溝通,但我們的情緒是實際產生了的,無法向事件中的主體發洩,只能向下宣洩,自然就轉移到孩子身上。

這類事情的真相是:我們生老人的氣,但是沒有有效的反抗方式。尤其是以兒媳、女婿的身份存在的時候。

對於這樣的事情,我是實際處理過的,我家兩邊的老人都是比較慣孩子的類型,但我的方式雖然效果很好,但自我感覺是罪孽深重的。


女兒是兩邊家庭的第一個孩子,自然老人慣得更厲害,她犯錯的時候,一開始我是真心想好好說話,只是表情比較嚴肅,此時老人就會庇護孩子。

這一庇護,孩子本來知錯的也變成有所依仗,次數多了她就深知犯錯就找老人,躲到老人身後繼續胡鬧。

我是老實人脾氣,就是那種平時不發飈,一發飈天王老子都不管那種。而老人的這種一次又一次的庇護,其實是十分讓人壓抑併為之氣結的,壓抑久了就爆發了。

一次孩子只是犯了小錯誤,我還是沒想訓她,想講講道理,結果還是一溜煙就跑老人身邊去哭訴。這次我一把就扯過來,狠狠的打(我承認我是在撒氣而不是教育她)。

老人過來攔,我挨個罵,一邊打一邊罵:“你們是要庇護她,來,繼續護著。越是護我就打得越厲害,不信你們就試試。”

老人當然不會理我,確實過來護,但他們搶不過我,只能眼睜睜的看我打,真的越護就打得越狠那種。再後來,就沒人敢搶著護,這不搶不護我反而好好和孩子說話了。

沒錯,我的方式就是赤裸裸地威脅,見效非常快,從那之後教育孩子的時候,四個老人沒一個敢站孩子那邊,相反還勸孩子抓緊認錯。但這種方式我並不提倡,這種建立在傷害上的讓對方妥協,真不是個好事。

而且這還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

首先,我家四個老人還是比較開明的類型,不是什麼老頑固;

其次,平時和四個老人的關係都非常好,尤其是岳父母,相處得多也清楚我對事不對人的性子;

最後,則是我事後給他們證明了,我可以不打不罵教好孩子,而且教育方式也確切有效;


在後來學習了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之後,發現其實平和的解決方式有很多,只要針對老人的需求就可以了。

其實溺愛孩子是不對的這一點老人心裡清楚得很,有一句話是:老人吃的鹽比我們吃的米還多,閱歷比我們豐富的老人,又如何會不知道其中的危害。

讓老人無視這些危害,繼續溺愛孫輩的是老人心中的心理缺失。老人之所以會溺愛孫輩的4個心理動機:

1. 恐懼死亡,視孩子為生命的延續

處理關鍵詞:養生

2. 彌補年輕時對子女的虧欠

處理關鍵詞:責任釐清

3. 對生活不滿,視孩子為另一個自我

處理關鍵詞:找出不滿之處予以滿足

4. 缺乏存在感,孩子的依賴讓他們自覺有價值體現

處理關鍵詞:尊重以及尋找老年人群體

根據不同的動機,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注意關鍵詞可以找出很多解決方式。例如養生:給老人購買養生書籍、養生食譜,帶老人參加一些醫院舉辦的養生講座...


淅爸育兒記


嬌慣孩子不是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e9bfe8ac9cb426eb21153e0b36026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